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拔尖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拔尖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22:5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拔尖测评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读语段,完成练习。 (12分)
亲爱的同学们:
我国古人用zhì huì( )和才干创造了很多流传千年的灿烂文化:有
bǎocún( )完好的诗篇,有给人们生活带来便(biàn pián)利的桥梁建筑,有传入ōu zhōu( )、ā lā bó( )的各种有价值的经验知识,有展现古都风貌(mào nào)的绘画艺术,还有举世闻名的石雕、陶制(zì zhì)品……同学们,快到园中开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邂逅之旅吧!
1.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2.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词语。(4分)
3.“举”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举”字在字典中的解释:①向上抬,向上托;②提出;③推选,推荐;④全。在“举世闻名”中,“举”应选第 种意思。在“举重”中,“举”应选第 种意思。在“举例”中,“举”应选第 种意思。(5分)
二、选择题。(21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lěi)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B.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xiān)半岛和日本。
C.快看,对面来了一乘轿子,撞到了卖家禽的笼(lóng)子上。
D.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一只张牙舞爪(zhǎo)的老虎。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异乡(另外的,别的) B.学富五车(财产多)
C.倍思亲(加倍) D.名扬中外(传播出去)
3.观察下列标牌,让你想到“望闻问切”四个字的是(3分) ( )
4.下列关联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B.帛虽然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C.因为《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小,所以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D.《清明上河图》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5.下面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 )
。无骨灯,灯身没有骨架,像一个大玻璃球;珠子灯,有五种珠子,颜色鲜艳而美丽;伞灯,有圆形的、六角形的,灯上的图案是各种人物、花鸟,做得非常精致……
A.民间家家灯火,灯品众多 B.民间家家灯火,热闹非凡
C.民间家家灯火,人物众多 D.民间家家灯火,色彩艳丽
6.对金鱼香包的制作过程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制作金鱼香包,先将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布对折并缝一条边,接着将棉花、香料装进三角形布袋,然后将敞开的口缝好,再把线拉紧,最后粘两颗珠子当金鱼的眼睛,可爱的金鱼香包就做好啦。另外,装饰吊绳和穗子,金鱼香包会更漂亮。
A.对折、缝→填棉花、香料→粘→拉紧线→缝→装饰
B.对折、缝→填棉花、香料→缝→拉紧线→粘→装饰
C.对折、缝→装饰→粘→填棉花、香料→缝→拉紧线
D.填棉花、香料→对折、缝→拉紧线→缝→粘→装饰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在诗中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B.“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中秋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C.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D.《纸的发明》通过介绍纸的发明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三、走到小凉亭,同学们被雅致的摆设吸引,围绕“雅”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积累,补全下面的对话。(6分)
小语:古人有很多文雅的爱好,比如“雅人四好”—— 。
小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纸与 、 、 总称为“文房四宝”。
小诗:每逢传统佳节,我会用诗句为大家增添“雅兴”。清明节时,我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 ”;春节时,我吟诵“ ,春风送暖入屠苏”。
四、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1分)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①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②。
他乡共酌金花酒③,万里同悲鸿雁天④。
[注释]①玄武山:蜀地山名。 ②积风烟:指山川阻隔、风烟弥漫。 ③金花酒:即菊花酒。菊花色黄,又称金花。 ④鸿雁天:鸿雁飞翔的天空。
1.这首诗描写的是 节,跟本单元学过的古诗《 》描写的是同一个节日,这个节日的习俗不包括( )。(3分)
A.登高望远 B.插茱萸
C.喝菊花酒 D.挂艾草
2.这首诗没有描绘的画面是(2分) ( )
A.登高眺望故乡山川。 B.与朋友共饮金花酒。
C.望着鸿雁飞过天空。 D.和朋友一起插茱萸。
3.“他乡”表明诗人身处 (故乡 异乡),“ ”字点明了诗人此刻的感情是 。(3分)
4.读一读,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找到节日习俗,抄写下来,并写出对应的节日。(3分)
(1)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习俗: 节日: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习俗: 节日:
(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习俗: 节日:
五、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8分)
[材料一]
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习俗由来 粽子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战国时期的官员,他深受百姓爱戴,但被人陷害,最终投汨罗江自尽了。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那时人们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习俗寓意 古人认为吃粽子可以迎祥纳福,辟邪除灾;另一方面,粽子也如它的名字一般,寓意着中举,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制作步骤 1.将粽叶的一端卷成圆锥状。 2.在圆锥状的筒中装入糯米,加上馅料。 3.在馅料上铺一层糯米,压实。 4.将另一端粽叶完全盖住开口,裹紧粽叶。 5.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
食用须知 1.控制量。老人和小孩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尽量少吃。 2.宜新鲜。食用反复冷藏或冷冻时间过长的粽子,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材料二]
端午节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天中节等。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如赛龙舟、佩戴香包、涂抹雄黄……这些习俗随着时间和地区的不同有所变化,但它们都体现了纪念先贤、祈求健康的愿望。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3分)
(1)端午节有“赛龙舟”“喝屠苏酒”“涂抹雄黄”这些习俗。 ( )
(2)粽子有高中的寓意,建议小朋友多吃一点。 ( )
(3)那时人们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是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 ( )
2.[思维导图]对照材料一粽子的制作步骤,完成思维导图。(3分)
3.奶奶想把冰箱里去年剩下的粽子吃掉,请你告诉她其中的危害。(2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分)
筷 子
佚 名
①说起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习惯,话可就长了。
② 早在商代,筷子称为“挟”,后来改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为“箸”与“住”读音相同,认为“住”有停止之意,是不吉利的话,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筷子”的“筷”与“快”也是同音字。“快”表示人们的肚子饿了,急于进食的心情,于是便拿起“筷子”美餐起来。这便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③ 用筷子吃饭,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十分方便。有人做过测试,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 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不仅进食方便,还可以灵活手指、强健肌肉、锻炼脑力。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④我们中国的筷子,各式各样,材料各异。有驰名中外的杭州天竺筷,这种筷子是用天竺山的实心大叶箬竹做成的;有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这种筷子漆花瑰丽,筷子顶部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
⑤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选自《作文之友·小学阅读版》,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中的“话可就长了”具体指的是(2分) ( )
A.筷子的长度很长。 B.筷子作用大,而且各式各样。
C.筷子有着悠久的历史。
D.筷子历史久、好处多、种类多、意义非凡,这些有很多话可说。
2.[思维导图]阅读第②自然段,完成思维导图。(3分)
3.概括第③自然段的内容。(2分)
4.阅读第③自然段,联系上文,我知道“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中的“一举”指 ,“多得”又指什么呢 请抓住关键词,填一填。 (5分)
七、习作。(30分)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如“爆竹声声辞旧岁”的春节、“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节等。请你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既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场景,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 300字。
第三单元拔尖测评
一、1. biàn mào zhì 2.智慧 保存 欧洲 阿拉伯 3. 丶 8④ ① ②
二、 1.答案 B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B
三、 琴棋书画 笔 墨 砚
路上行人欲断魂 爆竹声中一岁除
四、答案1.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2. D
3.异乡 悲 离家万里、不能与亲人团聚而生出的悲伤之情
4.(1)互敬屠苏酒 春节 (2)月明人尽望 中秋节 (3)寻春 清明节
五、答案1.(1) ×(2) ×(3) √2.装米、加馅 铺米、压实 捆绑
3.示例:奶奶,冰箱里去年剩下的粽子已经存放很久了。食用反复冷藏或冷冻时间过长的粽子,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咱们还是别吃了,我给您买新鲜的粽子吃。
解析
答案1. D 2.(1) 商代 (2) 箸 (3) 筷 3.说明用筷子吃饭的好处。
4.使用筷子吃饭 (1)进食方便 (2)灵活手指 (3)强健肌肉 (4)锻炼脑力
七、本题为自命题作文。首先从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你熟悉且印象深刻的节日。回忆节日所做的事情,包括节日的准备工作、家庭的氛围、传统食物的制作等。其次详细描述节日的庆祝过程或印象深刻的故事,注重细节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节日的场景,使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也可强调节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