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1 17:0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科目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2课。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唐朝历史最典型的特征也是繁荣与开放。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主要讲述了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形势,把隋末唐初的乱世变成盛世。在课本位置方面,本课不仅承接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也为第3课《开元盛世》做铺垫,具有良好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并不陌生,也通过先前对于《长安三万里》影视等资源,对于唐朝盛世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具有材料分析和史料解读的能力,不过仍需加强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和历史素养,可以通过出示多个材料、史料,观察地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 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通过本课学习,能准确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时期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分析唐朝建立的背景,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解读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政策对唐朝繁荣的促进作用,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中汲取智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五、教学难点 通过梳理唐朝盛世的基本史实,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掌握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小组交流、比较学习。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视频——逛逛西安大唐不夜城)逛完了西安大唐不夜城,你们都有哪些感受呢?唐朝是如何建立的?又是何以如此繁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2课,共同学习《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感受盛世的光辉荣耀。 观看视频,感受大唐盛世,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同学们熟知的十三朝古都长安进行视频导入加深学生对大唐的印象
(二) 新课讲授 壹·奠定大唐基业——唐朝的建立
1.唐朝的建立 【提问】出示历史图片。观察图片,其中反映出了什么历史现象呢? 【引导】那隋炀帝残暴统治和涉密生活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呢? 【引导】隋朝灭亡,继之而起的是哪一个王朝呢?谁建立的?都城设于何处? 出示李渊生平介绍。简介李渊。 【讲授】出示唐初局势和唐朝统一地图。接着,李渊同他的次子李世民,经过七八年的征战,陆续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并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在这期间,李世民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回答】隋炀帝残暴统治和奢靡生活。 【回答】隋末农民起义天下大乱。 【回答】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了解唐朝的建立者李渊。 了解李渊、李世民父子逐步统一全国的过程,知道李世民其人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图示唐朝建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共同探索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和唯物史观。 了解李渊、李世民父子为学习“贞观之治”做铺垫。
贰·开启盛世荣耀——“贞观之治”
1.唐太宗即位 【引导】出示李渊及其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图、宣武门位置图和史料。你们知道这些材料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个历史事件吗?李世民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他的年号和庙号分别是什么呢? 知识拓展:年号、庙号、谥号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年号、庙号与谥号都是什么吗?请小组分别交流,稍后小组代表发言汇报。(生答后出示课件,进行知识拓展) 【过渡】通过弑兄逼父登上皇帝之位的李世民会是一位好皇帝吗?请学生从知识储备或书本中寻找答案 【回答】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大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贞观”是年号,唐太宗是庙号。 【回答】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称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称号。 【回答】唐太宗(627年-649年)统治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区分年号和庙号的基本历史常识。 小组交流,有助于学生理解年号、庙号与谥号 提问弑兄逼父登上皇帝之位的李世民会不会是好皇帝,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为什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请大家合作探究。 得出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因素。 合作探究,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能力
2.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引导】出示两则材料,布置学习任务:阅读材料,材料中体现出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你能举出哪些例证吗? 【归纳】由此可见,唐太宗善于吸取前朝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引导】继续出示两则材料,请学生思考材料中还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思想? 【引导】出示杜如晦、房玄龄图片,提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两位历史人物(生答后简介“房谋杜断”) 【回答】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例如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不仅如此,在魏征死后,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回答】戒奢从简,以民为本,与民休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回答】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有助于提升学生材料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举出例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正确态度。 认识魏征、杜如晦、房玄龄唐朝名臣。
3.唐太宗的治国举措 【过渡】大家归纳得很好。了解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后,我们再来学习一下贞观时期唐太宗都推行了哪些治国措施呢? 【提问】为什么用的是“完善”一词,而不是“创立”呢?(生答后出示“隋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引导】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哪位同学能结合课本,为大家介绍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呢? 【提问】出示六部具体分工。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这样的政治体制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提问】贞观时期还有哪些革新措施呢? 【讲授】出示史料。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提问】那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什么吗? 【提问】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唐朝科举都增设了哪些科目呢? 【补充】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政治的看法。贞观八年加试经史。 【引导】出示史料,提问学生感受 【回答】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回答】因为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 【回答】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皇帝的诏令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相互协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诏令。 【回答】①分工明确,提高效率②相互牵制,强化君权 【补充】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回答】《唐律疏议》。 【补充】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回答】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 【回答】通过科举制,李世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以及其具体内容和作用。 自主学习后了解贞观时期的宽简刑法,并且通过研读史料证明这一说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史料实证的意识。 通过教师、学生互相补充的方式,深化对唐朝科举的学习 也有助于形成较好的课堂氛围。
【归纳】同学们说得真棒,真是“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提问】继续出示两则文字材料,请学生材料分析贞观时期唐太宗实行的措施。 民收揽了天下众多英才。 【回答】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⑤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和材料分析能力。
4.唐太宗的治国效果 出示两则史料,请学生对比两则史料,说一说唐朝在经过唐太宗统治一段时间后的前后变化。 【讲授】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回答】贞观初年,国力不足,社会贫困。在经过唐太宗统治一段时间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强。 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对比史料,发现唐太宗的治国效果 知道“贞观之治”的由来和主要表现,贯穿前后学习。
叁·承续大唐光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其人 出示视频,请同学们了解武则天的传奇人生。 学生观看视频结束后,请同学发言,介绍武则天。 出示时间轴,简介武则天历经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身份从官家女逐渐到才人、尼姑、皇后、皇太后,再到皇帝的传奇人生。 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武则天 【回答】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曾与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她废掉两个儿子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基本了解武则天的一生。 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武则天统治的兴趣。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过渡】出示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这样一位传奇的女皇帝,在统治上更是承续了大唐的光辉。结合材料,说一说武则天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回答】①文化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材料分析出武则天的统治措施,理解武则天“承续了大唐的光辉”。
3.武则天的治国效果 【提问】出示隋唐时期户数变化图、史料和边疆地域图。提问学生武则天的统治效果好不好? 【引导】出示乾陵无字碑图片。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病逝。她的墓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究竟为何留下无字碑,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我们该如何来评价武则天呢?为什么? 【回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史称“贞观遗风”。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尝试评价历史人物武则天。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第1课中已经讲述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借此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兴趣。
(三) 课堂小结 618年,李渊建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以隋为戒,重视民生,善于纳谏,唐朝迎来“贞观之治”。武则天承继“贞观遗风”,奠定盛世之基。 认真记录并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突出重点,与开篇呼应 知道大唐盛世。
九、 随堂练习 5道单项选择(详见配套课件)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