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迷娘(之一)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迷娘(之一)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14: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中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迷娘(之一)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1、了解歌德,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诗歌的意象的内涵。
3、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4、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世界
的追求。
学习目标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课堂导入
新知探究
2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知人论世
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
歌德前期: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歌德晚期: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知人论世
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埃格蒙特》
诗剧:《浮士德》 自传:《诗与真》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知人论世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
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创作背景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故事背景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故事背景
学习任务二:反复吟咏,明确内容情韵
1.准确把握情感基调。在诵读《迷娘》时,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好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情绪。迷娘在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诵读时要将这种情感以温柔、眷恋、感恩、凄恻、忧愁、欢欣等情感基调表现出来。
2.注意语调和语速。在诵读《迷娘》时,要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意境,选择合适的语调和语速。在表达迷娘的思念和向往时,可以用稍慢、柔和的语调;在表达迷娘的决心和勇气时,可以用稍快、明朗的语调。
诵读指导
3.突出关键词和重音。在诵读《迷娘》时,要突出关键词和重音,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你知道吗?”可以读得重一些,突出迷娘对故乡的思念;“请前往!”可以读得轻一些,表现出迷娘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决心。
4.运用停顿和延长音。在诵读《迷娘》时,适当的停顿和延长音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例如,“我愿跟随你,森林,河流,天空--任何地方”,可以在“任何地方”后面停顿一下,表达出迷娘对自由和美好世界的向往。
请同学们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
诵读指导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正歌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副歌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强烈思念。
第二节:正歌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副歌部分表现出她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
第三节:正歌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时的沿途风景。副歌更加迫切地呼喊:“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文本结构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
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
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
随你前往!
诗歌三节形式对称,都以“你知道吗”的深情回忆开始,以“随你前往”的热烈召唤结束。
迷娘的故乡,在阿尔卑斯山脉南麓的马焦雷湖畔。诗歌第一节描写的是南国的自然风光,第二节描写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传统的意大利建筑艺术,以及故园对苦命少女的慰籍。第三节描写回意大利的必经之路——险峻的阿尔卑斯山脉,描写中充满了神秘色彩。
美好、明媚,令人心旷神怡
豪华、壮观,有点忧伤
诡谲危险,迷茫未知
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全诗的内容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第一节正歌部分,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将来的归乡之路。
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情景交融
思考探讨
意 象 意象特点 意 境 情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云径、山岗、驴儿、雾、 岩洞、危崖、
瀑布
成行、辉煌、
明亮、凝望
艰险、觅路、古老、欲坠、奔忙
神秘险峻

明媚优美
温暖哀婉
金黄、静立、宜人、
梢头高展
(色彩绚丽、色调明朗、动静)
细读全诗,找出意象,体味意境,品味情感
思考探讨
意 象 意象特点 意 境 情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借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
和风、桃金娘、月桂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云径、山岗、
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成行、辉煌、
明亮、凝望
艰险、觅路、古老、欲坠、奔忙
温暖哀怨
神秘险峻
金黄、静立、
宜人、梢头高展
明媚优美
(色彩绚丽、色调明朗、动静)
细读全诗,找出意象,体味意境,品味情感
思考探讨
第1节具有意大利南国明媚风光的意象,是迷娘故国之思的寄托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第3节通过这些神秘险峻的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烘托她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和坚定决心
第2节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传统的意大利建筑意象,承载迷娘幼年生活的回忆,暗示了迷娘心中流离异国的委屈,渲染了对故园生活的眷恋之情;
小结—意象
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
桃金娘与月桂的文化象征意义
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思考探讨
迷娘(之一)
歌 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副歌
正歌
再读诗歌
这三个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从三个小节来看,第一节选取了“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威.麦斯特;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第三节写回乡的曲折坎坷,“父亲”应该是指能带她回国的人,能带她回到故乡就能使她再生。
“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思念人持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逐层递进。
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诗中的三个称呼“爱人”——“恩人”——“父亲”?
①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进行的。倾诉人是迷娘,倾诉的对象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深深地爱着他,可迷娘认为这种爱情无法实现,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为“父亲”。
②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形成递进关系,男女爱情被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后面又和乡思扭结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问题探究
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主旨归纳
①采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第一节正歌部分,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这条路既是她当初的离乡之路,也是她将来的归乡之路。)
②重章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这首诗的三节最后三句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表达了前往的急迫心情,同时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艺术特点
课堂练习
3
小结:重章叠唱和反复的作用
诗的三节,最后三行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
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增加了思念的程度。
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
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
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我们知道,歌德是德国人,他为何要写一个外乡人对意大利的思念呢?(合作讨论)
歌德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无法忍受当时德国社会沉闷而压抑的环境,以不告而别的方式出逃,在意大利漫游将近两年才返回德国。在他心目中,意大利是理想化的古典主义的化身,代表着人、自然、艺术的和谐一体。在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作为欧洲文化的发祥地,便一直被包括德国人在内的欧洲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视为自己的“根”之所在。所以,歌德在诗歌中抒发憧憬意大利的情感,才会在全世界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拓展延伸
4
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对本诗三个小节的意象的分析,我们能够体会到这首诗的情感核心——客居异乡的少女迷娘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这三个小节的反复咏唱,充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突出了诗文的主题,而不断重复的韵律又加强了抒情效果。一次次重章叠句的咏叹,一字字刻骨铭心的记忆,低吟浅唱,刻入心扉。
本课小结
1.反复朗读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
2.欣赏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谱曲作品,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作业布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