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能够了解隋朝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隋朝统一和开通大运河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对隋朝的统一、开通大运河、科举取士制度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383年淝水之战
从东汉到隋朝的政权更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隋的统一
1.识读《隋文帝》人物图和地图,并结合教材知识,简述隋朝建立的概况。
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以太后父亲的身份总理朝政,坚自为左大丞相,控制了北周最高军政大权。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 Yù chí jiǒ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北周外戚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杨坚(隋文帝)
公元581年
大兴(今陕西西安)
一、隋的统一
2.识读《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隋朝实现统一的标志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标志:
589年,隋军渡过长江,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历史意义:
一、隋的统一
3.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探究隋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
①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融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国力强盛
③南陈统治腐败
④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写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其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陈叔宝
妖姬脸似花含露,
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玉树后庭花》
4.阅读表格中数据和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其影响
一、隋的统一
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 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措施
隋初 隋 盛 时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影响
开皇元年(581年)九月所铸,并下令禁用前代旧钱。
隋朝“三省六部制”
隋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观看《隋朝的大运河》视频,并根据材料结合课本,说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材料一:民谣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琼花
材料二: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大运河开凿的概况。
概况:
二、开通大运河
开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位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端点: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河段: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大水系:___________________。
605年
隋炀帝
洛阳
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北)涿郡,(南)余杭郡
二、开通大运河
运河名称 通航时间 全长
苏伊士运河 1869年 190.2千米
巴拿马运河 1914年 81.3千米
隋朝大运河
2700千米
610年
2700多千米
3.阅读表格信息和地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大运河的长度和地位。
长度:
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地位:
4.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我们该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二、开通大运河
材料一:
唐·杜佑《通典》记:大运河开通后,“运漕商旅,来往不绝”。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
材料二:
大运河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大运河使继隋而兴的唐、宋王朝,由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密切而愈趋稳固,从而也加强了全国的统一。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积极: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消极:过度役使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二、开通大运河
年代 河段 征发民工
605年 通济渠 100万
605年 邗沟 10万
608年 永济渠 100万
610年 江南河 10万
材料二:
材料一
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大意:汴水连通淮水本来好处很多,但既有利又有弊。统治者就是通过这条水上运输线搜刮东南四十三州的民脂民膏的。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阅读人物简历及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选官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你是主考官,下面哪个人有资格做官
PK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张富贵的简历
出身:高门权贵,富家子弟
学识:一塌糊涂,平庸之极
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
李有才的简历
出身:一贫如洗,平民阶层
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
人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2.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找出到了隋朝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初步建立: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
正式确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
③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朝以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最大不同?
材料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材料2: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张婷《科举制度与我国知识发展的关系》
①科举制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
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
1.观看视频《隋炀帝暴政》,观察表格信息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完成表格内容,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
四、隋朝的灭亡
605年-606年 建成东都洛阳 每月用工约200万人
605年-610年 开凿大运河 先后征夫约300万人
607年-608年 东修长城 先后征夫约120万人
608年-609年 亲征攻灭吐谷浑,重启丝绸之路 隋军“冻死过半”
612年-614年 三次亲征高丽 三次出兵共计约300万人
隋炀帝的暴政
四、隋朝的灭亡
起义首先爆发在深受徭役、兵役之苦的今山东地区
内容 表现
奢侈享乐
徭 役
兵 役
灭亡原因
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征发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三次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隋炀帝的暴政,滥用民力,
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2.识读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隋朝灭亡的标志。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重曰炀;逆天虐民曰炀。”——《缢法解》
“炀”字何意?
四、隋朝的灭亡
标志:
归纳比较
3.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它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问题探究:分析隋朝与秦朝的历史相似性及启示。
秦朝与隋朝
(1)重新统一: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
(3)大型工程:
秦朝建万里长城,
隋朝开凿大运河。
(2)制度创举: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
隋朝首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4)短命而亡:
秦朝暴政而亡,存在17年
隋朝暴政而亡,存在37年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节俭败由奢”
课堂小结
开通大运河:隋炀帝时贯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隋的统一
隋朝建立:杨坚、581年、都城大兴
隋的成就
隋的灭亡
灭亡原因:隋炀帝暴政:不恤民力、好大喜功、奢侈无度
隋的发展: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统一天下:589年,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隋朝统一与灭亡
开创科举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正式建立;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使国家重新统一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2.589年,隋朝灭掉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统一全国,这个政权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3.在我国历史上,开通大运河,设立进士科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C
D
当堂达标
D
4.(2024·江苏镇江中考)“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
C. 促进了民族融合 D. 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
5.(2024·山东菏泽中考)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
6.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隋末李密为声讨( )而写的。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光武帝 D.晋武帝
D
B
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在隋文帝统治时期,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
材料三 炀帝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2)“隋之鼎盛”与哪位皇帝有关?由此可见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中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 你认为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上述的探究,你从中有什么感悟
(1)589年,隋灭陈。
(2)隋文帝。 国家统一。
(3)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亡原因: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4)成由勤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言之有理即可)(共19张PPT)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预习案·自主学习
训练案·效果评价
一、隋朝统一
1.建立:581年, (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2.统一: 年,隋军灭掉 ,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强盛
(1)措施
预习案·自主学习
杨坚
589
陈朝
经济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政治 加强 ,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中央集权
(2)表现: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洛阳
余杭郡
隋炀帝
国家统一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掌控,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识。世家大族子弟垄断了官场中的中高级职位,平民子弟很难晋升。
2.创立
(1)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
(2)隋炀帝时,设置 ,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进士科
3.影响
(1)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 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 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
(2)扩大了统治基础,对 起到积极作用。
(3)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 素养。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每年都征发大批劳动力;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朝廷
考试
社会阶层流动
文化
2.农民起义:首先在今 地区爆发,随即迅速扩展到全国,隋朝统治濒临崩溃。
3.灭亡: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山东
618
1.公元589年南北重归统一。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灭掉的最后一个政权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2.“他在位期间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其中的“他”是( )
A.汉武帝 B.孝文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D
训练案·效果评价
C
3.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C
4.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D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世代为官);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的实行
B.刺史制度的推行
C.科举制的创立
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C
6.(2024山西)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如图),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种规模宏大的仓窖,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库藏巨大,在全国运河地区普遍建立。这些仓窖遗址可用于研究隋朝( )
A.国家统一的条件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商业发展的水平 D.财政经济的状况
D
7.“大运河的贯通……实现了杭州与太湖流域、黄河流域……的沟通与交往。”该材料强调大运河( )
A.促进了文化融合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巩固了中央集权
D.加强了地区交流
D
8.“科举制度的产生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朝廷,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被后来历朝所沿用。”下列说法与材料内容相对应的是( )
A.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B.科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
C.科举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D.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兴亡]
材料一 6世纪80年代,隋军渡过长江,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据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 (炀帝)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隋朝“统一全国”是在哪一年 (2分)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却很快走向灭亡,其灭亡是在哪一年 (2分)
(2)材料二中列举了哪些隋炀帝征发人民的史实 (2分)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2分)
答案:589年。(2分)618年。(2分)
答案: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2分)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2分)
[经济繁荣]
材料三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3 000多万人 4 600多万人
垦田 1 900多万顷 5 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等
材料四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3)请你完成材料三的结论部分。(3分)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了什么景象 (2分)
(4)材料三、材料四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人口激增;垦田面积大增;粮仓丰实。(3分)反映了隋朝社会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2分)
答案:隋文帝在位期间,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4分)
[探究感悟]
(5)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分)
答案: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立的史实,理解开创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认识科举制的出现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重点难点】
1.重点: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2.难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自主学习】
一、隋的统一
1.建立: 年,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2.统一: 年,隋军灭掉 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 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巩固政权:隋朝建立后,①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②政治上:加强 ,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隋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 ,从 年起。
3.概况: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 ,南至余杭郡,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 和民族交融。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由上层权贵掌握选官看重门第,不大注重才识。
2.萌芽: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 取士。
3.确立: 时,设置 ,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4.意义: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 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征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四、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 、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 ,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隋朝的灭亡: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合作探究】
1.隋朝统一全国的原因和意义。
2.开凿大运河的条件有哪些?
3. 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当堂达标】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使国家重新统一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2.589年,隋朝灭掉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统一全国,这个政权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3.在我国历史上,开通大运河,设立进士科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4.(2024·江苏镇江中考)“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 )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
C. 促进了民族融合 D. 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
5.(2024·山东菏泽中考)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
6.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隋末李密为声讨( )而写的。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光武帝 D.晋武帝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 在隋文帝统治时期,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
材料三 炀帝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2)“隋之鼎盛”与哪位皇帝有关?由此可见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中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 你认为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上述的探究,你从中有什么感悟
【我的收获】
【自主学习】
一、1.581 杨坚 2. 589 陈 民族交融 3.中央集权
二、1.南北交通 2.隋炀帝 605 3.洛阳 涿郡 4.国家统一
三、2.才能 3.隋炀帝 进士科 4.用人制度
四、1.洛阳 辽东 2.618
【合作探究】
1.(1)原因:客观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主观上: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战略战术得当。
(2)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1)隋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经济实力。
(2)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
(3)前代开凿的古运河基础。
3.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2)都创立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即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3)都修建了伟大的工程,长城和大运河。
(4)都是历史上短命的王朝,都是因为暴政,历经二世而亡,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当堂达标】
1.C 2.D 3.D 4.D 5.A 6.B
7.(1)589年,隋灭陈。
(2)隋文帝。 国家统一。
(3)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亡原因: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恤民力,每年都要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役使大量农民,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4)成由勤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等。(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教学 目标 1.了解隋朝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隋朝统一和开通大运河的时间、地点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隋朝统一的意义和隋朝灭亡的原因,学会辩证评价大运河,通过对比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分析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认识以民为本才能推动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隋朝速亡的原因及其启示。
教法 学法 以讲授法为主,采用图示法、史料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教学。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从东汉到隋朝的政权更迭》示意图(见课件)。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到封建社会走到了一个大分裂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新的统一契机也随之出现。中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分裂后,究竟有没有迎来新的统一局面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隋的统一 1.识读《隋文帝》人物图和地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简述隋朝建立的概况。 答案: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大兴(今陕西西安)。 2.识读《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隋朝实现统一的标志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标志:589年,隋军渡过长江,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历史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阅读材料和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探究隋朝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 答案:(1)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融。 (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国力强盛。 (3)南陈统治腐败。 (4)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4.阅读表格中数据和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其影响。 答案:(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行政机构,提高效率。 (2)影响:隋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过渡语:统一以后,隋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在这些改革、创新和建设成就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修建大运河。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板块二 开通大运河 1.观看《隋朝的大运河》视频(见课件),并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说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答案: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大运河开凿的概况。 答案:开始时间:605年;在位皇帝:隋炀帝;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郡;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阅读表格信息和地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大运河的长度和地位。 答案:长度:2 700多千米;地位:大运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我们该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答案:(1)积极: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2)消极:过度役使民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过渡语: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隋朝统治者在制度方面是如何创新的呢 板块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阅读人物简历及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何选官的。 答案: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门第,不大注重才识。 2.阅读图文资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隋朝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初步建立: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 (2)正式确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3.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对当时:①科举制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2)对后世: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 300年。 过渡语:在创立科举制方面颇有作为的隋炀帝下场凄凉,强盛的隋朝也迎来了命运的终点,走向了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板块四 隋朝的灭亡 1.观看视频《隋炀帝暴政》(见课件),观察表格信息和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完成表格内容,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1) 内容表现奢侈享乐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徭役急功近利,不恤民力,征发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兵役三次征辽东,使百姓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2)灭亡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滥用民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教师随笔
导 与 学 过 程 2.识读图片(见课件),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隋朝灭亡的标志。 答案: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与秦朝的历史相似性及启示。 答案:相似性:(1)重新统一: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 (2)制度创举: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隋朝首创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3)大型工程:秦朝建万里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4)短命而亡:秦朝暴政而亡,存在14年;隋朝暴政而亡,存在37年。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成由节俭败由奢”。 结束语: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使隋朝变得繁盛、强大起来,但隋炀帝的暴政却使隋朝走向了灭亡。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人民是政权稳定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对人民实行仁政,才能使统治更加牢固。 教师随笔
板书 设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建立:杨坚,581年,都城大兴 2.统一全国:589年,隋灭陈朝 3.隋的发展: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 二、开通大运河 1.时间、皇帝:从605年起,隋炀帝 2.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连接五大水系 3.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正式建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2.作用: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暴政 2.标志:618年隋炀帝被杀
当堂 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堂课尽可能地采用图片、文字、小组合作、角色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设置情境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读教材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知识得以丰富,使课堂教学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不足之处是:教学设计相对传统,创新性不够,板块的内容设计不够新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