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0:3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我想这些情形,很多地方都有。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
农民运动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连两公婆吵架的小事,也要到农民协会去解决。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则完全被剥夺了发言权,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
“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小劣绅说。
“嘻!谁要你的臭钱!”农民这样回答。
四个月前被一般人看不起的所谓“农民会”,现在却变成顶荣耀的东西。从前拜倒在绅士权力下面的人,现在却拜倒在农民权力之下。
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农会势盛地方,族长及祠款经管人不敢再压迫族下子孙,不敢再侵蚀祠款。在农民势力占了统治地位的地方,信神的只有老年农民和妇女,青年和壮年农民都不信了。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晓得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需旁人过早地代庖。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
我在乡里也曾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神明吗?那是很可敬的。但是不要农民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劣绅吗?那些帝君、大士们,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我这些话,说得农民都笑起来。
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试看农民一向痛恶学校,如今却在努力办夜学。不久的时间内,全省当有几万所学校在乡村中涌出来。不若知识阶级和所谓“教育家”者流,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废话。
总上许多件事,都是农民在农会领导之下做出来的。就其基本的精神说来,就其革命意义说来,请读者们想一想,哪件不好?说这些事不好的,我想,只有土豪劣绅们吧!很奇怪,蒋介石、张静江诸位先生的意见,颇不以湖南农民的举动为然。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一九二七年三月
(摘编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二:
毛泽东的文章,都是依据他所经历的中国革命大事写成,而且往往是直取核心。一些重要的事件都有专门文章,而在这些论述具体事件的文章中却能产生具有普遍真理的思想。
语文老师教“夹叙夹议”,而毛泽东的夹叙夹议,是这样地举重若轻。《关于重庆谈判》中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这种轻松与幽默哪里像政论文?“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这句话已深入人心,被到处引用。这就叫“理从事出,片言为典”,从一件具体的事出发,总结出普遍的真理,浓缩成一句话,而成为经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理论就是这样,它一旦从实践中破壳而出,就有了独立的指导意义。
一般的政治家总是一“理”到底,反复地说教、动员,耳提面命,强迫灌输。而毛文却用杂糅之法,“理”字立骨,形、事、情、典,穿插组合,五彩斑斓。毛泽东曾表扬说:“朱自清的散文写得好,平白晓畅。”你看,《荷塘月色》是抒情文,“情”字立骨,其余四字围绕穿插,编织为文:有静夜一人出游之“事”,有月下荷塘美景之“形”,有传统诗赋之“典”,有独处妙处之“理”,字里行间又都是“情”……毛泽东不是专业作家,他做政治文章,目的在说理,但他也学那些文学大家行文,不直说、干说、空说,而是借事、形、典、情来辅助地说,如彩云托月,绿叶扶花。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些句子,巧借言语、对话来明理,几近小说手法。
(摘编自梁衡《毛泽东怎样写政论文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赴湖南考察五县的农民运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调研范围的全面性;广泛调查后他发现,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存在着许多误解。
B.革命者如何对待农民运动,看似有“选择的自由”,但若不了解实情,就无法正确领导农民,甚至会自以为正确地走到农民的对立面。
C.农民运动中,共产党对于反神权应当仅做宣传引导而不可代劳,因为农民当初自发建立起了神权信仰,也当负有自己摧毁神权的责任。
D.毛泽东关于阎锡山军事入侵一事的描述与评价,形象地交代了上党地区的地形特点、我军的战略意图,也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的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依据实地调研写成,其中“开调查会”的方法,也见于毛泽东的《调查的技术》一文。
B.材料一对于落后的封建迷信文化持批判的态度,其主要论说对象与《拿来主义》的不尽相同。
C.材料二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引用《劝学》,表明毛泽东的政论文比前人写得更为精彩。
D.材料二提到《荷塘月色》的“典”,是指朱自清在文中所引的《采莲赋》《西洲曲》等内容。
3.下列选项符合毛泽东当时关于农民运动观点的一项是( )
A.“应使每个农村的青年壮年农民都有一柄梭镖,而不应限制它。”
B.“从前呢,是城里人怕乡里人;而现在呢,是乡里人怕城里人。”
C.“农会虽要办,但是现在农会的举动未免太过分了,革命也不能矫枉过正。”
D.“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种了几十年田,没有见过什么农民协会,也吃饭。”
4.请结合材料二画线句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的评价,分析材料一相关内容的论证效果。
5.为什么毛泽东的政论文章能形成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反对党八股》,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杨树
崔东汇
把守在村东头的老杨树是一个分号,把村庄与田野隔开。
老杨树的具体树龄不详,牛腰一样粗的树干裹着岁月的浓厚包浆,村里连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它看着长大的。树活得久了,就不由自主地活出了意想不到的境界。村人眼里的老杨树不再是树,称杨仙。
年少的我们是那个年代里的漏网之鱼,不管水面如何波涛汹涌,我们依旧鱼翔浅底,自在游戏。
我们在空旷的田野里捉迷藏、玩游戏,肆意撒欢,老杨树旁是我们夜晚的乐园。尤其是春初,月光柔和,影影绰绰,远观幽幽飘动的磷火似星星散落,胆大的孩子跑去追逐,近在咫尺却又虚无缥缈,跌倒,眼前是几块朽烂的棺木和几根白骨,就惊嚎着转身向老杨仙窜去。
我们重复着前人的古老游戏,尔后的孩子们却没有重复我们。尘嚣散去,他们自然而然拉开了与老杨树的距离。社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游戏选择,也变换出新的规则:老师恨铁不成钢的作业,家长望子成龙的严管,电视丰富节目的诱惑。①船有船道,鱼有鱼途,各行其道,孩子们也不例外。
老杨树当然有资格成为各种树木的统领。村里村外的树,罕有超过二十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村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②他们的十年与百年,概念都在物质层面:十年的树木能成为檩条,但成不了大梁和寿木,老人百年后需要的,是一棵粗壮的老树。
树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被人盯上了。哪棵适合做大梁,哪棵够檩条,剩下的枝干是椽子,低矮的树是门窗,村人都有计划。就像庄稼收割、猪羊宰杀,村人都把握着火候呢。有的老人生命已近黄昏,平时很少出门,可还是要步履蹒跚地在树中间寻觅,对中意的树双手卡一卡,心里计算一下,默默仰着头看看,满眼的爱怜。老人在盘算自己的棺木,打算让这棵树陪伴自己百年后入土。
老杨树其实就是普通的本地树种,只是树龄长。而村人延续了上辈人的共识,依然对老杨树恭敬有加,挂红布,烧香,过年放鞭炮,就连二月二庙会唱戏,也把舞台搭在老杨树的对面。
老杨树也融入了村民的生活。它枝繁叶茂,树冠如伞,急雨天气,来不及回家,就躲到老杨树下避雨。酷暑夜晚,胳肢窝夹一领草席到老杨树下面乘凉过夜,不担心夜雨偷袭。谁家孩子病了,在老杨树上贴一张黄纸:天皇皇地皇皇,俺家有个夜哭郎……
平淡无奇的日子在四季里轮回,老杨树作为全村的制高点,③天天用目光抚摸那一排排土房和柴米油盐,天天看着路过的人匆匆走向田地,又疲惫地从田地返回村里。老杨树熟知每个人的脾性,清楚他们的辛劳,无论枝叶风动还是静默无声,都透着对村人体己的关爱。
可还是有人不把老杨树的关爱当回事。那些不安分的年轻人成群结队从老杨树面前走向村外,离开村子,一年半载,甚至长年不与老杨树打个照面。就像我当年外出求学一样,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把曾经爱抚我的老杨树丢到了脑后。不过,我那时考学并工作只能算是侥幸的个案,而现在年轻人离村却是群体的常态。这种群体性的出走,让老杨树有点惊慌失措。
老杨树年年枝叶繁茂,总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村人并不知道,这些年老杨树越来越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了。
最直观的失落是从树木开始的。村里村外密密麻麻的树,一直是村人眼里的宝贝,是盖房建屋的必需,大梁、檩条、椽子、门窗,哪一样都离不了树木。所以,即使树枝横斜阻挡了行走,村人宁可绕道而行,也不愿砍掉任性的树木,因为那可能就是一根椽子的材料。然而现在,它们却无用武之地了。村里房屋的骨肉全是钢筋、混凝土和砖块,门窗是断桥铝,基本没有树木的角色。就连老人的棺木,也是从木工厂买来的成品。树木们眼睁睁看着村人在社会化的链条上越走越远,而它们只能原地尴尬。
老杨树原来抚摸土房土墙毛茸茸的感觉,已经被粗粝的坚硬所替代。村里林立的二层或三层楼都远远超过了树的身高,老杨树再想抚摸它们,已经像年迈老人踮着脚抚摸已经蹿高的孙子那样吃力了。
老杨树清楚自己已无回天之力,它的时代已经固化进自身的年轮。让它心痛的,有村人的疏远,也有季节的错乱,那些不该凋零的叶子在生命的旺盛期遽然落下。前年,一个刚入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在建筑工地从脚手架上摔下身亡,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去年腊月,年味已经很浓时,一个只有二十岁的年轻人送外卖,骑着电车一头撞在路边停放的汽车上,送医院就没了生命体征。
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在老杨树面前晃动的多是蹒跚的老人。当年那些围着老杨树捉迷藏的孩子如今都已鬓发斑白,游弋的磷火,连同他们无拘无束的年少生活,一起被时光藏匿。
村子是出发地,也是归宿地。④出去时一个人,归来时一盒灰,比那些磷火消失得更彻底。只有田野上鼓起来的坟头,像注销户口时留下的存根,表明这个人曾经存在。
倏忽间,多半个村子的人就已悄悄迁徙,老杨树倍感落寞。瞅着空荡荡的大街,纵有千般不舍,它也只能徒自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不是人心不古,而是世道使然。在外打拼的人总是以“安居”为切入点,使自己名正言顺地锲入城镇。而留在村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用居住的高度和宽敞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哪怕是长久闲置,也要舍弃旧宅另辟新址。年轻人的不断流失与村庄的不断扩展,这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就是村庄真切的境况。
饱经风霜的老杨树终于成了一个省略号,一部近现代的村庄历史浓缩在它密集的年轮中,若展开,就是一幅沧桑画卷。它是一笔“不动产”,在落寞中无奈地替村人守护着村庄。
(选自《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老杨树身边重复前人的古老游戏,而孩子们却因为作业等多种原因不再喜欢玩游戏。
B.过去村民对老杨树恭敬有加,老杨树对村民也充满关爱,这种和谐的关系现在却发生了变化。
C.文中多处使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老杨树的感受,比如“惊慌失措”“力不从心”等,生动形象。
D.文章标题是“老杨树”,但行文的重点却是村庄的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城市化的担忧。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在句式上整句与散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具有独特的韵律美。
B.②句写村人对“十年”“百年”的理解都在物质层面,批判了村人目光短浅。
C.③句写出了老杨树对村人的关爱,“天天”突出密切,“抚摸”饱含着深情。
D.④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蕴含着对那些客死在外的年轻人深切的同情和无奈。
8.从树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本文写出了村庄的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
9.本文的开头说“老杨树是一个分号”,结尾又说“老杨树终于成了一个省略号”,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②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乐正克《学记》)
材料二: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③文字,才尘忝后④,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节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
【注】①扞格(hàngé):互相抵触。②道,通“导”,引导。③节目:原指树木枝干交接处、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④才尘忝后:指通过科举考试被录取。才尘,才能低下、微小;忝后,名列榜后;忝,辱,有愧,谦词。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其心A然后B能救C其失也D教也者E长善F而救G其失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事理、规律,与《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的“道”意思不同。
B.“则勤苦而难成”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两句中的“则”意思相同。
C.术,方法、策略,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术”意思不同。
D.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与成语“治国安民”中的“治”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记》认为: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因为民众需要教化学习。
B.《学记》中阐释了教育兴旺的四个原因及其衰败的六个理由,认为君子洞察明晰这些后就可以做老师了。
C.苏轼在给王庠的回信中,肯定了王庠优秀的才能,相信他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
D.苏轼认为自己提出的学习之法有些迂阔笨拙,有一天学业有成了,会八面受敌,比不上那些广泛涉猎的读书人。
13.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14.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谈谈材料二中苏轼是如何引导启发王庠等年轻人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被贬戎州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菊”这一意象,在本词中既点明时令,也取其高洁傲霜之寓意。
B.词人认为人生如此短暂,我们不要放任自己饮酒干杯,虚度时光。
C.“加餐”二字出自“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词人的自我劝慰之辞。
D.本词风格疏宕豪迈,真率自然,不假雕饰,贵在“以我手写我心”。
16.词人被贬戎州时,将其寓所命名为“槁木寮”“死灰庵”,喻其心如槁木、死灰,可见其抑郁愤激之情。词人的愤激之情在本词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形容女子的娇羞、忸怩之态时,我们会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诗。
(2)耳边传来洞箫曲《枉凝眉》,那哀婉悲切的曲调,能让蛟龙起舞、使寡妇落泪,正如苏轼《赤壁赋》中所写“,”。
(3)“江”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此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哲思,比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孩子不爱吃蔬菜,这问题挺普遍,背后可能有进化的因素。从适映性进化的自然本能角度来讲,(甲)。一个原因可能是减少植物中毒的风险和伤害。许多植物含有毒素,用于在被食草动物吃掉时妨御自己,而动物幼崽相对而言解毒能力更弱。①毒素影响了多种灵长类动物的饮食偏好,②对于儿童也构成了很大的风险。③另一个原因是蔬菜含有的能量相比动物产品是比较低的,⑤正处于儿童快速成长期,⑥更合适的是热量或蛋白质比例相对较高的。
儿童不喜欢食用蔬菜还有一个很直接的因素,那就是蔬菜却实往往比其它食物苦味更明显,而人类对“苦味”天生就有本能的厌恶。不过,对蔬菜的厌恶并非 A 的。实际上学界一些证据表明,“多接触”这一行为本身,就可以增加对某种食物的偏好。孩子们若一直被教育说吃蔬菜很好,可能他们吃着吃着就“吃久生情”了。不过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本着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却让儿童因为“被喂蔬菜”而有了心里阴影,那可谓是 B 。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乙)。值得一提的是,三种味道(苦味、涩味和辛辣)在年轻人群体中旗帜鲜明地被厌恶。年龄渐长,人们对这些味道的感知会从讨厌变为喜欢,这种转变也标志着我们对食物的感知逐渐“成人化”。调查结果也显示,18岁之后人整体对蔬菜的喜爱程度会更高。经过文献预测,在未来,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的健康营养食品将不仅会成为一种时尚标签,还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蔬菜将在未来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8.文中第一、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多处使用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它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对“苦味”天生就有本能的厌恶
B.“多接触”这一行为本身
C.可能他们吃着吃着就“吃久生情”了
D.我们对食物的感知逐渐“成人化”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是我们沟通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有人认为,直言不讳体现的是一种真诚与坦率;也有人认为,委婉的表达则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彰显修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从材料一“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需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和“破除封建迷信”的上下文观点可知,要农民自主反神权,不是因为农民负有自己摧毁神权的“责任”,而是要让农民真正破除封建迷信,自发、真心、理性地丢掉菩萨。且“仅做宣传引导”“信仰”等表述也不准确。A选项,从“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能看出调研范围有一定全面性,“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等内容说明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存在误解;B选项,依据“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不了解实情可能会做出错误选择;D选项,“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形象地说明了上党地区的地形和阎锡山的行动,“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心态。
  2.答案:C
  简析:材料二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理论就是这样,它一旦从实践中破壳而出,就有了独立的指导意义”,强调的是理论从实践中产生并具有指导意义,并非说毛泽东的政论文比前人写得更精彩。A选项,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开调查会”的方法在其很多调研文章中都有体现;B选项,材料一批判封建迷信文化,《拿来主义》主要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二者论说对象不同;D选项,《荷塘月色》中引用《采莲赋》《西洲曲》等属于用典。
  3.答案:A
  简析:材料一中毛泽东肯定农民运动,认为农民有推翻封建压迫的力量,应加强农民力量。A选项“应使每个农村的青年壮年农民都有一柄梭镖,而不应限制它”,符合加强农民力量的观点。B选项与材料中农会兴起后城里人怕乡里人的现象相反;C选项是向压迫阶级妥协的观点,不符合材料;D选项否定农会的存在意义,与材料不符。
  4.答案:
  ①言语,指毛泽东对农民说的话。“我在乡里也曾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这段言语通过分析现实问题,指出神权的虚无和不可靠,强调农民应该依靠农会争取权益,而不是迷信神明。毛泽东的语言通俗易懂,直接回应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困惑,增强了说服力。
  ②对话,指小劣绅与农民的对话。“‘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小劣绅说。‘嘻!谁要你的臭钱!’农民这样回答。”这段对话通过小劣绅的示好与农民的拒绝,生动地体现了农会势力的兴起和农民地位的提升。农民不再畏惧权贵,反而以平等甚至优越的态度回应劣绅的请求,展示了农民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农会权力的强大。
  ③这些言语和对话虽然生动形象、近似小说,但并非虚构,而是基于实地调研,使文章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毛泽东强调自己是经过实地考察,听取农民真实报告后写成的文章,这种基于真实调研的写作方式,让文章中的言语和对话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简析:先明确言语是毛泽东对农民宣传破除迷信的话,分析其内容和作用;再指出对话是小劣绅与农民的对话,阐述其体现的意义;最后说明这些内容基于实地调研,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5.答案:
  ①毛泽东亲身调研,参与革命实践,既向人民群众学习鲜活的语言,又具有读者意识,针对劳动人民说他们听得懂的话,因此语言浅显易懂。如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使用农民熟悉的事例和语言,让农民能理解。
  ②毛泽东既善于从具体事件中推出有普遍真理性的思想,又善于将抽象概念和观点转化成形象幽默的比喻来贴切地表达,因此语言既深刻又形象。如“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革命思想。
  ③毛泽东借鉴文学大家,将形、事、情、典等要素穿插融入说理,因此语言表达生动鲜活、说教感弱。在《反对党八股》中,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形象地批判长而空洞的文章,使文章生动有趣。
  简析:从实践与语言来源角度,说明他向群众学习,为群众写作;从思想表达角度,阐述他能从具体到抽象,用形象比喻表达;从写作手法借鉴角度,以《反对党八股》为例说明其对文学手法的运用。
  6.答案:A
  简析:原文说“社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游戏选择”,说明孩子们只是不再玩前人的古老游戏,并非不再喜欢玩游戏。B选项,过去村民对老杨树恭敬,现在关系发生变化,从“那些不安分的年轻人成群结队从老杨树面前走向村外”等内容可看出;C选项,“惊慌失措”“力不从心”等词赋予老杨树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D选项,文章通过老杨树的变化反映村庄的变化,流露出对城市化导致村庄变迁的担忧。
  7.答案:B
  简析:村人对“十年”“百年”的理解体现了他们与树木的紧密联系,并非批判他们目光短浅。A选项,①句整散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C选项,③句“天天”突出老杨树对村人的密切关注,“抚摸”体现深情;D选项,④句将出去时和归来时对比,表达对客死在外年轻人的同情。
  8.答案:
  ①孩子们拉开了与老杨树的距离,不再重复前人的古老游戏。如“我们重复着前人的古老游戏,尔后的孩子们却没有重复我们。尘嚣散去,他们自然而然拉开了与老杨树的距离”,社会的发展让孩子们有了更多游戏选择,与老杨树的关系不再紧密。
  ②年轻人“成群结队从老杨树面前走向村外”,群体性的出走,并且离村后时有意外伤亡。“那些不安分的年轻人成群结队从老杨树面前走向村外,离开村子”“前年,一个刚入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在建筑工地从脚手架上摔下身亡”等内容体现了这一点,反映出村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年轻人离村的风险。
  ③村民盖房建屋、老人的棺木等都不再使用树木,哪怕留守的人很少,也要不断修建房屋,拓展村庄。“村里房屋的骨肉全是钢筋、混凝土和砖块,门窗是断桥铝,基本没有树木的角色。就连老人的棺木,也是从木工厂买来的成品”“年轻人的不断流失与村庄的不断扩展”表明村庄建筑材料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
  简析:从孩子与老杨树的关系、年轻人离村情况、村庄建筑与树木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概括,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
  9.答案:
  ①“老杨树是一个分号”,既是指老杨树在空间上把村庄与田野分开,也是指它在时间上把从前和现在分隔开来。老杨树在村东头,从空间上划分了村庄和田野;同时它见证了村庄的过去和现在,从时间上分隔了不同的阶段。
  ②“老杨树终于成了一个省略号”,意味着在村庄的发展中,老杨树见证了村落的变迁,浓缩了村庄历史的沧桑巨变,表现出落寞伤感的情绪。老杨树看着村庄的人越来越少,建筑越来越现代化,自己逐渐被冷落,它承载着村庄的历史,却无奈地看着一切变化,充满落寞。
  ③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杨树的重要作用,而且突出了老杨树的发展变化,引人联想。将老杨树比作分号和省略号,形象地展现了它在村庄中的地位和经历的变化,引发读者对村庄变迁的思考。
  ④这两句话一首一尾,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全文形成有机的整体。开头以“分号”引出老杨树,结尾以“省略号”结束,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围绕老杨树和村庄的变化展开叙述。
  简析: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理解“分号”的含义;从老杨树的见证和情感角度理解“省略号”的含义;分析比喻修辞的作用;阐述首尾呼应在结构上的作用。
  10.答案:ADE
  简析:“知其心”是动宾结构,宾语后应断句,所以在A处断;“其失”作“救”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失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在D处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判断句,“者”后断句,在E处断。
  11.答案:B
  简析:“则勤苦而难成”中“则”表顺承,不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则”表转折,却。二者意思不同。A选项,“道”在“人不学,不知道”中是事理、规律的意思,在“道中迷雾冰滑”中是道路的意思;C选项,“术”在“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中是方法、策略的意思,在“术业有专攻”中是学问、学说的意思;D选项,“治”在“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中是治理得好、安定太平的意思,在“治国安民”中是治理的意思。
  12.答案:D
  简析:苏轼认为这种读书法虽看似迂阔笨拙,但学成后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不可相提并论,并非比不上那些广泛涉猎的读书人。A选项,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知古代重视教育;B选项,材料一提到了教育兴旺的四个原因和衰败的六个理由,以及君子了解这些后可为人师;C选项,苏轼在信中肯定了王庠的才能,鼓励他积累学习。
  13.答案:
  (1)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
  (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简析:(1)句中,“兼收尽取”是全部读完它们;“得”是选取;“所欲求者”是所需要的东西。(2)句中,“是”是这是;“藏”是宝藏;“适”是享受。
  14.答案:
  ①教育是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会融洽。苏轼先用谦逊礼让的方式回应王庠要考试文章,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如他说“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以自谦的方式开场。
  ②勉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感到容易。苏轼认为王庠很有天赋,鼓励他多积累和学习。“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肯定王庠的能力并给予鼓励。
  ③启发而不说尽,就能促进学生思考。苏轼认为年轻人读书要多精读,学生在读书中确定目标、思考探究,不可速成。他提出“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读书思考。
  简析:结合材料一的教育观点,从引导、勉励、启发三个方面分析苏轼的做法,找到苏轼信中对应的内容进行阐述。
  15.答案:B
  简析:“人生莫放酒杯干”意思是人生短促,莫让酒杯空着,今朝有酒今朝醉,并非反对饮酒,而是劝人珍惜当下,享受生活。A选项,“黄菊”点明时令,且有高洁傲霜的寓意;C选项,“加餐”出自“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自我劝慰;D选项,本词风格疏宕豪迈,自然率真。
  16.答案:
  ①及时行乐的心理。“人生莫放酒杯干”“身健在,且加餐”这几句看似写及时行乐,享受眼前的生活,实则隐藏着不可名状的悲哀,是借酒消愁的无奈之举。被贬戎州,内心郁闷,借饮酒、享受生活来排遣愁绪。
  ②狂放不羁的行为。“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词人横着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这些狂放不羁的举动,体现的是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与调侃。通过这种行为表达对被贬处境的不满。
  ③对世俗的挑战。“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是表达词人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对世俗发起挑战,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愤懑不平之气。以这种形象向世俗展示自己的气节,表达不满。
  简析:从词句内容入手,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情感,结合词人被贬的背景,理解其愤激之情的体现。
  17.答案: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示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简析:(1)句注意“琵琶”的写法;(2)句注意“幽壑”“潜”“嫠”的写法;(3)句只要是含有“江”且借“江”抒情的诗句即可,如所举示例,要注意“荻”“甸”“霰”“槛”等字的书写。
  18.答案:“映”改为“应”,“妨”改为“防”,“却”改为“确”,“里”改为“理”。
  简析:“适映”应是“适应”,“映”错误;“妨御”应是“防御”,“妨”错误;“却实”应是“确实”,“却”错误;“心里”应是“心理”,“里”错误。
  19.答案:
  甲:儿童不喜欢蔬菜可能有两个原因
  乙:对蔬菜的偏好程度也会逐渐增加
  简析:甲处,后文提到“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所以此处应是引出儿童不喜欢蔬菜的原因;乙处,根据后文“18岁之后人整体对蔬菜的喜爱程度会更高”可知,随着年龄增长,对蔬菜的偏好程度会增加。
  20.答案:
  ②介词使用错误,改为“对儿童也构成了很大的风险”;
  ⑤语序不当,改为“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儿童”或“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⑥成分残缺,应为“更合适的是热量或蛋白质比例相对较高的食品”。
  简析:②句,“对于”使用错误,“对”更合适;⑤句,原句缺少主语,调整语序;⑥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加上“食品”。
  21.答案:
  A.一成不变
  B.南辕北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简析:A处,根据后文可知对蔬菜的厌恶可以改变,所以填“一成不变”;B处,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却让孩子有心理阴影,结果与目的相反,可填“南辕北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等。
  22.答案:C
  简析:A、B、D选项中的引号都表示突出强调;C选项“吃久生情”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23.答案:(略)
  简析:例文观点明确,提出在直言与婉言之间要智慧权衡与取舍。通过列举司马迁、韩愈、魏征等直言进谏的例子,以及烛之武、孟子、邹忌委婉进谏的例子,对比论证了直言和婉言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最后强调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明白事理。因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虽有美好的菜肴,不吃,就无法明白其滋味;虽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懂得其好处。因此,只有努力学习之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导别人之后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后就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懂得了困难,之后就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所以说:教育别人与自己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于未发生时禁止,这叫预防;当需要教学时教育,这叫及时;教学不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相互观察,取人之长,这叫切磋琢磨。这四个方面,就是教育兴旺的原因。事情已经发生,之后予以禁止,势必心怀抵触而不能承受;时机已过之后学习,必然艰苦加倍而难以收效;施教杂乱而不讲次序,势必学业坏而不能成功;独学无友,不能切磋,势必孤陋寡闻,学业难进;结成朋党,相互隐私护短,必然违背师教;行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废学业,玷辱学说。这六个方面,就是教育衰败的原因。君子既懂得了教育兴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衰败的原因,之后就可以做老师了。所以君子的教育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就会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就会使学生感到容易,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就会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感到容易又能自己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学生往往有四种失误,老师必须知道。人们求学明道(的时候),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情况,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意,之后才能补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且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材料二:
上次来信,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内容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不需外力辅助)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亡太平与否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只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它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它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来自八面来犯之敌一样的情况了,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这(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