2024-2025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是,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的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一方面指出了现代文学初期作家文化身份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
有意思的是,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也与作家观察把握乡土的视野和结构能力有关。贾平凹的《秦腔》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50后”“60后”作家耳闻目睹了乡土在20世纪下半叶所经历的种种沧桑变化,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以历时性的、近乎历史编年体的方式呈现乡土的流变,红色经典作为这一批作家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一再诱发了他们的史诗性冲动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乡土文学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发生了新变。有关乡土文学“存亡”的问题浮出历史地表,“乡土文学消亡论”的观点屡见不鲜。陈晓明认为,“乡土中国在整个现代性的历史中,它只有碎片,只有片断和场景,阐释了作为乡土文学发展的土壤和根基的消亡。张清华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土文学的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乡土文学的认识论基础由社会学、阶级论变成文化哲学和人类学。‘乡土文学’变成了广义的历史文化或者农业经验的一种书写
事实上,现代化转型给城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随着中国城乡发展的规划与完善,这些已然成为21世纪乡土小说几个基本的情节单元。从小说创作来看,乡土文学不仅没有走向消亡,源于“乡土”、寄托着中国人浓郁“乡愁”、忠于“乡土”的传统文学精神,会支持中国乡土文学走向新的发展。
文学是人学,乡土文学的本体价值也体现在人对乡土的独特情感和精神旨归之中。作家对文学“乡土”的叙事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内蕴在叙事主体中对“乡土本体”的热爱、“乡土传统”的继承、“乡土精神”的发扬都是不变的。从广义上来说,或以静观的姿态客观呈现乡土的现代性转变,或以乐观的感情书写理想的乡土愿景,以人的审美情感观照文学“乡土”的本质内涵,守住乡土文学的底线标准
(节选自毛金灿《21世纪乡土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却失去了“礼”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B.作家在乡土文学作品中都采用“离去一归来一再离去”这种基本叙事模式。
C.乡土作家常把自己所置身的现代时空中的现代文明作为关照乡土的参照物。
D.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就能准确界定“乡土文学”的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小说中的“乡土”不是实指故乡,而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
B.红色经典会让作家产生史诗性创作冲动,作家就用长篇小说来呈现乡土的流变。
C.材料二将贾平凹的《秦腔》与莫言的《红高粱》作对比来论证乡土文学的消亡。
D.无论是悲观、客观还是乐观地描写乡土,都蕴含着叙事主体对乡土的热爱之情。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4)在谈到“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话题时,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侧重,请做简要说明。
(5)学校文学社团想选择一批能展现乡土特色风貌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同学们阅读,请你结合材料中的选取标准,推荐一部乡土文学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车的激情
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感到愠怒和不安。
①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
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②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③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④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部分,着意写出了现代人在旅行中的“焦急”“不安”等心理状态,旨在表达作者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同情。
B.孔子及其弟子“让世界感到了畏惧”,因为他们不像聪明的现代人懂得“舍弃”,他们身上不可理喻的执著让世界震撼。
C.孔子之所以能驾驭颠簸的木车“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在于他抓住了生命更本质的东西——激情。
D.结尾部分提到人类将智力和激情变为科技和工具,如果“抽掉了心灵”,人类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两个“总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现代人的奔波忙碌。
B.句子②中的“诗”,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孔子燃烧的诗情。
C.句子③中的“更”,语意上有层进,强调孔子在古代的意义远远不如现代。
D.句子④承上启下,“遥想”承接上文的描写,“明白”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
(3)文章塑造一位伟大的孔子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孔子这些精神品质的?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划波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2分)
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得璧,传之美人,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睨柱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
(节选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
秦王恐A其破璧B乃辞C谢固请D召有司E案图F指G从此以往十五H都予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退回,与《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B.布衣,平民百姓,与《出师表》“臣本布衣
C.衣,穿上,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侣”“友”二字的用法相同。
D.相与,相互一起,与《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中“相与”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与赵国交换的意思,便假意说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趁机把璧拿回自己手里。
B.秦王被蔺相如的诚心打动,便按照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天
C.廉颇认为一向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靠嘴皮上的功夫却位居自己之上,十分不满,于是公开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D.门客们不理解蔺相如忍让、躲避廉颇的行为,蔺相如则通过秦王和廉颇的对比以及两虎相争例子进行了解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材料中的故事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请简要分析故事中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芙蓉,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开篇在愉快美好的气氛中起笔。
B.“遗”,赠送之意。女主人公欣喜地摘下花儿却不知道要送给谁,因为思念的人在远方
C.五六句仍以抒情女主人公的视角展开,眼前的漫漫长路和浩浩烟云,阻挡着自己去寻找远方的爱人。
D.这首产生于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言辞虽浅显易懂,却能蕴含深意;事虽近在咫尺
(2)“芙蓉”即荷花,又称莲花。同样写采莲之事,本诗与《采莲赋》中“夏始春余,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3)“江”与“月”历来被文人钟爱,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构成了一幅幅或雄浑壮美、或孤独远思、自解胸怀的画面 , ”这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去西双版纳,一位60多岁来自河南安阳的阿姨在一场直播连线活动中,表达了这样的心愿,直击人心。无数网友被深深打动,亲切地称她“麦子阿姨”。
其实,对于如今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旅行算不得一件稀罕事。网络博主、旅行达人们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新鲜。那么
因为,这和遗憾有关。麦子,是阿姨地头那一茬茬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庄稼,也是每个普通人生活中甩不开的责任、放不下的牵绊。人人都有自己的“麦田”,也许是未处理完的工作,也许是照料父母孩子的担子,可能是少时滚烫的梦想、尚未抵达的远方,也可能是一段彻底放空的假期、一次(A),也因而容易在低头赶路、柴米油盐的日日夜夜中被搁置、被掩埋。谁没有几件(B)的心事?谁没有以“改日”“往后”为托词,一次次浇灭内心的小火苗?
因为,这和温暖有关。主播全力帮助,网友全程接力,也为这个明媚故事涂抹上厚厚的温暖底色。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也是一个替人圆梦的故事。故事里的人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麦子,是阿姨地头那一茬茬的庄稼,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存放,或毁灭,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节选自《拿来主义》)
(1)文中第一段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请阐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比喻义以及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2)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Ⅰ中提到:这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也是一个替人圆梦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每个都温暖而可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1.答案:C
简析:A选项,费孝通认为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但失去“礼”有效性和坚固性是进入现代以来的情况,并非费孝通的全部观点,A错误;B选项,“都采用”表述绝对,文中说“离去—归来—再离去”是基本叙事模式,但并非所有作家都如此,B错误;D选项,“就能准确界定”过于绝对,原文强调把握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本体对界定“乡土文学”概念的重要性,但不是唯一条件,D错误;C选项,由“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可知,C正确。
2.答案:D
简析:A选项,乡土小说中的“乡土”并非完全不是实指故乡,原文说不是单单指涉确有所指的地点,但不排除有实指的部分,A错误;B选项,红色经典诱发史诗性冲动与作家用长篇小说呈现乡土流变没有必然因果关系,B错误;C选项,材料二举贾平凹《秦腔》与莫言“红高粱”系列不是作对比论证乡土文学消亡,举《秦腔》是说有人认为其体现乡土文学发展根基的消亡,C错误;D选项,根据“或以静观的姿态客观呈现乡土的现代性转变,或以乐观的感情书写理想的乡土愿景……对‘乡土本体’的热爱”可知,D正确。
3.答案:B
简析:A选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可作为乡土文学素材;C选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乡村田园生活场景,适合乡土文学;D选项“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展现乡村农事和水乡风光,符合乡土文学素材特点;B选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主要描写自然景观,缺乏乡土文学侧重的乡土人情、乡村生活等元素,不适合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素材。
4.答案:
材料一:侧重从作品形式和作家创作角度,指出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分析了这种现象与乡土问题本身容量以及作家视野、结构能力有关,还提及红色经典对作家史诗性冲动的诱发。
材料二:侧重从乡土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概念界定角度,探讨21世纪乡土文学在现代化转型背景下“存亡”问题,以《秦腔》等为例说明乡土文学未消亡且有新情节单元,强调应从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本体来界定“乡土文学”概念。
简析:材料一通过分析21世纪乡土小说作品形式,如“21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以及作家创作因素,如“‘50后’‘60后’作家耳闻目睹了乡土……呈现乡土的流变”等内容,从作品和作家角度进行探讨;材料二则围绕乡土文学发展现状,如“乡土文学消亡论”的观点,和概念界定,如“‘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应牢牢把握住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这一本体”等方面展开论述。
5.答案:推荐作品:沈从文《边城》。
推荐理由:从乡土的地域特色来看,《边城》以湘西为背景,如茶峒的山水、独特的吊脚楼等,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从人物对乡土的情感来看,书中的人物翠翠等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他们的成长、情感都与这片乡土紧密相连;从乡土文学的价值来看,作品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绘,展现了湘西的传统礼俗、人性之美等,符合乡土文学以人对乡土的审美精神为本体的标准。
简析:《边城》中湘西的地域特色鲜明,如描写茶峒的自然景观和建筑,能展现乡土独特风貌;翠翠等人物与乡土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人物对乡土的情感;作品对湘西传统礼俗和人性美的展现,传承和发扬了乡土传统和精神,符合乡土文学价值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Ⅱ
1.答案:A
简析:文章开头写现代人在旅行中的“焦急”“不安”等心理状态,旨在与孔子乘坐木车为思想奔波的“木车的激情”形成对比,突出孔子的精神,并非表达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同情,A错误。
2.答案:C
简析:句子③中“更”强调孔子不仅属于古代,在现代和未来也具有重要意义,并非说孔子在古代的意义不如现代,C错误;A选项,句子①中两个“总是”运用反复,突出现代人忙碌;B选项,句子②把孔子的思想比作“诗”,展现其燃烧的诗情;D选项,句子④“遥想”承接上文描写,“明白”引出下文思考,A、B、D正确。
3.答案:
通过对比手法,将现代人的焦躁不安与孔子乘坐木车的不知疲倦对比,突出孔子为思想和理念坚持的精神。
具体场景描写,如冬天孔子依然坚持行程,凸显其不惧艰难困苦的品质。
直接评价,肯定孔子在布道、思想传播等多方面的卓越地位及对思想本质的把握能力。
简析:文中将现代人对交通工具的依赖和焦急与孔子在木车上的坚持对比;对冬天孔子行程的描写,体现环境恶劣下他的坚持;“作为一位布道者……驶进一片灿烂之中”是对孔子的直接评价,从不同角度展现孔子的精神品质。
4.答案:
反思现代社会,忧虑人类追求科技和工具时忽略心灵和激情。
怀念传统精神,期望从对木车激情的怀念中获得启示。
对未来的期望,希望人们找回心灵和激情。
简析:“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忽略了它的源头”体现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忧虑;“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表达对传统精神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答案:BDF
简析:“秦王恐其破壁”,“恐”是谓语,“其破壁”是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应在“壁”后断开;“乃辞谢固请”,“辞谢”和“固请”是秦王的连续动作,中间不应断开;“召有司案图”,“召”是动词,“有司”是宾语,“案图”是“有司”的动作,应在“图”后断开。
2.答案:C
简析:C选项,“衣”是名词作动词,“穿上”;“侣”“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二者用法不同,C错误;A选项,“却”都有“退回”之意;B选项,“布衣”均指平民百姓;D选项,“相与”都表示“相互、一起”,A、B、D正确。
3.答案:B
简析:B选项,秦王答应斋戒五天是因为“度之,终不可强夺”,并非被蔺相如诚心打动,B错误;A选项,蔺相如看出秦王意图,以璧有瑕拿回璧;C选项,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扬言羞辱他;D选项,蔺相如通过对比秦王和廉颇及两虎相争的例子解释避让行为,A、C、D正确。
4.答案:
①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②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
简析:①句中,“诚”是“确实”;“见欺于王”是被动句,被大王欺骗;“负”是“辜负”;“间”是“从小路”。②句中,“顾”是“只是”;“念”是“考虑”;“徒”是“只”。
5.答案:可以用“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来概括。
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特点:
有勇有谋:在秦廷上,能看出秦王无意偿城,以璧有瑕拿回璧,又以头与璧俱碎于柱相威胁,成功拖延时间并暗中将璧送回赵国。
不畏强权:在秦王威严之下,毫不畏惧,廷叱秦王,维护赵国尊严。
顾全大局:面对廉颇挑衅,选择避让,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
简析:“完璧归赵”体现蔺相如用智慧和勇气保护和氏璧并送回赵国;“负荆请罪”源于蔺相如顾全大局的行为感化廉颇。蔺相如在秦廷的表现展现其有勇有谋、不畏强权;对廉颇的态度体现其顾全大局。
(二)古代诗歌阅读
1.答案:C
简析:C选项,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从抒情男主人公的视角展开,不是女主人公,C错误;A选项,开篇写女主人公采芙蓉和兰草,营造愉快美好氛围;B选项,“遗”是赠送,女主人公因思念之人在远方不知送谁;D选项,这首诗言辞浅显但内涵深刻,A、B、D正确。
2.答案:
《涉江采芙蓉》写女子在江中泽畔采集荷花和兰草,本想送给远方的爱人,却因路途遥远无法送达,表达了男女双方因分离而产生的忧伤和对彼此的思念。
《采莲赋》描写春末夏初,女子采莲时的姿态、动作和神情,如“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裙”,展现出女子采莲时的活泼、娇羞,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美好的情感。
简析:《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等语句,体现出离别的忧伤和思念;《采莲赋》中对女子采莲姿态的描写,呈现出欢快的采莲场景和美好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答案: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简析:(1)句出自《荀子 劝学》,“跬”“至”容易写错;(2)句出自李煜《虞美人》,“砌”“犹”易错;(3)句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纤”“皎”要书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答案:不能这样改写。原句“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麦子生长过程中颜色交替的动态画面,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麦子生长的变化;同时“甩不开”“放不下”强调了麦子与阿姨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体现出麦子对阿姨的重要性。修改后的句子虽简洁,但失去了原句对麦子生长状态的生动描绘和与阿姨生活紧密关联的体现。
简析:原句的叠词描绘出麦子生长的动态,“甩不开”“放不下”从情感和生活关联角度突出麦子的意义,修改后的句子则缺少这些表达效果。
2.答案:A.盼望已久B.念念不忘
简析:A处,语境表达人们对相聚期待很久,“盼望已久”意思是盼望了很长时间,符合语境;B处,语境说心事让人牢记,“念念不忘”指时刻不忘,适合该语境。
3.答案:B
简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把内心的想法比作“小火苗”,运用比喻修辞;A选项,“绿肥红瘦”中“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运用借代修辞;B选项,把“笠”比作“兜鍪”,“蓑”比作“甲”,运用比喻修辞;C选项,“漫江碧透”运用夸张修辞;D选项,把“小船”比作“一苇”,但画波浪线句子是把抽象想法比作具体事物,D选项是把具体事物比作具体事物,B选项与画波浪线句子修辞手法相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1.答案: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现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完全负面、无价值且有害的文化糟粕;“姨太太”比喻依附于旧文化或旧制度的不必要的附属物。
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把抽象的文化遗产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形象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简析:结合文本,“鱼翅”具有营养价值,类比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有药用价值但也易被滥用,类比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共存的部分;“烟枪和烟灯”和“姨太太”从负面角度类比文化糟粕和旧文化的附属物。这种比喻让抽象概念具体可感,批判态度更鲜明。
2.答案:
②句,语序不当,应改为“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⑤句,语序不当,应改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简析:②句中“存放”和“使用”顺序不当,应先“使用”;⑤句中两个“没有拿来的”后的内容顺序错误,应先“人”后“文艺”。
四、写作
1.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圆梦”展开,提示写作可从“圆梦者”“帮人圆梦者”“梦想”等角度立意,如“志存高远,筑梦前行”“成全他人,幸福自己”等。写作时要明确文体,结合生活实际或事例阐述观点,注意不少于800字,且不能套作、抄袭。
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请让我指给大王看,蔺相如于是手持和氏璧退后几步,气得头发直竖,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倚仗它的强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况且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在朝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呀,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得到和氏璧后,以此来戏弄我,所以我又取回和氏璧,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斜视着柱子。秦王怕他把和氏璧真的撞碎,坚决请求他不要这样做,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赵王惧怕贵国。赵王送和氏璧的时候,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终究不能强夺,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但必定会违背约定不把城邑补偿给赵国,怀中藏好和氏璧,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蔺相如来到后,从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赵国立即就会把和氏璧送来,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秦王于是说:“现在杀了蔺相如,反而断绝了秦,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完成接见的礼节后。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就任命他做上卿。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不甘心位居他之下,一定要侮辱他,不肯和廉颇相会,常常推说有病。过了些时候,远远看见廉颇。在这种情况下,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品德,廉将军口出恶言,怕得太过分了,何况是将相呢,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风,羞辱他的群臣,难道会怕廉将军吗,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现在如果两虎相斗。我之所以这样做。”廉颇听到这话,露出上身,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想不到将军您宽容我到这种地步啊,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