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8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8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1 15:51:5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①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②知道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能辩证分析崇文抑武方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③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感受士大夫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决心和情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辩证分析崇文抑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这句诗出自王安石。金明池,就是北宋科举考试后放榜的地方,绿衣郎就是及第的进士。王安石这首诗,描写的正是宋朝“榜下捉婿”的婚嫁之风。为什么宋朝会有这么多人抢进士做女婿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北宋的政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温故知新: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本课内容思考,北宋建立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强统治的?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阅读教材P44,补充北宋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
答案提示:
2、教师指导:【时空观念】对比唐宋疆域图,想一想:北宋实现全国统一了吗?
答案提示:北宋只是完成局部统一,未能统一全国。
教师指导:观察地图可以看出,北宋周边还有辽、西夏、回鹘、吐蕃、大理等政权,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二)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教师指导:
①温故知新:此前的唐朝和五代十国都有哪些前车之鉴?
宋代立国的基本精神,正是“防弊之政”。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答案提示:宰相专权、藩镇割据、武将夺权
②温故知新:宋太祖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北宋成为“五代”之后另一个短命王朝?
答案提示:分权、收权、崇文抑武
2、自主学习:【探究一】阅读教材P45,结合左侧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说一说宋太祖是如何实现分权的?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权
设枢密院 ,分割宰相的( )权
答案提示: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财政、行政、军政、二府三司制
教师指导:通过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可知,宋朝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削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设立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如设枢密院掌握军政大权,设三司掌握财政大权。这样宰相所掌仅限于行政权了。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皇帝利用二府三司发号施令,独断专行。
二是设置副使,通过设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相互制约,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3、问题探究:【唯物史观】根据材料思考宋太祖对中央机构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同时导致官僚队伍庞大。
4、自主学习:【探究二】阅读教材P45,结合右侧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说一说宋太祖是如何实现收权的?
答案提示: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任期制;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教师指导:唐末五代战乱不断,主要原因就是藩镇权力过重,割据一方,甚至彼此间互相争斗,使得天下战乱频起。宋太祖听从了宰相赵普的建议,从三方面着手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首先稍夺其权,将藩镇所辖的州郡收回,由中央改派文官担任知州,又加派出官员到该州任通判,以监督知州,即将地方管理权交到文官手里,杜绝武官染指。
其次制其钱谷,设置转运使司,中央直接收取各州府的赋税,通过控制财政来控制各地方势力。
最后收其精兵,宋朝要求各地检查所统属厢军(地方军),把骁勇者挑选出来,编为上军送往京师。这样一来,釜底抽薪,削减诸镇兵力,壮大中央禁军,降低地方军队作乱的可能性。
5、问题探究:【唯物史观】宋太祖对地方权力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今乃三倍其多......
——《包拯集》
答案提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宋朝开始在各个州设置通判。凡是军用的钱财,货币谷物,住户人口,赋税徭役,诉讼案件这些事情,都要与知州一同签署文书方可实施。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府的统治轨道。
材料二解读:一州一县的官员数量原本有定额,大抵不过五六员,但现今却增加到三倍之多。
6、自主学习:【探究三】阅读教材P45-46,说一说宋太祖是如何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的?
答案提示: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文臣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教师指导:
材料一解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体现了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一方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
材料二解读: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材料三解读: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不断轮换军队屯驻地点,使得士兵与将领之间无法建立稳定的关系,从而防止地方势力与军队相互勾结,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目的。这样将帅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7、问题探究:【探究三】阅读教材P45-46,说一说宋太祖是如何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的?
答案提示: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教师指导: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范仲淹、李纲、岳飞、宗泽、文天祥、陆秀夫等皆科举出身。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的黄金时代。由此可见宋朝文臣是高薪酬、高福利、低风险,于是就有了榜下捉婿的婚嫁风。
教师指导: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北宋谚语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族。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教师指导: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9、自主学习:【唯物史观】小组讨论:如何看待崇文抑武方针?
答案提示:积极: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
10、自主学习:【探究总结】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内容填充完整
答案提示:分权: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收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任期制;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崇文抑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文臣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11、问题探究:【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思考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教师指导:材料二解读:在宋朝,大臣、近侍之臣、钱谷之司、边防大帅、天下转运使和知州等职位,都是由文臣来担任。
材料三解读:宋朝要求各地检查所统属厢军(地方军),把骁勇者挑选出来,编为上军送往京师。这样一来,削减诸镇兵力,壮大中央禁军。
12、教师指导:【唯物史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答案提示:有利既有弊。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另一方面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
目标导学三:王安石变法
1、教师指导: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
答案提示:冗兵、冗官、冗费
教师指导:北宋中期以后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国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积贫”指的是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积弱”是指北宋军事战斗力低下,在对外战争中连连败北,以致于被迫先后与辽、西夏订立屈辱的条约。
2、教师指导:改革呼声日益高涨......范仲淹、王安石等人胸怀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国家大事尽心竭力,对于冗官、冗兵和冗费所导致的社会政治问题充满忧患意识,并致力于积极推动变法图强。从他们二人身上可以感受到北宋士大夫精神,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提示:士大夫精神,是忧国忧民,胸怀天下,敢于担当。
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7,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答案提示:
4、问题探究: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失败
变法加重人民负担;变法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具备勇于改革,坚决斗争精神。
【课堂小结】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的繁荣。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课后检测】
1.(2024·云南·中考真题)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
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各级官员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6-1094年)
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
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
副使 63 1111
供奉官 193 1322
侍禁 316 2177
…… …… ……
总计 1138 6767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
3.(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
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
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
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4.(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
答案提示:ACAC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新教材·核心素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导入
却忆金明池上路,
红裙争看绿衣郎。
——宋·王安石 《临津》
为什么宋朝会有这么多人抢进士做女婿呢?
考得好是要被抓去结婚哒!
榜下捉婿
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知道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能辩证分析崇文抑武方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感受士大夫救国家于危难中的决心和情怀。(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温故知新: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本课内容思考,北宋建立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强统治的?
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王安石变法
加强中央集权
武将专权
藩镇割据
加强君权
崇文抑武
防弊之政
新弊又生
目标导学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兵变夺权
北宋建立
北宋统一
【时空观念】阅读教材P44,补充北宋建立及统一的相关史实。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
殿前都点检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东京)
979年
先南后北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人物:
官职:
事件: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时间:
战略:
影响:
目标导学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北宋只是完成局部统一,未能统一全国
唐朝疆域图
北宋形势图
【时空观念】对比唐宋疆域图,想一想:北宋实现全国统一了吗?
多民族政权并立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3
2
2
2
1
1
宋代立国的基本精神,正是“防弊之政”。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温故知新:此前的唐朝和五代十国都有哪些前车之鉴?
武将夺权
藩镇割据
宰相专权
分权
收权
崇文抑武
温故知新:宋太祖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北宋成为“五代”之后另一个短命王朝?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探究一】阅读教材P45,结合左侧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说一说宋太祖是如何实现分权的?
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权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 )权
设枢密院 ,分割宰相的( )权
二府三司制
财政
行政
军政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唯物史观】根据材料思考宋太祖对中央机构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影响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国史十六讲》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官僚队伍庞大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收其兵
夺其权 
制钱谷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探究二】阅读教材P45,结合右侧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说一说宋太祖是如何实现收权的?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没兵
没权
没钱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任期制;
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加强中央集权
造成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唯物史观】宋太祖对地方权力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二: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今乃三倍其多......
——《包拯集》
材料二“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范祖禹《范太史集》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臣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材料三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材料一
更戍法
曾任官职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欧阳修
【探究三】阅读教材P45-46,说一说宋太祖是如何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的?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探究三】阅读教材P45-46,说一说宋太祖是如何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的?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材料一: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材料二:按唐制,士子进士及第后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还不能立即出仕……宋代优待士人,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名列高等的还可以授予高官。
——《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
材料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北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族。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唯物史观】小组讨论:如何看待崇文抑武方针?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大国霸业的兴废》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梁启超《论尚武》
积极: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问题 方案 措施
宰相专权 分权
藩镇割据 收权
武将夺权 崇文抑武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任期制;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文臣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探究总结】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内容填充完整
知识拓展:北宋中央集权特点
崇文抑武
文人治国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思考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有何特点?
分化事权
削弱相权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材料二: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钱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宋)蔡襄《端明集港二十二(国论要目)》
材料三: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
材料一:
知识拓展:北宋中央集权评价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有利既有弊。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另一方面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
【唯物史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标导学三:王安石变法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国史大纲》
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冗官
冗兵
冗费
目标导学三: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
位高者其责不可以不厚。
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忧国忧民,胸怀天下,敢于担当
士大夫精神
目标导学三:王安石变法
阅读教材P47,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时间 皇帝 目的 措施 经济
军事
效果 宋神宗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1069年
保甲法
①王安石变法最终结果如何?
目标导学三:王安石变法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具备勇于改革,坚决斗争精神。
②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③对此你有何启示?
失败
变法加重人民负担;变法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
北宋的政治
课堂小结
北宋建立
中央集权
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开封(东京)
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王安石变法
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设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分权
收权
崇文抑武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任期制;设通判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文臣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皇帝:宋神宗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效果: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防弊之政
防弊之政
1.(2024·云南·中考真题)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
2.(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C.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
课堂检测
C
A
各级官员 景德(1004-1007年) 元祐(1086-1094年)
大夫(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
朝奉郎以上(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
副使 63 1111
供奉官 193 1322
侍禁 316 2177
…… …… ……
总计 1138 6767
3.(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
4.(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
课堂检测
C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
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
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
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