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7:29:42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 2025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小题。(19分)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
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
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
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
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
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
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
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
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
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
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
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
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
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
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
“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
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
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
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
一步的范畴。
“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演”字颇引人注目。演即运演、推绎。“象”经
过推演以后,它几乎囊括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所谓推演,即意象的建构。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
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1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
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
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
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
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
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
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
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
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
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
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
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
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
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
特殊的对象——意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
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
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简,以极
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
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
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
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
意、象、言之间的联系。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2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了王弼的《周易略例》,但两则材料中探讨的侧重点不完
全相同。
C.“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
象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D.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
是彻底矛盾对立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来源于《易》,却在诗学领域绽放光彩,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
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互体”和“变爻”,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
D.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3.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中的“水”不能体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C.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4.请根据材料一,给“意象”下一个定义。(4 分)
5.请根据材料二,简析下面这首宋诗的“意、象、言”结构。(6分)
寒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小题。
马格比的小堂倌
【英】狄更斯
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这就是我的身份。
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
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
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
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
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
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3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有一个彬彬
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地”,她们
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
这可不得了,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晴,劈手夺下了
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
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的老板娘才想上法
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注】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
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
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
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
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
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
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
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
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
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
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
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
得,真是妙不可言!
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
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
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
“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
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
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
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倌,那便是在下。
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
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
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
育吗?”
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
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
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4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
“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
把背靠在墙上。”
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
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
于我们的格言。”
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
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老
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
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
“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很很瞪了斯尼夫
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
——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
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
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
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有礼!”
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
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
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
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
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
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
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
证,依然留在店里。
(有删改)
【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
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
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的命名颇具嘲
讽意味,直白形象地写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
C.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人们
更易反思自我、他人和社会,达到教化的作用。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5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D.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
肚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
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我”与
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称呼法国人为“吃青蛙的家伙”,认为法国人“卑贱无耻”,反映出英国人的
傲慢、自大的心态,恰恰暴露其自身的顽固与愚味。
C.小说以车站上的一个小小饮食店为故事背景,将锋芒指向了整个英国社会和制度,
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给人以非常荒诞的感觉,但实则是作者对荒诞现实的批判,
讽刺了英国人自诩为文明人的丑态。
8.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4分)
9.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那个社会
的某一类人的缩影,这就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概括分析文中不同类型的人
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材料一: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篇》)
材料二:
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①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
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
为陋乎?
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夫中国且不.
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不
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
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
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禹不能
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或人
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
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君子于言无所苟矣。”如知其陋,苟欲自遂,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6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社
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知其不可,
苟欲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孔子、子路皆以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
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
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囿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
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
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
之言。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
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①恚:愤恨,怨恨,怨情。②夷蔡:夷为夷人(古代指少数民族)所居住地,
蔡为流放罪人的所居之地。③上国:这里指京城。因王守仁自京官贬龙场。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3分)
始予 A至 B无 C室以止 D 居于丛 E棘 F之间 G则郁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行,与《六国论》“刺客不行”和《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不行”意思都
不相同。
B、安,指怎么,与苏轼《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相同。
C、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患”意思不相同。
D、居,让……居住,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从百余骑”的“从”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其入裸国虽暂时改变其风俗,终因文化差异巨大,无法从根
本上教化夷狄,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
B、孔子反对子路让子羔为费宰,子路明知自己不对,却还要勉强坚持以自圆其说,
所以孔子说讨厌强词夺理的人。
C、王守仁虽然被贬至偏远的龙场,面对艰苦环境,他仍能保持乐观,在困境中寻得
乐趣,甚至忘却了自己正身处夷地。
D、王守仁描写了自己在龙场生活条件的前后变化,强调了环境并非生存的决定因素,
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7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
(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14、对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充和王守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白鹰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鞲【注】。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注:鞲(gōu)鹰,指调教于臂鞲之上的鹰;鞲,皮制袖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的画面描绘极富立体感,在清秋时节,如雪似玉的白鹰傲立雄视,恣意远飞,
身姿矫健。
B.颔联中运用反问,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罗网,表达了对猎人行为
的不满。
C.颈联写白鹰天下无敌,百战百胜,不甘任人驱使,既表现了它外在的勇猛又表现
了它内在的桀骜。
D.尾联运用典故,写白鹰遨游九天,使大鹏望而退避、野兔深藏不出的雄姿,笔调
高扬,意味深远。
16.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说说诗人是如何借白鹰寄托心志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郑珍有“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的诗句,让人联想到王维《山居秋暝》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描绘了雨后深山的秋景。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抒写与琵琶女素昧平生却同病相怜的句子是
“ , ”。
(3)《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共 11分)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8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扬州高水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
护提升、运河航运转型发展、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统一起来,扎实推进扬州大运
河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大运河航道提档升级。大运河扬州段均已实现二级航道改造,通航能力大幅提
升,年运输量 4.22亿吨,相当于莱茵河两倍的运量。为提升航道品位,沿岸景观
建设中融入了运河文化因素,每个靠墩上都刻着运河诗词,让运河文化随着南来北
往, ① 的船队广泛传播。
大运河古镇焕发新姿。河为线,城为珠,线穿珠,珠带面。扬州明清古城的市
井气、文艺范,吸引不少背包客自驾游;高邮古城以盂城驿为文化 IP,将明清风貌
的北门大街恢复原样,引得周边城市游客 ②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
山只隔数重山”,瓜洲着力复原古镇风貌,修复后的古渡公园面貌 ③ 。
大运河环境逐渐改善。扬州人打响了蓝天碧水保卫战,针对运输船只的生活垃
圾,在沿线设置垃圾回收站,以垃圾称重换取生活物资补贴,还派出垃圾回收船收
取船舶垃圾,清澈的河水保证了南水北调的水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不当,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运河航运转型发展、沿线名
城名镇保护修复统一起来,扎实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工作迈上新台
阶。
B.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运河航运转型发展、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生
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扎实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工作迈上新台
阶。
C.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运河航运转型发展、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生
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扎实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工作。
D.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运河航运转型发展、沿线名
城名镇保护修复统一起来,扎实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工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2021年 7月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首次完成出舱活动。( )机械臂相当于空间
站的左膀左臂,主要用来完成载荷搬运、大范围转移等任务,能够辅助对接实验舱
和核心舱。
作为我国首个可长期在太空轨道运行的机械臂,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肩部设置
了 3 个关节、肘部设置了 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 3个关节, ① 。其中
的每个关节对应 1个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 7个自由度的活动能力。
② ,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为航天员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9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
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 ③ 。机械臂的肩部与腕部各安了一个末端
执行器,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为这次出舱活动取得成功发挥了巨大作
用。
B.在这次出舱活动中,机动灵活的机械臂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对象。
C.这次出舱活动,很多人发现不仅航天员的表现可圈可点,机械臂也发挥了巨大作
用。
D.航天员和机械臂是这次出舱活动的两大亮点,他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很多人的关
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认为中国人“土”,并把“土”当做贬义词。而文评人刘琼在评价女作家葛
水平的作品时却说:“写作土性的葛水平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土性,在我的词汇库
里是赞美,相当于根性。”还有人说,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变化,中国人依旧具有“土
性”,这里的“土性”并非贬义,而是对中国人传统固守的一些东西的最好比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10页 共 10 页
{#{QQABDQC5wggQkESACI4LQUUECAqQsJKhJQokwVAeqAZCAQNABIA=}#}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答案:D
解析:“立象以尽意”强调通过象来表意,而言和象虽是煤介最后可抛弃,
但二者目的都是为了达意,并非彻底矛盾对立,该项理解错误,故选D。
2.答案:B
解析:A项,文中只是说意象是文学美学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最能
体现”表述绝对,排除:C项,“互体”和“变爻”体现象的无限可延展性,但
不能简单说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排除:D项,是刘勰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
导入审美学,并非胡适认为的,排除。所以选B
3.答案:C
解析:A、B、D选项中“水”的意象都能更好地寄托诗人情感、营造意境等
体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而C选项“流水无情自入池”里的“水”更多是
自然景象描述,较直白,没体现出意象营造的妙处,故选C。
4.答案:意象是来源于《易》,由“象”与“意”联结而成,“象”是物象
模拟体,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二者
是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且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的一个审美概
念。(要点:来源、构成、各部分功能、二者关系、性质特点、概念属性,答出
关键要点即可得4分)
5.言:诗的文字语言,如“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
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些诗句文字,是表意的外在形式。(2分)
象:诗中塑造的“寒菊”这一形象是象,它独立于疏篱,宁可抱香枝头死也
不被北风吹落,具有象征意义。(2分)
意:借寒菊表达诗人坚守气节、不屈服的高洁志向与民族情怀等,是作者想
通过象借助言传达出的深层意思。(2分)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6.答案:D
解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错误,此处
细节体现的是斯尼夫对食物的渴望以及他内心对老板娘理念的不认同,所以选D。
7.答案:A
解析:“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不准确,
文中重点是通过对整个饮食店众人表现及相关情节展现英国人的傲慢等问题来
揭示主题,并非“我”与他人对比,所以选A。
8.从表层看,斯尼夫的开塞钻留在店里,人却失踪了,暗示其结局不明,给
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悬念。(2分)
从深层看,开塞钻象征着斯尼夫讨好顾客的做法,它被留下意味着在这个饮
食店所代表的英国社会环境中,那种真诚服务顾客的理念不被接纳,讽刺了英国
饮食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顶固、自大、封闭的状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畸形与荒谬
(2分)
9.老板娘:做慢、自大、顽固,她瞧不起外国饮食业,坚持所谓英国饮食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