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 孙权劝学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11: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孙权劝学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敬称、爱称和谦称。下列对相关称谓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中,“大兄”是对兄长的敬称。
B.令堂和令尊分别是对对方母亲和父亲的敬称,而对对方称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时分别称家严和家慈。
C.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D.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2.对加点词的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古时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用“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既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 又 饱含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既从正面表现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 也印证了孙 权读书劝学吕蒙的话—— 自以为大有所益。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一唱一和, 互相揶揄打趣, 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和 友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交代孙权 劝学的结果。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B.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佐证,其编写体例较多。司马迁的《史记》为编年体,刘向的《战国策》为国别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纪传体。
C.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填空题
7.《孙权劝学》节选自《   》,是   (朝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   ,记载了从   到    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语言表达
8.学完《孙权劝学》,七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了方便交流读书的收获,班级建立了微信读书群。如果从孙权和吕蒙中选择一人加入微信读书群,你会选择谁?请结合课文概括说明理由。(至少两条)
9.下图是“夏”的两个艺术字体,哪个更接近于你眼中的夏天 请结合图片,发挥联想和想象,围绕夏天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四、综合题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后,某校七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0.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11.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60字左右)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趣意语文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语文是天真无邪的童话,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语文是扣人心弦的小说,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语文是家喻户晓的京剧,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语文是耐人寻味的诗歌,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语文是多么有趣,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连“笑”也能赋予丰富的内涵:和朋友初次见面:“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再次遇到朋友:“去年路过贵地,本要登门请教,但愧知识浅薄,诚恐贻笑大方。”接受朋友的礼物:“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用爱语文的心去爱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无限美好。
12.文段中,有不少四字短语,请按短语的构成方式各举一例。
并列短语(如“可歌可泣”):   
动宾短语(如“热爱祖国”):   
13.文段划线句子用语不得体,请说明原因。
原因是    
14.语文是流向生活的河流,文学文化常识是这条河流上闪亮的一颗星,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于旧历丁卯年除夕逝世,其中“丁”是十天干之一,“卯”是十二地支的表述。
B.《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C.古代称谓丰富多彩,如平民可称“布衣”,“白丁”可指无功名的人,博学的人称为“鸿儒”。
D.“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邮政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梁王魏婴觞①诸侯于范台②。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避席择言曰:“昔者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①, 易牙乃煎敖燔炙③,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愧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淮水,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筑高台美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樽,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三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①觞:酒器,此处指宴请。 ②范台:与后文中的夹林,兰台皆为魏国胜地。
③嗛:通“嫌”,快意,满足。 ④燔炙:烧烤。
15.【甲】文选自《   》,这是一部由   (人名)编撰的编年体史书。
16.理解选文中的加点字
①对“至旦不觉”中“觉”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睡着
B. 睡醒
C.醒悟
D.发觉
②与“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以为大有所益
B.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C. 醒能述以文者
D. 以临淮水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8.阅读选文,完成以下表格
  劝说对象 目的 方法 时机 效果
孙权 吕蒙 进学 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现身说法 “   ” 吕蒙让人刮目相待
鲁君 梁王 不要耽溺于“□”“□”“□”三者     “觞诸侯于范台”    
19.两篇选文让我们懂得劝说他人不仅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乙】文中鲁君选择在“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这一时机劝说梁王,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是   。
六、写作题
日成一事,事不在大,把身边的小事做好。不在乎轰轰烈烈,而在乎精心行之,踏实而为,有始有终,阅读一本书,就读懂一本书的要义,去粗取精;结交一个朋友,就沐浴品质的芬芳,扬长避短;游览一处风景,就谛听自然的呼唤,心随景动,经历一次挫折,就展露一种胸怀,坦然面对……
请以“日成一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有出现,一经查实,酌情扣分。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有误,“大兄”这里是对朋友的敬称。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
2.【答案】A
【解析】A.有误,“卿”,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也是表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文章主要用了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 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该项中关于《史记》和《资治通鉴》编写体例的表述错误,B 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C
【解析】A. 蒙/辞以军中多务: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其中,“蒙”是主语,“辞”是谓语,“以军中多务”是状语,表示推托的原因,划分合理;
B.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其中,“卿”是主语,“今当涂掌事”是谓语部分,表示现在的身份和职责;“不可不学”是另一个谓语部分,表示对主语的要求,划分合理;
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其中,“孤”是主语,“岂欲”是谓语部分,表示反问的语气;“卿治经”是宾语部分,表示要求的对象和内容;“为博士”是目的状语,表示成为某种身份。但是,将“治经”与“为博士”分开,并形成一个单独的节奏单元,并不符合古文的朗读习惯,划分不合理;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其中,“大兄”是主语,“何见事之晚”是谓语部分,表示对主语的评价。其中,“何”是疑问代词,“见事”是动词短语,“之晚”是时间状语,划分合理。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7.【答案】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五代
【解析】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故答案为: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五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8.【答案】(示例1)我选择孙权。因为他喜欢读书并涉猎广泛;善于激励他人读书;能够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和读书方法。(示例2)我选择吕蒙。因为他能虚心听取他人的读书建议,并积极付诸行动;读书能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最终学识渊博,并能学以致用。
【解析】 选择孙权。孙权是劝学的发起者和榜样。发起劝学:孙权作为东吴的君主,他意识到学习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因此主动劝导吕蒙学习。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对知识的重视,是微信读书群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以身作则:孙权不仅劝导吕蒙学习,还以自己为例,说明白常读书并受益匪浅。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能够激励群内的成员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孙权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远见卓识。识人用人:孙权能够识别吕蒙的潜力,并鼓励他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识人用人的眼光,在微信读书群中同样重要。通过交流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兴趣和专长,从而建立更加紧密和有意义的联系。远见卓识:孙权作为一位君主,他的决策往往关乎国家的命运。他能够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种远见卓识对于微信读书群的成员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通过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决策能力。
故答案为: (示例1)我选择孙权。因为他喜欢读书并涉猎广泛;善于激励他人读书;能够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书目和读书方法。
(示例2)我选择吕蒙。因为他能虚心听取他人的读书建议,并积极付诸行动;读书能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最终学识渊博,并能学以致用。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9.【答案】示例一:图1更接近于我眼中夏天的模样,可爱饱满。夏天万物蓬勃生长,院子里月季花像一个个穿着粉红色衣裙的少女,在绿叶中翩翩起舞;牡丹花开得更美丽了,娇媚艳丽,香气扑鼻。那几棵老杨树也满是绿色,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一切都在肆无忌惮地疯长,圆润饱满,明朗而可爱。示例二:图2更接近于我眼中夏天的模样,干脆利落,张扬肆意。白日里,阳光热烈,炙烤着大地,天空透蓝,纤尘不染。万物借太阳的光照节节生长,日渐成熟,有了棱角,有了锋芒。人夜时,虫声蛙声停不下来,这盛大的夏日夜晚,它们的耳朵必须听到自己的喊声,那就想唱就唱吧。这个季节允许万物疯狂,肆意张扬。
【解析】两个都可以,言之理即可。
如图一,是个可爱的字体,胖胖的,就像是夏天的荷花花苞,鼓鼓囊囊的,充满生机,让人可以想象到绽放后的极致美感,充满芬芳。河里的鱼儿在跳跃着,有只鱼甚至都跳出睡眠,咬到荷花的花瓣,鱼吻莲花,可爱至极。
如图二,是个犀利的字体,干脆利落。就像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太阳的照耀下有自己的棱角,渐渐长大,有自己的锋芒。旁边飞来只蜻蜓,悄悄的飘落在小荷上,嗅着这迷人的清香。
故答案为: 示例一:图1更接近于我眼中夏天的模样,可爱饱满。夏天万物蓬勃生长,院子里月季花像一个个穿着粉红色衣裙的少女,在绿叶中翩翩起舞;牡丹花开得更美丽了,娇媚艳丽,香气扑鼻。那几棵老杨树也满是绿色,像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 一切都在肆无忌惮地疯长,圆润饱满,明朗而可爱。
示例二:图2更接近于我眼中夏天的模样,干脆利落,张扬肆意。白日里,阳光热烈,炙烤着大地,天空透蓝,纤尘不染。万物借太阳的光照节节生长,日渐成熟,有了棱角,有了锋芒。人夜时,虫声蛙声停不下来,这盛大的夏日夜晚,它们的耳朵必须听到自己的喊声,那就想唱就唱吧。这个季节允许万物疯狂,肆意张扬。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读懂给到的两张图片内容,理解图片中字体特点。结合你对夏天的认识,分析图片中的夏天应该是什么样的,简要围绕夏天写段话,注意言之合理,不少于100字即可。
【答案】10.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11.读书可以益智。多读书使人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深刻。郑樵读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最终成为知识渊博的史学家。
【解析】(1)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10.要求围绕 “好读书 读好书” 的主题拟写宣传标语。宣传标语要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能够突出读书的好处或者倡导读书的风气。所给答案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 “好读书” 和 “读好书” 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读书的作用。“让生活变得充实” 体现了读书对生活的积极影响,“让学识变得渊博” 则强调了读好书在获取知识方面的重要性,很好地契合了活动主题。故答案为: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11.这是一道跟帖题,需要提出自己关于读书作用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字数要求在 60 字左右。重点在于观点明确、事例恰当并且能够有力地支撑观点。
故答案为: 读书可以益智。多读书使人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深刻。郑樵读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最终成为知识渊博的史学家。
【答案】12.家喻户晓;扣人心弦
13.示例:“笑纳”是敬辞,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14.B
【解析】(1)本题考查短语类型举例。注意常考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掌握短语类型的定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得体之谦敬词。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词,形容自己或者家人的,用一些谦虚卑微的词来形容。常含有:家、舍、小、老、愚、拙、敝、鄙、寒、犬。敬词,就是对别人的话,表示尊敬,用一些表示美好的词来形容。常含有:令、拜、奉、惠、贵、高、大、俯、华、雅、玉、贤。
(3)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2.并词短语注意两个词是并列关系,如:良师益友、调查研究、家喻户晓。
动宾短语注意两个词是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如:打扫卫生、解决问题、扣人心弦。
故答案为:家喻户晓、扣人心弦
13.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句子含义是指自己接收朋友的礼物,笑纳不合适。
故答案为:“笑纳”是敬辞,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14.B:错误。《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史记》纪传体通史。
故答案为:B
【答案】15.资治通鉴;司马光
16.①B;②C
17.与读书人分别几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晓事情啊!
18.卿今当涂掌事;酒 味 乐;列举古代明君拒绝缺望的历史典故
19.当时梁王所在现实环境中同时具有美食、美酒、美景之乐,正好与古人所劝诫的三点一 致,对梁王更具有警示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文学文化常识一般考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教材上的知识点注意掌握。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乙】文中鲁君选择在“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这一时机成功劝说梁王的原因即可。
【译文】
【甲】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
梁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当大家喝得高兴时,梁王请鲁共公举杯祝酒。鲁共公站起来,离开座位,选择了一番有意义的话,说:“从前,帝尧的女儿叫仪狄酿酒,味道极好,奉送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并戒了酒。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饥饿,不舒服,易牙立刻烹煮烧烤,调和五味,进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得饱饱的,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说:‘后世必定有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威,三天都不上朝听政,于是将南威推开,疏远了她,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好女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高高的强台,眺望崩山,左面是大江,右面是大湖,面对淮水,快乐得忘了死的危险。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定有爱好修建王室园林而亡国的!’现在,梁王你的酒杯里是仪狄的酒;你的饭菜是易牙所烹调;你左面的白台,右面的闾须,是南威般的美女;你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是和强台一般的快乐。这四件事里只要有一样,就可以亡国。梁王你而今兼有这四样,难道可以不警惕吗?”梁王听了,连声称赞说好。
15.《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资治通鉴、司马光
16.①至旦不觉,翻译为: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 觉,睡醒,对应B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翻译为: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以,用。
A翻译为: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以,与“为”连用,表示“认为”或“以为”的意思。
B翻译为:后世必定有贪图美味而亡国的。以,因为。
C翻译为: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以,用。
D翻译为:面对淮水。以,面对。
故答案为:①B;②C
1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士、三、即、更、刮目、待、大兄、见事”。士:积学修德之人。三:几天,这里指“几”。即:就。更:另外,重新。刮目:擦擦眼睛。待:对待,看待。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见事:知晓事情。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与读书人分别几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晓事情啊!
18.①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为: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时机是卿今当涂掌事。
② 今主君之樽,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翻译为:现在,梁王你的酒杯里是仪狄的酒;你的饭菜是易牙所烹调;你左面的白台,右面的闾须,是南威般的美女;你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是和强台一般的快乐。这四件事里只要有一样,就可以亡国。 即不要耽溺于酒、味、乐。
③鲁君避席择言曰:“昔者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 易牙乃煎敖燔炙,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愧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淮水,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筑高台美池亡其国者。’翻译为:鲁共公站起来,离开座位,选择了一番有意义的话,说:“从前,帝尧的女儿叫仪狄酿酒,味道极好,奉送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并戒了酒。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饥饿,不舒服,易牙立刻烹煮烧烤,调和五味,进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得饱饱的,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说:‘后世必定有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威,三天都不上朝听政,于是将南威推开,疏远了她,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好女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高高的强台,眺望崩山,左面是大江,右面是大湖,面对淮水,快乐得忘了死的危险。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定有爱好修建王室园林而亡国的!’写鲁共公列举古代明君拒绝欲望的历史典故,劝诫梁王要拒绝酒、味、乐的诱惑。
故答案为:①卿今当涂掌事;②酒、味、乐;③列举古代明君拒绝欲望的历史典故。
19.鲁君避席择言曰:“昔者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 易牙乃煎敖燔炙,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愧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淮水,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筑高台美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樽,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三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翻译为:鲁共公站起来,离开座位,选择了一番有意义的话,说:“从前,帝尧的女儿叫仪狄酿酒,味道极好,奉送给禹,禹喝了觉得很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并戒了酒。说:‘后世必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饥饿,不舒服,易牙立刻烹煮烧烤,调和五味,进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得饱饱的,直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说:‘后世必定有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威,三天都不上朝听政,于是将南威推开,疏远了她,说:‘后世必定有因为好女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高高的强台,眺望崩山,左面是大江,右面是大湖,面对淮水,快乐得忘了死的危险。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必定有爱好修建王室园林而亡国的!’现在,梁王你的酒杯里是仪狄的酒;你的饭菜是易牙所烹调;你左面的白台,右面的闾须,是南威般的美女;你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是和强台一般的快乐。这四件事里只要有一样,就可以亡国。梁王你而今兼有这四样,难道可以不警惕吗?”梁王听了,连声称赞说好。
写鲁共公列举古代明君拒绝欲望的历史典故,劝诫梁王要拒绝酒、味、乐的诱惑。而宴席上正好也有美酒、美食、美女、美景之乐,和鲁共公列举古代明君拒绝的三种欲望一致,简单且直观的警醒梁王。
故答案为:时梁王所在现实环境中同时具有美食、美酒、美景之乐,正好与古人所劝诫的三点一 致,对梁王更具有警示作用。
20.【答案】【参考例文】
日成一事
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 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劲。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解析】这则材料属于议论性文字,关键词是 “日成一事”,中心话题是围绕 “日成一事” 展开,阐述了日成一事的内涵,即把身边小事做好,不在乎事情是否轰轰烈烈,关键在于精心、踏实、有始有终地去做,还列举了阅读、交友、游览、经历挫折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做到日成一事 。
材料意义:材料强调了日成一事的关键在于专注、认真地做好身边的小事,从生活的点滴中积累成长和进步。如阅读一本书要读懂要义,这体现了做事要深入钻研;结交朋友要学习其优点,说明做事要善于借鉴他人长处;游览风景要用心感受自然,意味着做事要用心体会;面对挫折要坦然,突出了做事要有良好的心态。这些事例都在告诉我们,日成一事并非追求惊天动地的大成就,而是在平凡生活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写作思路:可以阐述 “日成一事” 的具体含义,即每天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小事,这件小事可以是学习新知识、培养新习惯、帮助他人等,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自我提升的方式。论述为什么要日成一事,因为每天的小积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有助于培养毅力、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让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比如每天坚持阅读,能增长知识;每天坚持锻炼,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探讨如何做到日成一事,要制定合理的计划,保持专注和耐心,克服困难和挫折,注重细节和积累。比如可以列举一些成功人士通过日成一事取得成就的例子,像达·芬奇画鸡蛋,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①日成一事,成就非凡人生,论述通过每天做好一件小事,积累量变从而实现质变,成就精彩人生。
②培养日成一事的习惯,从习惯养成的角度,阐述如何培养每天做好一件事的习惯,以及这种习惯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参考例文】
日成一事
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 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劲。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文章开篇通过讲述一位读者的经历引出中心论点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立意清晰,且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使读者能迅速把握文章主旨。将 “日成一事” 这一理念与现代人容易出现的精神危机,如空虚、迷茫等相联系,强调了做好小事对于个人走出困境、取得成就的重要性,对当下读者具有启发和指导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