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短文两篇 爱莲说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何陋之有
B.自李唐来/怡然自得
C.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
D.可爱者甚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xiǎn) 惟吾德馨(xīn) 溯流逆上矣(sù)
B.愿为市鞍马(wèi) 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爱者甚蕃(fān)
C.可汗大点兵(hán) 啮沙为坎穴(niè) 僧募金重修(mù)
D.湮于沙上(yān) 康肃忿然曰(fèn)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4.【解密码】
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你探究文人们将“花和人”联系在一起表达情志的文化密码,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驿路梨花”借用了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歌颂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B.《一棵小桃树》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C.《爱莲说》的文体是“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文中抒发了作者对于莲的赞美之情。
D.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回想十多年前的藤萝花写到赞美眼前的紫藤萝,通过对比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年龄称谓中,“及笄”指女子十五六岁的年纪。
B.农历七月初七,又称少女节或七夕,习俗有穿针乞巧、拜织女、晒书晒衣等。
C.一二十四个节气,惊蛰之后是春分,芒种之后是夏至,寒露之后是霜降,立冬之后是小雪。
D.《孙权劝学》《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学”“诗”“铭”“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6.小杨对课文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请你指出下列哪一项不完全正确( )
A.《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谦卑、好强上进的农民形象。正是以父亲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搭建起了最厚重的台阶。
B.《爱莲说》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了莲的君子风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叶圣陶宽厚待人,严于律己。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是人之师表。
D.《卖油翁》中的卖油翁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民间高手,不仅有一手倒油的好功夫,还善于巧妙类比,让骄矜暴躁的陈尧咨打消了怒气。
二、填空题
读《爱莲说》,用原文语句填空。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 , 。
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三、语言表达
10.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莲花的哪些品格,有什么作用呢?
11.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说说文中为什么要写菊花、牡丹。
12.划分朗读节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
材料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____ , ____,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④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是: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材料三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②可煞②无情思,何事⑤当年不见收。
【注释】①此词作于北宋党争期间,词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骚人”,指屈原。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③可煞,疑问词,可是。④情思:情意。⑤何事:为何。
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宜乎众矣 是所谓遁世无闷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5.分析加点字“梅定妒,菊应羞”的表达效果。
16.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背景下,请你结合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探究传统文化中“花中君子”的内涵。
花的特点 君子之德
莲 出淤泥而不染 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清涟而不妖 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兰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
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藏善以待时机,一旦有机会就施展自己的才华
桂花 情疏迹远只香留 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依旧要保持高洁的情操
何须浅碧深红色
归纳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归纳出“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为
17.根据知识积累,完成下面表格。
花中诗情 诗句 情思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有此寄》 对飘忽不定的前途命运的担忧
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周敦颐《爱莲说》 声誉远扬,刚正不阿的品行
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凭借生命力量而绽放自我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无私奉献、造福他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8.用花来表示某种感情或愿望,叫做“花语”。阅读下面三种花的花语,从中挑选一种送给尼摩船长,你会选择哪种花送给他呢?请结合作品内容说明理由。
木槿花 小飞燕 白玉兰
木槿又被称为无穷花,它生命力顽强,一朵花开败后其他的花苞会继续开放,因此花语是“温柔的坚持”。 小飞燕花型似蓝色飞燕落满枝头,它的花语是自由,表达对生活中自由的热爱。 白玉兰多为白色,开在高高的枝头,带有一抹淡香,让人觉得纯洁无瑕,它的花语是高尚、纯洁。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芙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早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①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②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成说:通行的说法。②徂(cú):到。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①中通外直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D.①请备述之 ②前人之述备矣
2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①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②杂然而前陈者
D.①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蔓”,名词作动词)
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该句是判断句)
C.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这里是使动用法)
D.【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的特点。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3.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爱莲的主要原因。
六、写作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作家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星期天的经历,表达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你的记忆中是否有一个星期天,发生过特别的事情,遇见过特殊的风景,获得了别样的体验 在你的想象中是否有一个星期天,经历一场奇遇,解开一个谜团,见证一个奇迹
请你以“那个星期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不得抄袭套作;②不少于500字;③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从/自我;
C.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D.值得或者十分的意思/可以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B. 愿为市鞍马(wéi)、可爱者甚蕃(fán)。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3.【答案】A
【解析】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手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
D.有误,“由回想十多年前的藤萝花写到赞美眼前的紫藤萝”说法错误,这篇文章是将眼前紫藤萝与十多年前的藤萝花进行对比,从而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答案】D
【解析】D:错误。学,不是文言文文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6.【答案】B
【解析】B:错误,《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注意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语言特点、结构、手法、作者文学常识、文章主题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答案】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莲;花之君子者也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注意以下易写错的字:淤;濯;涟。
故答案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注意以下易写错的字:莲;君。
故答案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9.注意以下易写错的字:牡;宜
故答案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10.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德者——鲜——惋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利者——众——讽刺。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作者写菊花实际上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 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解析】
⑴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要注意:
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紧扣文章主旨提炼整合
②注意直接评价词和间接评价词。先直接从文中找评价词,再根据文中人物言行事件句间接概括出评价词。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一是注意句子的意思,二要注意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如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表现。
10.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根据文中相关句子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要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的清高风度。故答案为: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1.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把“莲”比喻成君子,表达赞美之情;把“莲”比喻成“隐士”,表达赞美之情;把“莲”比喻成“富贵者”,作者有一种鄙弃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故答案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德者——鲜——惋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利者——众——讽刺。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作者写菊花实际上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 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答案】13.值得;横生枝蔓;应该;这
14.生长在深山贫瘠的丛林之中,不因为没有人(欣赏)就不开花。
15.定:一定,应:应当。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强化了梅花和菊花对桂花的嫉妒和羞愧之情,从而衬托出了桂花温雅柔和的美好品质,使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的表达更强烈。
16.君子正直不苟,不趋炎附势。;君子能耐得住寂寞,不因无人赏识自己而忧愁烦闷。;君子虽遭遇困境,屡受打击,却依然能够坚守本性和内心的志向。;君子朴实无华,不以美艳、娇媚的外表取悦于人。;把握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以此显“志”。
17.杨花落尽子规啼;应傍战场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惟解漫天作雪飞;落红不是无情物;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的后面往往蕴含希望和机会。
18.示例1:我会把木槿花送给尼摩船长。尼摩船长在海底收集金银财宝,用以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这体现了他对正义的坚持。他率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行动和言论来支持唤醒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体现了他对抗不公和压迫的反抗精神坚持。他的坚持不仅仅是对个人的生存和自由的追求,更是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反抗。 示例2:我会把小飞燕送给尼摩船长。他曾呐喊过:“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自由他对肮脏的大陆连“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他在大海下漫游着、生活着,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宁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学成果同他的身躯一起奉献和葬于大海,也不愿为野蛮的殖民统治者服务,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示例3:我会把白玉兰送给尼摩船长,为他善良、正义的高尚品质。尼摩船长是个善良的人,他救了教授和他的团队,使他们免于死于大海。当船员严重受伤时,他眼睛变红,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悲伤。同时他在海底收集金银财宝,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他率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行动和言论来支持唤醒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古诗词赏析之炼字。炼字题注意:①这个字含义;②这句话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③作用是什么,表达词人何种情感、观点。答题时注意结合古诗词内容去答。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题目要求和古诗文内容,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花的特点,分析花体现出的君子品德,并综合归纳“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即可。
(5)①②③④⑤⑥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①②③④⑤⑥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⑦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名著人物形象和具体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和花语的相似处,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材料一】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材料二】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材料三】
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桂花不被收?
13.①翻译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可,值得
②翻译为: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
③翻译为:(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④翻译为: 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是,这
故答案为:① 值得
② 横生枝蔓
③ 应该
④ 这
14.重点字“薄丛、为、芳”。薄丛:草木聚生处。为:因为。芳:开花。
故答案为: 生长在深山贫瘠的丛林之中,不因为没有人(欣赏)就不开花。
15.梅定妒,菊应羞。翻译为: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定:一定,应:应当。写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突出桂花温雅柔和的美好品质,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 定:一定,应:应当。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强化了梅花和菊花对桂花的嫉妒和羞愧之情,从而衬托出了桂花温雅柔和的美好品质,使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赞美之情的表达更强烈。
16.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翻译为:(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写莲花茎笔直,不横生枝蔓,就像君子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一样。
②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翻译为: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写兰花不因为无人欣赏就不开花,就像君子不会因为无人赏识就愁闷苦楚一样,君子耐得住寂寞。
③ 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翻译为: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写兰花遭受雪霜摧残也不改本性。就像君子遭遇困境和打击后,坚定志向和本性一样。
④何须浅碧深红色,翻译为: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写桂花不需要用其他颜色去招摇,就像君子自有自己的内在美,朴实无华,不需要用外表去取悦别人。
⑤作者写莲、兰、桂自身的特点,和君子品性一致,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进而展开描述,借事物特点表现自己的志向。
故答案为:① 君子正直不苟,不趋炎附势。
② 君子能耐得住寂寞,不因无人赏识自己而忧愁烦闷。
③ 君子虽遭遇困境,屡受打击,却依然能够坚守本性和内心的志向。
④ 君子朴实无华,不以美艳、娇媚的外表取悦于人。
⑤把握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以此显“志”。
17.①②③④⑤⑥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杨、清、惟、解、作”等字。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翻译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此句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比喻在困境中又重见生机的欢喜,启示人们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困境背后其实有希望和机会。
故答案为:① 杨花落尽子规啼
② 应傍战场开
③ 香远益清
④ 亭亭净植
⑤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⑥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⑦ 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的后面往往蕴含希望和机会。
18.结合人物形象和具体情节,分析和花语的相似处即可。
木槿,尼摩船长在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做正义的斗争。他的坚持在于坚持反抗殖民主义,永不言弃。
小飞燕,尼摩船长曾呐喊过:“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宰,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自由他对大陆连“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他在大海下漫游着,生活着,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宁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学成果同他的身躯一起奉献和葬于大海,也不愿为野蛮的殖民统治者服务。小飞燕能够表现他对自由的追求。
白玉兰,船长看到一个可怜的采集珍珠的人潜入近海却遇到了鲨鱼的攻击。船长勇敢的冲上去跟鲨鱼搏斗并解救了这个采珠人,之后又送给采珠人价值不菲的珍珠。尼摩船长心地善良。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船长心地善良、品格高尚。
故答案为:示例1:我会把木槿花送给尼摩船长。尼摩船长在海底收集金银财宝,用以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这体现了他对正义的坚持。他率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行动和言论来支持唤醒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体现了他对抗不公和压迫的反抗精神坚持。他的坚持不仅仅是对个人的生存和自由的追求,更是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反抗。
示例2:我会把小飞燕送给尼摩船长。他曾呐喊过:“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自由他对肮脏的大陆连“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他在大海下漫游着、生活着,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宁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学成果同他的身躯一起奉献和葬于大海,也不愿为野蛮的殖民统治者服务,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示例3:我会把白玉兰送给尼摩船长,为他善良、正义的高尚品质。尼摩船长是个善良的人,他救了教授和他的团队,使他们免于死于大海。当船员严重受伤时,他眼睛变红,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悲伤。同时他在海底收集金银财宝,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他率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行动和言论来支持唤醒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答案】19.D
20.A
21.D
22.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②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23.同样热爱莲花,甲文的作者爱莲洁身自好、质朴、正直、庄重的品质,而乙文作者喜欢莲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实用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读懂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内容。选择题注意在文言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言文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爱莲的主要原因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19.A翻译为: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清,清澈的
翻译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清,凄清
B翻译为: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通,空
翻译为:政治通达人心顺和,很多荒废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了。 通,通顺
C翻译为: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谓:认为
翻译为: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谓:叫作、称作
D翻译为: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备,详尽
翻译为: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备,详尽,完备
故答案为:D
20.A翻译为: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翻译为: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翻译为: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焉:助词,表感叹
翻译为: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C翻译为: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表顺承
翻译为: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而,表修饰
D翻译为: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对,向
翻译为: 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于,到
故答案为:A
21.D:错误。【乙】按时间顺序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写出芙蕖的“可人”之处。最后从“适耳目之观”“备家常之用”两个方面得出“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的结论。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2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予、至、能事”。予,我。至,到。能事,擅长的本领不已,不止。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②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23.【甲】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洁身自好、坚贞、正直、庄重的品格,这是爱莲的原因。本文通过莲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乙】中间五段围绕“可人”,依次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展开,并在第五段总括莲花兼具“耳目之观(观赏价值)”与“家常之用(实用价值)”。作者喜欢莲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实用价值。
故答案为: 同样热爱莲花,甲文的作者爱莲洁身自好、质朴、正直、庄重的品质,而乙文作者喜欢莲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实用价值。
24.【答案】那个星期天 在我的每一个星期天里,会有伤心,难过,失望,开心,愉快,难忘……而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一个让我胆战心惊的星期天。
那天,天空一碧如洗,偶尔,会飘过几朵白云,这些白云有时像一只奔腾的骏马,有时像一群可爱的小白兔,真是千姿百态啊!火红的 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中,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妈妈带我去乡村小桂林游玩,我可高兴了!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到了乡村小桂林,我来到项目表前一看:丛林卡丁车小游戏、丛林空中走游戏、丛林射箭……
我选择了丛林空中走游戏。我先戴上安全帽,再穿上安全衣扣,我勇敢地来到了上面,我往下一看,顿时,把我吓得魂飞魄散了,因为这里离地面至少有四米高,再说,我又有中级恐高症,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吓得两腿直发抖了。虽然两旁有两条粗粗的钢丝绳,但木板上只有三条粗粗的钢绳来固定木板,再说,走上去一摇一晃的,好像随时都会塌下来。我都想下去了,可妈妈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可以的,我相信你很勇敢。”
我终于鼓起了勇气,提心吊胆地向前走去,双手紧紧地抓住了钢丝绳,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经过努力,我顺利地通过了两关,到了第三关“独木桥”就有点害怕了,因为有一个木板会摇,所以我吓得哇哇大哭,感觉自己会掉下去似的,又心想:旁边要是有栏杆就好了。安全员叔叔见了,搭了个梯子,我从上面下来了,此时,我觉得自己太丢脸了,顿时,我的脸也红了。可是,妈妈对我说:“你已经很棒了!下次勇敢点,你一定会全部通关的。”我想:我再勇往直前,一定会胜利的。下次来我一定要成功的。
那个星期天,真是充满挑战的一天啊!我终生难忘。
【解析】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作文题目,看似平常的作文题目,能写出新意难度非常大。“那个星期天”,题目只给出了时间,因此可自由发挥的空间非常大,根据写作提示,可写实,在寻个星期天里你发生过特别的事情,遇见过特殊的风景,获得了别样的体验:可想象,在那个星期天里,你经历一场奇遇,解开一个谜团,见证一个奇迹等。“那个星期天”之所以难忘,是因为那天对于你有特别的意义和感受,如:令人兴奋、感到伤心、非常愉快等。内容可以写一件或者几件星期天发生的故事,可以叙事,小写家庭小事,友情故事,大可以写社会变迁,疫情防控,爱心捐助;可以写人,熟悉的,陌生的,邂逅的,再遇的;也可以叙事写景,写某个季节出游赏景,途中见闻等。还可以发挥想象,写一篇类似科幻的想象作文。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抒情,只要将时间与“星期天”关联即可。选材方面,中心内容放在“星期天”背景之中,主题思想应放在“意义重大的一天”,即“这一天"对你的影响与启示。诸如听某报告大家很激动的谈论和体会,去做社会调查,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家庭迁进新居的那个星期天,或者去跟老师告别听到老师的谆谆教导等等。“那个星期天”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如果写想象作文,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能漫无边际地编造。形式上可以创新。如果写事,可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写几件事情或者一件事情的几个阶段,这样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写人,要着重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果写景,可以以游踪为线索,写出景物的特征,人物的感受。
本题考查写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全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