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理解“自强不息”的意思。下面选项中的“息”字意思与“自强不息”中的“息”相同的一项是( )
A.息息相关 B.偃旗息鼓 C.休养生息 D.屏息聆听
2.读诗《未选择的路》,属于诗人未选择的路的一项是( )
A.消失在丛林深处的有许多人走过的一条小路。
B.荒草萋萋
C.十分幽静
D.少有人过。
3.对诗歌主题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未选择的路(诗)是最好的。
B.表明诗人没有主意,后悔没选对路。
C.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D.诗人想两条路都走走。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
B.《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本文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李森祥的散文《台阶》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文章围绕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的对话描写。
D.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朴实无华而清新隽永、寓意深刻。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悲剧》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
B.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C.文言文中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孙权劝学》中“卿”“孤”“大兄”分别是爱称、自称、敬称。
D.《未选择的路》作者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6.下列对诗歌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句清新流畅而深沉,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但坦率有余,人情淡薄。
C.《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写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D.《未选择的路》一诗,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二、填空题
7.填空题;文学常识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 ,是 (国籍)诗人,是 的奠基人。
(2)《未选择的路》作者 ,是 (国籍)诗人。被认为是“ ”。
三、语言表达
8.问答题
《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四、综合题
求学的道路上,人生的旅途中,良师益友像羽翼,帮助我们飞得更高,行得更远。班级将围绕“生命中的良师益友”开展一次主题活动,请根据活动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9.任务一:根据内容完成填空。
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 ,一共有十篇散文,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其中展示了两位性格完全不同的老师形象,他们分别是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启蒙老师 和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塑造这两位老师形象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不同的主题思想,前者是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后者则是 。
10.任务二:如果你来负责这次活动,你会准备采取哪些活动形式?
①交友故事分享会 ② ③
11.任务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交友成为人们一种新时尚,对于网络“交友”这种形式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80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五、诗歌鉴赏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2.这首诗的思路非常清晰,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把四节内容概括出来。
13.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试写出两句让我们共勉。
六、写作题
14.【写法借鉴】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未选择的路》,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片段仿写】请你选取一种具体事物(如竹子、青松、梅花、白杨等),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其象征意义。(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息:气息、呼吸;B.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活动。息:停止;C.休养生息:意思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息:繁殖、滋生、生长;D.屏息聆听:暂时抑制呼吸,专心地听。息:气息、呼吸;故选B。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词义的理解方法有:查字典据词定义;分解词素;以旧带新法;词义引申法;想象描述法;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运用解词法。
2.【答案】A
【解析】诗人选择的是与众不同的路。故选A。
考查了学生对诗的理解。
3.【答案】C
【解析】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慎重选择。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ABD:正确;
C:有误,《台阶》是小说。
故答案为:C。
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 弗罗斯特创作的文学作品。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B
【解析】B这项中“但坦率有余,人情淡薄”有误,这首诗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静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具有丰富的人情味。A、C、D正确。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7.【答案】(1)普希金;俄国;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
(2)弗罗斯特;美国;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解析】(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其作者普希金是俄国的重要诗人,并且是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2)《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作者是美国的弗罗斯特,他因为诗歌中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对自然、人性的深刻描绘,被誉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故答案为:(1)普希金;俄国;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2)弗罗斯特;美国;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8.【答案】象征了人生之路。
【解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布满荆棘的道路,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犹豫和决断,以及选择后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诗人通过这一象征性的“路”,传达了人生的多选择性和不可逆性,以及选择后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所以诗歌中的“路”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述,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通过象征手法,使读者对人生选择产生共鸣和思考。
故答案为:
象征了人生之路。
本题考查对象征手法的分析与理解。象征是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阅读时,不仅要关注情节推进,更要留意作者对环境、物品、人物行为的细致描绘,特别关注具体事物与抽象意义间是否存在深层次、固定或全局性的关联,以及该事物在作品中是否承担着核心的象征任务。
【答案】9.《朝花夕拾》;寿镜吾;藤野先生或藤野严九郞;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与赞美
10.交友之道畅谈会;交友名言诵读比赛
11.【示例1】我赞同,网络交友可以广交朋友。因为通过网络,结识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朋友,丰富社交圈。网络交友给予人们一种便捷和即时的交流方式。所以我们通过网络多交益友。
【示例2】我反对,网络交友弊大过利。因为网络交友存在虚性和不真实的风险,容易导致信任危机。虚假的信息或不当行为可能导致交友失败或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应该谨慎网络交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故事情节的积累和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名著的考查是综合性学习中常见的种题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可以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时时阅读,会对答题有帮助。
(2)本题考查活动设计。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举办一期手抄报等,任选其中两种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类题型较为简单,学生根据题干要求完成,注意语言大方得体,格式正确即可。另外,此类型题多为开放型题型,学生根据要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
9.第一空,结合“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可知,这是《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曾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第二空,结合“他们分别是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启蒙老师”可知,这是寿镜吾先生,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第三、四空,结合“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可知,这是藤野先生,出现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文章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藤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创作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藤野先生在作者留学期间,给他纠正解剖图,添改讲义,从学业到生活都非常关心作者让作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和尊重,由此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文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故答案为:《朝花夕拾》;寿镜吾;藤野先生或藤野严九郞;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与赞美
10.内容上,要扣住“生命中的良师益友”这个主题,具体内容要和交友相关;结构上要仿照所给示例,交友…活动形式。可以采用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摄影展、黑板报、绘画、歌等多种形式。示例:交友心得座谈会;交友之道辩论赛。
故答案为:交友之道畅谈会;交友名言诵读比赛
11.针对网络交友可以存在三个方面看法,赞同,反对,谨慎。如果赞同,可以从网络交友扩大视野、拓展人脉、丰富灵速等方面来谈;如果反对,可以从网络交友存在风险,不知网络对面的人的具体情况,可能受骗,可能受到伤害等方面来谈:或者认为应该谨慎网络交友,网络交友能够丰富自己的生活、开阔自己的视野,但是一定要谨慎,不能轻易透露自己的信息等,注意字数要求。示例:我认为可以网络交友,但是要谨慎。网络交友可以结识异地异域的朋友,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但是因为网络交友具有一定风险,所以,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信息,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
故答案为:【示例1】我赞同,网络交友可以广交朋友。因为通过网络,结识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朋友,丰富社交圈。网络交友给予人们一种便捷和即时的交流方式。所以我们通过网络多交益友。
【示例2】我反对,网络交友弊大过利。因为网络交友存在虚性和不真实的风险,容易导致信任危机。虚假的信息或不当行为可能导致交友失败或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应该谨慎网络交友。
【答案】12.驻足徘徊——作出选择——义无反顾——回顾往事
1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2)本题考查定向积累。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分门别类地积累各种素材。
12.《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第一节站在岔路口驻足徘徊;第二节写做出选择;第三节写选择后的心情;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回顾往事“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那一条,然后它决定了我的人生从此不同。”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点明诗歌的主旨。
故答案为: 驻足徘徊——作出选择——义无反顾——回顾往事
13.关于“路”的描述古今中外有很多,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条条大路通罗马等等,记得写出作者。
故答案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辛弃疾)
14.【答案】竹子,象征意义:高风亮节。
竹,挺拔耸立,秀丽多姿,引人遐想,发人幽思。她刚强正直,朴实无华,不卑不亢。她“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她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化身。唐朝张九龄咏竹,称之“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解析】仿写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意连贯、句式结构、修辞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或是强调句式的统一,或是要求修辞的一 致,或是讲究语意的连贯,而更多的则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这道试题侧重考查的是学生对象征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抓住”一种具体事物“对象,注意表达出它的象征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