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文学家叶圣陶在谈创作体验时曾说过,写文章就是生活本身,乡野田亩农人、车间码头工人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自的生活。文章若是溪流,生活则是泉源,泉源丰盈,溪水长流。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是( )
A.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 C.无限想象 D.社会实践
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贬义色彩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B.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D.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回望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叶嘉莹先生于颠沛流离中饱受家国破碎、生存困顿、生离死别之苦。
B.父母教育子女应该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C.王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家长对他十分敬重。
D.期末过后,我明白了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个问题上,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马老师请教。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6.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mǎo) 触及(chù) 诲人不倦(juàn)
B.修润(rùn) 商酌(zhuó) 不耻下问(chǐ)
C.不妥(tuǒ) 恢复(huī) 颠沛流离(pèi)
D.打拱(gǒng) 譬如(bì) 拖沓无理(tà)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字 ,江苏 人。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童话集《 》,散文集《脚步集》,论述语文教育的文章结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创作风格:其小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绕有余味。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退真。
三、语言表达
8.文中说叶圣陶先生除了“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在你的生活中或许也有这样的实例,如老师的宽厚待人;爸爸妈妈的宽厚待人等,你对“宽厚待人”肯定有了一定的理解。请把你的理解写出来。(250字左右)
9.请根据语境,结合叶圣陶先生的看法,在横线处补全倡议。
学生劳动的习惯,应该而且可能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养成,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养成,逐渐养成,不断实践,这才能够终身以之。
(选自叶圣陶《“瓶子观点”》)
劳动,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我们变得强大。让我们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在家庭中,做点家务;在社区里,做些志愿服务; , 。
四、综合性学习
2024年是叶圣陶先生130周年诞辰。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纪念叶圣陶先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0.请你为这次活动策划一个活动方案。(注意各活动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活动一:参观叶圣陶先生纪念馆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展示活动成果——叶圣陶先生年谱
11.通过这次活动,你一定对叶圣陶先生有了些了解,请你向父亲或母亲介绍叶圣陶先生。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下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
③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④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13.阅读第①段,说说两个“千万不要”的表意作用。
14.阅读第④段,说说画线句子在写作上给你的启示?
六、写作题
15.课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相信生活中也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深受感触。请选取一件小事,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片段。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错误
D.本题考查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生活则是源泉”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答案】D
【解析】ABC. 正确;
D. 有误,文章最后,作者以议论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答案】B
【解析】A项,逝世:去世(含庄重意)。褒义词。
B项,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含贬义。
C项,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汐耻。褒义词。
D项,业绩:建立的功劳和完成的事业;成就。褒义词。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句中用来形容学生向老师请教,适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5.【答案】D
【解析】ABC. 正确;
D. 有误,文章最后,作者以议论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6.【答案】D
【解析】A选项中,“丁卯”的“卯”读音为“mǎo”,“触及”的“触”读音为“chù”,“诲人不倦”的“倦”读音为“juàn”,这三个加点字的读音都是正确的。
B选项中,“修润”的“润”读音为“rùn”,“商酌”的“酌”读音为“zhuó”,“不耻下问”的“耻”读音为“chǐ”,这三个加点字的读音也都是正确的。
C选项中,“不妥”的“妥”读音为“tuǒ”,“恢复”的“恢”读音为“huī”,“颠沛流离”的“沛”读音为“pèi”,这三个加点字的读音都是正确的。
D选项中,“打拱”的“拱”读音为“gǒng”,“譬如”的“譬”读音应为“pì”,而不是“bì”,“拖沓无理”的“沓”读音为“tà”,只有“譬如”的读音错误,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7.【答案】叶绍钧;圣陶;苏州;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
【解析】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33年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故答案为:叶绍钧、圣陶、苏州、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文学文化常识一般考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教材上的知识点注意掌握。
8.【答案】示例:我们培养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要做到毛点:一、从小事做起;二、从身边的事做起;毛、从对待周围的人做起。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子有过错的人,我们应该诚恳、友善地去帮助他们改正,当他们认错后就不能揪住不放譬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碰到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与指责,对此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都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耿耿于怀宽容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爱心。宽容者用爱心战胜忌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处处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培养宽容待人、心胸坦荡、待人真诚的良好品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宽厚待人”的理解及表达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宽厚待人”的理解即可。
故答案为: 我们培养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要做到毛点:一、从小事做起;二、从身边的事做起;毛、从对待周围的人做起。人的一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对子有过错的人,我们应该诚恳、友善地去帮助他们改正,当他们认错后就不能揪住不放譬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碰到一些毫无根据的批评与指责,对此在弄清事实真相之后,都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而不应该耿耿于怀宽容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爱心。宽容者用爱心战胜忌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处处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可贵品质: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培养宽容待人、心胸坦荡、待人真诚的良好品质。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观点表达类题目,首先要围绕话题确定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理由要充分、合情理,表达要流畅。
9.【答案】示例:到田间去;出出汗(在田野里,做点农活)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根据语段中的“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养成”可知,叶圣陶认为,学生的劳动习惯可以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养成。根据前两个分句可得到句式:在+地点,做+活动
故答案为:到田间去;出出汗(在田野里,做点农活)
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答案】10.了解叶圣陶先生生平;撰写叶圣陶先生年谱
11.示例:妈妈(爸爸),今天我们参观了叶圣陶先生纪念馆,对叶圣陶先生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邀请他人时首先要有恰当的称呼,然后介绍自己,讲明邀请的目的。最后征询对方的意见,语气诚恳、委婉。据此分析将以上内容连贯成一段完整的句子,准确表达即可。
10.通过参观纪念馆,参与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等,为后续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参观完纪念馆后,组织一场关于叶圣陶先生生平的讲座或讨论会,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进一步拉近与这位文化巨匠的距离。在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后,组织参与者进行年谱的撰写工作。这不仅可以锻炼参与者的写作能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轨迹,感受他的生活历程和时代变迁。经过一段时间的撰写和整理,将参与者完成的叶圣陶先生年谱进行展示。这既是对参与者辛勤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整个活动的总结和回顾。通过展示年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
故答案为: 了解叶圣陶先生生平 ; 撰写叶圣陶先生年谱
11.开头的称呼应当亲切一些,这种称呼有助于拉近与父母的距离,使接下来的介绍更加自然和流畅。我们应当介绍了叶圣陶先生的身份和地位,即“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这种介绍既概括了叶圣陶先生的主要成就,也显示了对他的尊重和敬仰。“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这句话,具体描述了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这种描述使父母能够对叶圣陶先生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显示了孩子对这次活动的认真参与和深刻体验。
故答案为: 妈妈(爸爸),今天我们参观了叶圣陶先生纪念馆,对叶圣陶先生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答案】12.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品质
13.这两个“千万不要”都是向对方提出的“不要客气”的诚恳要求,但是“我”就不客气地改稿子,叶圣陶先生却不放弃客气,仍然坚持客气。两相对比,就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质。
14.这就要求我们写文章要简洁,不该多一个字,用最少的字表达清楚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千万不要”的表意作用即可。
(3)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时要求读懂第四段,选取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启示,注意言之有理,立意积极,语句通顺、简洁。
12.第一段: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感动。
第三段: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根据“人+事物+结局”的格式归纳,本文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品质。
故答案为: 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品质
13.前文“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可知,千万不要,这是叶圣陶对我提出的恳切要求,让我千万不要客气,语气坚定。
前文“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写我根据先生的要求不客气地改稿子,叶圣陶先生却不放弃客气,一定亲自来找我,谦虚而恳切地问我。
这两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质。
故答案为:这两个“千万不要”都是向对方提出的“不要客气”的诚恳要求,但是“我”就不客气地改稿子,叶圣陶先生却不放弃客气,仍然坚持客气。两相对比,就突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质。
14.这句话强调文章不要有很多啰嗦的话,要用最简洁明了的话表明意思即可。
故答案为: 这就要求我们写文章要简洁,不该多一个字,用最少的字表达清楚即可。
15.【答案】示例: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奶奶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走过去一瞧,日历正面普普通通,而反面的字让我愣住了。“201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13年5月6日晚上八点十分,囡囡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上面是详细的日期和与我有关的事,有的时间具体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不自觉地想,在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是怎样戴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
【解析】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选取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并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来描述。这种写作方法通常是通过描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或细节,来展现更大的主题、情感或价值观。选择的小事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更大的主题或情感。描述细节时要生动具体,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场景和人物的情感。在描述小事的同时,要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让故事更具深度和内涵。
故答案为:示例: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奶奶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走过去一瞧,日历正面普普通通,而反面的字让我愣住了。“201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13年5月6日晚上八点十分,囡囡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上面是详细的日期和与我有关的事,有的时间具体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不自觉地想,在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是怎样戴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