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课堂实录
西夏区芦花中学 张桂茹
师:在公元前278年,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那么请问同学们,他为什么要投汨罗江自尽呢?
生:因怀才不遇,被奸臣迫害,被流放。
师:当时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臣,曾经辅佐过楚怀王,他主张联齐抗秦,秦朝的丞相张仪和楚怀王的宠姬南后郑袖内外勾结,设计陷害屈原,最后,屈原含冤投江自尽。当时社会黑暗,屈原遭受迫害,只好借助雷电发出了呐喊,现在我们把时间拉到1942年,我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抗日战争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动高潮,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时,一位爱国诗人郭沫若融合了当时大部分人的心声,对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这件事非常痛恨,他将人们这种悲痛的心情和两千年前屈原的悲痛融合在一起发出了呐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雷电颂》。
两位诗人的心声集中到了这篇文章《雷电颂》上,《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长篇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根据同学门的预习,大家是否发现《雷电颂》自始至终都是屈原的一种长篇独白。那么,屈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这种独白的呢?
生:当时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遭受到他人的冤枉,他含冤被屈,悲愤填膺,在雷电风雨交加的夜晚做风雷电的歌颂。
师:这位同学说的比较全面,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悲愤填膺”的“膺”字的读音。
屈原在这个时候已多次遭受陷害,被关押到东皇太一庙,这时也正是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正是在这种时候,诗人发出了这篇长篇独白。
我们已充分了解了这篇独白的背景,同学们来想一想该如何朗读这篇课文呢?
生:我觉得应该用慷慨激昂、非常气愤的语气来朗读。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慷慨激昂的预期来尝试着读一下这篇课文。同学们把握这一点来表达屈原的感情,同学们现在四人一小组,先找出自己特别想读的一段来,在大声读给自己的同时,并说出选读这一段的理由(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生:我选读第二段(朗读课文);
我认为这两段里有许多的词,比如东海、长江,还有无边无际,这些词都能给人一种非常气势磅礴的感觉,非常的伟大,所以这些词带动这些句子,好像能把这篇课文带动出来,表现出一种伟大的力量。
师:这位同学感受到了伟大的力,能很有感情的读出来,那么我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我是怎么读的(教师范读课文第二段)。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着几句中要重读“使”,突出语气。
这一段中作者连用了四个“是”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
生:(齐声)排比
师:同学们在读这种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调,注意气势,语气要一句比一句强,哪位同学再来尝试一下。
生:我朗读第五段(学生朗读,掌声响起)。
我选择这一段是因为我觉得当时的屈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他有点无奈,他的心情非常愤慨,虽然当时的社会比较黑暗,但是他心中有一股力量,象剑一样,是他的心里和文章的感彩融到了一起,更能体现出他难中愤慨的心情,而且还能体现出一种悲壮、痛苦。
师:这位同学说到了“水深火热”之中,屈原当时正处在这种情况之中,他要表达心中的愤怒,他有没有直接表达呢?
生:没有。
师:他借助了其他事物来表达心中的怒火,这位同学读的这段中,作者借助了电来表达思想,把电比喻成剑,拔去了手中的长剑,但心中的长剑却是不能拔去的,这心中无形的长剑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的是坚定的、忠贞的对楚国的爱国之情。
师:这时候,我们在读这篇课文时应该怎样读,请同学们体会一下。
生:应该用一种愤怒的语气来读。
生:从“劈开,劈开,劈开”这几句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愤怒。
生:从这段中我感觉到了屈原想劈开一切的一种巨大的力量。
生:在这段中运用了排比句式,突出了这种情感(学生朗读)。
生:我比较喜欢第一段(学生朗读),“风,你咆哮吧,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我觉这一段表现了当时那种社会的黑暗,而且通过咆哮可以表达出作者希望人们象风一样滚动起来,就是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愤怒,反抗这种黑暗,一起走向光明。
师:这里借了风的力量,希望风咆哮,这里的“风”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
生:“风”成了一种驱逐黑暗的力量。
生:我喜欢第五段(学生朗读)
师:这段中要注意强调“滚滚”“没有……”等词语。
生:这一段中诗人没有得到自由,他渴望得到自由,充满对未来的向往。
生:我喜欢第一段(学生朗读)
我觉的这一段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憎恨,体现了作者想站起来呼告的愿望,想呼唤人们起来反抗。
师:这位同学说出了一个“呼告”,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前面我们体会到了排比、比喻等修辞,这里我们又体会到了“呼告”这种修辞,这种呼告更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课文中哪些地方还有“呼告”?
生:第十段。
师:不错,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教师范读)。
师:这里最能体现呼告的是连续的几个“你”,体现了当时屈原借这几个呼告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在前面对风雷电的描写中所表现的感情与这一段是否相同呢?
生:(齐声)不同。
生:我觉得前面是对风雷电的召唤,而这一段是对东君的斥责。
师:这一段在语气上是对东君的斥责,作者斥责还有……
生:(接)大司命、少司命、河伯……
师:这些都是传说中的神,在统治地位的神,这些段落该如何朗读呢?
师:应该用一种斥责的语气。(学生齐读)
师:前面通过同学的朗读我们深刻了解了课文,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同学们谈的内容。
师:我们提到了屈原、郭沫若,很明显看出,他们呼唤的是风、雷、电、光明,斥责的是诸神,表现了对黑暗的憎恨和对光明的追求,但他们都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借助风、雷、电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那么风、雷、电及诸神象征了什么?
生:风、雷、电象征一种要求光明的伟大力量,诸神象征黑暗势力。
师:在郭沫若所出的年代又分别象征什么?
生:诸神象征反动派
师:大家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要用一种激昂的语气来读,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所以,我们在平时写作中要注意应用。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作业是背诵课文前8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