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党费》革命女性的刚柔并济与自我牺牲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党费》革命女性的刚柔并济与自我牺牲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4: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革命女性的刚柔并济与自我牺牲
—选择性必修中册8.3《党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自读课文,梳理本文故事情节,分析黄新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总结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
思维发展:研读课文,理解“党费”的多重含义及小说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理解“党费”的多重含义及小说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校团委拟举办“红色故事展”,请你依据小说《党费》的故事核心,自主设计讲述故事的情境,选择好叙述视角,讲一讲革命先辈黄新烈士的故事。
讲述视角参考:黄新的战友胡敏英、黄新的女儿小妞儿、红色历史纪念馆讲解员等
学习任务一:认识作者:“故事篓子”王愿坚
【活动一】认识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后代》《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闪闪的红星》等。其中他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创作特色: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伟大领袖的风采,无产阶级的形象。
其作品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情节安排巧妙。
【活动二】了解背景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突破了蒋介石反动派向中央根据地瑞金的围攻,开始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与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搞乱后,党组织又马上命人下山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一游击队的联系。
《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叙述了当时对敌斗争中的一个故事,反映了闽粤赣边区的革命者热爱党、热爱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艰苦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史实。
【活动三】故事原型
1929年,土地革命风暴席卷闽西,家在望森楼的卢春兰成为了金丰大山革命根据地里一位“铁心”接头户,也是村苏维埃妇女会的积极分子、做草鞋支前的带头人。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和坚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三光”政策,搞移民并村的艰难岁月里,卢春兰不畏艰险,和村里的接头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给在金丰大山坚持战斗的红军游击队送食物和情报;想方设法为他们送米、送盐和药物,使得金丰大山的红军游击队坚持到国共合作开赴抗日前线。 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逮捕起来,用枪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但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男孩子,从容地迎着枪口站出来,说:“是我!”
说明:本任务指在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体会地下工作者的革命情怀和牺牲奉献精神。
学习任务二:推开故事的窗户 辨别叙事视角
【活动一】辨别叙述视角
1.有感情地朗读语段,辨别叙事视角。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孔乙己》)
看了这情景,我只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党费》)
明确:都是“我”在讲故事,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孔乙己》是从小伙计“我”的视角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党费》是从通讯员“我”的视角讲述黄新的故事。
2.第一人称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申丹《西方叙事学》)
依据文本及叙事视角,进行逆向思维,揣摩作者心灵深处的光斑、情绪和疤痕,乃是进入作品生命本体的重要途径。(杨义《中国叙事学》)
明确:一个是叙事人称,一个是叙事角度。作者选择谁来叙述故事,是作者创作小说的一个重要设计环节。叙事视角就如同作者为我们选定的窗户。这扇窗户是一扇小窗还是落地大窗,是开凿在一楼还是建设在顶层,决定于作者希望我们看到的风景。
【活动二】梳理脉络
细读原文,根据原文的故事情节脉络及黄新的性格特征填充鱼骨图。
【活动三】探究线索
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观点一:“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二:“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说明:本任务指在指导学生联系初中知识,掌握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内涵,并准确辨别二者。
学习任务三:观赏窗外风景 鉴赏人物形象
【活动一】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转换视角,试着将自己代入文本其他角色,分析他们视角下黄新的性格特征。找到相关段落后先读一读,尝试用简练的语句进行概括。
人物视角 事件 细节 黄新性格特征
魏政委 黄新缴纳特殊党费 “停住了笔”,脸上有“不常见的严肃” 忠诚爱党 无私奉献
胡敏英等人 黄新带领群众准备咸菜作为党费 边择菜还边哼唱红军的歌 勤奋乐观 组织能力强
“我” 黄新嘱托孩子并被敌人带走 出门的时候,她又叫住了我,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 “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 黄新挣脱敌人,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她扭头回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听妈妈的话啊!” 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 坚强乐观、自信 临危不惧 大义凛然 机智果敢 爱护孩子
妞儿 不让妞吃咸菜 妞“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骨碌碌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严厉不近人情
革命党员 黄新是八角坳接头人 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并村”以后积极组织党的活动。 积极忠实、可靠
【活动二】探讨交流
此表格与“学习任务二”中画鱼骨图时总结的黄新形象有什么不同?
明确:其他人物视角下的黄新较“单面”,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下的黄新更“全面、立体、生动”。当“我”作为主视角讲述故事时,“我”眼中的黄新同志既有刚强的一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也有柔软的一面,热情淳朴,爱护孩子。例如,在“我”眼中,不让妞儿吃咸菜看似过于严厉、不近人情,其实这正是在阶级情和母女情的抉择中体现了黄新对革命事
业的赤诚,这是舍小家、为大家。
【活动三】探讨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展开叙述的作用
1.通过“我”的视角,隐去枝蔓情节,突出典型场景、细节,凸显典型人物形象。例如集中描写“我”与黄新的两次相见,突出了典型场景和细节。
2.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贴近读者,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人物塑造更加立体生动。文本借“我”之口,把作者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我们可以跟随“我”一起进入情节,一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说明:本任务指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画出鱼骨图,清晰地呈现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对应关系。再通过转换视角,感受不同视角下的人物形象,进而把握视角变化的作用。
学习任务四:窗中的“我”与“她”——探究作者匠心
【活动一】探究“我”是谁?
小组交流“我”的身份,讨论为何不写出“我”的姓名。
明确:“我”是通讯员程同志,“我”是革命党员。“我”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革命群像,是一批批无名的爱党爱国殒身不恤的革命党员。“我”还可以是新时代的我们,我们了解了黄新同志舍己为人的故事,领悟到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革命烈士,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活动二】探究女性的“刚”与“柔”
1.分组探究《荷花淀》《党费》两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刚与柔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新女性”又“新”在何处?
明确:
《荷花淀》 《党费》
刚 水生嫂,你走,我不拦你。 女人鼻子有些酸,但他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任劳任怨,是独立坚强是刚强的表现 她能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心上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决绝刚强 面对敌人的从容淡定,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同志
最后学会了射击。成了真正的军人,配合子弟兵作战。 是刚强的表现
柔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对水生的关心,体贴 为党腌咸菜,对同志的关心,对女儿的疼爱
水生嫂月下编席等着丈夫回家。 勤劳贤惠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新新衣裳,一条毛巾,一双新鞋子。” 对丈夫的关心
3.这两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生活在旧中国,但她们和那个时代大家印象中的女性有什么不同(新)?大家再到文中去找他们刚强与温柔之中还带有什么色彩?
明确:追求平等、自由、解放
说明:本任务指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系统,通过深入文章,从微观层面理解,关注遣词造句等方面文学手法的运用,评论文学性。
课堂总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的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拓展延伸
1.经过学习研究,我们班拟定将《荷花淀》和《党费》推荐给文学栏目,但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这两位女性的形象趋向类型化,建议两篇小说二选一,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2.观看视频《中国女性的力量》,选择其中一位女性,具体谈一谈她身上有哪些事迹或精神品格最令你触动?你今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作业布置
仿照示例,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请从黄新的战友胡敏英、黄新的女儿小妞儿、红色历史纪念馆讲解员等角色中选择一个身份,完成故事内容,300字左右。
要求:1.选取叙事视角;2.创设合理情境;3.塑造典型人物;
4.刻画典型细节;5.融入自我感悟。
示例:讲述视角;红色历史纪念馆讲解员
她是一位二十五六岁的母亲,丈夫是红军,她在闲暇之时爱哼唱革命歌曲,是革命年代众多年轻妇女的缩影。她有着女性的柔情似水,在革命斗争岁月中,为五岁的小妞儿温情守护着一方宁静;她也有着铁血男儿般的无畏英勇,面对白匪的搜寻,刚毅果敢地献出生命。黄新不善于为自己着想,甚至“吝啬”于让孩子吃上一口咸菜,可她却将党、将人民群众看得比自己的性命更加珍贵,舍小家,为大家!革命烈士,人世楷模,值得万流景仰;伟大精神,历久弥新,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