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视频欣赏
走进说明文
本文为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与事物说明文相应的一种说明文
是以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事理”,因而安排好“释理”的顺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常
见
说
明
顺
序
时间 顺序 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 顺序 按照事物空间方位的顺序来介绍的说明顺序,如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等。
逻辑 顺序 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介绍的说明顺序,如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等。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物候、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平实准确的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大
自
然
的
语
言
“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阅
读
课
文
回
答
问
题
2.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
阅
读
课
文
回
答
问
题
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阅
读
课
文
回
答
问
题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阅
读
课
文
回
答
问
题
物候可以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同学们,为什么题目要叫“大自然的语言”而不叫“物候”呢?
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整体生动形象,并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如果修改成“物候”的话则是专业术语,无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细读课文:文中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
步步引出来的?
首先描绘了四季变迁的现象
其次得出了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最后说明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品析句子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品析句子
接下来我们一起判断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下定义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最后一起欣赏自然风光
请各位同学课下收集有关自然的资料进行小组交流,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