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叙文热点考点十一:人物形象分析 专题练
2025学年初中语文一轮中考备考
人物形象分析
概括式:[人物] 是一个…… 的人。例如:孙悟空是一个本领高强、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神话英雄人物。
分析式:[人物] 的…… 描写,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点;从…… 事件中,可以看出他…… 的品质;此外,他的…… 身份地位等,也影响了他的……。例如:从林冲的外貌描写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可以看出他的威武勇猛;从他面对高俅陷害的一再隐忍,可以看出他的委曲求全和忍辱负重;而他禁军教头的身份,又使他具有一定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注意事项
具体准确:避免使用过于笼统、模糊的词语,如 “好”“坏” 等,要具体指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表现,使答案更具说服力。
条理清晰:分点作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答案,如先总体概括,再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使答案层次分明,便于阅卷老师理解.
考虑全面:注意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不要只看到人物的优点或缺点,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
针对性训练
大风
莫言
①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②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③我的小心儿缩得很紧,不敢说话,静静地等待着。一只长长的蚂蚱蹦到我的肚皮上,两只五色的复眼仇视地瞪着我。一只拳头大的野兔在堤下的谷子地里出没着。
④“爷爷!”我惊叫一声。
⑤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⑥“爷爷,那是什么?”
⑦“风。”
⑧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⑨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
⑩“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接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我觉得自己没有体重,只要一松手,就会化成风消失掉。
爷爷让我拉车,本来是象征性的事儿。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伸出双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的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你累了吧?”
“不累,孩子。”
“这风真大。”
“唔。”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望春风
①一夜之间,田野山间的野菜被微风吹绿了——几次探头探脑后,终于在黎明到来之前晕出活泼泼的一片。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春天终于如约而来。
②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③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④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⑤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⑥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⑦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
⑧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刻画两位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陪 考
①那年,我参加高考,心里既紧张又忐忑。回到家,我对父亲说:“你陪我去高考吧?别的同学都有家长陪。”
②父亲正在堂屋内编一只柳筐,抬头笑吟吟地看着我,嘴里只吐出一个字:“好!”
③考场在市区的一所中学里,而我家住在偏远的郊县农村,离市区有二十多公里。我和父亲在高考前一天坐车到市里,然后在考场附近找一家小旅馆住下,第二天再进入考场。为了能让我晚间休息好,父亲特地订了个两人的小单间。小单间里面有两张床,我想,我和父亲正好一人一张。
④在旅馆里安顿好后,父亲又特地带着我去考场“踩点儿”,熟悉一下考场的位置、行车路线,以及考场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再回到旅馆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父亲看了看窗外,转头对我说:“你早些睡吧,好好养足精神,明天好好考!”之后又说:“天热,我睡不着,旅馆旁边有个小公园,我去那里凉快凉快。”
⑤我感到身体有些疲乏,便胡乱地答应了一声,脱了衣服倒在床上,不一会儿便呼呼睡着了。
⑥翌日,我一觉醒来,发现父亲不在,床铺收拾得齐齐整整,床单也平展得没有一丝皱痕,就好像昨晚根本没有人睡过似的。我刚洗漱完毕,父亲拎着油条、豆浆和茶叶蛋从门外走了进来:“快过来吃饭,咱们早点去考场。”吃饭时,我发现父亲脸上有些倦色,还不断地打着哈欠,便问他是不是昨晚没有睡好?父亲笑笑说:“睡惯了家里的床,冷不丁在旅馆睡,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⑦第一天考试考下来,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卷面答得满满登登,没留下一块空白。父亲听了很高兴,去外面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我咬了一口烤鸡腿,然后递给父亲。父亲抬手把鸡腿挡了回来:“你吃,你考试脑袋需要营养。”
⑧晚饭后,父亲又像昨天那样,对着我扔下一句:“你早些睡吧,好好养足精神,明天继续好好考!”然后就又出门去公园里纳凉了。
⑨很快,三天高考匆匆过去了,我和父亲又坐着大巴车回到郊县农村的家里。当天晚上,睡在父母隔壁屋里的我,无意中听到了父母的一番对话——
⑩“孩他妈,帮我按下腰吧?我的腰快要痛折了!”
“咋?腰痛病又犯了?”
“我在公园的长椅上睡了整整三个晚上,腰痛病能不犯吗!”
“不是住在旅馆里吗?你去公园的长椅上睡觉做什么?”
“你不是总说我睡觉打呼噜声音大得像牛叫吗?我怕在旅馆睡,影响咱儿子休息,耽误他高考!”
……
那一刻,躺在床上的我,泪如泉涌。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6月6日,有改动)
3.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至少答两点)
修鞋匠
雪樱
①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有一个修鞋摊。修鞋阿姨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个头不高,鹦鹉鼻,驼背,戴一副老花镜,断的一根眼镜腿缠着胶布。他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很多时候,人们不修鞋,每天过来坐一会儿,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拉家常,心里也欢喜。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这条街上,有一所大学、一所职专、一所小学,还有家幼儿园,每天放学时分,人声鼎沸,堵得水泄不通。一个初冬的午后,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
④几天后,还是那个时间,外教如约而至,这次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助教。接过崭新、锃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他对老先生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了不起!”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浆的木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那年春天,我给母亲网购了一双健步鞋,收到后母亲没舍得穿,等穿的时候意外发现脚后跟处有开裂,母亲便去找阿姨修鞋。那几天阿姨下午才出摊,原来儿子从部队回来探亲了。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我有些半信半疑,拍照给客服,客服答应退货,收到后验收发现的确是质量问题。我不禁对阿姨刮目相看,活儿好,技术高,信得过。
⑦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毕业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⑧《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概括选文中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录取通知书
①小学毕业那年,住校的我洗衣服时,不小心洗坏了15张饭票,合计3斤12两(旧制16两为1斤),是5天的定量口粮。
②我流着泪跑回家,母亲一听慌了;“怎么得了!这5天吃什么?”
③我沮丧地说:“不读了!”
④父亲说:“虽然饭票没了,但书还是要往上读!”他从队上的食堂称来3斤12两米。这是父母两天多的口粮,给了我,他们吃什么?我没要,咕哝道:“反正考上了,也供不起!”
⑤“谁说的?我肩膀顶不起脊背顶!没了几张饭票就不读书了?以后不知还要碰到多少难事呢!”60岁的父亲着了魔似的把我拖到学校,把米交给学校食堂。
⑥我担心父母亲饿肚子,中午又往家里跑,却看见他们在稻草树下忙碌。生产队的稻草扎在树腰上,下面悬空,两头小中间大,呈漂亮的弧形,像一个巨大的球,雨再大都淋不进。时令已是盛夏,树腰上只剩松松垮垮的稻草帽。父亲见了我,十分尴尬地说:“捶点谷子!”说着,解开两只稻草活结,把稻草横摆在簸箕里,他们一个一个翻找。父亲用拇指指甲小心翼翼地把夹杂在稻草中的谷穗掐断,放到身边的铜脸盆里,又继续翻找。然后是捶,接着,母亲端起簸箕颠簸——扬弃禾叶、灰尘和瘪谷,留在簸箕里的是一点点二皮谷。母亲把二皮谷颠进铜脸盆里——我没了15张饭票,两位老人要从稻草堆里找补,渡过难关。
⑦我鼻子发酸,暗暗发誓努力学习。
⑧全校只我一人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全部在内,要42元,但父母亲翻箱倒柜,只凑了10元钱。
⑨幸好凭录取通知从生产队仓库过了360斤口粮谷卖到粮站转户口,拿到20.88元,加上通知说一学期的学费可分两次交,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
⑩开学那天,父亲挑着被子和木箱步行70里,把我送到老城区的永兴二中。次日早饭后,全班同学坐船过便江去新二中的建校工地劳动,父亲又送我到码头。上船后,父亲突然喊:“站里一点!木箱挨着水面了!”说着,揸开五指擦眼睛。我心头一热,也泪流满面。老人家目送我过了江、上了岸才转身离开渡口。
期末考试前,要休学的同乡同学“顺”走了我的被子。等我把情况告诉班主任时,他已经走了。
放假那天,到家已是傍晚,两位老人还在禾场上剁金刚刺柴蔸(dōu)。父亲说剁成片晒干卖给供销社,5分钱一斤,用来凑下学期的学费。父亲的手被金刚刺的倒钩划开一道道口子,结满紫黑的血痂。我心头一酸,放声大哭,说书没法读了。父亲惊问我犯了什么事,我抽泣着诉说了被子丢了的情况。父亲如释重负,说被子没了,书也要往上读。过后补了一句:“你那同学太过分!”
次日早饭后,我要去找那个同学。父亲说被子是要不回的,练练胆量也好。我跑了15里路打听着找到那个同学的家,但门已上锁,直到太阳快落山也没开门。被子没要回,那个同学也没再去读书。
春节后,我带着舅舅给的一床被子和父亲卖金刚刺柴蔸的钱回校。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老父一锄一锄挖光了。
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豫。父亲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卖!”。
但是,当父亲目送表侄抬着贱卖的小衣柜远去,我还是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一丝不舍片刻,他将15张2元面额的人民币一张一张递给我。
“攒劲读书!”老父低声叮嘱。
我耳边如有春雷滚过。
初秋的一个下午,正在破篾的父亲接过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没看,额头上的皱纹叠作一堆,苦笑着把通知书还给我,轻轻地吐出含混的两个字:“收好!”
我把通知书收好,一收,收到现在。
(选自《读者》,有改动)
5.阅读选文中关于父亲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概括 父亲决定“顶”起供“我”上学的重任。 明知被子要不回来,仍同意“我”去找同学,让“我”练胆量。 ③ ④
形象特点 ① ② 勤劳能干 果断
成 长
李要军
①一座连接南北的石桥,已有上百年历史,仍是进出市区的最主要干道之一。
②“天好像让谁给捅漏了,水位再上涨,冲毁石桥就给交通造成麻烦了!”听着不远处石桥下如猛兽般咆哮的洪水声,在营门口站岗的警卫战王孙兵不禁担忧起来。
③孙兵怕雨,从小就怕。确切地说,他不是怕雨,是怕水灾。孙兵的老家是南方的一个小城。每年夏季,雨就会下个不停。每隔几年,强降雨都会引发一次水灾。
④令孙兵记忆最深的一次,暴雨连下三天三夜,淹没了街道和房屋,也淹没了孙兵所就读的小学。当被困在学校屋顶上的他和同学们绝望地哭喊时,乘着冲锋舟的解放军叔叔 “神兵天降”般出现了,把他们一个个抱上了冲锋舟。
⑤“长大后我也要当解放军”的愿望,或评那时就在孙兵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⑥当然,伴随这个愿望的,还有“怕水”这个心理阴影。孙兵家门口有一条浅浅的小河,可他从小到大,连河边都不会靠近。一年暑假,恨铁不成钢的老兵父亲硬是遇他下河学游泳。孙兵不知道哭了多少回,勉强会了“狗刨式”。直到当兵后,父亲还板着脸训他,如果胆子这么小,那就是个“孬兵”。
⑦ 孙兵上大三时,投笔从戎来到空军驻豫某部。驻地历史文化灿烂,民风淳厚朴实。新兵连第一次组织野营拉练时,老百姓站在石桥上又是送食品、又是送水果。浓浓的拥军情,让孙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与此同时,“抱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的部队优良传统,也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⑧雨,已经下了两天两夜,仍没有停下来的任何迹象。
⑨ 第三天中午,孙兵刚下岗回到宿舍刚端起饭盒,一声沉闷的巨响突然传来。“不好,石桥被冲塌了!”孙兵和战友们闻声冲出营门。只见原来那座高近2米的石桥断为两截,在似万马奔腾的洪水中若隐若现。
⑩幸亏当时桥上没有行人。因为交通阻断,没多久,河两岸就聚满了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大家无奈地叹息着,不少人脸上露出了恐慌的神情。
临近黄香,地方城建部门赶来了。接上级通知,24小时内必须恢复交通,以保障上级救灾物资顺利通过,送往已造成严重灾情的市区。
很快,孙兵所在单位也接到命令,要求组成突击队,协助地方连夜完成架桥任务。
“共产党员向前一步走!”紧急集合的队伍前,随着连长的一声口令,7名战士党员步伐铿锵地跨出队列。
看着老兵们脸上那坚毅的神情,孙兵一边鼓掌,一边暗自在心里说:“如果我是党员,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勇敢站出来。”突然,他想起父亲总是板着的面孔,“孬兵”两 个字不停地回响在耳边。
“会游泳的同志向前一步走!”连长紧接着又下了第二道口令。
“我这最简单的‘狗创 算不算会游泳 这么大的洪水,会游泳有用吗 ”就在孙兵犹豫时,又有15名战士步伐铿锵地跨出队列。
“老百姓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突击队员跟我跑步走!”随着口令声,包括连长在内共23人组成的突击队,跑步出发了。
站在原地犹豫的瞬间,孙兵眼前闪现出上小学时自己被救助的情景。“驻地遇到困难,我就应该冲上去,不能当孬兵!”想到这里,他朝着已出发的队伍大声喊:“报告连长,我也会游泳,我也要加入突击队……”
不多时,新建的钢架桥已初具规模,只等往桥上铺设桥板,再打上螺钉加固桥身。孙兵和战友们承担了铺设桥板的任务。一块块数百公斤重的桥板,在他们肩抬手拉下, 一块块铺上桥面。
一双双手,磨出了泡,划出了血,但连长喊停下来休息时,大家谁也不肯停歇片刻。“此时,战士们只有一个愿望,早一点把桥修好,恢复灾区交通。
面对脚下咆哮的洪水,孙兵刚上桥时非常紧张,甚至双腿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哆嗦。但随着离水越来越近,上桥的次教越来越多,他的害怕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抛在脑后,甚至还有了种跳入洪水中与其搏斗的冲动。
在上螺钉加固桥身时;孙兵第一个主动要求系上安全带悬在半空进行操作。身下翻涌的洪水,此时在孙兵眼里,似乎成了一条被驯服的苍龙,咆哮声也不再那么刺耳。
孙兵以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干脆利落的操作;赢得现场工人的阵阵喝彩声。就连从外 地赶来参加救援的“老兵抗流突击队”环队长,也频频朝他竖起大拇指。而孙兵也在紧张 -的操作间隙中,回头向孙队长——他的老兵父亲致以自豪的笑容。
第二天凌晨,当一辆辆装满牧灾物资的车辆和救援人员,安然通过这座新架设的大桥向市区挺进时,孙兵和战友们欢呼雀跃,胜利的泪水在每个人脸上流淌。
“爸爸,我不当孬兵!”朝着市区方向,孙兵向父亲的背影敬了个军礼。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孙队长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参考答案
1 ①沉着冷静,在与大风对抗的过程中,爷爷表情不变,语气淡然。②坚强、有韧劲,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在大风中坚强挺立。③生活经验丰富,爷爷对抗大风时“钻进风里”“攥着车把”“弯下了腰”,动作利落。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步骤是一审清题干,二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分点进行概括;如果有侧面描写,不要漏掉,最后分点概括并分析。
由第①段“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第⑧段“爷爷淡淡地说”可以看出爷爷的沉着冷静;
由第 段“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可以看出爷爷坚强、有韧劲;
由第⑧段“他弯下了腰”,第 段“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第 段“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可以看出爷爷时常遇到这种情况,生活经验丰富。
2.示例:①外貌描写,通过服装、相貌等细致地刻画出两位乡村老妇的形象;②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位老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③动作描写,“拉扯”“站”“回首”“挥手”等动作表现了两位老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⑦段“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分析可知,这是外貌描写,通过服装、相貌等细致地刻画出两位乡村老妇的形象;
根据第⑦段“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分析,这是神态描写,并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笑脸比作菊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位老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根据第⑦段“拉着”“拉扯”“走向”“站”“回首”“挥舞”“挥手”“喊”“转过身”等一系列动词分析,这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表现了两位老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据此分析,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位老人久别重逢,而又互相加油、互道珍重的形象。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疼爱孩子、关心后代、细心周到、勤劳朴实的人。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根据第②段“父亲正在堂屋内编一只柳筐,抬头笑吟吟地看着我,嘴里只吐出一个字:‘好!’”可知,父亲虽然在做着活计,但对于“我”提出陪考的要求立刻答应,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疼爱;
根据第③段“为了能让我晚间休息好,父亲特地订了个两人的小单间”可知,父亲考虑周到细致,订了两人的小单间,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
根据第④段“在旅馆里安顿好后,父亲又特地带着我去考场‘踩点儿’,熟悉一下考场的位置、行车路线,以及考场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可知,父亲带“我”去踩点,熟悉考场,体现了他做事认真细心以及对“我”高考这件事的重视;
根据第⑥段“父亲笑笑说:‘睡惯了家里的床,冷不丁在旅馆睡,还真有点不习惯呢。’”可知,父亲宁愿自己谎称睡不习惯而睡公园长椅,也不想影响“我”休息,体现了他的细心周到和对“我”的疼爱;
根据第⑦段“父亲听了很高兴,去外面买了烤鸡腿犒劳我,而他却就着白菜吃着早晨剩下的干油条”可知,父亲自己省吃俭用却给“我”买好吃的,体现了他的勤劳朴实。
4.讲诚信、技艺精湛、真诚质朴、不贪财。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②段“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可知,街坊们用这样的话语来形容老先生修鞋的质量,侧面反映出老先生修鞋讲诚信,对每一双鞋都认真负责,不会敷衍了事。由此可知,讲诚信是老先生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之一。
结合第②段“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可知,文中通过对老先生修鞋时动作的细致描写,如“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他修鞋技艺的高超娴熟,将修鞋这门手艺做到了极致。
结合第④段“见鞋子修补完美,针脚工整,丝毫看不出痕迹,又发现鞋子重新擦拭过,焕然一新”可知,这是对外教拿来修补的鞋子修好后的状态描写,从侧面体现出老先生修鞋技艺精湛,能将鞋子修补得完美无缺。
结合第⑤段“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可知,这是对修鞋阿姨修鞋动作及效果的描写,表现出阿姨修鞋技艺同样娴熟,能让有问题的鞋子快速变得完好如初。由此可知,技艺精湛是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结合第③段“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脸涨得通红,‘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可知,面对能挣大钱的单子,老先生没有被利益诱惑,而是出于对自己技艺的负责和对顾客的真诚,诚实地表明自己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这体现出他的真诚质朴。
结合第⑥段“她眯着眼睛,仔细按压一遍,判断是断裂,应该是出厂残品,表示粘了也穿不了几天。鞋子原封不动被‘退’了回来”可知,修鞋阿姨面对顾客拿来的鞋子,没有为了挣钱而勉强修补,而是如实告知鞋子的问题,体现出她的真诚质朴。由此可知,真诚质朴是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结合第④段“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可知,外教对修补的鞋子非常满意,想多付费用,但是老先生婉拒了,他更在意的是顾客的满意,而不是金钱,体现出他不贪财的品质。
结合第⑦段“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可知,修鞋阿姨修鞋多年不涨价,且认为人活着不能只为挣钱,体现出她不贪财,更注重生活乐趣的品质。由此可知,不贪财是两代修鞋匠身上令人敬畏的美德。
5.①有担当;②教子有方;③几乎挖光了周围山上的金刚刺柴蔸;④父亲毫不犹豫地贱卖了小衣柜。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
结合第④段“父亲说:‘虽然饭票没了,但书还是要往上读!’他从队上的食堂称来3斤12两米。这是父母两天多的口粮,给了我,他们吃什么?我没要,咕哝道:‘反正考上了,也供不起!’‘谁说的?我肩膀顶不起脊背顶!没了几张饭票就不读书了?以后不知还要碰到多少难事呢’”可知,当“我”因洗坏饭票而打算放弃读书时,父亲坚决不同意,不仅从队上食堂称来自己和母亲的口粮给“我”,还表示会想尽办法供“我”读书,哪怕自己辛苦也在所不惜。由此可知,父亲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毅然决定“顶”起供“我”上学的重任,体现出对“我”学业的坚定支持和对家庭责任的勇敢承担。
结合第 段“次日早饭后,我要去找那个同学。父亲说被子是要不回的,练练胆量也好。我跑了15里路打听着找到那个同学的家,但门已上锁,直到太阳快落山也没开门。被子没要回,那个同学也没再去读书”可知,在“我”的被子被同学“顺”走后,父亲明知被子要不回来,却同意“我”去寻找同学,目的是让“我”练练胆量,培养“我”面对问题和困难的勇气。由此可知,父亲这种做法体现了他教子有方,懂得通过生活中的事情来锻炼“我”的能力和意志。
结合第 段“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老父一锄一锄挖光了”可知,为了凑“我”下学期的学费,父亲不辞辛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锄一锄地几乎挖光了家附近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通过卖这些柴蔸来换取学费。由此可知,父亲为了“我”的学业,勤劳能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具体表现为几乎挖光了周围山上的金刚刺柴蔸。
结合第 段“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他想用30元钱买走小衣柜,这是我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母亲站在一旁,犹犹豫豫。父亲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说:‘卖!’”可知,在“我”初中最后一学期没钱入学的困境下,面对家中唯一像样的家具小衣柜,父亲在母亲犹豫的情况下,果断做出决定,大手一挥,毫不犹豫地将小衣柜贱卖给远房表侄,以此来筹集“我”上学的费用。由此可知,父亲为了“我”能继续读书,展现出了果断的品质,具体行为就是毫不犹豫地贱卖了小衣柜。
6.一个严格、慈爱又善于引导孩子成长的父亲。开始,他以严厉的激将法促使孙兵成长;后来见到孩子表现出色,又给予高度的肯定与称赞。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⑥段“一年暑假,恨铁不成钢的老兵父亲硬是逼他下河学游泳。孙兵不知道哭了多少回,勉强会了‘狗刨式’。直到当兵后,父亲还板着脸训那就早个‘孬兵’”可知,孙队长对孩子严格要求,同时用“孬兵”这一激将法激励孙兵,引导他战胜自己内心“怕水”的恐惧;
根据第 段“看着老兵们脸上那坚毅的神情,孙兵一边鼓掌,一边暗自在心里说:‘如果我是党员,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勇敢站出来。’突然,他想起父亲总是板着的面孔,‘孬兵’两个字不停地回响在耳边”可见,父亲孙队长的激将法正在影响着孙兵,对孙兵战胜自己起着引导性的作用;
根据第 段“就连从外地赶来参加救援的‘老兵抗汛突击队’孙队长,也频频朝他竖起大拇指”可知,孙队长对孙兵的出色表现,给予了父亲的赞扬和肯定,可见他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