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语文期中质量监测题
【注意】l、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问为120分钟。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l、默写填空(10分)
①愿为市鞍马,口口口口口。(林兰诗》)(1分)
②《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分)
③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林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口口口口口,壮士十年归?”
④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⑤成语“吴下阿蒙”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与蒙论议,大惊曰:“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而成语“刮目相看”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他又转过脸来dīng zhǔ ( )我:“明天要早起,可不能迟到!”
②惊涛péng pài ( ),掀起万丈狂澜。
③这是荒园, rén jì hǎn zhì( ),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④但我却选了另一条路,它huāng cǎo qī qī( ),十分幽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汽车博览会开始了,体育馆前面的汽车展销摊位,一片人声鼎沸,观看购买汽车的人很多。
B、虽然他打球经常输,但是他还是锲而不舍地练习.
C、你的这篇作文不仅语句不通,就连思路都是杂乱无章的。
D、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
B、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至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C、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利用核能制取氢气。
D、阅读经典,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5、班里开展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活动,甲同学在班里网页上写了这么一句留言,请仿照这则留言的形式,另写两句,表达你对“烦恼”的看法。(4分)
甲同学的留言: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颗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前行中的一大障碍
你的留言: , , 。
, , 。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洳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
①指物作诗立就。( )2.稍稍宾客其父。( )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
7、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 项 ( )
A、本文叙写“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揭示了后天教 , 育对于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l
B、全文叙事简约,如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语,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的几个阶段。
c、善用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过“材人”与“众人”的对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严重后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和惋惜,进而借事说理,提出了对 世人的告诫与警醒。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刘瞻之先①,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②,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③,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④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 “莫是尔否?”景拜曰: “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 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②荆部商山:地名。③概:景象。④绝:绝句。⑤起:启发⑥馔:食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絪为御史/并自为其名
B、实见侍御吟赏起予/未若柳絮因风起
C、公咨嗟久之而去/太丘舍去
D、至三数年/虽有至道
IO、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
II、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0分)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⑤“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 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竞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⑥1971年,在他扣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竞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⑦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⑧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⑨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2、根据上下文,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是什么?(3分)
13.体会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l作用。(4分)
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2分)
②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 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分)
14、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四)阅读台湾作家王传明的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6分)
等你回家
(1)我曾陪一个父亲,去800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
(2)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3)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房子吸没了,媳妇吸跑了……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掬空了。
(4)“我真想跟他同归于尽!”这位父亲说到激愤处,双眼通红地睁着,抛出这样一句狠话来。若儿子在跟前,他是要把他撕成碎片才甘心的。
(5)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地担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几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6)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 “到了。”父亲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 “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7)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完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足地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这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脸上既无欢喜也无悲伤。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面,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8)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 在举起的另一个手掌上画着什么。里头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 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都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的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一张脸憔悴无比.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去。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一下四周. 然后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立即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泪流了下来。
(9)“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刘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10)探视的时间映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己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看他黑了,也瘦了。”
(1l)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12)“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蛤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迫滚落下来。
(13)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索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几个字是:儿子,等你回家。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父亲”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地点
情境
父亲的表现
去戒毒所的路上
想起儿子的吸毒经历
情绪激愤,痛骂儿子
戒毒所大门
发现快过探视时间了
(1)
探视室
(2)
拿着话筒,却盯着儿于不说话
听到管教干部的时间提醒后
一脸悲戚-为儿子写下儿子.等你回家”的纸条
16、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5)段文字的作用。(5分)
17、阅读下面句子,根据句后括号的要求,完成题目.(4分)
(1)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请分析句中运
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分)
(2) 一直跟儿子对峙者的父亲这才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 脸的戚容。(品味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18、结合上下文,说说本文题目“等你回家”的含义。4分)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50分)
成长路上,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事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小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附加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由于缺乏适当的工具,一切工作进行得特别吃力。我花了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把我的小木栅或围墙建筑好。
其实,我有的是时间,工作麻烦一点又何必介意呢?何况筑完围墙,又有什么其他工作可做呢?至少我一时还没有想到要做其他什么事情,无非是在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而已。这是我每天多多少少都要做的一件事。
我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所处的境遇和环境,并把每天的经历用笔详细地记录下来。我把当前的祸福利害一一加以比较,以使自己知足安命。我按照商业簿记的格式,分“借方”和“贷方”,把我的幸运和不幸,好处和坏处公允地排列出来:
祸与害:
我流落荒岛,摆脱困境已属无望。
唯我独存,孤苦伶仃,困苦万状。
我与世隔绝,仿佛是一个隐士,一个流放者。
我没有人可以交谈,也没有人能解救我。
福与利:
唯我独生,船上同伴皆葬身海底。
在全体船员中,我独免一死;
上帝既然以其神力救我一命,也必然会救我脱离目前的困境。
小岛虽荒凉,但我尚有粮食,不至饿死。
1、本文选自《 》,作者是英国作家 。(2分)
2、鲁滨逊在荒岛上为了生存还做了其他事情,请联系全书的其他内容,选择你知道的两件事情简要概括出来。(4分)
3、从鲁滨逊所列的“账单”中,你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4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语文期中质量监测题答案
大题
小题
分值
答案(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
24分
1
10
①从此替爷征 (1分)
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分)
③将军百战死 (1分)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2分)
⑤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分)
(每处1分,该处错、漏、多1字扣0.5分,扣完该处分为止,共10 分)
2
4
①叮嘱 ②澎湃 ③人迹罕至 ④荒草凄凄(每处1分,每错1字扣1分,共4分)
3
3
D(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这里将“马革裹尸”错解为“死得很惨,死后连棺材和埋葬的地方都没有”。A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锲而不舍: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C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4
3
D (A在“是”后面加上“能否”,或者删掉“能否”。B删掉 “使得”。C在后面加上“的方法”。)
5
4
【示例】我的烦恼是书中的几个错别字,它们虽然不多,却影响阅读时的心情。
我的烦恼是路上的几处沟坎,它们虽然不深,却拖慢前进的速度。
(每句2分,其中比喻修辞1分,内容1分.共4分。)
二、阅读理解
46分
6
3
①就:完成 ②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称:相符(每处1分,共3分)
7
4
①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关键词“利”1分,整体1分。)
②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于材人”为状语后置,翻译时要放回谓语“贤”前面,1分,整体1分。)
8
3
C(C、“本文主要通过‘才人’与‘众人’的对比”错误。应该主要是将“仲永”前后变化做对比。)
9
3
C(去:离开。A为:担任/写。B起:启发/起来。D至:过了/达到极点最好的。)
10
3
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
(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11
3
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僮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每点各1分)
12
3
相同点:都是自己国家的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功臣。(1分)
不同点:奥本海默——锋芒毕露(1分)
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私心(1分)
13
4
①“绝对”表明人们对邓稼先非常信任,一点也不怀疑,语气坚决肯定。?(2分)
②“竟”字表明邓稼先有高超的组织协调能力,呼应了“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2分)
14
3
对比(1分) 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1分)自然而然地得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结论。(1分)
15
4
(1)一口气跑到大门口,并急急火火地往探视室跑(2分)???
(2)看到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后(2分)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也可以)
16
5
在内容上写出了父亲“恨铁不成钢”的酸楚,(1分)突出了“我”对父子见面情景担忧(2分);在结构上承上启下。(2分)
17
4
(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传神地突出了父亲此刻深深的哀愁。(修辞手法1分,作用1分)
(2)“判若两人”是指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像两个人一样。突出了父亲在看到儿子时与在路上说起儿子事情时态度的强烈不同,(1分)反映了父亲其实对儿子是非常挂念的。(2分)
18
4
(1)一是指父亲写给儿子的纸条,父亲用纸条告诉儿子将等待他成功戒毒后回归家庭。(2分)
(2)二是指家人等待戒毒所里的亲人戒掉毒瘾、走上正途。(家人等待失足的亲人走上正途)(2分)
附加题
(10分)
1
2
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 (每处1分,共2分)
2
4
鲁滨逊在山岩下搭了一个帐篷,四周用木桩和缆索做成坚固的木栅环绕着。(2分)
鲁滨逊寻找陶土,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但终于烧制成能够耐火烧水的陶器。(2分)
3
4
害与利都是相对的,再艰难的环境,只要怀着乐观的态度总能找到有利的因素。或者: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地考虑,福与祸总是相辅相依的,只有从两个方面冷静分析,看问题才不会偏激,才不会自满自得或绝望无助。(言之成理即可。)
课外文言文译文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絪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絪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郑纟因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絪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絪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起了兴致,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絪赞叹了很久才离开。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郑絪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一起到学院,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没有差别。我也不再把他当做仆人指使。”三年以后,刘景所作的文章辞藻都十分华美,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郑絪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50分)
成长路上,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作文等级
评分标准
一类卷
(50~45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3.语言得体、流畅。
二类卷
(44~40分)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3.语言规范、通顺。
三类卷
(39~30分)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四类卷
(29~15分)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五类卷
(14~O分)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1—3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1.立意深刻。
2.构思独特。
3.语言优美。
4.富有个性。
5.文面整洁,书写优美。
扣分
1.不足5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
2.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错别字不计),最多扣3分。
3.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分。
4.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者扣1~3分。
5.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人名的扣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