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1.(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按要求填空。
(1)自见者不明, 。(《老子》)
(2) ,愿乞终养。(《陈情表》)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按要求选择。
2.下列内容是小明围绕“词语的语体色彩”准备写作语言札记收集的例句,请为他选择语体色彩使用最恰当的一项( )。
A.全校领导会议开场白:尊敬的各位同事,大家好!我谨以个人的名义邀请大家一起来聊聊咱们学校未来的五年规划。
B.公司季度业绩报告:本季度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竞争激烈,加上原材料价格疯长,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C.广播电台儿童广播剧:从前有一只小兔子,它生活在一片广袤无垠的森林之中,每天都在奋力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D.给专家发送的邀请函:尊敬的赵老师,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我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并为广大师生做主旨演讲。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地表示或逼近高维空间所形成的函数,这种解题模式,▲—— ▲,▲。 ▲,▲,通过生成模型和判别模型间的互相博弈来产生更优输出,在极短时间内遍历更大的未知空间,为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①需通过大算力来破解多维参数间的逻辑关系
②人工智能具有的深度探索优势可以开启远超科学家能力范围的潜在知识域
③直接绕开传统分析方法的困境
④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⑤直接获知多维参数及数据中所隐藏的模式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③①⑤④② D.④⑤①②③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一书的书评,完成下题。
虚构与现实,边界从未消失
甘露
①拉沃卡长久以来都对虚构抱有极大的兴趣,她认为,虚构世界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向受众提供了现实生活所无法提供的经历与体验。在投身虚构史研究之前,拉沃卡在“可能世界”理论领域颇有建树。帕维尔将虚构作品视为“无法被认为是可能的世界”,因为它是虚构的、是想象力的产物。但对拉沃卡而言,现实世界并不由命题构成,因而不会在语义上产生悖论,而虚构则代表了悖论的必然存在,于是她将虚构定义为“可能的不可能世界”,即虚构作品依赖“不存在的存在”这一悖论,其中充斥着大多时候不被注意到的不可能性。
②拉沃卡常常提到,我们应当出于对虚构的热爱而捍卫虚构,这种为虚构的辩护并非出于某种功利主义的动机,而是出自人类热爱虚构的天性。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出发,拉沃卡提出这一行为的原因:悖论和矛盾会产生特定的认知活动,使人为之寻求合理的解释,并致力于解决它们。可以说,构成虚构性的悖论要么不会被注意到,要么反而会特别显眼——甚至如时空旅行的时间悖论会引发摧毁虚构世界的危险。可以说,在虚构悖论的破坏性和读者的善意解释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虚构的热爱,同时也促使虚构得到阐释或得以调整,使虚构有了可能性。
③然而在现实层面,虚构的存在却曾备受攻讦,在很多社会和时代,虚构本身的发展也常常受到限制。譬如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无视甚至敌视虚构的风潮,拉康的“真实,就是不可能”的口号揭开了泛虚构主义的序幕——虚构被等同于一种叙述,于是一切都被视为虚构。虚构的概念也因此被消解,“泛虚构主义”的论调从理论层面限制了虚构的发展。
④正如阿兰·巴迪欧所提出的,21世纪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对真实充满激情”。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领域,人们都开始对虚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提出疑问,叙事文学的趋势“从‘离心’(将真实的经验投射到一个想象的世界)走向‘向心’(真实的经验和历史)”,作家试图通过非虚构的方式进行文学书写,涌现出游记、调查文学、诉讼文学、田野调查等一系列写作形式,文学因此成为记录现实的一种技术手段。与此同时,由于在后现代理论家那里,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确定的真实似乎成了难以企及的虚幻目标,即使是以真实为目的的写作也仍旧无法摆脱虚构的色彩。
⑤“真实的虚构或虚构的真实”似乎成为这类文学创作的一体两面,成为虚构与真实边界难以辨别、难以确定的写照,而文学对真实的书写首先便表现为对虚构与真实的处理,即如何将真实元素放在虚构的故事中,以及如何通过虚构的素材和手段来重现真实。因而在拉沃卡看来,无论是虚构所引发的无尽讨论,还是虚构新用途的不断丰富与增多,都足以证明虚构不息的生命力,而真正需要捍卫的,或许是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换言之,只有认识到边界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认识虚构的存在。
⑥在“泛虚构主义”的概念之下,事实与虚构两者之间被认为没有差别,从菲利普·索莱尔斯到菲利普·福雷斯特,都表达了一种“万物皆虚构”的信念,同时对虚构——特别是叙事性、沉浸式或与表演相关的虚构,即公众欣赏的电影或文学虚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敌意。然而如果一切都是虚构的,作为现实世界投射的想象世界便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和价值,这也与拉沃卡长久以来的理念背道而驰,于是她试图探究这种拒绝虚构的明显悖论的渊源及其后果。
⑦“可能世界”理论为拉沃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点,通过对这些世界在逻辑上的构建方式、对这些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途径的思考,拉沃卡阐明了“跨小说性”(人物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移)、反事实和转叙等修辞手法。将虚构作品视为世界,从隐喻的角度看,意味着边界的必然存在,为了理解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过渡(比如跨小说性和转叙),就必须确保起点和终点世界是不同的,因而从概念上看,它们也必须是有边界的。对本书作者而言,虚构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实在难以被消弭,虽然作家们经常去突破事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文学奖项也更倾向于非虚构作品,但这种与边界游戏的方式也需要以边界的存在为前提。这似乎构成了一个悖论,因为一旦边界真的消失,这种写作方式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换言之,正是因为边界的存在,文学虚构的游戏才有意义。
⑧溶解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也就溶解了虚构观念本身。虽然虚构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厘清事实与虚构的边界同样十分重要,它是新闻从业者防止虚假新闻泛滥的职业操守,是历史学家揭示过往真相的伦理责任,是法律层面对个体的尊重与保护,是玩家穿梭边界内外体验游戏乐趣的前提,甚至也是认知科学判断精神健康的标志。
⑨回到本书的出发点,《事实与虚构——论边界》的标题还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辨清虚构与事实的边界?在一些读者看来,似乎此书更多表现了虚构学发展的历史,而非界定事实与虚构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实际上,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通过对虚构本质的界定,作者帮助我们厘清了文学虚构的方法。让读者知道文学作品通过何种方式来虚构化,实际上也就是澄清了虚构的边界所在。
(有删节)
4.第③⑥两段中都出现了“泛虚构主义”的概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解事实与虚构间的边界是“泛虚构主义”的主要表现。
B.“泛虚构主义”的流行推动了对“虚构”理论的深入研究。
C.“泛虚构主义”客观上证明了“虚构”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D.在“泛虚构主义”语境下文学叙述中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5.下列是小明阅读《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之前设定的阅读“预期”,请依据本文以及相关阅读经验判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加深对《红楼梦》虚构手法的理解,把握其价值意义。
B.借鉴文学艺术研究的路径,为艺术手法课题研究准备。
C.解决非虚构的方式写作的问题,把握相关写作的技巧。
D.探究虚构学的发展规律,明确虚构的内涵及适用范围。
6.能够依据本文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拉沃卡认为人们热爱虚构的原因是虚构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B.“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是拉沃卡展开虚构领域研究的诱因。
C.以虚构方式进行写作将在虚构理论厘清后成为未来写作的主流。
D.原书中探讨了新闻、历史、法律等多个领域内有关虚构的问题。
7.假设你是《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一书作者,请对以下现象进行评析。
现象:为了吸引更多公众对博物馆感兴趣,有博物馆发起一个活动,鼓励公众围绕博物馆陈列物品虚构故事。
8.班级读书推荐会上,小明打算向大家推荐《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一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为小明拟写一份推荐提纲。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张掖的时光书
胡性能
①我很好奇,如果从空中俯瞰甘肃张掖一带,祁连山连绵不绝的雪峰、河西走廊里热烈的生命、巴丹吉林沙漠的荒寂,三种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在此交汇,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视觉盛宴?生命极端对立的荣与枯,让我联想到西班牙画家达利笔下那几块变形的钟表,柔软的钟表或悬挂在树枝上,或搭垂在平台的边缘,仿佛那些由金属和玻璃制成的钟表,正在安静地变形和融化。
②导致我产生这种奇异体验的,是当我离开张掖市前往六十公里以外的平山湖时,我的视野里出现了完全迥异的两个世界。车窗的左侧,能够看到渐行渐远的祁连山,黛青色的山体上端,高耸的山峰已覆盖上了积雪。尽管距离遥远,却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到那巨大的山体上面,有溪流、葱郁的树林、铺陈开去的高山草甸,以及藏身其间勃勃成长的生命。而车体的正前方是背道而驰的景色:墨黑色的泥青路刺入一个洪荒世界,仿佛只是一瞬间,我们便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亘古、苍茫、寂寥。
③东西向的河西走廊,有如阴阳的交汇之地,穿行于两个世界的接缝处,我能够轻易地发现时光的流动并非匀速。它在南面那些四季分明的山体上流动得快一些,而对于北面的洪荒世界,时光仿佛停止了。
④达利当年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作里,描绘了一个死寂的旷野:①____。②____。我以为,达利在创作这幅超现实主义画作时,一定感觉到了时光流逝的厚此薄彼,于是用几只变形的钟表,来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独特理解与发现。
⑤随着目的地靠近,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隆起的红色山岗,湖的痕迹还不见端倪,空气愈发干燥,生命的迹像依然稀少,公路两侧那些低矮的骆驼刺几乎是唯一醒目的植物。我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不知道什么样的湖,才可能寄身于如此荒寂的世界?不过设想一下赤道线上的雪山,或者北极冰原上的绿洲,世间对立的两种事物,也许正是人间大美的隐藏之地,
⑥之前我不知道平山湖是张掖丹霞地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望文生义以为它是一个湖泊,并在前去的路上幻想能在中国西部的戈壁地带看到一个烟波浩渺的水世界,然而直到视野的尽头出现一片红色的山岗,我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目的地平山湖,因为那片隆起的山体看上去,就像是史前文明遗留下来的一座古城,与所谓的“湖”风马牛不相及。而当我们乘坐的汽车沿一条狭窄的公路驶向山顶时,我才发现我们抵达的“湖”其实是一片瀚海,干燥得几乎见不到一滴水。
⑦最初的失落很快被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所取代。东西向的盆地,面积有上百平方公里。铺陈到远天一望无际的红,夹杂着条状的黄,块状的白和絮状的灰,这种眩目而缤纷的色彩是如此宏大和澎湃,似乎有一种魔力,将我的目光牢牢锁定。有一瞬间,我的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全部失灵,只剩下视觉,贪婪地捕捉眼前那震撼人心的颜色。
⑧张掖城北的旷野少雨,空气能见度很高,站在“湖”的南岸,能够清晰地看到镶嵌在蓝天里的北岸。空阔的“湖”,海水渗漏干,只剩下透明的时间。那片寂静的瀚海,经过上千万年的淘洗,盆地中的沙岩,有的地方融化得快一些,另外一些地方融化得慢一些,时间一长,大地就有了不同。剩下的沙岩,形状各异,有的像威武的将士,有的像耳鬓厮磨的情侣,有的像游弋的长龙。
⑨许多时候,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放大,而此刻,上苍把世界的一切交给了视觉,视野里那些铺陈到远天的色彩舒展大气,静寂无声。在平山湖,在寂静深处,你只要安静地眺望那些缤纷的色彩一刻钟,就会听到那些色彩中传来一种由远及近的声响。颜色的打击乐,只回荡在每个凝视者的内心,时急时缓,仿佛大地深处有一个秘密的乐队正在演奏。
⑩两亿多年前的地壳运动,张掖一带,南面隆起巍峨的祁连山,与北部崛起的丰饶与荒凉杂糅的合黎山,就像是从水面转动出来的两根时光指针。我相信,眼前的平山湖在远古的时候,也曾经碧波荡漾,但随着地势的抬升,海拔两千米上下的平山湖成为一个悬湖,没有江河的供给和滋养,湖里的水既蒸发于天空,也渗漏进大地。只是没有人能够亲睹这个过程。相对于一个湖泊的沧海桑田,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促。“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无边的暗夜!”葡萄牙人佩索阿,用两句诗写尽了生命的短促和时间的永恒。
真正置身于平山湖底,会发现这儿被叫做“湖”是有依据的。我所经过的峡谷,谷底的一端竟然能够看见细小的水流,而身边的山体上,如果仔细观察,既能够看见风的痕迹,又能看见流水的线条。在一些凹陷处,似乎还能够看到水流曾经在此处的激荡。其实,我刚到平山湖时就感觉到了,我视野里的那些层状沙岩,一定与流水有关,我仿佛看到远古的时候,人类了无踪迹,平山湖里的水袭卷上来,带着颗粒状的白色气泡,有力地拍打着岸边。每一次湖水退下,沙岩再次裸露,已有细沙随水滑入湖底。
沙粒,无数细小的沙粒沉积在湖的底部,被水覆盖了千万年,又在空气中裸露了千万年,方才修成如此细小、均匀的颗粒。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时间的造化。对此,生活在云南东北的诗人樊忠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每一粒沙,都是一滴渴死的水。
(有删节)
9.请结合文本内容及前后表达方式以及达利《记忆的永恒》画作,为第④段两处画线部分补写内容,各50字左右。
10.你认为第⑦⑨两段画线部分语言表现力,哪一处更强。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11.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张掖的时光书”的内涵。
12.文章围绕“平山湖”展开,请从构思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甲:缚鸡行 乙:东西船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
【注释】①行藏:出处或行止。语出《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有是夫!’”
13.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两首诗歌的一书是( )。
A.《古诗集萃》 B.《咏物拾贝》
C.《律诗精选》 D.《讽喻诗选》
14.下列关于两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语言质朴平实 B.两诗均直抒胸臆
C.甲诗以生活细节动人 D.乙诗以生活现象说理
15.有人认为甲诗结尾妙于乙诗结尾。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②是时,少府①五鹿②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
③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因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
⑤赞③曰:昔仲尼称不得中行,则思狂狷。世称朱云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亡是也。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少府:古代官名。②五鹿:复姓。③赞:论赞,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16.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②以旌直臣
17.为下列句中加粗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连拄五鹿君( )
A.支撑
B.驳倒
C.依靠
D.抵制
②因而辑之( )
A.辑录
B.安抚
C.和睦
D.修补
18.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乃 B.故 C.而 D.且
19.第②段画线句应有五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20.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者也。
21.第⑤段中作者评价“昔仲尼称不得中行,则思狂狷。”请结合文本内容以及下列材料,简要分析你对“狂狷”的理解。
材料: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邢昺《论语注疏》:“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密游集序
叶燮
①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即其片语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诗也。
②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志。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小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凛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③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掞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予尝读其诗,谓其能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摅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碛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能,亦有不可得者。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④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有删节)
22.第②段将“才人之诗”与“志士之诗”进行比较。请梳理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成以下表格。
类型 角度 创作动机 流传情况 结论
才人之诗 可作可不作 ① ③
志士之诗 ② 即使地位低绝无不传
23.对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人之诗以描摹刻画见长,但艺术性不高。
B.志士之诗抒写一己之情志,故其感人至深。
C.采用对比手法,勾勒两种诗歌的大致轮廓。
D.作者态度蕴于字里行间,更青睐志士之诗。
24.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在论证上的作用。
25.本文为他人诗集作序,写法上别具一格,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赏析。
26.(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有人认为除了知情权,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而且后者的价值更大。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自是者不彰
(2)乌鸟私情 李密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彰、乌、摧眉、事。
故答案为:(1) 自是者不彰 (2) 乌鸟私情 李密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2.D
3.C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聊”是口语,用在正式场合不合适。
B.“屋漏偏逢连夜雨”是俗语,用在正式场合不合适。
C.“广袤无垠”是书面语,用在广播电台儿童播剧不合适。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③“直接绕开传统分析方法的困境”,承接前文“这种解题模式”,先指出人工智能解题模式绕开传统困境,所以③应排在首位;
①“需通过大算力来破解多维参数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阐述这种解题模式需要的条件,排在③后;
⑤“直接获知多维参数及数据中所隐藏的模式”,是在前面基础上说明人工智能解题模式能达成的结果,排在①后;
④“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起到递进的作用,引出更深入的内容;
②“人工智能具有的深度探索优势可以开启远超科学家能力范围的潜在知识域”,承接④,进一步阐述人工智能更值得关注的优势。后语境紧承②具体说明优势实现的方法途径。
所以正确顺序是③①⑤④②。
故答案为:C。
【答案】4.A
5.C
6.D
7.我认为这种活动是不妥的。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物品作无谓的虚构、不仅消解了历史物品真实存在的历史价值,还消解了虛构故事的意义,容易造成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误解: 虚构故事容易损害历史物品的真实性,消解虛构与事实之间的边界,是泛虛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对虛构手法构成损害。如此操作,得不偿失。
8.本书研究是针对“泛虚构:主义”导致的对虚构的消解现状展开的;本书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点,明确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从而确立虚构存在的意义; 本书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界定虚构本质,厘淸虛构方法,澄淸丫虚构的边界; 木书为我们认识文学虚构的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虚构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这类题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明确大意,把握主旨,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文本中抽取出的核心立意,或是选取文本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不同。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拟写推荐语的能力。这类题,首先需要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语文素养进行创意解读;最后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涵义的能力。
B.“推动了对‘虚构’理论的深入研究”错误。原文“‘泛虚构主义’的论调从理论层面限制了虚构的发展”,由此可知“泛虚构主义”理论对“虚构”理论起的不是推动作用而是限制作用。
C.“‘泛虚构主义’客观上证明了‘虚构’具有不息的生命力”错误。通过原文“因而在拉沃卡看来,无论是虚构所引发的无尽讨论,还是虚构新用途的不断丰富与增多,都足以证明虚构不息的生命力”可知,证明虚构生命力的并不是“泛虚构主义”。
D.“在‘泛虚构主义’语境下文学叙述中的真实是不存在的”错误。原文“在‘泛虚构主义’的概念之下,事实与虚构两者之间被认为没有差别”,两者“没有差别”并不意味着“事实”或者“真实”是不存在的。
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C.“解决非虚构的方式写作的问题”错误。原文“即使是以真实为目的的写作也仍旧无法摆脱虚构的色彩”“文学对真实的书写首先便表现为对虚构与真实的处理,即如何将真实元素放在虚构的故事中,以及如何通过虚构的素材和手段来重现真实”,由此可知,“非虚构的方式写作的问题”无法被“解决”。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拉沃卡认为人们热爱虚构的原因是虚构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错误,由原文“而是出自人类热爱虚构的天性”可知,人们热爱虚构的原因是“天性”。
B.“‘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是拉沃卡展开虚构领域研究的诱因”错误,原文“在投身虚构史研究之前,拉沃卡在‘可能世界’理论领域颇有建树”“‘可能世界’理论为拉沃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点”,由此可知“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不是拉沃卡展开虚构领域研究的“诱因”。
C.“以虚构方式进行写作将在虚构理论厘清后成为未来写作的主流”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提及“虚构理论厘清后”何种写作方式会“成为未来写作的主流”。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现象进行评析,博物馆“鼓励公众围绕博物馆陈列物品虚构故事”,博物馆陈列的物品是客观存在的,围绕客观存在的物品进行虚构这个行为是在“溶解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一书作者认为“真正需要捍卫的,或许是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所以作者会认为这种活动不妥。
这种“溶解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会导致“溶解了虚构观念本身”,而且“如果一切都是虚构的,作为现实世界投射的想象世界便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和价值”,会“消解了历史物品真实存在的历史价值,还消解了虚构故事的意义”;
“一切都被视为虚构。虚构的概念也因此被消解,‘泛虚构主义’的论调从理论层面限制了虚构的发展”,这种行为是“泛虚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对虚构手法构成危害。
最后,根据对文章中作者观点的整合,进行作答。作答时,先明确观点,再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分析它对历史认识的误解、对虚构手法的损害,结尾进行评论性总结。
故答案为: 我认为这种活动是不妥的。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物品作无谓的虚构、不仅消解了历史物品真实存在的历史价值,还消解了虛构故事的意义,容易造成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误解: 虚构故事容易损害历史物品的真实性,消解虛构与事实之间的边界,是泛虛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对虛构手法构成损害。如此操作,得不偿失。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拟写推荐语的能力。
“虚构的概念也因此被消解,‘泛虚构主义’的论调从理论层面限制了虚构的发展”“于是她试图探究这种拒绝虚构的明显悖论的渊源及其后果”可以看出本书针对“泛虚构主义”导致的对虚构的消解现状展开的;
“‘可能世界’理论为拉沃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点”“正是因为边界的存在,文学虚构的游戏才有意义”可以看出本书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点,明确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从而确立虚构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通过对虚构本质的界定,作者帮助我们厘清了文学虚构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澄清了虚构的边界所在”可以看出本书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界定虚构本质,厘清虚构方法,澄清了虚构的边界。
综合可知,本书为我们认识文学虚构的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虚构强大的生命力。
故答案为:本书研究是针对“泛虚构:主义”导致的对虚构的消解现状展开的;本书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点,明确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从而确立虚构存在的意义; 本书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界定虚构本质,厘淸虛构方法,澄淸丫虚构的边界; 木书为我们认识文学虚构的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虚构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9.“这些变形的钟表,它们的表面已不再光滑,指针也早已停止跳动,仿佛被时间遗忘在了这片旷野之中。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静止,让人不禁对时间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
10.参考示例一:我汄为第⑦段画线句更其表现力。首先以简练的语言直陈色彩的多样与特征,形成排比,全面准确地再现了初见色彩扑面而来的直观感受;接着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如炫目、缤纷、宏大、澎湃等,以及极具形象化的动词“ 锁定”,表现出色彩带给自己的强大吸引力。语句较第⑨段更质朴、直接,整体上贴切地表现出作者视觉上受到的冲击。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第⑨段围线句更具表现力。采用通感的修辞,以“打击乐” 比喻缤纷的色彩,以听觉的感受比喻视觉的感受,并以大地深处秘密演奏贴切地表现其时急时缓的特征,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安静眺望色彩的独特感受。语句较⑦段更具韵味和美感。
11.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诸如南北的祁连山、合黎山,犹如时光指针,可谓张掖外形之时光书;张掖独特地貌对比中揭示出的时光快慢之谜、沧海桑田之规律,可谓张掖时光内涵之书:参观者感受到的人生短促与时间之永恒:,可谓张掖时光流逝、历史变迁见证之书。
12.文韋前半部分围绕前往平山湖途中的所见、所思展开,所见的景致反差引发有关时间的思考,对平山湖的设想为下文所见蓄势,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后半部分以平山湖所见、所思为主,与前文设想构成强烈反差,由此突出借此传达的有关人事自然变迁规律的思想认知。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概括。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从标题含义、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构思的能力。文章结构可以从线索、顺序、照应、过渡等方面进行分析,纵观全文,把握住角度和特点,作全面地分析。
9.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第一处画线部分补写:原文提到达利在《记忆的永恒》中描绘了一个死寂的旷野,根据达利的画作风格及原文描述,可以推测画中的元素包括柔软的钟表、死寂的背景等。因此,补写内容可以围绕这些元素展开。
补写示例:“在这片死寂的旷野中,几只柔软的钟表被随意地搁置或悬挂在枯枝上,它们或搭垂在平台的边缘,或悬挂在树枝上,静静地诉说着时间在这里的停滞。”第二处画线部分补写:
原文提到达利用几只变形的钟表来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独特理解与发现,因此,补写内容可以进一步阐述这些钟表所传达的寓意。
故答案为:“这些变形的钟表,它们的表面已不再光滑,指针也早已停止跳动,仿佛被时间遗忘在了这片旷野之中。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静止,让人不禁对时间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
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⑦段画线部分:“铺陈到远天一望无际的红,夹杂着条状的黄,块状的白和絮状的灰,这种眩目而缤纷的色彩是如此宏大和澎湃,似乎有一种魔力,将我的目光牢牢锁定。”这句话通过排比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平山湖色彩的多样性和宏大气势,语言质朴直接,能够直接冲击读者的视觉感受。
第⑨段画线部分:“颜色的打击乐,只回荡在每个凝视者的内心,时急时缓,仿佛大地深处有一个秘密的乐队正在演奏。”
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形象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安静眺望色彩时的独特感受,语言更具韵味和美感。
看法:我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的语言表现力更强。因为这句话不仅准确地传达了作者视觉上的感受,还通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其转化为听觉上的感受,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韵味。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一:我汄为第⑦段画线句更其表现力。首先以简练的语言直陈色彩的多样与特征,形成排比,全面准确地再现了初见色彩扑面而来的直观感受;接着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如炫目、缤纷、宏大、澎湃等,以及极具形象化的动词“ 锁定”,表现出色彩带给自己的强大吸引力。语句较第⑨段更质朴、直接,整体上贴切地表现出作者视觉上受到的冲击。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第⑨段围线句更具表现力。采用通感的修辞,以“打击乐” 比喻缤纷的色彩,以听觉的感受比喻视觉的感受,并以大地深处秘密演奏贴切地表现其时急时缓的特征,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安静眺望色彩的独特感受。语句较⑦段更具韵味和美感。
1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文中提到祁连山连绵不绝的雪峰、河西走廊里热烈的生命、巴丹吉林沙漠的荒寂,这些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张掖独特的地理风貌。这些景观的交汇,就像一本打开的时光书,记录着张掖地区的历史变迁和自然演变。
张掖独特地貌对比中揭示出的时光快慢之谜:文中通过对比河西走廊南北两个世界的不同景象,揭示了时光在这里的流动并非匀速。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人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的理解。沧海桑田之规律:
文中提到平山湖在远古时曾经碧波荡漾,但随着地势的抬升,湖里的水逐渐蒸发和渗漏,最终成为了一个干燥的瀚海。这个过程生动地展示了沧海桑田的演变规律,也让人对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的伟大有了更深的感悟。
参观者感受到的人生短促与时间之永恒:文中通过葡萄牙人佩索阿的诗句“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无边的暗夜!”来表达了人生短促与时间永恒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让人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总结:
标题”张掖的时光书”不仅指张掖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更指这些景观和地貌所蕴含的时光之谜、沧海桑田的演变规律以及人生短促与时间永恒的对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本生动的时光书,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伟大。
故答案为: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诸如南北的祁连山、合黎山,犹如时光指针,可谓张掖外形之时光书;张掖独特地貌对比中揭示出的时光快慢之谜、沧海桑田之规律,可谓张掖时光内涵之书:参观者感受到的人生短促与时间之永恒:,可谓张掖时光流逝、历史变迁见证之书。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构思的能力。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文章开头通过描述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为后文提到平山湖埋下了伏笔。当作者提到自己原本以为平山湖是一个湖泊时,读者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起来,想要知道平山湖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
层层铺垫,逐步揭示真相:
在前往平山湖的路上,作者通过描述沿途的景致和心中的疑问,为平山湖的出场做了层层铺垫。当平山湖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逐步揭示了平山湖的真实面貌。对比手法,增强感染力: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祁连山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对比、河西走廊南北两个世界的对比、平山湖曾经的碧波荡漾与现在的干燥瀚海的对比等。这些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人对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情感升华,引发思考: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引用葡萄牙人佩索阿的诗句和描述平山湖的沧桑变迁,将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升华不仅让人对生命和时间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和自然的恩赐。
综上所述,文章围绕“平山湖”展开,通过设置悬念、层层铺垫、对比手法和情感升华等构思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同时,这些构思手法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伟大。
故答案为:文韋前半部分围绕前往平山湖途中的所见、所思展开,所见的景致反差引发有关时间的思考,对平山湖的设想为下文所见蓄势,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后半部分以平山湖所见、所思为主,与前文设想构成强烈反差,由此突出借此传达的有关人事自然变迁规律的思想认知。
【答案】13.A
14.B
15.示例一: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一己之思考、乙诗由东船西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失于概念化,破坏了诗歌的蕴藉之美;甲诗借由缚鸡而卖的亊件,叹鸡虫得失,以倚着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读者由此可以读出一己或社会之得失等丰富的内容. 可见,甲诗结尾更具意蕴的丰富性以及表达的含蓄性,优于乙诗。
示例二: 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 已之思考。甲诗借由家中忧鸡啄食虫蚁,缚鸡而卖,进而叹鸡虫得失,诗歌以倚若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但其表达事理不甚明晰。乙诗由东船两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 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体现出超脱豁达的心态,理由事出,所言之理给人以启迪。可见,乙诗结尾更为显豁,更利于给人以直接的启迪,优于甲诗。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文体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文学常识、题材特点等内容,要根据具体诗歌进行归类整理。
(2)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宽泛的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两首诗通过各种日常现象揭示人生哲理。甲诗通过“鸡”与“虫”的命运体现生命的无常与世事艰辛,表达超脱的态度。而乙诗以“东西船行”的对比展示了风向变化对命运的影响,强调顺应天意的重要性。诗歌语言朴实却深刻,引人深思。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把握能力。
B.《东西船行》不是典型的咏物诗,它主要是通过东西船的不同境遇来表达观点,不符合《咏物拾贝》的主题要求。
C.两首诗都不是律诗。律诗要求格律严密,有严格的颔联和颈联对仗等规则,这两首诗都不符合律诗的格式。
D.《东西船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表明人生哲理,并没有要劝谏或讽刺谁,不符合《讽喻诗选》的收录要求。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
B.《缚鸡行》中既有对生活场景的描绘,也有诗人的思考,但不完全是直抒胸臆。从开头的场景描写,到中间对鸡命运的思考,最后“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的情感是蕴含在这些叙述和行为之中的。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鸡虫得失的强烈情感,而是通过描述自己的行为和目光的转移,委婉地体现出一种思考,不是典型的直抒胸臆。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参考示例一:
甲诗通过“鸡”与“虫”的命运体现生命的无常与世事艰辛,表达超脱的态度。而乙诗以“东西船行”的对比展示了风向变化对命运的影响,强调顺应天意的重要性。所以,这两首诗通过各种日常现象揭示人生哲理。
甲诗结尾“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将目光从鸡虫的琐事中移开,投向寒江和山阁,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读者由此可以跟随作者思考鸡虫得失背后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而乙诗结尾“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东西船互相嘲笑这种现象的看法,明确地表明自己要顺应天理来决定行止的态度。失于概念化,破坏了诗歌的蕴藉之美,不如甲诗。
参考示例二:
甲诗通过“鸡”与“虫”的命运体现生命的无常与世事艰辛,表达超脱的态度。而乙诗以“东西船行”的对比展示了风向变化对命运的影响,强调顺应天意的重要性。所以,这两首诗通过各种日常现象揭示人生哲理。
甲诗结尾“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将目光从鸡虫的琐事中移开,投向寒江和山阁,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但是诗歌没有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乙诗结尾“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东西船互相嘲笑这种现象的看法,明确地表明自己要顺应天理来决定行止的态度。直接表明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观点和态度,更为直白、显豁,更利于给人以直接的启迪,优于甲诗。
故答案为:示例一: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一己之思考、乙诗由东船西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失于概念化,破坏了诗歌的蕴藉之美;甲诗借由缚鸡而卖的亊件,叹鸡虫得失,以倚着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读者由此可以读出一己或社会之得失等丰富的内容. 可见,甲诗结尾更具意蕴的丰富性以及表达的含蓄性,优于乙诗。
示例二: 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 已之思考。甲诗借由家中忧鸡啄食虫蚁,缚鸡而卖,进而叹鸡虫得失,诗歌以倚若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但其表达事理不甚明晰。乙诗由东船两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 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体现出超脱豁达的心态,理由事出,所言之理给人以启迪。可见,乙诗结尾更为显豁,更利于给人以直接的启迪,优于甲诗。
【答案】16.勉励/振奋;表彰
17.B
D
18.A
19.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20.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都是空占着职位、白吃饭不做事的,就足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如果担心失去职位,就无所不用其极了 “。
21.朱云不顾五鹿充宗尊贵受宠的身份,以智略驳倒他,体现出其不惧权贵坚守学说的品质: 当廷犯颜直谏,体现出其倔强正直,唯正义是举的品质; 不顾丞相之遨,坚持教授学生的行为,体现其倔强性格,及其有所不为的品质。综上,“ 狂狷”应包含直道而行,刚止不屈以及坚守内心有所不为之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6)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这篇文章节选自《汉书》,记述了东汉时期朱云由侠客转向学问,并因直言敢谏而闻名的事迹,展现了其勇毅正直的品格。
参考译文:
①朱云,字游,是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多,仪容伟岸,凭借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崇敬他。
②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命令五鹿充宗和《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能言善变,诸儒没有谁能和(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从此朱云担任了博士。
③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我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回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当死不能赦免!”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在当世著称。假如他说得有理(对),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本来应该容纳他。我斗胆用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等到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整修一下,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④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做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用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观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我难道是想做丞相的小吏么?”薛宣就不敢再说这事。朱云传授学业,挑选学生,选众人中好的然后收为弟子。
⑤赞曰:从前孔子说如果不能得遇中庸之人和他论道,就思谋进取而有所不为。世人称颂朱云有不知道情况而随便述作的人,我孔子没有这种行为。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厉:通“励”,勉励、振奋。句意: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②旌:表彰。句意: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故答案为:勉励/振奋
表彰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拄:驳倒。句意: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
故答案为:B。
②辑:修补。句意:就把旧栏杆整修一下。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年四十,□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意思是: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这里需要一个副词,表示强调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较晚。
A.乃:才。表示某个事件发生的较晚。“乃”符合上下文,填入方框最合适;
B.故:所以,表原因,不合语境;
C.而:而且,表转折,不合语境;
D.且:而且、并且,表并列或递进,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命令五鹿充宗和《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能言善变,诸儒没有谁能和(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
“元帝好之”主谓宾完整,“好”为谓语,“之”为宾语,其后应断开;
“异同”作“考”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令”的内容是“充宗与诸《易》家论”,“论”后应断开;
“充宗乘贵辩口”主谓宾完整,“充宗”是主语,“乘贵”是状语,“辩口”是谓语,其后应断开;
“诸儒莫能与抗”,主谓完整,“莫能”“与”是状语,“抗”后应断开;
“皆称疾不敢会”主语是省略掉的“诸儒”,主谓结构完整,不必断开。
故答案为: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上”,对上;“匡”,匡扶;“下”,对下;“亡”,通“无”,不能;“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什么事也不做,白吃闲饭;“鄙”,见识粗鄙,目光短浅。
故答案为: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都是空占着职位、白吃饭不做事的,就足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如果担心失去职位,就无所不用其极了 “。
21.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少府五鹿充宗贵幸”和“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分析可知,五鹿充宗深得元帝宠爱,又能言善辩,朝中无人敢与之抗辩。只有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学驳倒了他,体现出他不惧权贵、坚守学说的品质;
②根据“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及第二段内容分析可知,当时安昌侯张禹深得成帝器重,而朱云却敢公然在大殿上指出他“尸位素餐”,并且要求斩杀佞臣来勉励其余的臣子。为了肃清朝野而敢于触怒皇上,体现了他倔强正直、唯正义是举的品质;
③根据“小生乃欲相吏邪?”和“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分析可知,朱云此后不再做官,但深得他人敬重。丞相薛宣想要招揽他进入东阁,而朱云直接拒绝,坚持教授学生,体现他倔强有风骨、有所不为的品质;
④综合上文和材料,分析“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和“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可知,“狂狷”指的是直道而行,刚正不屈以及内心知进退,有所不为之义。
补充译文:
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 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为。”
邢昺《论语注疏》:狂的人在好的道路上进取,要懂得进取而不知后退;狷的人坚守节操无所作为,应该先进而后退。
故答案为:朱云不顾五鹿充宗尊贵受宠的身份,以智略驳倒他,体现出其不惧权贵坚守学说的品质: 当廷犯颜直谏,体现出其倔强正直,唯正义是举的品质; 不顾丞相之遨,坚持教授学生的行为,体现其倔强性格,及其有所不为的品质。综上,“ 狂狷”应包含直道而行,刚止不屈以及坚守内心有所不为之义。
【答案】22.位高权重也有不传;志之所至不得不作;诗歌因诗人而传
23.A
24.作者列举各朝代中成就最高且又耳熟能详的典型诗人,论据具有代表性,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借由不同时代典型诗人,从诗歌. 发展流变的宏观角度论证诗人能够在志趣修养上有很高造诣方能在诗歌创作上有更高成就的观点。
25.本文开篇宕开一笔,论述“ 才人之诗”“ 志士之诗” 的特征与区别,阐发“ 志士之诗” 高于人之诗” 的道理。接着叙述沈云步的诗歌创作之路,指出其诗由“ 才人之诗” 变力“ 志上之诗与前文议论呼应,前后形成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关系,把沈云步诗歌放诸诗歌一般规律之下,自然传达对其诗作的文学价值的认可。同时,暗含对沈云步创作方向的指引,并传达了自己的相关思想。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论证方法的判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才人之诗”与“志士之诗”的比较,探讨诗歌创作的两种境界,肯定了志士之诗立足人生经历和家国情怀的深刻影响力,显示其崇高价值。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举例论证是一种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行文结合友人沈子云诗作的转变,从个人经历入手,形象化论证观点,情真意切,体现了脱俗雄健的文风和深厚的学养,具有兼具论证性与记叙性的特点,层次分明,引人深思。
参考译文:
从古至今,有才子之诗,有志士之诗。善于雕琢与描绘,善于细致刻画,而驰骋于辞藻华丽的文字之中,不必选择合宜的人和情境就能写诗,顺应周围的人和情境就没有不可以写的,并且能极尽那调和声调描摹物象的擅长之事,这就是才子之诗;处于他生活的常态,完整地经受天地四季之气,经历其中的变化,而深深感受到从古至今人的遭遇变故,一定是这样的人,一定遭遇过这样的境况,而后才能写出诗,即使那诗句只是片言只字,也能让人长久回味反复咏叹而不能弃之不顾,这就是志士之诗。
才子之诗是可以写,也可以不写的;志士之诗就是想不写,也必定是不能不写的。才子之诗,虽然可以让人享受丰厚的俸禄和很高的职位,但常常没有流传下来;志士之诗,更显得诗人贫贱而内心忧伤,但绝对不会不流传下去。才子之诗,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志士之诗,虽然每一代都不缺抒写之人,但能够推到极致的,像晋代的陶潜,唐代的杜甫、韩愈,宋代的苏轼,使诗歌的成就达到极点的,事实上是将他们的志向抒发到极致的。大概他们以高远明达的性情为根本来成就诗歌的本质,经历世事变化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坚定,遭遇过境况的困顿与忧郁烦恼而使他们的学识更老成,而后以无所不可的才情写出诗句。像这样流传诗歌就是为了流传写诗之人啊。
我的朋友沈云步,从小就擅长写诗,文思舒展顺畅,语句绮丽美好,被世人称赞很久了。我曾经读过他的诗,认为他占有才子的一席之位罢了。我年岁已老,归隐山中,云步于吏部应选得一官职到秦地去,与我分别十年。有一天弃官归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我读后惊叹道:“你的诗已经不是才子之诗,而是志士之诗了!”云步负有俊才,取得功名,希望有所建树,来抒发他的志向,却仅仅寄身于百里到几千里之外的黄沙漫地的荒凉之地,委屈自己来施展掌管文书、施行政令的才能,即便这样也有不可以实现的。虽然不想愤然归去,怎么能够呢?如今看他的诗,看到他所经历之处,都是周秦汉唐由兴盛而衰败的废墟,是以前贤能的英哲施展抱负之地,也是文人骚客和羁旅客居之人凭吊和吟咏慨叹之处。他的诗,都是发于内心的感慨而显现在语句上的诗啊。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
我和云步早年就是世交,所以最了解他,因而云步以诗序嘱托我,我不敢推辞。为他详尽地说说他写诗前后像这样接近的风格,以此来赠给他。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文中明确提到“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意思是才子之诗,虽然可以让人享受丰厚的俸禄和很高的职位,但常常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填“位高权重也有不传”。
②根据“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可知,志士之诗是因为诗人内心的志向促使其不得不创作,所以填“志之所至不得不作”。
③从“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像陶潜、杜甫等志士之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凭借自身的高尚品质、丰富学识和深刻阅历创作诗歌,诗歌能够流传是因为诗人自身的特质与成就,所以填“诗歌因诗人而传”。
故答案为: 位高权重也有不传
志之所至不得不作
诗歌因诗人而传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艺术性不高”错误。原文第一段“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指出才人之诗善于雕琢与描绘,善于细致刻画,驰骋于辞藻华丽的文字之中,但并没有说其艺术性不高。
故答案为:A。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论据的选取角度分析:作者选取了晋之陶潜、唐之杜甫和韩愈、宋之苏轼这些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广为人知的诗人作为论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的诗歌不仅成就达到了极点,而且将他们的志向抒发到了极致,能够很好地体现作者关于“志士之诗”的观点。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作者通过这些不同朝代的典型诗人,展示了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有那些在志趣修养上达到很高境界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更高的成就,进而创作出能够流传后世的“志士之诗”。这种从宏观的诗歌发展流变角度进行论证,使论证更加全面、深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 作者列举各朝代中成就最高且又耳熟能详的典型诗人,论据具有代表性,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借由不同时代典型诗人,从诗歌. 发展流变的宏观角度论证诗人能够在志趣修养上有很高造诣方能在诗歌创作上有更高成就的观点。
2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篇先不直接提及友人沈云步的诗,而是从理论层面论述“才人之诗”和“志士之诗”的特征与区别,如详细描述了才人之诗的创作特点是注重雕绘、缕刻,创作环境较为随意;志士之诗则需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境遇下才能创作,且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等,并通过对比表明志士之诗的价值更高,这是从一般的诗歌创作规律入手,为后文做铺垫。
接着叙述沈云步的诗歌创作经历,从他年少时擅长写诗被称为才子之诗,到后来经历仕途挫折、游历古迹后诗风转变为志士之诗,将其个人经历与前文的理论相结合。这种先理论后实例的写法,使沈云步的诗歌转变有了理论依据,也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其诗歌转变的原因和意义,同时也呼应了前文的议论,形成了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
最后,作者在叙述中传达了对沈云步诗作价值的认可,认为其诗可传,并且这种写法也暗含了对沈云步未来创作方向的指引,即继续沿着“志士之诗”的道路创作,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思想,使文章既有对友人诗集的评价,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思想内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故答案为:本文开篇宕开一笔,论述“ 才人之诗”“ 志士之诗” 的特征与区别,阐发“ 志士之诗” 高于人之诗” 的道理。接着叙述沈云步的诗歌创作之路,指出其诗由“ 才人之诗” 变力“ 志上之诗与前文议论呼应,前后形成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关系,把沈云步诗歌放诸诗歌一般规律之下,自然传达对其诗作的文学价值的认可。同时,暗含对沈云步创作方向的指引,并传达了自己的相关思想。
26.【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知情权“和”不知情权“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提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有人认为应有知情权,同时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而且后者的价值更大。二者看似矛盾,实际有各自的内涵,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一是知情权,是公民获取与社会和个人相关的各类信息的权利,是民主社会的基础,有助于公民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如政府信息公开,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但知情权的过度行使有时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在信息时代,信息的过度泛滥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信息焦虑、隐私泄露等。二是不知情权,是在某些情况下,公民有权选择不接收或不了解某些信息,以保护自己免受信息干扰。拥有不知情权可以保护个人隐私,有助于维护个人的私密空间,同时可以帮助人们筛选信息,减轻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有助于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升生活质量。
那如何对待知情权与不知情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知情权保障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而不知情权则保护了公民免受信息干扰的权利。所以要因时制宜。在不同的情境下,知情权与不知情权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权衡的关键在于明确信息的性质和影响。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应充分保障知情权,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则应尊重不知情权。个人在行使知情权时,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避免滥用知情权侵犯他人权益。
写作时,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重点论述知情权与不知情权的价值思辨。一方面知情权在信息时代是我们理所当然的权利,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知情权无疑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另一方面不知情权是一种选择性的无知,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能让人们免受信息的干扰和冲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知情权仿佛一道屏障,为我们遮挡住不必要的纷扰和喧嚣。所以,我们既要捍卫知情权,又要珍视不知情权。应该学会在知情权和不知情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要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和好奇又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只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走得更远、更稳。
【立意提取】
1.捍卫知情权,珍视不知情权。
2.知情诚可贵,“不知”价更高。
3.知之边界,不知亦美。
4.双面镜下的知与不知。
5.握紧不知情权的船桨。
6.不知情权是喧嚣尘世的静谧之盾。
例文:
知与不知,因之于我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世界好像变得透明,我们似乎对许多事物掌握了更多的知情权。但有人提出,除此之外,人们也需要不知情权,且其带来的价值更大。
知情权,顾名思义,是人对于了解一件事物具体情况的权利。而不知情权则是对知晓这一事件的主动排斥。不知情者不会被知情后可能带来的风险波及,而是处于一块稳定、安全的高地上;另外,我们所知,也并非全貌,局限的知情可能反而会带来一知半解导致的错误,而使用不知情权则直接取消了这一问题。
然而,不知情权是否真的如此完美,可以带来更大的价值?历史已然回答了我们:如若中国青年不知科学与民主,不知岌岌可危的腐朽统治,那么又有谁得以拉起五四的旗帜,拯救危亡的旧中国?如若但丁一众不知神之驱魅,又有谁脱下教会伪善的面具,高歌文艺复兴的伟大?不知情权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安乐圈,但长久以往,人们被舒适的光明遮蔽,但屋外却是漆黑一片,而人们一无所知,终究会与社会的倒塌一同毁灭。
不知情权带来安稳与蒙昧,知情权带来洞见与风险,二者的价值密不可分,我们难以衡量何者更有价值。但我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人主动选择知情,亦或是不知情的定夺权。《一九八四》中的温斯顿长期受“双重思想”的控制,其实一直处于知与不知的边缘。在彷徨犹豫之后,他选择了主动地知道。这一抉择背后饱含着人性的呼唤,道德的规劝与对未来的希冀。但倘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与不知,不过是一种妥协、逃避。因而,或为求真相,或为求安顿,或为求希望,我们只有有权力并有能力地选择知情或是不知情,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心安,找到真正的价值——那便是人主体之自由。
然而,为何当下越来越多人坚信不知情权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我认为这个信息化时代看似越发透明,但大数据也为个体量身打造了信息茧房。我们看似知情,实则是管中窥豹。人们害怕这样的局限性会适得其反,便索性选择不知情,偷取一方“桃花源”。
因此,社会应当融入更多元思维,让信息流通,得以被看见;也应当放出权利,让人们自由选择知或不知,而非强灌似的以信息洪潮输入。
我愿不知,因而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我愿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知与不知,因之于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上海市崇明区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1.(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按要求填空。
(1)自见者不明, 。(《老子》)
(2) ,愿乞终养。(《陈情表》)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答案】(1)自是者不彰
(2)乌鸟私情 李密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彰、乌、摧眉、事。
故答案为:(1) 自是者不彰 (2) 乌鸟私情 李密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按要求选择。
2.下列内容是小明围绕“词语的语体色彩”准备写作语言札记收集的例句,请为他选择语体色彩使用最恰当的一项( )。
A.全校领导会议开场白:尊敬的各位同事,大家好!我谨以个人的名义邀请大家一起来聊聊咱们学校未来的五年规划。
B.公司季度业绩报告:本季度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竞争激烈,加上原材料价格疯长,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C.广播电台儿童广播剧:从前有一只小兔子,它生活在一片广袤无垠的森林之中,每天都在奋力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D.给专家发送的邀请函:尊敬的赵老师,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我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并为广大师生做主旨演讲。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地表示或逼近高维空间所形成的函数,这种解题模式,▲—— ▲,▲。 ▲,▲,通过生成模型和判别模型间的互相博弈来产生更优输出,在极短时间内遍历更大的未知空间,为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①需通过大算力来破解多维参数间的逻辑关系
②人工智能具有的深度探索优势可以开启远超科学家能力范围的潜在知识域
③直接绕开传统分析方法的困境
④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⑤直接获知多维参数及数据中所隐藏的模式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③①⑤④② D.④⑤①②③
【答案】2.D
3.C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①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②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③语言有没有歧义;④ 转述是否得当。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聊”是口语,用在正式场合不合适。
B.“屋漏偏逢连夜雨”是俗语,用在正式场合不合适。
C.“广袤无垠”是书面语,用在广播电台儿童播剧不合适。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③“直接绕开传统分析方法的困境”,承接前文“这种解题模式”,先指出人工智能解题模式绕开传统困境,所以③应排在首位;
①“需通过大算力来破解多维参数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阐述这种解题模式需要的条件,排在③后;
⑤“直接获知多维参数及数据中所隐藏的模式”,是在前面基础上说明人工智能解题模式能达成的结果,排在①后;
④“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起到递进的作用,引出更深入的内容;
②“人工智能具有的深度探索优势可以开启远超科学家能力范围的潜在知识域”,承接④,进一步阐述人工智能更值得关注的优势。后语境紧承②具体说明优势实现的方法途径。
所以正确顺序是③①⑤④②。
故答案为:C。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一书的书评,完成下题。
虚构与现实,边界从未消失
甘露
①拉沃卡长久以来都对虚构抱有极大的兴趣,她认为,虚构世界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向受众提供了现实生活所无法提供的经历与体验。在投身虚构史研究之前,拉沃卡在“可能世界”理论领域颇有建树。帕维尔将虚构作品视为“无法被认为是可能的世界”,因为它是虚构的、是想象力的产物。但对拉沃卡而言,现实世界并不由命题构成,因而不会在语义上产生悖论,而虚构则代表了悖论的必然存在,于是她将虚构定义为“可能的不可能世界”,即虚构作品依赖“不存在的存在”这一悖论,其中充斥着大多时候不被注意到的不可能性。
②拉沃卡常常提到,我们应当出于对虚构的热爱而捍卫虚构,这种为虚构的辩护并非出于某种功利主义的动机,而是出自人类热爱虚构的天性。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出发,拉沃卡提出这一行为的原因:悖论和矛盾会产生特定的认知活动,使人为之寻求合理的解释,并致力于解决它们。可以说,构成虚构性的悖论要么不会被注意到,要么反而会特别显眼——甚至如时空旅行的时间悖论会引发摧毁虚构世界的危险。可以说,在虚构悖论的破坏性和读者的善意解释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虚构的热爱,同时也促使虚构得到阐释或得以调整,使虚构有了可能性。
③然而在现实层面,虚构的存在却曾备受攻讦,在很多社会和时代,虚构本身的发展也常常受到限制。譬如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无视甚至敌视虚构的风潮,拉康的“真实,就是不可能”的口号揭开了泛虚构主义的序幕——虚构被等同于一种叙述,于是一切都被视为虚构。虚构的概念也因此被消解,“泛虚构主义”的论调从理论层面限制了虚构的发展。
④正如阿兰·巴迪欧所提出的,21世纪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对真实充满激情”。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领域,人们都开始对虚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提出疑问,叙事文学的趋势“从‘离心’(将真实的经验投射到一个想象的世界)走向‘向心’(真实的经验和历史)”,作家试图通过非虚构的方式进行文学书写,涌现出游记、调查文学、诉讼文学、田野调查等一系列写作形式,文学因此成为记录现实的一种技术手段。与此同时,由于在后现代理论家那里,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确定的真实似乎成了难以企及的虚幻目标,即使是以真实为目的的写作也仍旧无法摆脱虚构的色彩。
⑤“真实的虚构或虚构的真实”似乎成为这类文学创作的一体两面,成为虚构与真实边界难以辨别、难以确定的写照,而文学对真实的书写首先便表现为对虚构与真实的处理,即如何将真实元素放在虚构的故事中,以及如何通过虚构的素材和手段来重现真实。因而在拉沃卡看来,无论是虚构所引发的无尽讨论,还是虚构新用途的不断丰富与增多,都足以证明虚构不息的生命力,而真正需要捍卫的,或许是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换言之,只有认识到边界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认识虚构的存在。
⑥在“泛虚构主义”的概念之下,事实与虚构两者之间被认为没有差别,从菲利普·索莱尔斯到菲利普·福雷斯特,都表达了一种“万物皆虚构”的信念,同时对虚构——特别是叙事性、沉浸式或与表演相关的虚构,即公众欣赏的电影或文学虚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敌意。然而如果一切都是虚构的,作为现实世界投射的想象世界便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和价值,这也与拉沃卡长久以来的理念背道而驰,于是她试图探究这种拒绝虚构的明显悖论的渊源及其后果。
⑦“可能世界”理论为拉沃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点,通过对这些世界在逻辑上的构建方式、对这些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途径的思考,拉沃卡阐明了“跨小说性”(人物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移)、反事实和转叙等修辞手法。将虚构作品视为世界,从隐喻的角度看,意味着边界的必然存在,为了理解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过渡(比如跨小说性和转叙),就必须确保起点和终点世界是不同的,因而从概念上看,它们也必须是有边界的。对本书作者而言,虚构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实在难以被消弭,虽然作家们经常去突破事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文学奖项也更倾向于非虚构作品,但这种与边界游戏的方式也需要以边界的存在为前提。这似乎构成了一个悖论,因为一旦边界真的消失,这种写作方式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换言之,正是因为边界的存在,文学虚构的游戏才有意义。
⑧溶解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也就溶解了虚构观念本身。虽然虚构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厘清事实与虚构的边界同样十分重要,它是新闻从业者防止虚假新闻泛滥的职业操守,是历史学家揭示过往真相的伦理责任,是法律层面对个体的尊重与保护,是玩家穿梭边界内外体验游戏乐趣的前提,甚至也是认知科学判断精神健康的标志。
⑨回到本书的出发点,《事实与虚构——论边界》的标题还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辨清虚构与事实的边界?在一些读者看来,似乎此书更多表现了虚构学发展的历史,而非界定事实与虚构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实际上,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通过对虚构本质的界定,作者帮助我们厘清了文学虚构的方法。让读者知道文学作品通过何种方式来虚构化,实际上也就是澄清了虚构的边界所在。
(有删节)
4.第③⑥两段中都出现了“泛虚构主义”的概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解事实与虚构间的边界是“泛虚构主义”的主要表现。
B.“泛虚构主义”的流行推动了对“虚构”理论的深入研究。
C.“泛虚构主义”客观上证明了“虚构”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D.在“泛虚构主义”语境下文学叙述中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5.下列是小明阅读《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之前设定的阅读“预期”,请依据本文以及相关阅读经验判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加深对《红楼梦》虚构手法的理解,把握其价值意义。
B.借鉴文学艺术研究的路径,为艺术手法课题研究准备。
C.解决非虚构的方式写作的问题,把握相关写作的技巧。
D.探究虚构学的发展规律,明确虚构的内涵及适用范围。
6.能够依据本文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拉沃卡认为人们热爱虚构的原因是虚构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B.“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是拉沃卡展开虚构领域研究的诱因。
C.以虚构方式进行写作将在虚构理论厘清后成为未来写作的主流。
D.原书中探讨了新闻、历史、法律等多个领域内有关虚构的问题。
7.假设你是《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一书作者,请对以下现象进行评析。
现象:为了吸引更多公众对博物馆感兴趣,有博物馆发起一个活动,鼓励公众围绕博物馆陈列物品虚构故事。
8.班级读书推荐会上,小明打算向大家推荐《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一书,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为小明拟写一份推荐提纲。
【答案】4.A
5.C
6.D
7.我认为这种活动是不妥的。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物品作无谓的虚构、不仅消解了历史物品真实存在的历史价值,还消解了虛构故事的意义,容易造成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误解: 虚构故事容易损害历史物品的真实性,消解虛构与事实之间的边界,是泛虛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对虛构手法构成损害。如此操作,得不偿失。
8.本书研究是针对“泛虚构:主义”导致的对虚构的消解现状展开的;本书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点,明确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从而确立虚构存在的意义; 本书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界定虚构本质,厘淸虛构方法,澄淸丫虚构的边界; 木书为我们认识文学虚构的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虚构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这类题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明确大意,把握主旨,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文本中抽取出的核心立意,或是选取文本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不同。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拟写推荐语的能力。这类题,首先需要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语文素养进行创意解读;最后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涵义的能力。
B.“推动了对‘虚构’理论的深入研究”错误。原文“‘泛虚构主义’的论调从理论层面限制了虚构的发展”,由此可知“泛虚构主义”理论对“虚构”理论起的不是推动作用而是限制作用。
C.“‘泛虚构主义’客观上证明了‘虚构’具有不息的生命力”错误。通过原文“因而在拉沃卡看来,无论是虚构所引发的无尽讨论,还是虚构新用途的不断丰富与增多,都足以证明虚构不息的生命力”可知,证明虚构生命力的并不是“泛虚构主义”。
D.“在‘泛虚构主义’语境下文学叙述中的真实是不存在的”错误。原文“在‘泛虚构主义’的概念之下,事实与虚构两者之间被认为没有差别”,两者“没有差别”并不意味着“事实”或者“真实”是不存在的。
故答案为: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C.“解决非虚构的方式写作的问题”错误。原文“即使是以真实为目的的写作也仍旧无法摆脱虚构的色彩”“文学对真实的书写首先便表现为对虚构与真实的处理,即如何将真实元素放在虚构的故事中,以及如何通过虚构的素材和手段来重现真实”,由此可知,“非虚构的方式写作的问题”无法被“解决”。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拉沃卡认为人们热爱虚构的原因是虚构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错误,由原文“而是出自人类热爱虚构的天性”可知,人们热爱虚构的原因是“天性”。
B.“‘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是拉沃卡展开虚构领域研究的诱因”错误,原文“在投身虚构史研究之前,拉沃卡在‘可能世界’理论领域颇有建树”“‘可能世界’理论为拉沃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点”,由此可知“可能世界”理论的研究不是拉沃卡展开虚构领域研究的“诱因”。
C.“以虚构方式进行写作将在虚构理论厘清后成为未来写作的主流”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提及“虚构理论厘清后”何种写作方式会“成为未来写作的主流”。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现象进行评析,博物馆“鼓励公众围绕博物馆陈列物品虚构故事”,博物馆陈列的物品是客观存在的,围绕客观存在的物品进行虚构这个行为是在“溶解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事实与虚构——论边界》一书作者认为“真正需要捍卫的,或许是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所以作者会认为这种活动不妥。
这种“溶解现实与虚构的边界”会导致“溶解了虚构观念本身”,而且“如果一切都是虚构的,作为现实世界投射的想象世界便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和价值”,会“消解了历史物品真实存在的历史价值,还消解了虚构故事的意义”;
“一切都被视为虚构。虚构的概念也因此被消解,‘泛虚构主义’的论调从理论层面限制了虚构的发展”,这种行为是“泛虚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对虚构手法构成危害。
最后,根据对文章中作者观点的整合,进行作答。作答时,先明确观点,再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分析它对历史认识的误解、对虚构手法的损害,结尾进行评论性总结。
故答案为: 我认为这种活动是不妥的。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物品作无谓的虚构、不仅消解了历史物品真实存在的历史价值,还消解了虛构故事的意义,容易造成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误解: 虚构故事容易损害历史物品的真实性,消解虛构与事实之间的边界,是泛虛构主义的一种表现,对虛构手法构成损害。如此操作,得不偿失。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拟写推荐语的能力。
“虚构的概念也因此被消解,‘泛虚构主义’的论调从理论层面限制了虚构的发展”“于是她试图探究这种拒绝虚构的明显悖论的渊源及其后果”可以看出本书针对“泛虚构主义”导致的对虚构的消解现状展开的;
“‘可能世界’理论为拉沃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点”“正是因为边界的存在,文学虚构的游戏才有意义”可以看出本书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点,明确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从而确立虚构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通过对虚构本质的界定,作者帮助我们厘清了文学虚构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澄清了虚构的边界所在”可以看出本书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界定虚构本质,厘清虚构方法,澄清了虚构的边界。
综合可知,本书为我们认识文学虚构的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虚构强大的生命力。
故答案为:本书研究是针对“泛虚构:主义”导致的对虚构的消解现状展开的;本书以“可能世界”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点,明确事实与虚构的边界,从而确立虚构存在的意义; 本书通过对虚构学历史流变的梳理,界定虚构本质,厘淸虛构方法,澄淸丫虚构的边界; 木书为我们认识文学虚构的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认识虚构强大的生命力。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张掖的时光书
胡性能
①我很好奇,如果从空中俯瞰甘肃张掖一带,祁连山连绵不绝的雪峰、河西走廊里热烈的生命、巴丹吉林沙漠的荒寂,三种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在此交汇,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视觉盛宴?生命极端对立的荣与枯,让我联想到西班牙画家达利笔下那几块变形的钟表,柔软的钟表或悬挂在树枝上,或搭垂在平台的边缘,仿佛那些由金属和玻璃制成的钟表,正在安静地变形和融化。
②导致我产生这种奇异体验的,是当我离开张掖市前往六十公里以外的平山湖时,我的视野里出现了完全迥异的两个世界。车窗的左侧,能够看到渐行渐远的祁连山,黛青色的山体上端,高耸的山峰已覆盖上了积雪。尽管距离遥远,却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到那巨大的山体上面,有溪流、葱郁的树林、铺陈开去的高山草甸,以及藏身其间勃勃成长的生命。而车体的正前方是背道而驰的景色:墨黑色的泥青路刺入一个洪荒世界,仿佛只是一瞬间,我们便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亘古、苍茫、寂寥。
③东西向的河西走廊,有如阴阳的交汇之地,穿行于两个世界的接缝处,我能够轻易地发现时光的流动并非匀速。它在南面那些四季分明的山体上流动得快一些,而对于北面的洪荒世界,时光仿佛停止了。
④达利当年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作里,描绘了一个死寂的旷野:①____。②____。我以为,达利在创作这幅超现实主义画作时,一定感觉到了时光流逝的厚此薄彼,于是用几只变形的钟表,来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独特理解与发现。
⑤随着目的地靠近,呈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隆起的红色山岗,湖的痕迹还不见端倪,空气愈发干燥,生命的迹像依然稀少,公路两侧那些低矮的骆驼刺几乎是唯一醒目的植物。我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不知道什么样的湖,才可能寄身于如此荒寂的世界?不过设想一下赤道线上的雪山,或者北极冰原上的绿洲,世间对立的两种事物,也许正是人间大美的隐藏之地,
⑥之前我不知道平山湖是张掖丹霞地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望文生义以为它是一个湖泊,并在前去的路上幻想能在中国西部的戈壁地带看到一个烟波浩渺的水世界,然而直到视野的尽头出现一片红色的山岗,我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目的地平山湖,因为那片隆起的山体看上去,就像是史前文明遗留下来的一座古城,与所谓的“湖”风马牛不相及。而当我们乘坐的汽车沿一条狭窄的公路驶向山顶时,我才发现我们抵达的“湖”其实是一片瀚海,干燥得几乎见不到一滴水。
⑦最初的失落很快被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所取代。东西向的盆地,面积有上百平方公里。铺陈到远天一望无际的红,夹杂着条状的黄,块状的白和絮状的灰,这种眩目而缤纷的色彩是如此宏大和澎湃,似乎有一种魔力,将我的目光牢牢锁定。有一瞬间,我的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全部失灵,只剩下视觉,贪婪地捕捉眼前那震撼人心的颜色。
⑧张掖城北的旷野少雨,空气能见度很高,站在“湖”的南岸,能够清晰地看到镶嵌在蓝天里的北岸。空阔的“湖”,海水渗漏干,只剩下透明的时间。那片寂静的瀚海,经过上千万年的淘洗,盆地中的沙岩,有的地方融化得快一些,另外一些地方融化得慢一些,时间一长,大地就有了不同。剩下的沙岩,形状各异,有的像威武的将士,有的像耳鬓厮磨的情侣,有的像游弋的长龙。
⑨许多时候,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放大,而此刻,上苍把世界的一切交给了视觉,视野里那些铺陈到远天的色彩舒展大气,静寂无声。在平山湖,在寂静深处,你只要安静地眺望那些缤纷的色彩一刻钟,就会听到那些色彩中传来一种由远及近的声响。颜色的打击乐,只回荡在每个凝视者的内心,时急时缓,仿佛大地深处有一个秘密的乐队正在演奏。
⑩两亿多年前的地壳运动,张掖一带,南面隆起巍峨的祁连山,与北部崛起的丰饶与荒凉杂糅的合黎山,就像是从水面转动出来的两根时光指针。我相信,眼前的平山湖在远古的时候,也曾经碧波荡漾,但随着地势的抬升,海拔两千米上下的平山湖成为一个悬湖,没有江河的供给和滋养,湖里的水既蒸发于天空,也渗漏进大地。只是没有人能够亲睹这个过程。相对于一个湖泊的沧海桑田,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促。“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无边的暗夜!”葡萄牙人佩索阿,用两句诗写尽了生命的短促和时间的永恒。
真正置身于平山湖底,会发现这儿被叫做“湖”是有依据的。我所经过的峡谷,谷底的一端竟然能够看见细小的水流,而身边的山体上,如果仔细观察,既能够看见风的痕迹,又能看见流水的线条。在一些凹陷处,似乎还能够看到水流曾经在此处的激荡。其实,我刚到平山湖时就感觉到了,我视野里的那些层状沙岩,一定与流水有关,我仿佛看到远古的时候,人类了无踪迹,平山湖里的水袭卷上来,带着颗粒状的白色气泡,有力地拍打着岸边。每一次湖水退下,沙岩再次裸露,已有细沙随水滑入湖底。
沙粒,无数细小的沙粒沉积在湖的底部,被水覆盖了千万年,又在空气中裸露了千万年,方才修成如此细小、均匀的颗粒。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时间的造化。对此,生活在云南东北的诗人樊忠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每一粒沙,都是一滴渴死的水。
(有删节)
9.请结合文本内容及前后表达方式以及达利《记忆的永恒》画作,为第④段两处画线部分补写内容,各50字左右。
10.你认为第⑦⑨两段画线部分语言表现力,哪一处更强。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11.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张掖的时光书”的内涵。
12.文章围绕“平山湖”展开,请从构思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9.“这些变形的钟表,它们的表面已不再光滑,指针也早已停止跳动,仿佛被时间遗忘在了这片旷野之中。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静止,让人不禁对时间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
10.参考示例一:我汄为第⑦段画线句更其表现力。首先以简练的语言直陈色彩的多样与特征,形成排比,全面准确地再现了初见色彩扑面而来的直观感受;接着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如炫目、缤纷、宏大、澎湃等,以及极具形象化的动词“ 锁定”,表现出色彩带给自己的强大吸引力。语句较第⑨段更质朴、直接,整体上贴切地表现出作者视觉上受到的冲击。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第⑨段围线句更具表现力。采用通感的修辞,以“打击乐” 比喻缤纷的色彩,以听觉的感受比喻视觉的感受,并以大地深处秘密演奏贴切地表现其时急时缓的特征,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安静眺望色彩的独特感受。语句较⑦段更具韵味和美感。
11.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诸如南北的祁连山、合黎山,犹如时光指针,可谓张掖外形之时光书;张掖独特地貌对比中揭示出的时光快慢之谜、沧海桑田之规律,可谓张掖时光内涵之书:参观者感受到的人生短促与时间之永恒:,可谓张掖时光流逝、历史变迁见证之书。
12.文韋前半部分围绕前往平山湖途中的所见、所思展开,所见的景致反差引发有关时间的思考,对平山湖的设想为下文所见蓄势,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后半部分以平山湖所见、所思为主,与前文设想构成强烈反差,由此突出借此传达的有关人事自然变迁规律的思想认知。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概括。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从标题含义、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构思的能力。文章结构可以从线索、顺序、照应、过渡等方面进行分析,纵观全文,把握住角度和特点,作全面地分析。
9.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第一处画线部分补写:原文提到达利在《记忆的永恒》中描绘了一个死寂的旷野,根据达利的画作风格及原文描述,可以推测画中的元素包括柔软的钟表、死寂的背景等。因此,补写内容可以围绕这些元素展开。
补写示例:“在这片死寂的旷野中,几只柔软的钟表被随意地搁置或悬挂在枯枝上,它们或搭垂在平台的边缘,或悬挂在树枝上,静静地诉说着时间在这里的停滞。”第二处画线部分补写:
原文提到达利用几只变形的钟表来表达自己对时间的独特理解与发现,因此,补写内容可以进一步阐述这些钟表所传达的寓意。
故答案为:“这些变形的钟表,它们的表面已不再光滑,指针也早已停止跳动,仿佛被时间遗忘在了这片旷野之中。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静止,让人不禁对时间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
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⑦段画线部分:“铺陈到远天一望无际的红,夹杂着条状的黄,块状的白和絮状的灰,这种眩目而缤纷的色彩是如此宏大和澎湃,似乎有一种魔力,将我的目光牢牢锁定。”这句话通过排比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平山湖色彩的多样性和宏大气势,语言质朴直接,能够直接冲击读者的视觉感受。
第⑨段画线部分:“颜色的打击乐,只回荡在每个凝视者的内心,时急时缓,仿佛大地深处有一个秘密的乐队正在演奏。”
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形象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安静眺望色彩时的独特感受,语言更具韵味和美感。
看法:我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的语言表现力更强。因为这句话不仅准确地传达了作者视觉上的感受,还通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其转化为听觉上的感受,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韵味。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共鸣。
故答案为:参考示例一:我汄为第⑦段画线句更其表现力。首先以简练的语言直陈色彩的多样与特征,形成排比,全面准确地再现了初见色彩扑面而来的直观感受;接着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如炫目、缤纷、宏大、澎湃等,以及极具形象化的动词“ 锁定”,表现出色彩带给自己的强大吸引力。语句较第⑨段更质朴、直接,整体上贴切地表现出作者视觉上受到的冲击。
参考示例二:我认为第⑨段围线句更具表现力。采用通感的修辞,以“打击乐” 比喻缤纷的色彩,以听觉的感受比喻视觉的感受,并以大地深处秘密演奏贴切地表现其时急时缓的特征,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安静眺望色彩的独特感受。语句较⑦段更具韵味和美感。
1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文中提到祁连山连绵不绝的雪峰、河西走廊里热烈的生命、巴丹吉林沙漠的荒寂,这些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张掖独特的地理风貌。这些景观的交汇,就像一本打开的时光书,记录着张掖地区的历史变迁和自然演变。
张掖独特地貌对比中揭示出的时光快慢之谜:文中通过对比河西走廊南北两个世界的不同景象,揭示了时光在这里的流动并非匀速。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人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深的理解。沧海桑田之规律:
文中提到平山湖在远古时曾经碧波荡漾,但随着地势的抬升,湖里的水逐渐蒸发和渗漏,最终成为了一个干燥的瀚海。这个过程生动地展示了沧海桑田的演变规律,也让人对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的伟大有了更深的感悟。
参观者感受到的人生短促与时间之永恒:文中通过葡萄牙人佩索阿的诗句“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无边的暗夜!”来表达了人生短促与时间永恒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让人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总结:
标题”张掖的时光书”不仅指张掖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更指这些景观和地貌所蕴含的时光之谜、沧海桑田的演变规律以及人生短促与时间永恒的对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本生动的时光书,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伟大。
故答案为: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诸如南北的祁连山、合黎山,犹如时光指针,可谓张掖外形之时光书;张掖独特地貌对比中揭示出的时光快慢之谜、沧海桑田之规律,可谓张掖时光内涵之书:参观者感受到的人生短促与时间之永恒:,可谓张掖时光流逝、历史变迁见证之书。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构思的能力。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文章开头通过描述张掖地区反差极大的自然景观,为后文提到平山湖埋下了伏笔。当作者提到自己原本以为平山湖是一个湖泊时,读者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起来,想要知道平山湖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
层层铺垫,逐步揭示真相:
在前往平山湖的路上,作者通过描述沿途的景致和心中的疑问,为平山湖的出场做了层层铺垫。当平山湖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逐步揭示了平山湖的真实面貌。对比手法,增强感染力: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祁连山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对比、河西走廊南北两个世界的对比、平山湖曾经的碧波荡漾与现在的干燥瀚海的对比等。这些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人对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情感升华,引发思考: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引用葡萄牙人佩索阿的诗句和描述平山湖的沧桑变迁,将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升华不仅让人对生命和时间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和自然的恩赐。
综上所述,文章围绕“平山湖”展开,通过设置悬念、层层铺垫、对比手法和情感升华等构思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同时,这些构思手法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伟大。
故答案为:文韋前半部分围绕前往平山湖途中的所见、所思展开,所见的景致反差引发有关时间的思考,对平山湖的设想为下文所见蓄势,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后半部分以平山湖所见、所思为主,与前文设想构成强烈反差,由此突出借此传达的有关人事自然变迁规律的思想认知。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甲:缚鸡行 乙:东西船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
【注释】①行藏:出处或行止。语出《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吾与尔有是夫!’”
13.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两首诗歌的一书是( )。
A.《古诗集萃》 B.《咏物拾贝》
C.《律诗精选》 D.《讽喻诗选》
14.下列关于两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语言质朴平实 B.两诗均直抒胸臆
C.甲诗以生活细节动人 D.乙诗以生活现象说理
15.有人认为甲诗结尾妙于乙诗结尾。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13.A
14.B
15.示例一: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一己之思考、乙诗由东船西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失于概念化,破坏了诗歌的蕴藉之美;甲诗借由缚鸡而卖的亊件,叹鸡虫得失,以倚着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读者由此可以读出一己或社会之得失等丰富的内容. 可见,甲诗结尾更具意蕴的丰富性以及表达的含蓄性,优于乙诗。
示例二: 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 已之思考。甲诗借由家中忧鸡啄食虫蚁,缚鸡而卖,进而叹鸡虫得失,诗歌以倚若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但其表达事理不甚明晰。乙诗由东船两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 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体现出超脱豁达的心态,理由事出,所言之理给人以启迪。可见,乙诗结尾更为显豁,更利于给人以直接的启迪,优于甲诗。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文体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文学常识、题材特点等内容,要根据具体诗歌进行归类整理。
(2)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宽泛的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两首诗通过各种日常现象揭示人生哲理。甲诗通过“鸡”与“虫”的命运体现生命的无常与世事艰辛,表达超脱的态度。而乙诗以“东西船行”的对比展示了风向变化对命运的影响,强调顺应天意的重要性。诗歌语言朴实却深刻,引人深思。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把握能力。
B.《东西船行》不是典型的咏物诗,它主要是通过东西船的不同境遇来表达观点,不符合《咏物拾贝》的主题要求。
C.两首诗都不是律诗。律诗要求格律严密,有严格的颔联和颈联对仗等规则,这两首诗都不符合律诗的格式。
D.《东西船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表明人生哲理,并没有要劝谏或讽刺谁,不符合《讽喻诗选》的收录要求。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
B.《缚鸡行》中既有对生活场景的描绘,也有诗人的思考,但不完全是直抒胸臆。从开头的场景描写,到中间对鸡命运的思考,最后“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的情感是蕴含在这些叙述和行为之中的。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鸡虫得失的强烈情感,而是通过描述自己的行为和目光的转移,委婉地体现出一种思考,不是典型的直抒胸臆。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参考示例一:
甲诗通过“鸡”与“虫”的命运体现生命的无常与世事艰辛,表达超脱的态度。而乙诗以“东西船行”的对比展示了风向变化对命运的影响,强调顺应天意的重要性。所以,这两首诗通过各种日常现象揭示人生哲理。
甲诗结尾“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将目光从鸡虫的琐事中移开,投向寒江和山阁,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读者由此可以跟随作者思考鸡虫得失背后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而乙诗结尾“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东西船互相嘲笑这种现象的看法,明确地表明自己要顺应天理来决定行止的态度。失于概念化,破坏了诗歌的蕴藉之美,不如甲诗。
参考示例二:
甲诗通过“鸡”与“虫”的命运体现生命的无常与世事艰辛,表达超脱的态度。而乙诗以“东西船行”的对比展示了风向变化对命运的影响,强调顺应天意的重要性。所以,这两首诗通过各种日常现象揭示人生哲理。
甲诗结尾“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诗人将目光从鸡虫的琐事中移开,投向寒江和山阁,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但是诗歌没有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乙诗结尾“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东西船互相嘲笑这种现象的看法,明确地表明自己要顺应天理来决定行止的态度。直接表明走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观点和态度,更为直白、显豁,更利于给人以直接的启迪,优于甲诗。
故答案为:示例一: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一己之思考、乙诗由东船西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失于概念化,破坏了诗歌的蕴藉之美;甲诗借由缚鸡而卖的亊件,叹鸡虫得失,以倚着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读者由此可以读出一己或社会之得失等丰富的内容. 可见,甲诗结尾更具意蕴的丰富性以及表达的含蓄性,优于乙诗。
示例二: 甲乙两诗均借由日常生活事件抒发- 已之思考。甲诗借由家中忧鸡啄食虫蚁,缚鸡而卖,进而叹鸡虫得失,诗歌以倚若山阁注视寒江的形象作结,由此透露出诗人的沉思、但其表达事理不甚明晰。乙诗由东船两船因风浪快慢差异的事件,反思一己之生存道理,结尾直接表明 自己行止一凭天理,任由自然,体现出超脱豁达的心态,理由事出,所言之理给人以启迪。可见,乙诗结尾更为显豁,更利于给人以直接的启迪,优于甲诗。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②是时,少府①五鹿②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
③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因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
⑤赞③曰:昔仲尼称不得中行,则思狂狷。世称朱云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亡是也。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少府:古代官名。②五鹿:复姓。③赞:论赞,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16.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②以旌直臣
17.为下列句中加粗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连拄五鹿君( )
A.支撑
B.驳倒
C.依靠
D.抵制
②因而辑之( )
A.辑录
B.安抚
C.和睦
D.修补
18.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乃 B.故 C.而 D.且
19.第②段画线句应有五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20.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者也。
21.第⑤段中作者评价“昔仲尼称不得中行,则思狂狷。”请结合文本内容以及下列材料,简要分析你对“狂狷”的理解。
材料: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邢昺《论语注疏》:“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
【答案】16.勉励/振奋;表彰
17.B
D
18.A
19.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20.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都是空占着职位、白吃饭不做事的,就足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如果担心失去职位,就无所不用其极了 “。
21.朱云不顾五鹿充宗尊贵受宠的身份,以智略驳倒他,体现出其不惧权贵坚守学说的品质: 当廷犯颜直谏,体现出其倔强正直,唯正义是举的品质; 不顾丞相之遨,坚持教授学生的行为,体现其倔强性格,及其有所不为的品质。综上,“ 狂狷”应包含直道而行,刚止不屈以及坚守内心有所不为之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6)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这篇文章节选自《汉书》,记述了东汉时期朱云由侠客转向学问,并因直言敢谏而闻名的事迹,展现了其勇毅正直的品格。
参考译文:
①朱云,字游,是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多,仪容伟岸,凭借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崇敬他。
②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命令五鹿充宗和《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能言善变,诸儒没有谁能和(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从此朱云担任了博士。
③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我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回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当死不能赦免!”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在当世著称。假如他说得有理(对),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本来应该容纳他。我斗胆用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等到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整修一下,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④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做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用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观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我难道是想做丞相的小吏么?”薛宣就不敢再说这事。朱云传授学业,挑选学生,选众人中好的然后收为弟子。
⑤赞曰:从前孔子说如果不能得遇中庸之人和他论道,就思谋进取而有所不为。世人称颂朱云有不知道情况而随便述作的人,我孔子没有这种行为。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厉:通“励”,勉励、振奋。句意: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②旌:表彰。句意: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
故答案为:勉励/振奋
表彰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拄:驳倒。句意: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
故答案为:B。
②辑:修补。句意:就把旧栏杆整修一下。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年四十,□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意思是: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这里需要一个副词,表示强调某个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较晚。
A.乃:才。表示某个事件发生的较晚。“乃”符合上下文,填入方框最合适;
B.故:所以,表原因,不合语境;
C.而:而且,表转折,不合语境;
D.且:而且、并且,表并列或递进,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A。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命令五鹿充宗和《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能言善变,诸儒没有谁能和(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
“元帝好之”主谓宾完整,“好”为谓语,“之”为宾语,其后应断开;
“异同”作“考”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令”的内容是“充宗与诸《易》家论”,“论”后应断开;
“充宗乘贵辩口”主谓宾完整,“充宗”是主语,“乘贵”是状语,“辩口”是谓语,其后应断开;
“诸儒莫能与抗”,主谓完整,“莫能”“与”是状语,“抗”后应断开;
“皆称疾不敢会”主语是省略掉的“诸儒”,主谓结构完整,不必断开。
故答案为: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上”,对上;“匡”,匡扶;“下”,对下;“亡”,通“无”,不能;“尸位素餐”,指空占着职位,什么事也不做,白吃闲饭;“鄙”,见识粗鄙,目光短浅。
故答案为:如今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都是空占着职位、白吃饭不做事的,就足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如果担心失去职位,就无所不用其极了 “。
21.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少府五鹿充宗贵幸”和“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分析可知,五鹿充宗深得元帝宠爱,又能言善辩,朝中无人敢与之抗辩。只有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学驳倒了他,体现出他不惧权贵、坚守学说的品质;
②根据“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及第二段内容分析可知,当时安昌侯张禹深得成帝器重,而朱云却敢公然在大殿上指出他“尸位素餐”,并且要求斩杀佞臣来勉励其余的臣子。为了肃清朝野而敢于触怒皇上,体现了他倔强正直、唯正义是举的品质;
③根据“小生乃欲相吏邪?”和“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分析可知,朱云此后不再做官,但深得他人敬重。丞相薛宣想要招揽他进入东阁,而朱云直接拒绝,坚持教授学生,体现他倔强有风骨、有所不为的品质;
④综合上文和材料,分析“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和“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可知,“狂狷”指的是直道而行,刚正不屈以及内心知进退,有所不为之义。
补充译文:
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 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为。”
邢昺《论语注疏》:狂的人在好的道路上进取,要懂得进取而不知后退;狷的人坚守节操无所作为,应该先进而后退。
故答案为:朱云不顾五鹿充宗尊贵受宠的身份,以智略驳倒他,体现出其不惧权贵坚守学说的品质: 当廷犯颜直谏,体现出其倔强正直,唯正义是举的品质; 不顾丞相之遨,坚持教授学生的行为,体现其倔强性格,及其有所不为的品质。综上,“ 狂狷”应包含直道而行,刚止不屈以及坚守内心有所不为之义。
(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密游集序
叶燮
①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即其片语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诗也。
②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志。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小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凛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③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掞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予尝读其诗,谓其能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摅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碛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能,亦有不可得者。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④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有删节)
22.第②段将“才人之诗”与“志士之诗”进行比较。请梳理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成以下表格。
类型 角度 创作动机 流传情况 结论
才人之诗 可作可不作 ① ③
志士之诗 ② 即使地位低绝无不传
23.对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人之诗以描摹刻画见长,但艺术性不高。
B.志士之诗抒写一己之情志,故其感人至深。
C.采用对比手法,勾勒两种诗歌的大致轮廓。
D.作者态度蕴于字里行间,更青睐志士之诗。
24.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在论证上的作用。
25.本文为他人诗集作序,写法上别具一格,请结合本文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案】22.位高权重也有不传;志之所至不得不作;诗歌因诗人而传
23.A
24.作者列举各朝代中成就最高且又耳熟能详的典型诗人,论据具有代表性,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借由不同时代典型诗人,从诗歌. 发展流变的宏观角度论证诗人能够在志趣修养上有很高造诣方能在诗歌创作上有更高成就的观点。
25.本文开篇宕开一笔,论述“ 才人之诗”“ 志士之诗” 的特征与区别,阐发“ 志士之诗” 高于人之诗” 的道理。接着叙述沈云步的诗歌创作之路,指出其诗由“ 才人之诗” 变力“ 志上之诗与前文议论呼应,前后形成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关系,把沈云步诗歌放诸诗歌一般规律之下,自然传达对其诗作的文学价值的认可。同时,暗含对沈云步创作方向的指引,并传达了自己的相关思想。
【知识点】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论证方法的判断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才人之诗”与“志士之诗”的比较,探讨诗歌创作的两种境界,肯定了志士之诗立足人生经历和家国情怀的深刻影响力,显示其崇高价值。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举例论证是一种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行文结合友人沈子云诗作的转变,从个人经历入手,形象化论证观点,情真意切,体现了脱俗雄健的文风和深厚的学养,具有兼具论证性与记叙性的特点,层次分明,引人深思。
参考译文:
从古至今,有才子之诗,有志士之诗。善于雕琢与描绘,善于细致刻画,而驰骋于辞藻华丽的文字之中,不必选择合宜的人和情境就能写诗,顺应周围的人和情境就没有不可以写的,并且能极尽那调和声调描摹物象的擅长之事,这就是才子之诗;处于他生活的常态,完整地经受天地四季之气,经历其中的变化,而深深感受到从古至今人的遭遇变故,一定是这样的人,一定遭遇过这样的境况,而后才能写出诗,即使那诗句只是片言只字,也能让人长久回味反复咏叹而不能弃之不顾,这就是志士之诗。
才子之诗是可以写,也可以不写的;志士之诗就是想不写,也必定是不能不写的。才子之诗,虽然可以让人享受丰厚的俸禄和很高的职位,但常常没有流传下来;志士之诗,更显得诗人贫贱而内心忧伤,但绝对不会不流传下去。才子之诗,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志士之诗,虽然每一代都不缺抒写之人,但能够推到极致的,像晋代的陶潜,唐代的杜甫、韩愈,宋代的苏轼,使诗歌的成就达到极点的,事实上是将他们的志向抒发到极致的。大概他们以高远明达的性情为根本来成就诗歌的本质,经历世事变化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坚定,遭遇过境况的困顿与忧郁烦恼而使他们的学识更老成,而后以无所不可的才情写出诗句。像这样流传诗歌就是为了流传写诗之人啊。
我的朋友沈云步,从小就擅长写诗,文思舒展顺畅,语句绮丽美好,被世人称赞很久了。我曾经读过他的诗,认为他占有才子的一席之位罢了。我年岁已老,归隐山中,云步于吏部应选得一官职到秦地去,与我分别十年。有一天弃官归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我读后惊叹道:“你的诗已经不是才子之诗,而是志士之诗了!”云步负有俊才,取得功名,希望有所建树,来抒发他的志向,却仅仅寄身于百里到几千里之外的黄沙漫地的荒凉之地,委屈自己来施展掌管文书、施行政令的才能,即便这样也有不可以实现的。虽然不想愤然归去,怎么能够呢?如今看他的诗,看到他所经历之处,都是周秦汉唐由兴盛而衰败的废墟,是以前贤能的英哲施展抱负之地,也是文人骚客和羁旅客居之人凭吊和吟咏慨叹之处。他的诗,都是发于内心的感慨而显现在语句上的诗啊。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
我和云步早年就是世交,所以最了解他,因而云步以诗序嘱托我,我不敢推辞。为他详尽地说说他写诗前后像这样接近的风格,以此来赠给他。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文中明确提到“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意思是才子之诗,虽然可以让人享受丰厚的俸禄和很高的职位,但常常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填“位高权重也有不传”。
②根据“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可知,志士之诗是因为诗人内心的志向促使其不得不创作,所以填“志之所至不得不作”。
③从“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等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像陶潜、杜甫等志士之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凭借自身的高尚品质、丰富学识和深刻阅历创作诗歌,诗歌能够流传是因为诗人自身的特质与成就,所以填“诗歌因诗人而传”。
故答案为: 位高权重也有不传
志之所至不得不作
诗歌因诗人而传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艺术性不高”错误。原文第一段“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指出才人之诗善于雕琢与描绘,善于细致刻画,驰骋于辞藻华丽的文字之中,但并没有说其艺术性不高。
故答案为:A。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从论据的选取角度分析:作者选取了晋之陶潜、唐之杜甫和韩愈、宋之苏轼这些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广为人知的诗人作为论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们的诗歌不仅成就达到了极点,而且将他们的志向抒发到了极致,能够很好地体现作者关于“志士之诗”的观点。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作者通过这些不同朝代的典型诗人,展示了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有那些在志趣修养上达到很高境界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更高的成就,进而创作出能够流传后世的“志士之诗”。这种从宏观的诗歌发展流变角度进行论证,使论证更加全面、深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 作者列举各朝代中成就最高且又耳熟能详的典型诗人,论据具有代表性,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借由不同时代典型诗人,从诗歌. 发展流变的宏观角度论证诗人能够在志趣修养上有很高造诣方能在诗歌创作上有更高成就的观点。
2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篇先不直接提及友人沈云步的诗,而是从理论层面论述“才人之诗”和“志士之诗”的特征与区别,如详细描述了才人之诗的创作特点是注重雕绘、缕刻,创作环境较为随意;志士之诗则需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境遇下才能创作,且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等,并通过对比表明志士之诗的价值更高,这是从一般的诗歌创作规律入手,为后文做铺垫。
接着叙述沈云步的诗歌创作经历,从他年少时擅长写诗被称为才子之诗,到后来经历仕途挫折、游历古迹后诗风转变为志士之诗,将其个人经历与前文的理论相结合。这种先理论后实例的写法,使沈云步的诗歌转变有了理论依据,也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其诗歌转变的原因和意义,同时也呼应了前文的议论,形成了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
最后,作者在叙述中传达了对沈云步诗作价值的认可,认为其诗可传,并且这种写法也暗含了对沈云步未来创作方向的指引,即继续沿着“志士之诗”的道路创作,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思想,使文章既有对友人诗集的评价,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思想内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故答案为:本文开篇宕开一笔,论述“ 才人之诗”“ 志士之诗” 的特征与区别,阐发“ 志士之诗” 高于人之诗” 的道理。接着叙述沈云步的诗歌创作之路,指出其诗由“ 才人之诗” 变力“ 志上之诗与前文议论呼应,前后形成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关系,把沈云步诗歌放诸诗歌一般规律之下,自然传达对其诗作的文学价值的认可。同时,暗含对沈云步创作方向的指引,并传达了自己的相关思想。
26.(2025高三下·崇明模拟)有人认为除了知情权,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而且后者的价值更大。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知情权“和”不知情权“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提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有人认为应有知情权,同时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而且后者的价值更大。二者看似矛盾,实际有各自的内涵,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一是知情权,是公民获取与社会和个人相关的各类信息的权利,是民主社会的基础,有助于公民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如政府信息公开,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但知情权的过度行使有时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在信息时代,信息的过度泛滥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信息焦虑、隐私泄露等。二是不知情权,是在某些情况下,公民有权选择不接收或不了解某些信息,以保护自己免受信息干扰。拥有不知情权可以保护个人隐私,有助于维护个人的私密空间,同时可以帮助人们筛选信息,减轻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有助于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升生活质量。
那如何对待知情权与不知情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知情权保障了公民获取信息的权利,而不知情权则保护了公民免受信息干扰的权利。所以要因时制宜。在不同的情境下,知情权与不知情权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权衡的关键在于明确信息的性质和影响。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应充分保障知情权,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则应尊重不知情权。个人在行使知情权时,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避免滥用知情权侵犯他人权益。
写作时,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重点论述知情权与不知情权的价值思辨。一方面知情权在信息时代是我们理所当然的权利,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知情权无疑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另一方面不知情权是一种选择性的无知,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能让人们免受信息的干扰和冲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知情权仿佛一道屏障,为我们遮挡住不必要的纷扰和喧嚣。所以,我们既要捍卫知情权,又要珍视不知情权。应该学会在知情权和不知情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既要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和好奇又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只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走得更远、更稳。
【立意提取】
1.捍卫知情权,珍视不知情权。
2.知情诚可贵,“不知”价更高。
3.知之边界,不知亦美。
4.双面镜下的知与不知。
5.握紧不知情权的船桨。
6.不知情权是喧嚣尘世的静谧之盾。
例文:
知与不知,因之于我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世界好像变得透明,我们似乎对许多事物掌握了更多的知情权。但有人提出,除此之外,人们也需要不知情权,且其带来的价值更大。
知情权,顾名思义,是人对于了解一件事物具体情况的权利。而不知情权则是对知晓这一事件的主动排斥。不知情者不会被知情后可能带来的风险波及,而是处于一块稳定、安全的高地上;另外,我们所知,也并非全貌,局限的知情可能反而会带来一知半解导致的错误,而使用不知情权则直接取消了这一问题。
然而,不知情权是否真的如此完美,可以带来更大的价值?历史已然回答了我们:如若中国青年不知科学与民主,不知岌岌可危的腐朽统治,那么又有谁得以拉起五四的旗帜,拯救危亡的旧中国?如若但丁一众不知神之驱魅,又有谁脱下教会伪善的面具,高歌文艺复兴的伟大?不知情权或许可以带来短暂的安乐圈,但长久以往,人们被舒适的光明遮蔽,但屋外却是漆黑一片,而人们一无所知,终究会与社会的倒塌一同毁灭。
不知情权带来安稳与蒙昧,知情权带来洞见与风险,二者的价值密不可分,我们难以衡量何者更有价值。但我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人主动选择知情,亦或是不知情的定夺权。《一九八四》中的温斯顿长期受“双重思想”的控制,其实一直处于知与不知的边缘。在彷徨犹豫之后,他选择了主动地知道。这一抉择背后饱含着人性的呼唤,道德的规劝与对未来的希冀。但倘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与不知,不过是一种妥协、逃避。因而,或为求真相,或为求安顿,或为求希望,我们只有有权力并有能力地选择知情或是不知情,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心安,找到真正的价值——那便是人主体之自由。
然而,为何当下越来越多人坚信不知情权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我认为这个信息化时代看似越发透明,但大数据也为个体量身打造了信息茧房。我们看似知情,实则是管中窥豹。人们害怕这样的局限性会适得其反,便索性选择不知情,偷取一方“桃花源”。
因此,社会应当融入更多元思维,让信息流通,得以被看见;也应当放出权利,让人们自由选择知或不知,而非强灌似的以信息洪潮输入。
我愿不知,因而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我愿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知与不知,因之于我。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