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土地的誓言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 土地的誓言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11:3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土地的誓言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般来说,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例如,《土地的誓言》铺排描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等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
B.《土地的誓言》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
C.家国情怀是许多作家笔下的创作题材,如现代作家端木燕良的《土地的誓言》,就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痛之爱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D.《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端木燕良还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挚痛(zhì)  高梁  亘古(héng)  泛滥
B.白桦(huá)    呻吟   召唤(zhào)   斑澜
C.嗥鸣(áo)     桨液   谰语(lán)   碾谷
D.山涧(jiàn)    污秽   怪诞(dàn)   丰饶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4.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梁 呻吟 挚痛(zhì) 污秽(suì)
B.泛滥 奔弛 默契(qiè) 嗥鸣(háo)
C.缠娆 禾稻 哺育(pǔ) 亘古(gèn)
D.胸膛 田垄 仰望(yǎng) 斑斓(lán)
5.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括号里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  )我走到哪里,(  )我睡得很沉,(  )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  )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A.不管 还是 或者 就 B.不管 即使 或者 都
C.不论 或者 还是 都 D.无论 即使 还是 也
6.下列有关课文《土地的誓言》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B.本文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土地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C.本文的精彩之处,在于用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作者内心不可遏制的激情。
D.课文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幅又一幅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二、填空题
7.选词填空
(1)眺望——仰望
①抬头   ,天上的星星调皮地向我眨着眼睛。
②站在山顶   远方,我不禁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深深感动。
(2)丰饶——丰富
①这里环境优美,物产   ,真是人间胜境。
②他有着   的学识和儒雅的风度。
(3)污秽——污染
①心灵的   ,常常不被人所察觉。
②解决环境   问题,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的消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大数据与土地工程学科的兴起”的主题研讨,是贯彻国家和国土资源部大数据及土地科技创新战略的体现,目的就是要围绕大数据与土地工程学科的融合发展形成深入交流,共同推动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球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在土地工程和大数据的研究方面很有建树,这次在西安举办全球创新论坛,对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土地工程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为各方寻求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供机遇。这样一个平台,不仅可以贡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还可以深入交流国内外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推动陕西省土地工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人民日报》2016年9月22日14版)
9.(中考新考法 - 提供知识支架) 请你根据知识卡片,判断《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两课运用的抒情方式, 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要点: 体会抒情方式及效果)
知识卡片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不借助其他事物, 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向,而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或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
四、综合性学习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七年级(一)班同学正在筹备“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同参加。
10.班级将在教室张贴爱国名言书法作品,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挑选出不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一项(  )
11.小文同学正准备用《土地的誓言》(节选)参加本次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请你协助他制作背景PPT并指导朗读。
制作PPT 联系作品内容,我建议选择①   图(填字母)作为朗诵的背景图片,因为②   
朗读指导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语气要慷慨激昂,“必须”要重读,不只是因为反复的手法,更因为它表达了③   。
五、现代文阅读
踩着祖国的泥土
陈鲁民
①的确,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孩子一生下来就能踩在祖国的泥土上是无比幸福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离开祖国的泥土,我们就成了无根浮萍。
②因而,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到别处去“高就”,虽然那个时候,朝秦暮楚是很常见的事,他却下定决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自己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因而,在外漂泊几十年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湖南湘潭祭祖,在巨鱼村祭拜曾祖父宋文炳的坟墓时,依习俗取下祖坟上的一抔土,作为纪念。
④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有一些相信外国月亮圆,崇尚外国土地香的人。如今,我们有为报效祖国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也有千方百计想到国外捞金发财的出国迷,还有不少明星、名流争先恐后跑到外国去生孩子,她们除了迷信国外医疗技术、炫耀自己与众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出生后踩到的第一脚泥土是外国土地。虽说这也是她们的自由,可是一个连孩子都要跑到外国去生的人,她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泥土上的父老乡亲还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吗?
1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高就:   
莘莘学子:   
13.如何理解“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
14.选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表明爱国的情怀?你能否再举一例呢?
15.请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16.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有很多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请写出关于爱国的名句。(不少于两句)
六、写作题
17.仿照课文第一段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的句式写一段话。抒发对家乡深沉的爱。
要求: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家乡特征的景物,运用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字数100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错误。举的例子是间接抒情不是直接抒情。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析。
A:高梁——高粱 亘:读作gèn
B:召唤:读作zhào斑澜 ——斑斓
C: 嗥:读作háo桨液——浆液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答案】D
【解析】D.这篇文章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故“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题目的意思以及句子的修辞等知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时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思考即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和字音的识记。
A: 高梁 —高粱 污秽:读作huì
B:奔弛—奔驰 默契:读作qì
C:缠娆—缠绕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通读语段,理解和分析分句间的关系,根据分句间的关系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整个语句表示条件关系,第一空填”不管“,第四空填“都”构成排除条件;第二空表示条件关系,故填“即使”,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为选择关系,故用“或者”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和使用。重在平时的理解和积累,要结合分句,理解分句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运用。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B.有误,应为“直接抒情”。
故答案为: 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7.【答案】(1)仰望;眺望
(2)丰饶;丰富
(3)污秽;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
(1)仰望:抬头向上看;眺望:从地势高的地方向远处望;结合语境,第1空、仰望;第2空、眺望
(2)丰饶:丰盛;富饶;丰富:种类多;数量大,丰盛;结合语境,第1空、丰饶;第2空、丰富
(3)污秽:肮脏的;污染:使沾染上有害物质,破坏人或生物的生存环境;根据语境,第1空、污秽;第2空、污染
故答案为:(1)仰望;眺望;(2)丰饶;丰富;(3)污秽;污染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
8.【答案】共同推动土地工程事业创新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消息主要内容的概括。根据导语:“大数据与土地工程学科的兴起”的主题研讨,是贯彻国家和国土资源部大数据及土地科技创新战略的体现,目的就是要围绕大数据与土地工程学科的融合发展形成深入交流,共同推动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可知本段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一段 ,通读本段明确主要内容是:共同推动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
故答案为:共同推动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消息内容的概括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确定主要内容,根据对新闻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取关键信息,按照字数的限制进行概括。
9.【答案】《黄河颂》全文运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哺有下的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项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情感强烈、鲜明,直接;《土地的誓言》综合运用直接抒情和问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回忆部分铺陈了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 借景物间接抒情 ,从字里行间可以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运用呼告手法的部分则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着念。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不仅朴素真切,而且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深印象。
【解析】 《黄河颂》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是直接抒情。
《土地的誓言》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间接抒情。“我不能离开她”,直接抒情。
故答案为: 《黄河颂》全文运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哺有下的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项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情感强烈、鲜明,直接;
《土地的誓言》综合运用直接抒情和问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回忆部分铺陈了许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借景物间接抒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运用呼告手法的部分则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着念。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不仅朴素真切,而且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深印象。
本题考查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读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理解文章大意。找到抒情的句子,分析理解抒情方式及其效果,是否突出作者情感。
【答案】10.C
11.B;此图中的林海雪原是典型的东北地域特色景象,广袤(广阔、辽阔)的雪原土地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深沉的热爱;雪原奔马则代表了勇往直前的勇武豪迈,寄寓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更符合这次朗诵的内容和主题。;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挚爱/热爱之情,誓要收复失地、重振家园的决心或魄力,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的运用、表达的能力。首先,明确活动主题 。其次,找出与该活动的相联系的即可。
(2)本题考查运用语言的能力。本题以朗诵的形式考查,题目比较灵活,应对此类题目,应了解题目中的信息,例如:本题的台词背景。第二,判断题目中句子的类型,是陈述句还是感叹句还是疑问句,不同的句子对应不同的语气,如:感叹句的语气中应有快乐、惊讶、激动、愤怒等情感。气满 声大诠释出喜的感情,气急 声促 给人已急的情绪。所以学生平时应重视朗读,老师也应该给予恰当的引导。
10.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指对待敌人绝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无误;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 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无误;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与本次活动无关,有误;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 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无误。
故答案为:C
11.《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1941年,作者29岁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东北三省沦陷近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B选项更符合文章发生的背景。
故答案为:① B ;②此图中的林海雪原是典型的东北地域特色景象,广袤(广阔、辽阔)的雪原土地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深沉的热爱;雪原奔马则代表了勇往直前的勇武豪迈,寄寓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更符合这次朗诵的内容和主题; ③ 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挚爱/热爱之情,誓要收复失地、重振家园的决心或魄力,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答案】12.敬辞。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在本文中具有讽刺意味。;指众多的学生。
13.因为泥土象征着伟大的祖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养育我们的祖国,祖国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这句话蕴涵着热爱祖国是每个人所应有的感情的意思。
14.事例:有古代的屈原,有当今的宋楚瑜。其他如:时刻惦记着祖国的钱学森。
15.从反面列举了崇洋媚外的人,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16.示例: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主旨情感,分析归纳含义即可。
(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文学文化常识。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文中的爱国事例即可。2)日常注意积累,掌握常见的爱国事例即可。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用包括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句话内容上写了什么,有没有手法之类;结构上的作用,就是开头、中间、结尾句的作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点题、前后照应,总结全文。
(5)本题考查古诗理解性理解。要求学生背熟古诗,理解古诗每句话含义。默写时不写错别字,不漏字。
12.高就,旧指离开原职位就任更高的职位,现常用于问别人在什么地方工作,是一种尊称。本文是讽刺那些离开本国去外国的人。
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
故答案为:①敬辞。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在本文中具有讽刺意味。
②指众多的学生。
13.祖国的泥土就是祖国的代名词,我们离不开祖国的土地,离不开祖国,祖国养育了我们,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感激和深爱。故答案为: 因为泥土象征着伟大的祖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养育我们的祖国,祖国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这句话蕴涵着热爱祖国是每个人所应有的感情的意思。
14.②因而,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
③因而,在外漂泊几十年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湖南湘潭祭祖,在巨鱼村祭拜曾祖父宋文炳的坟墓时,依习俗取下祖坟上的一抔土,作为纪念。
爱国事例有:钱学森艰难回国,华罗庚毅然回国。
故答案为: 有古代的屈原,有当今的宋楚瑜。其他如:时刻惦记着祖国的钱学森。
15.第四段列举了崇洋媚外的人,是 反面例子,与上文屈原、宋楚瑜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文章主题。
故答案为: 从反面列举了崇洋媚外的人,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16.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故答案为: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7.【答案】示例:当深秋佳节空中高悬一轮圆月的时候,当波涛滚滚望向大海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独自静卧的时候,我想起海岸对面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看见家门口歪歪的枣树下期盼游子归来的父母,我听见故乡低低的深深地呼唤。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仿照课文第一段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的句式写一段话。抒发对家乡深沉的爱。如:当深秋佳节空中高悬一轮圆月的时候,当波涛滚滚望向大海的时候,当夜深人静独自静卧的时候,我想起海岸对面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我看见家门口歪歪的枣树下期盼游子归来的父母,我听见故乡低低的深深地呼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