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上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冲刺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上海市上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冲刺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5:14:45

文档简介

上海市上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冲刺试卷
1.(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按要求填空。
(1)君子喻于义,   。(《论语》)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大学之道》)
(3)故有之以为利,   。(《老子》)
(4)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答案】(1)小人喻于利
(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无之以为用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壹、材。
故答案为:(1) 小人喻于利 (2)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 无之以为用 (4)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按要求选择。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3.近日古风剧走红,但剧中部分台词因表达不得体而遭网友吐槽,下列选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小可款待不周,还请各位见谅!
B.恭喜小女喜结良缘,嫁得好人家
C.尊驾勤奋好学之精神,值得吾辈效尤。
D.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答案】2.B
3.D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 (1)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各个选项语句的含义,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作此类题,要明确说话人的身份,弄清句子中谦辞、敬辞的意思,可结合具体语境从语气、语意、表达方式等方面辨析作答。
2.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
语段主要讲述了艺术家所具有的特点。③句承接艺术史,连接社会历史以及时代,应为首句,②句总括后文,说明“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①④分别解释艺术的独立性。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把握能力。
A.“款待”是敬辞,指热情优厚地招待。这里形容自己,应该为“招待”。
B.“小女”指自己的女儿。此处应用“令嫒”。
C.“效尤”指学坏样子。褒贬失当,应为“学习”。
D.得体。
故答案为:D。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王效英
梁 衡
①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②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
③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
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④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树籽还湿,你带在火车上,走一站,风干一点,搓一点,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籽皮、英壳从列车窗口飘出,一路撒去。有这样的出差者吗 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绿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
⑤你在沙发上坐着,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一座坚毅的塑像。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离开西北之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色,就想起了你,想起那天见面的情景,想起那天你说的话。我在想,绿色,难怪人们用她来表示生命。
⑥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来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文革”开始了。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些树也在“革”之列。好可怜的树苗啊,她们像刚断奶的孩子,身子骨还弱,胳膊腿还细。平日里还要靠你起早贪黑地遮风挡雪。可现在,几天内便一起惨死在斧锯之下。她们没有一点抵抗力啊,任人砍剁,根露枝弃。你躲在家里不忍看这个场面。
⑦一天晚上,一个好心的老园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枝:“队长,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树都给人家砍光了。我给你送把烧火柴吧。”你冲出门外一头扑在车上,哭成个泪人。你不让卸车,你不忍心烧这些青枝绿叶,你半天爬不起来。孩子过来拉你,问你:“妈妈,何必这样伤心。”你说:“你哪里知道,这树和你一样,都是妈心头的肉。”昨天,我采访时听人给我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泪珠滴在采访本里。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林业队解散了,你被调到工厂,调到副业队,但你的心没有走,你还是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我要回去。”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
⑧但你终于挺过来了。生命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圃终于要回来了,林业队恢复了,一切从头开始。你又挺起胸到天山上去挖树,到兴安岭去采种。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阴差阳错,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它是你1960年从东北带回的第一批树种。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不管是路边的青杨,或村前古槐,或河边翠柳,我都会想起这棵松树,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 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 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
⑨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
(有删改)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好心的老园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枝”,这位好心的老林工人送树枝出于好心,然而好心办“坏事”,让王效英更为心痛。
B.“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我们在树下站立,不言不语,但却胜过千言万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C.“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表明作者在见到王效英之后,对她沧桑的形象有些失望、采访兴致受到些许影响。
D.“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那棵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的樟子松已然成为王效英生命的象征。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标题化用《看见胡杨就想起了你》的歌名,简洁明快,副标题交代通讯人物、身份,对主标题起补充作用。
B.文章在写到王效英像祥林嫂时,神态描写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王效英在树苗被毁后几近崩溃的状态。
C.文章撷取几个典型事例,描述了主人公不畏艰辛,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的感人事迹,以真为本、以情取胜。
D.本文是一篇记人通讯,属于新闻范畴,但它却采用散文的形式,不落俗套,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6.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7.结合第⑥到第⑨段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将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答案】4.C
5.B
6.文章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通过绿色这一元素贯穿全文,串联起与主人公相关的不同场景和情感。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绿色在西北的珍贵,引出主人公在大西北的贡献,接着通过回忆和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奋斗历程,最后以绿色象征生命和希望,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敬意和怀念。
7.示例:这4段叙述和描写了文革中王效英辛苦栽种的树苗被残暴破坏、她发疯似的四处奔走求救和文革结束后黄沙戈壁中的新绿,所抒发的王效英的痛苦和坚韧之情,作者对无知、暴力的谴责与对王效英的崇敬之情都有具体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为依托。对王效英种树过程的磨难没有夸张渲染,在抒情中融入了理性思考:生命成长必然面对压制,只有战胜毁灭才会有生命。作者对这些情感和思考也没有作刻意的分析和升华,而是自然融入到第⑧段中的樟子松和全文千里绿色的所见所感中。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时事评论类;文本的线索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行文思路的能力。文章结构可以从线索、顺序、照应、过渡等方面进行分析,纵观全文,把握住角度和特点,作全面地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C.“采访兴致受到些许影响”错误,无中生有。 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见到王效英后,发现和自己所设想的不同,心里有些吃惊,并非是失望,更没有因此而采访兴致受到影响。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
B.“神态描写”错误,是动作、语言描写:如“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还是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我要回去”。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行文思路的能力。
结合“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可知,文章以此为标题,通过绿色这一元素贯穿全文,串联起与主人公相关的不同场景和情感。结合“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可知,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绿色在西北的珍贵,引出主人公在大西北的贡献,结合“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可知,接着通过回忆和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奋斗历程,结合“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可知,最后以绿色象征生命和希望,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敬意和怀念。
故答案为:文章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通过绿色这一元素贯穿全文,串联起与主人公相关的不同场景和情感。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绿色在西北的珍贵,引出主人公在大西北的贡献,接着通过回忆和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奋斗历程,最后以绿色象征生命和希望,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敬意和怀念。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
结合“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来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可知,这4段叙述和描写了文革中王效英辛苦栽种的树苗被残暴破坏、她发疯似的四处奔走求救和文革结束后黄沙戈壁中的新绿,所抒发的王效英的痛苦和坚韧之情,作者对无知、暴力的谴责与对王效英的崇敬之情都有具体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为依托。结合“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不管是路边的青杨,或村前古槐,或河边翠柳,我都会想起这棵松树,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可知,对王效英种树过程的磨难没有夸张渲染,在抒情中融入了理性思考:生命成长必然面对压制,只有战胜毁灭才会有生命。作者对这些情感和思考也没有作刻意的分析和升华,而是自然融入到第⑧段中的樟子松和全文千里绿色的所见所感中。
故答案为: 示例:这4段叙述和描写了文革中王效英辛苦栽种的树苗被残暴破坏、她发疯似的四处奔走求救和文革结束后黄沙戈壁中的新绿,所抒发的王效英的痛苦和坚韧之情,作者对无知、暴力的谴责与对王效英的崇敬之情都有具体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为依托。对王效英种树过程的磨难没有夸张渲染,在抒情中融入了理性思考:生命成长必然面对压制,只有战胜毁灭才会有生命。作者对这些情感和思考也没有作刻意的分析和升华,而是自然融入到第⑧段中的樟子松和全文千里绿色的所见所感中。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茧①
费孝通
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
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她意识到,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哪儿呢?”
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
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却已是隆冬。对宝珠而言,在她的新世界里,时光飞逝,以至于她几乎快忘记了曾经的乡村生活。
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
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婆面前打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转身背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眼。“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
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了,这变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我这么好的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服。”“——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
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是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还有,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孩子怎么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
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做不到。一切已无法逆转。她记得李义浦②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
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
【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的故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②李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主题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⑥段张婶谨慎地示意宝珠工资不能示人,是为了衬托后文宝珠高声送礼物的骄傲自豪,讽刺了张婶一代人的观念差距。
B.小说第⑩段意蕴深刻,蚕蛹破茧好比宝珠的蜕变,蚕茧象征束缚宝珠的家庭,甚至是整个乡土社会和保守传统的隐喻。
C.小说节选了张婶寻媳和宝珠返乡的情节,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赋予了人物非常立体的生命背景和鲜明性格。
D.小说深刻展示了1935年前后费孝通对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情感、主体性与自觉性的转换问题的思考。
9.文中详写宝珠送婆婆礼物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10.请结合文章第9段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11.张婶进丝厂与《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情节刻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
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王熙凤院来。上了正房台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凤姐笑道:“方才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论起亲戚来,原该不等上门就有照应才是;但只如今家里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我如今接着管事,这些亲戚们又都不大知道,况且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遭儿和我张个口,怎么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么,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
(《红楼梦》第六回节选)
【答案】8.A
9.①更好的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
②宝珠的礼物既有婆婆需要的外套,还有为缓解婆婆神经痛而亲手织的毛衣。数量多表现了宝珠的孝顺和关心(种类多表现了宝珠心思细腻灵巧,不同的礼物包含着不同的心意)。
③作为童养媳的宝珠最初需要征得婆婆张婶的同意才能到丝厂工作,而现在宝珠拒绝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以前宝珠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她可以议论好坏了。宝珠送礼物时的状态也意味着宝珠在家庭中地位变化,令她感到愉悦而骄傲。
④“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宝珠送礼物时的谈吐也意味着宝珠在城里的收获与成长,言谈举止间体现她眼界的提升和认知的增长。
10.情感变化:
①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宝珠当选主席时的自豪感,以及家人不在场的的遗憾。
②通过描写宝珠自身的感觉,刻画了宝珠真心爱家和她又渴望离开家的矛盾心理。
③“做不到”是宝珠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不愿做命运的奴隶的坚决。
作用:④宝珠的情感变化传递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城市青年的新思想、社会现代化带给传统社会的冲击,也体现以宝珠为代表的女性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承担责任。
11.①张婶进丝厂是传统乡土人物进入了新兴的现代化环境,刘姥姥进荣国府是普通百姓进入了繁华奢靡的钟鸣鼎食之家。作者都借助局外人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
②刘姥姥入贾府见到王熙凤后产生一系列的窘态,如头悬目眩、心里突突的、喜的浑身发痒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同时塑造了刘姥姥朴实又风趣幽默、憨厚又不失聪明睿智等性格。张婶进入新兴的现代化环境,“扰乱茧袋的运输秩序”、“不知所措”“舌头打结不知怎样称呼”等写出了张婶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展示了张婶窘迫、不知所措的心态。都有人物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在环境与人物的反差中,更好地展开对人物性格心态与性格的深层表现。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分析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变化及其作用的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文本相关情节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衬托”错误,张婶的谨慎与宝珠的高声张扬形成对比,“衬托”应为“对比”。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分析能力。由“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可知,宝珠的礼物既有婆婆需要的外套,还有为缓解婆婆神经痛而亲手织的毛衣。数量多表现了宝珠的孝顺和关心。
由“‘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等可知,作为童养媳的宝珠最初需要征得婆婆张婶的同意才能到丝厂工作,而现在宝珠拒绝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以前宝珠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她可以议论好坏了。宝珠送礼物时的状态也意味着宝珠在家庭中地位变化,令她感到愉悦而骄傲。
由“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可知,宝珠送礼物时的谈吐也意味着宝珠在城里的收获与成长,言谈举止间体现她眼界的提升和认知的增长。
综上可知,详写宝珠送婆婆礼物的情节,能够更好的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①更好的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②宝珠的礼物既有婆婆需要的外套,还有为缓解婆婆神经痛而亲手织的毛衣。数量多表现了宝珠的孝顺和关心(种类多表现了宝珠心思细腻灵巧,不同的礼物包含着不同的心意)。
③作为童养媳的宝珠最初需要征得婆婆张婶的同意才能到丝厂工作,而现在宝珠拒绝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以前宝珠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她可以议论好坏了。宝珠送礼物时的状态也意味着宝珠在家庭中地位变化,令她感到愉悦而骄傲。
④“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宝珠送礼物时的谈吐也意味着宝珠在城里的收获与成长,言谈举止间体现她眼界的提升和认知的增长。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变化及其作用的能力。
由“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可知,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宝珠当选主席时的自豪感,以及家人不在场的遗憾。
由“她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可知,通过描写宝珠自身的感觉,刻画了宝珠真心爱家和她又渴望离开家的矛盾心理。
由“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做不到”可知,“做不到”是宝珠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不愿做命运的奴隶的坚决。
综上可知,宝珠的情感变化传递出自我意识的觉醒,由“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可知,这是城市青年的新思想、社会现代化带给传统社会的冲击,也体现以宝珠为代表的女性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承担责任。
故答案为:情感变化:①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宝珠当选主席时的自豪感,以及家人不在场的的遗憾。
②通过描写宝珠自身的感觉,刻画了宝珠真心爱家和她又渴望离开家的矛盾心理。
③“做不到”是宝珠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不愿做命运的奴隶的坚决。
作用:④宝珠的情感变化传递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城市青年的新思想、社会现代化带给传统社会的冲击,也体现以宝珠为代表的女性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承担责任。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文本相关情节的能力。
小说写张婶到镇上的丝厂来找儿媳宝珠,借助她的视角写出了一个新奇的变化的世界,如“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她不知道自己的到来扰乱了工厂的运转,也不知道如何称呼那个盯着她的年轻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则借助刘姥姥的视角看贾府的环境,王熙凤的言行举止等。总之,作者都借助局外人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
张婶视角:张婶是个乡下人,她来到镇上的丝厂,属于传统乡土人物进入新兴的现代化环境,因此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也不会说话了,看到那个年轻男人等着她解释,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直接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惹得大家都笑了,后来她也明白“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以环境与人物的反差表现人的情感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差别。刘姥姥视角:由“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么,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可知,刘姥姥入贾府见到王熙凤后产生一系列的窘态,如头晕目眩、心里突突的、喜的浑身发痒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同时塑造了刘姥姥朴实又风趣幽默、憨厚又不失聪明睿智等性格。故都有人物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在环境与人物的反差中,更好地展开对人物性格心态与性格的深层表现。
故答案为:①张婶进丝厂是传统乡土人物进入了新兴的现代化环境,刘姥姥进荣国府是普通百姓进入了繁华奢靡的钟鸣鼎食之家。作者都借助局外人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②刘姥姥入贾府见到王熙凤后产生一系列的窘态,如头悬目眩、心里突突的、喜的浑身发痒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同时塑造了刘姥姥朴实又风趣幽默、憨厚又不失聪明睿智等性格。张婶进入新兴的现代化环境,“扰乱茧袋的运输秩序”、“不知所措”“舌头打结不知怎样称呼”等写出了张婶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展示了张婶窘迫、不知所措的心态。都有人物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在环境与人物的反差中,更好地展开对人物性格心态与性格的深层表现。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燕歌行 (节 选)
庾 信①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
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
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
愿得鲁连飞一箭②,持寄思归燕将书。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 ②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修书系箭上射入城中,燕将自杀,城破。
12.本诗的题材可归为(  )。
A.送别类 B.咏怀类
C.边塞类 D.怀古类
13.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很容易触发人们的感伤情绪,诗歌开头对秋天的环境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五、六句用“无箭竹”“乏水源”描绘战争条件的恶劣,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C.燕歌行选自乐府旧题,据传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D.诗歌结尾运用鲁仲连退敌的典故,表达了对战争早日结束,征人能够回家的殷切期盼。
1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答案】12.C
13.B
14.寒雁南飞,桑叶纷落,点明此时正是秋风萧瑟,是最容易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时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而前线战事更是令人担心;环境萧瑟阴冷(悲凉);三四句使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语言不事雕琢,朴素平实;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 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气势阔大)。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把握能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把握能力。
C由诗中的“辽水”“蓟门”“晋阳”“阳关”等可知,本诗描述之地皆为边塞;“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及注释②可知,本诗叙述的是边疆战争之事。故本诗为边塞诗。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错误。“晋阳”“疏勒”二句用典,战国时期赵襄子为保卫晋阳,曾利用围植晋阳宫苑四周的荻蒿苫楚,以备足箭矢。东汉大将耿恭曾被匈奴围于疏勒城中,被壅绝水源,乃于城中穿井得水。而目前前线的景况正和它们相反,处于“无箭竹”“乏水源”的极端困境。“无箭竹”“乏水源”意在描述战争条件的极端恶劣,为下文的思妇的直接抒情做了铺垫,没有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其中“寒雁邕邕渡辽水”描述的是大雁在寒冷的季节里南飞,越过辽水的情景;“桑叶纷纷落蓟门”则是指桑树的叶子在秋天纷纷落下,落在蓟门这个地方。这两句诗描写了萧瑟阴冷的环境,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而且诗句使用的叠词,叠词的使用,使得诗句音韵和谐富有美感。
故答案为:寒雁南飞,桑叶纷落,点明此时正是秋风萧瑟,是最容易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时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而前线战事更是令人担心;环境萧瑟阴冷(悲凉);三四句使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语言不事雕琢,朴素平实;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 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气势阔大)。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王安礼传
①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
②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①。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②。
③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薄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迁,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
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④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元 脱脱《宋史 王安礼传》)
【注】①触望:因不满意而怨恨。 ②轻比:从轻处理。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从河东唐介辟   
②轼方贾怨于众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今一旦致于理 (  )
A、招引
B、送达
C、尽,极
D、治罪
②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 (  )
A、指使
B、拘捕
C、批驳
D、贬官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薄京城,故不利国嗣。
19.本文是如何塑造王安礼的人物形象的。
【答案】15.征召;正,正在
16.D
A
17.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18.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老百姓的坟墓)太迫近京城了,所以不利于皇朝(帝)的后代。
19.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在第二段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和第三段皇帝要百姓迁坟以利自己子嗣的情况下,两件事中都直接描写了王安礼的语言,他用“大度之王,不以言语罪人”和以文王执政为例,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站在皇帝的角度劝说,言辞恳切,有理有据。间接描写如第二节李定等人让王安礼不要救苏轼,第三节“帝恻然而罢”。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个仗义直言、善于劝谏、爱才爱民、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要在整体上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所积累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进行分析。 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中进士,受到河东唐介的征召。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语有什么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今天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人哪。”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了,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要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计有数十万座,群情汹汹,对此很不满。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15.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①句意:受到河东唐介的征召。辟:征召。
②句意: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方:正,正在。
故答案为:征召
正,正在
16.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①句意:今天如果按理治他的罪。致:治罪。
故答案为:D。
②句意:李定、张璪都要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擿:指使。
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了。句末虚词“也”后断开;“卿”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卿第去”是说“你出去之后”,表意完整,其后断开。
故答案为: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数:多次;薄:迫近;国嗣:皇帝的后代。
故答案为: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老百姓的坟墓)太迫近京城了,所以不利于皇朝(帝)的后代。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
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第二段写到“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第三段写到“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而替他仗义执言,皇帝要百姓迁坟以利自己子嗣,王安礼以文王执政为例,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都属于直接描写,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站在皇帝的角度劝说,言辞恳切,有理有据。第二段中李定、张璪都要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这属于侧面间接描写。第三段听了苏轼建议后,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这也属于间接描写。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个仗义直言、善于劝谏、爱才爱民、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
故答案为: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在第二段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和第三段皇帝要百姓迁坟以利自己子嗣的情况下,两件事中都直接描写了王安礼的语言,他用“大度之王,不以言语罪人”和以文王执政为例,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站在皇帝的角度劝说,言辞恳切,有理有据。间接描写如第二节李定等人让王安礼不要救苏轼,第三节“帝恻然而罢”。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个仗义直言、善于劝谏、爱才爱民、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①匠石①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②。其大蔽数千牛,絜③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④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②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⑤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⑥?而几死之散人⑦,又恶知散木!”
——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匠石:匠,指木匠。石,人名。②栎:树名。社:土神庙。社树:土神庙旁的树。③絜:用绳度量围长。④散木:疏散的,脆而不坚的树木。⑤文:纹理。“文木”即可用之木。⑥奈何哉其相物也:为什么要把我和文木相比呢?此句照应上文的“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⑦散人:不成材的人,相对“散木”说的。
20.填入材料二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乎 B.矣 C.邪 D.也
2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却反过来遭到庄子的批评。
B.材料一中,宋人只知着眼于小利,吴王之客却能借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实现了对物的大用,这就是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境界。
C.材料二中,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庄子论著大多是寓言,寓哲理于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奇巧有趣,意蕴深刻,不失为说理的有力手段。
22.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对“五石之瓠”和“栎社树”所体现出来的“无用之用”的处世哲学加以评析。
【答案】20.C
21.B
22.五石之瓠不能用来盛水浆、制成器物,是“无用”,但能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超越功利价值,以一种自由逍遥的状态游于世间,为“有用”。栎社树不能满足为舟、为棺、为器之用,是“无用”,却因不符合世俗的功利之用而得以长寿,为“有用”。“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往往追求“有用”之物,忽视“无用”的价值,但过分追求功利往往使人迷失方向。庄子的文章启示我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关注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关心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材料二:
有个名叫石的巧匠到齐国去,到了曲辕,看见有棵为社神的栎树。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千头牛遮阴,量一下树干有百尺粗,树身高达山头,好几丈以上才生枝,可以造船的枝干就有十几枝,观赏的人像赶集一样多,可是匠伯不瞧一眼,停也不停就直往前走。他的徒弟却看了个够,然后赶上匠伯问道:“自从我拿了斧头跟随先生以来,还没有看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先生不看一眼,就直往前走,是为什么呢?”匠伯回答说:“算了吧!不要再说了,那是没用的散木,用它做船则船要沉,用它做棺材则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则很快就会折毁,用它做门户则会流脂,用它做房柱则会遭虫蛀。这是不能作材料的树,正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回家之后,梦见了那棵栎树,栎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材来跟我比么?那些楂、梨、橘、柚这一类,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而摘果子的过程又会对它们造成伤害,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而小的枝条则被扔得满地都是。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命受苦,所以不能终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这是自己招来的世俗的打击。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我呢,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么?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先生不看一眼,就直往前走,是为什么呢?根据句意可知,句中虚词表示反问语气。
A.表示疑问语气。
B.表示陈述语气。
C.表示反问语气。
D.表示陈述语气。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B.“这就是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境界”错误,吴王之客实现了对物的大用,相较于宋人而言眼光更高,但在本质上他的做法仍然是功利的,并没有达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可知,五石之瓠不能用来盛水浆,制成器物,是“无用”,但能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超越功利价值,以一种自由逍遥的状态游于世间,为“有用”。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可知,栎社树不能满足为舟、为棺、为器之用,是“无用”,却因不符合世俗的功利之用而得以长寿,为“有用”。
故答案为:五石之瓠不能用来盛水浆、制成器物,是“无用”,但能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超越功利价值,以一种自由逍遥的状态游于世间,为“有用”。栎社树不能满足为舟、为棺、为器之用,是“无用”,却因不符合世俗的功利之用而得以长寿,为“有用”。“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往往追求“有用”之物,忽视“无用”的价值,但过分追求功利往往使人迷失方向。庄子的文章启示我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关注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关心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
23.(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方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关于是否从众的材料作文。
【题干分析】
题目要求针对“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方向”这一观点发表看法。这实际上是在探讨个人选择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压力和个人独立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1.核心概念:
随大流(从众):指个体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多数人的选择或行为模式。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在做决定时不完全依赖于他人的意见或大众趋势。
社会规范与压力:社会中存在着不成文的规则和期望,这些会影响个人的选择和行为。
成功与幸福的标准:不同的人对于成功的定义和追求幸福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2.思考角度:
从众的优势:
安全感:遵循大多数人的选择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
社会认同: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
效率:利用集体智慧,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众的风险:
缺乏创新:过度依赖他人可能导致思维固化,缺乏创造力。
失去自我:盲目追随可能会忽视个人的真实需求和兴趣。
错误导向:如果大多数人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跟随他们也意味着将自己置于同样的危险之中。
个人主义的价值:
独特性:保持个性有助于形成独特的见解和生活方式。
创新能力:敢于质疑现有框架的人往往能够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满足感: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通常能带来更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立意提取】
1.从众的优势和劣势。
2.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3.从众与独立之间的平衡。
4.个人的选择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上海市上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冲刺试卷
1.(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按要求填空。
(1)君子喻于义,   。(《论语》)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大学之道》)
(3)故有之以为利,   。(《老子》)
(4)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按要求选择。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而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3.近日古风剧走红,但剧中部分台词因表达不得体而遭网友吐槽,下列选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小可款待不周,还请各位见谅!
B.恭喜小女喜结良缘,嫁得好人家
C.尊驾勤奋好学之精神,值得吾辈效尤。
D.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王效英
梁 衡
①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②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上,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
③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
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④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树籽还湿,你带在火车上,走一站,风干一点,搓一点,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籽皮、英壳从列车窗口飘出,一路撒去。有这样的出差者吗 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绿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
⑤你在沙发上坐着,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一座坚毅的塑像。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离开西北之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色,就想起了你,想起那天见面的情景,想起那天你说的话。我在想,绿色,难怪人们用她来表示生命。
⑥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来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文革”开始了。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些树也在“革”之列。好可怜的树苗啊,她们像刚断奶的孩子,身子骨还弱,胳膊腿还细。平日里还要靠你起早贪黑地遮风挡雪。可现在,几天内便一起惨死在斧锯之下。她们没有一点抵抗力啊,任人砍剁,根露枝弃。你躲在家里不忍看这个场面。
⑦一天晚上,一个好心的老园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枝:“队长,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树都给人家砍光了。我给你送把烧火柴吧。”你冲出门外一头扑在车上,哭成个泪人。你不让卸车,你不忍心烧这些青枝绿叶,你半天爬不起来。孩子过来拉你,问你:“妈妈,何必这样伤心。”你说:“你哪里知道,这树和你一样,都是妈心头的肉。”昨天,我采访时听人给我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泪珠滴在采访本里。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林业队解散了,你被调到工厂,调到副业队,但你的心没有走,你还是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我要回去。”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
⑧但你终于挺过来了。生命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圃终于要回来了,林业队恢复了,一切从头开始。你又挺起胸到天山上去挖树,到兴安岭去采种。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阴差阳错,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它是你1960年从东北带回的第一批树种。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不管是路边的青杨,或村前古槐,或河边翠柳,我都会想起这棵松树,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 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 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
⑨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
(有删改)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好心的老园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枝”,这位好心的老林工人送树枝出于好心,然而好心办“坏事”,让王效英更为心痛。
B.“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我们在树下站立,不言不语,但却胜过千言万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C.“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表明作者在见到王效英之后,对她沧桑的形象有些失望、采访兴致受到些许影响。
D.“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那棵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的樟子松已然成为王效英生命的象征。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标题化用《看见胡杨就想起了你》的歌名,简洁明快,副标题交代通讯人物、身份,对主标题起补充作用。
B.文章在写到王效英像祥林嫂时,神态描写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王效英在树苗被毁后几近崩溃的状态。
C.文章撷取几个典型事例,描述了主人公不畏艰辛,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的感人事迹,以真为本、以情取胜。
D.本文是一篇记人通讯,属于新闻范畴,但它却采用散文的形式,不落俗套,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6.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7.结合第⑥到第⑨段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将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茧①
费孝通
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
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她意识到,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哪儿呢?”
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
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却已是隆冬。对宝珠而言,在她的新世界里,时光飞逝,以至于她几乎快忘记了曾经的乡村生活。
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
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婆面前打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转身背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眼。“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
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了,这变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我这么好的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服。”“——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
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是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还有,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孩子怎么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
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做不到。一切已无法逆转。她记得李义浦②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
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
【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的故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②李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主题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⑥段张婶谨慎地示意宝珠工资不能示人,是为了衬托后文宝珠高声送礼物的骄傲自豪,讽刺了张婶一代人的观念差距。
B.小说第⑩段意蕴深刻,蚕蛹破茧好比宝珠的蜕变,蚕茧象征束缚宝珠的家庭,甚至是整个乡土社会和保守传统的隐喻。
C.小说节选了张婶寻媳和宝珠返乡的情节,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赋予了人物非常立体的生命背景和鲜明性格。
D.小说深刻展示了1935年前后费孝通对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情感、主体性与自觉性的转换问题的思考。
9.文中详写宝珠送婆婆礼物的情节,请分析其作用。
10.请结合文章第9段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其作用。
11.张婶进丝厂与《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情节刻画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
周瑞家的听了,方出去引他两个进入王熙凤院来。上了正房台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凤姐笑道:“方才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论起亲戚来,原该不等上门就有照应才是;但只如今家里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我如今接着管事,这些亲戚们又都不大知道,况且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你既大远的来了,又是头一遭儿和我张个口,怎么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么,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
(《红楼梦》第六回节选)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燕歌行 (节 选)
庾 信①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
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
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
愿得鲁连飞一箭②,持寄思归燕将书。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 ②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修书系箭上射入城中,燕将自杀,城破。
12.本诗的题材可归为(  )。
A.送别类 B.咏怀类
C.边塞类 D.怀古类
13.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很容易触发人们的感伤情绪,诗歌开头对秋天的环境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五、六句用“无箭竹”“乏水源”描绘战争条件的恶劣,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C.燕歌行选自乐府旧题,据传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D.诗歌结尾运用鲁仲连退敌的典故,表达了对战争早日结束,征人能够回家的殷切期盼。
1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王安礼传
①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
②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①。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②。
③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薄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迁,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
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④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元 脱脱《宋史 王安礼传》)
【注】①触望:因不满意而怨恨。 ②轻比:从轻处理。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从河东唐介辟   
②轼方贾怨于众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今一旦致于理 (  )
A、招引
B、送达
C、尽,极
D、治罪
②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 (  )
A、指使
B、拘捕
C、批驳
D、贬官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薄京城,故不利国嗣。
19.本文是如何塑造王安礼的人物形象的。
(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①匠石①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②。其大蔽数千牛,絜③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④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②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⑤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⑥?而几死之散人⑦,又恶知散木!”
——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①匠石:匠,指木匠。石,人名。②栎:树名。社:土神庙。社树:土神庙旁的树。③絜:用绳度量围长。④散木:疏散的,脆而不坚的树木。⑤文:纹理。“文木”即可用之木。⑥奈何哉其相物也:为什么要把我和文木相比呢?此句照应上文的“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⑦散人:不成材的人,相对“散木”说的。
20.填入材料二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乎 B.矣 C.邪 D.也
2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却反过来遭到庄子的批评。
B.材料一中,宋人只知着眼于小利,吴王之客却能借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实现了对物的大用,这就是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境界。
C.材料二中,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庄子论著大多是寓言,寓哲理于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奇巧有趣,意蕴深刻,不失为说理的有力手段。
22.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对“五石之瓠”和“栎社树”所体现出来的“无用之用”的处世哲学加以评析。
23.(2025高三上·上海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方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小人喻于利
(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无之以为用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壹、材。
故答案为:(1) 小人喻于利 (2)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 无之以为用 (4)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2.B
3.D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 (1)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各个选项语句的含义,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作此类题,要明确说话人的身份,弄清句子中谦辞、敬辞的意思,可结合具体语境从语气、语意、表达方式等方面辨析作答。
2.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
语段主要讲述了艺术家所具有的特点。③句承接艺术史,连接社会历史以及时代,应为首句,②句总括后文,说明“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①④分别解释艺术的独立性。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把握能力。
A.“款待”是敬辞,指热情优厚地招待。这里形容自己,应该为“招待”。
B.“小女”指自己的女儿。此处应用“令嫒”。
C.“效尤”指学坏样子。褒贬失当,应为“学习”。
D.得体。
故答案为:D。
【答案】4.C
5.B
6.文章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通过绿色这一元素贯穿全文,串联起与主人公相关的不同场景和情感。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绿色在西北的珍贵,引出主人公在大西北的贡献,接着通过回忆和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奋斗历程,最后以绿色象征生命和希望,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敬意和怀念。
7.示例:这4段叙述和描写了文革中王效英辛苦栽种的树苗被残暴破坏、她发疯似的四处奔走求救和文革结束后黄沙戈壁中的新绿,所抒发的王效英的痛苦和坚韧之情,作者对无知、暴力的谴责与对王效英的崇敬之情都有具体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为依托。对王效英种树过程的磨难没有夸张渲染,在抒情中融入了理性思考:生命成长必然面对压制,只有战胜毁灭才会有生命。作者对这些情感和思考也没有作刻意的分析和升华,而是自然融入到第⑧段中的樟子松和全文千里绿色的所见所感中。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时事评论类;文本的线索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行文思路的能力。文章结构可以从线索、顺序、照应、过渡等方面进行分析,纵观全文,把握住角度和特点,作全面地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C.“采访兴致受到些许影响”错误,无中生有。 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见到王效英后,发现和自己所设想的不同,心里有些吃惊,并非是失望,更没有因此而采访兴致受到影响。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
B.“神态描写”错误,是动作、语言描写:如“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还是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我要回去”。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行文思路的能力。
结合“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可知,文章以此为标题,通过绿色这一元素贯穿全文,串联起与主人公相关的不同场景和情感。结合“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起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可知,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绿色在西北的珍贵,引出主人公在大西北的贡献,结合“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可知,接着通过回忆和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奋斗历程,结合“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可知,最后以绿色象征生命和希望,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敬意和怀念。
故答案为:文章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通过绿色这一元素贯穿全文,串联起与主人公相关的不同场景和情感。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绿色在西北的珍贵,引出主人公在大西北的贡献,接着通过回忆和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奋斗历程,最后以绿色象征生命和希望,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敬意和怀念。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本文艺术特色的能力。
结合“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来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可知,这4段叙述和描写了文革中王效英辛苦栽种的树苗被残暴破坏、她发疯似的四处奔走求救和文革结束后黄沙戈壁中的新绿,所抒发的王效英的痛苦和坚韧之情,作者对无知、暴力的谴责与对王效英的崇敬之情都有具体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为依托。结合“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不管是路边的青杨,或村前古槐,或河边翠柳,我都会想起这棵松树,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可知,对王效英种树过程的磨难没有夸张渲染,在抒情中融入了理性思考:生命成长必然面对压制,只有战胜毁灭才会有生命。作者对这些情感和思考也没有作刻意的分析和升华,而是自然融入到第⑧段中的樟子松和全文千里绿色的所见所感中。
故答案为: 示例:这4段叙述和描写了文革中王效英辛苦栽种的树苗被残暴破坏、她发疯似的四处奔走求救和文革结束后黄沙戈壁中的新绿,所抒发的王效英的痛苦和坚韧之情,作者对无知、暴力的谴责与对王效英的崇敬之情都有具体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为依托。对王效英种树过程的磨难没有夸张渲染,在抒情中融入了理性思考:生命成长必然面对压制,只有战胜毁灭才会有生命。作者对这些情感和思考也没有作刻意的分析和升华,而是自然融入到第⑧段中的樟子松和全文千里绿色的所见所感中。
【答案】8.A
9.①更好的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
②宝珠的礼物既有婆婆需要的外套,还有为缓解婆婆神经痛而亲手织的毛衣。数量多表现了宝珠的孝顺和关心(种类多表现了宝珠心思细腻灵巧,不同的礼物包含着不同的心意)。
③作为童养媳的宝珠最初需要征得婆婆张婶的同意才能到丝厂工作,而现在宝珠拒绝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以前宝珠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她可以议论好坏了。宝珠送礼物时的状态也意味着宝珠在家庭中地位变化,令她感到愉悦而骄傲。
④“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宝珠送礼物时的谈吐也意味着宝珠在城里的收获与成长,言谈举止间体现她眼界的提升和认知的增长。
10.情感变化:
①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宝珠当选主席时的自豪感,以及家人不在场的的遗憾。
②通过描写宝珠自身的感觉,刻画了宝珠真心爱家和她又渴望离开家的矛盾心理。
③“做不到”是宝珠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不愿做命运的奴隶的坚决。
作用:④宝珠的情感变化传递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城市青年的新思想、社会现代化带给传统社会的冲击,也体现以宝珠为代表的女性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承担责任。
11.①张婶进丝厂是传统乡土人物进入了新兴的现代化环境,刘姥姥进荣国府是普通百姓进入了繁华奢靡的钟鸣鼎食之家。作者都借助局外人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
②刘姥姥入贾府见到王熙凤后产生一系列的窘态,如头悬目眩、心里突突的、喜的浑身发痒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同时塑造了刘姥姥朴实又风趣幽默、憨厚又不失聪明睿智等性格。张婶进入新兴的现代化环境,“扰乱茧袋的运输秩序”、“不知所措”“舌头打结不知怎样称呼”等写出了张婶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展示了张婶窘迫、不知所措的心态。都有人物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在环境与人物的反差中,更好地展开对人物性格心态与性格的深层表现。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分析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变化及其作用的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文本相关情节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衬托”错误,张婶的谨慎与宝珠的高声张扬形成对比,“衬托”应为“对比”。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分析能力。由“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可知,宝珠的礼物既有婆婆需要的外套,还有为缓解婆婆神经痛而亲手织的毛衣。数量多表现了宝珠的孝顺和关心。
由“‘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等可知,作为童养媳的宝珠最初需要征得婆婆张婶的同意才能到丝厂工作,而现在宝珠拒绝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以前宝珠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她可以议论好坏了。宝珠送礼物时的状态也意味着宝珠在家庭中地位变化,令她感到愉悦而骄傲。
由“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可知,宝珠送礼物时的谈吐也意味着宝珠在城里的收获与成长,言谈举止间体现她眼界的提升和认知的增长。
综上可知,详写宝珠送婆婆礼物的情节,能够更好的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①更好的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②宝珠的礼物既有婆婆需要的外套,还有为缓解婆婆神经痛而亲手织的毛衣。数量多表现了宝珠的孝顺和关心(种类多表现了宝珠心思细腻灵巧,不同的礼物包含着不同的心意)。
③作为童养媳的宝珠最初需要征得婆婆张婶的同意才能到丝厂工作,而现在宝珠拒绝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以前宝珠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她可以议论好坏了。宝珠送礼物时的状态也意味着宝珠在家庭中地位变化,令她感到愉悦而骄傲。
④“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宝珠送礼物时的谈吐也意味着宝珠在城里的收获与成长,言谈举止间体现她眼界的提升和认知的增长。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变化及其作用的能力。
由“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可知,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宝珠当选主席时的自豪感,以及家人不在场的遗憾。
由“她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可知,通过描写宝珠自身的感觉,刻画了宝珠真心爱家和她又渴望离开家的矛盾心理。
由“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做不到”可知,“做不到”是宝珠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不愿做命运的奴隶的坚决。
综上可知,宝珠的情感变化传递出自我意识的觉醒,由“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可知,这是城市青年的新思想、社会现代化带给传统社会的冲击,也体现以宝珠为代表的女性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承担责任。
故答案为:情感变化:①采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宝珠当选主席时的自豪感,以及家人不在场的的遗憾。
②通过描写宝珠自身的感觉,刻画了宝珠真心爱家和她又渴望离开家的矛盾心理。
③“做不到”是宝珠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不愿做命运的奴隶的坚决。
作用:④宝珠的情感变化传递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城市青年的新思想、社会现代化带给传统社会的冲击,也体现以宝珠为代表的女性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承担责任。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文本相关情节的能力。
小说写张婶到镇上的丝厂来找儿媳宝珠,借助她的视角写出了一个新奇的变化的世界,如“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她不知道自己的到来扰乱了工厂的运转,也不知道如何称呼那个盯着她的年轻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则借助刘姥姥的视角看贾府的环境,王熙凤的言行举止等。总之,作者都借助局外人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
张婶视角:张婶是个乡下人,她来到镇上的丝厂,属于传统乡土人物进入新兴的现代化环境,因此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也不会说话了,看到那个年轻男人等着她解释,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直接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惹得大家都笑了,后来她也明白“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以环境与人物的反差表现人的情感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差别。刘姥姥视角:由“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么,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可知,刘姥姥入贾府见到王熙凤后产生一系列的窘态,如头晕目眩、心里突突的、喜的浑身发痒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同时塑造了刘姥姥朴实又风趣幽默、憨厚又不失聪明睿智等性格。故都有人物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在环境与人物的反差中,更好地展开对人物性格心态与性格的深层表现。
故答案为:①张婶进丝厂是传统乡土人物进入了新兴的现代化环境,刘姥姥进荣国府是普通百姓进入了繁华奢靡的钟鸣鼎食之家。作者都借助局外人视角,表现人物对新世界的特殊感知,使人感到格外新奇。②刘姥姥入贾府见到王熙凤后产生一系列的窘态,如头悬目眩、心里突突的、喜的浑身发痒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同时塑造了刘姥姥朴实又风趣幽默、憨厚又不失聪明睿智等性格。张婶进入新兴的现代化环境,“扰乱茧袋的运输秩序”、“不知所措”“舌头打结不知怎样称呼”等写出了张婶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展示了张婶窘迫、不知所措的心态。都有人物在新环境下的认知冲突,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在环境与人物的反差中,更好地展开对人物性格心态与性格的深层表现。
【答案】12.C
13.B
14.寒雁南飞,桑叶纷落,点明此时正是秋风萧瑟,是最容易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时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而前线战事更是令人担心;环境萧瑟阴冷(悲凉);三四句使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语言不事雕琢,朴素平实;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 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气势阔大)。
【知识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把握能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把握能力。
C由诗中的“辽水”“蓟门”“晋阳”“阳关”等可知,本诗描述之地皆为边塞;“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及注释②可知,本诗叙述的是边疆战争之事。故本诗为边塞诗。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错误。“晋阳”“疏勒”二句用典,战国时期赵襄子为保卫晋阳,曾利用围植晋阳宫苑四周的荻蒿苫楚,以备足箭矢。东汉大将耿恭曾被匈奴围于疏勒城中,被壅绝水源,乃于城中穿井得水。而目前前线的景况正和它们相反,处于“无箭竹”“乏水源”的极端困境。“无箭竹”“乏水源”意在描述战争条件的极端恶劣,为下文的思妇的直接抒情做了铺垫,没有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其中“寒雁邕邕渡辽水”描述的是大雁在寒冷的季节里南飞,越过辽水的情景;“桑叶纷纷落蓟门”则是指桑树的叶子在秋天纷纷落下,落在蓟门这个地方。这两句诗描写了萧瑟阴冷的环境,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而且诗句使用的叠词,叠词的使用,使得诗句音韵和谐富有美感。
故答案为:寒雁南飞,桑叶纷落,点明此时正是秋风萧瑟,是最容易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时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而前线战事更是令人担心;环境萧瑟阴冷(悲凉);三四句使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语言不事雕琢,朴素平实;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 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气势阔大)。
【答案】15.征召;正,正在
16.D
A
17.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18.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老百姓的坟墓)太迫近京城了,所以不利于皇朝(帝)的后代。
19.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在第二段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和第三段皇帝要百姓迁坟以利自己子嗣的情况下,两件事中都直接描写了王安礼的语言,他用“大度之王,不以言语罪人”和以文王执政为例,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站在皇帝的角度劝说,言辞恳切,有理有据。间接描写如第二节李定等人让王安礼不要救苏轼,第三节“帝恻然而罢”。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个仗义直言、善于劝谏、爱才爱民、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要在整体上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所积累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进行分析。 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中进士,受到河东唐介的征召。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语有什么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今天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人哪。”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了,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要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计有数十万座,群情汹汹,对此很不满。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15.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①句意:受到河东唐介的征召。辟:征召。
②句意: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方:正,正在。
故答案为:征召
正,正在
16.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①句意:今天如果按理治他的罪。致:治罪。
故答案为:D。
②句意:李定、张璪都要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擿:指使。
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了。句末虚词“也”后断开;“卿”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卿第去”是说“你出去之后”,表意完整,其后断开。
故答案为: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数:多次;薄:迫近;国嗣:皇帝的后代。
故答案为:皇上多次死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老百姓的坟墓)太迫近京城了,所以不利于皇朝(帝)的后代。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
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第二段写到“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第三段写到“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而替他仗义执言,皇帝要百姓迁坟以利自己子嗣,王安礼以文王执政为例,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都属于直接描写,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站在皇帝的角度劝说,言辞恳切,有理有据。第二段中李定、张璪都要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这属于侧面间接描写。第三段听了苏轼建议后,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这也属于间接描写。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个仗义直言、善于劝谏、爱才爱民、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
故答案为: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塑造王安礼。在第二段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和第三段皇帝要百姓迁坟以利自己子嗣的情况下,两件事中都直接描写了王安礼的语言,他用“大度之王,不以言语罪人”和以文王执政为例,阐明“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的道理,站在皇帝的角度劝说,言辞恳切,有理有据。间接描写如第二节李定等人让王安礼不要救苏轼,第三节“帝恻然而罢”。二者结合塑造了一个仗义直言、善于劝谏、爱才爱民、公正无私的官员形象。
【答案】20.C
21.B
22.五石之瓠不能用来盛水浆、制成器物,是“无用”,但能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超越功利价值,以一种自由逍遥的状态游于世间,为“有用”。栎社树不能满足为舟、为棺、为器之用,是“无用”,却因不符合世俗的功利之用而得以长寿,为“有用”。“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往往追求“有用”之物,忽视“无用”的价值,但过分追求功利往往使人迷失方向。庄子的文章启示我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关注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关心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材料二:
有个名叫石的巧匠到齐国去,到了曲辕,看见有棵为社神的栎树。这棵树大到可以供几千头牛遮阴,量一下树干有百尺粗,树身高达山头,好几丈以上才生枝,可以造船的枝干就有十几枝,观赏的人像赶集一样多,可是匠伯不瞧一眼,停也不停就直往前走。他的徒弟却看了个够,然后赶上匠伯问道:“自从我拿了斧头跟随先生以来,还没有看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先生不看一眼,就直往前走,是为什么呢?”匠伯回答说:“算了吧!不要再说了,那是没用的散木,用它做船则船要沉,用它做棺材则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则很快就会折毁,用它做门户则会流脂,用它做房柱则会遭虫蛀。这是不能作材料的树,正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回家之后,梦见了那棵栎树,栎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材来跟我比么?那些楂、梨、橘、柚这一类,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而摘果子的过程又会对它们造成伤害,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而小的枝条则被扔得满地都是。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命受苦,所以不能终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这是自己招来的世俗的打击。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我呢,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么?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先生不看一眼,就直往前走,是为什么呢?根据句意可知,句中虚词表示反问语气。
A.表示疑问语气。
B.表示陈述语气。
C.表示反问语气。
D.表示陈述语气。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B.“这就是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境界”错误,吴王之客实现了对物的大用,相较于宋人而言眼光更高,但在本质上他的做法仍然是功利的,并没有达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可知,五石之瓠不能用来盛水浆,制成器物,是“无用”,但能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超越功利价值,以一种自由逍遥的状态游于世间,为“有用”。
“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可知,栎社树不能满足为舟、为棺、为器之用,是“无用”,却因不符合世俗的功利之用而得以长寿,为“有用”。
故答案为:五石之瓠不能用来盛水浆、制成器物,是“无用”,但能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超越功利价值,以一种自由逍遥的状态游于世间,为“有用”。栎社树不能满足为舟、为棺、为器之用,是“无用”,却因不符合世俗的功利之用而得以长寿,为“有用”。“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往往追求“有用”之物,忽视“无用”的价值,但过分追求功利往往使人迷失方向。庄子的文章启示我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关注事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关心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关于是否从众的材料作文。
【题干分析】
题目要求针对“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方向”这一观点发表看法。这实际上是在探讨个人选择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压力和个人独立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1.核心概念:
随大流(从众):指个体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多数人的选择或行为模式。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在做决定时不完全依赖于他人的意见或大众趋势。
社会规范与压力:社会中存在着不成文的规则和期望,这些会影响个人的选择和行为。
成功与幸福的标准:不同的人对于成功的定义和追求幸福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2.思考角度:
从众的优势:
安全感:遵循大多数人的选择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
社会认同: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
效率:利用集体智慧,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众的风险:
缺乏创新:过度依赖他人可能导致思维固化,缺乏创造力。
失去自我:盲目追随可能会忽视个人的真实需求和兴趣。
错误导向:如果大多数人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跟随他们也意味着将自己置于同样的危险之中。
个人主义的价值:
独特性:保持个性有助于形成独特的见解和生活方式。
创新能力:敢于质疑现有框架的人往往能够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满足感: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通常能带来更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立意提取】
1.从众的优势和劣势。
2.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3.从众与独立之间的平衡。
4.个人的选择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