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1 15:37:1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习目标】
①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②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契丹、党项族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课前预习】
辽与西夏的建立
1、辽
①建立: 时间:916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上京
②统治措施:发展生产,创制 ,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
①建立: 时间:1038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兴庆府
②统治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 、 和法律;鼓励 ,发展 ;创制西夏 。
辽与北宋的和战
1、宋太祖时期:保持 关系, ;
2、宋太宗时期:发动 失败,采取 政策;
3、宋真宗时期:辽军 ,澶州之战打退辽军。双方 ,签订“ ”。
①澶州之战: 时,辽军大举攻宋, 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 辽军。
②澶渊之盟
内容:双方皇帝以 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 ,称为“ ”。
影响:宋辽之间保持着 。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
2、和:宋夏和约
①内容:元昊向宋 ,宋给西夏 ,称为“ ”。
②影响:关系较为 。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历史解释】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问题: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①北宋与辽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②燕云十六州为何会成为辽与北宋的冲突焦点?
探究三:问题:【唯物史观】请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
探究四:问题:【时空观念】根据时间轴呈现的重要史实,分析辽、西夏与北宋民族交往的主要特征。
探究五:问题:【历史解释】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后检测】
1.(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
2.(2024·福建·中考真题)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学习目标】
①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②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契丹、党项族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课前预习】
辽与西夏的建立
1、辽
①建立: 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民族:契丹 都城:上京
②统治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
①建立: 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民族:党项族 都城:兴庆府
②统治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
1、宋太祖时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2、宋太宗时期:发动战争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3、宋真宗时期:辽军攻宋,澶州之战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①澶州之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寇准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②澶渊之盟
内容: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
影响: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
2、和:宋夏和约
①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②影响:关系较为稳定。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历史解释】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解析:都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等,由此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
探究二:问题: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①北宋与辽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②燕云十六州为何会成为辽与北宋的冲突焦点?
解析:争夺燕云十六州
是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有效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探究三:问题:【唯物史观】请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
解析:北宋与辽之间保持着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屈辱的条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宋朝疏于武备。
探究四:问题:【时空观念】根据时间轴呈现的重要史实,分析辽、西夏与北宋民族交往的主要特征。
解析: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探究五:问题:【历史解释】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解析:社会经济:促进了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民众生活:加重了人民负担,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加强了各族友好关系,促进民族交融。
【课后检测】
1.(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C项正确;契丹族的阿保机建立了辽,女真族的阿骨打建立了金,排除AB项;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了元,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福建·中考真题)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契丹族学习汉族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但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A项;宋辽和战签订《澶渊之盟》,使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但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不能体现政权的更迭,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