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理解“自强不息”的意思。下面选项中的“息”字意思与“自强不息”中的“息”相同的一项是( )
A.息息相关 B.偃旗息鼓 C.休养生息 D.屏息聆听
2.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3.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A.cāng bīn xù xiāo
B.chuàng pín xù xiào
C.cāng pín chù xiào
D.chuàng bīn chù xiāo
4.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小可对诗人信息及写作风格进行了整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初唐诗人陈子昂。他被誉为“诗骨”“一代文宗”,诗风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B.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著有“三吏"“三别”,被尊为“诗圣”。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风格警辟精绝。
D.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的意思是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趣意旨。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①。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②。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注释】:①章台: 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②白云隈 (wei) :天尽头。
对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登幽州台歌》一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漫长;三四句写出空间的辽阔,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B.《度荆门望楚》首联交代了自己行程;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写眼前所历之景,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
C.《度荆门望楚》全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寓情于景,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两首诗都直抒胸臆,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
二、填空题
7.《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 (朝代)的 ,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起到了振起一代诗风的作用,所以他被后人誉为“ ”。
三、语言表达
8.《登幽州台歌》只写感慨却成绝唱,试分析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9.有人说《登幽州台歌》的风格是‘沉郁悲壮’,你怎么认为的?请说明理由。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关于这首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以情动人,很容易赢得广泛共鸣。
B.诗中通过“天地悠悠”和“独”对比,让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C.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燕昭王为指挥军事演练而建,诗人在人生低谷时期登上幽州台写了本诗。
D.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1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息:气息、呼吸;B.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活动。息:停止;C.休养生息:意思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息:繁殖、滋生、生长;D.屏息聆听:暂时抑制呼吸,专心地听。息:气息、呼吸;故选B。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词义的理解方法有:查字典据词定义;分解词素;以旧带新法;词义引申法;想象描述法;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运用解词法。
2.【答案】D
【解析】D:错误。涕:古时指眼泪。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答案】B
【解析】“怆然”指悲伤的样子,“怆”应该读chuàng,排除AC两项;
“颦”的意思是皱眉,读pín;
“含蓄”形容思想感情不轻易流露,“蓄”读xù;
“肖”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相似,像”的意思,应该读xiào。
故答案为:B。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4.【答案】B
【解析】B:错误。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5.【答案】D
【解析】D.原文为“言不尽意”,意思是没能将意蕴全部表达出来,选项为“言不达意”,意思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与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6.【答案】D
【解析】A正确;B正确;C正确;D《 登幽州台歌 》 直抒胸臆,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 度荆门望楚 》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楚地的风物特征,而且能将绮丽的风景与诗人年轻豪迈的心胸紧密结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所以D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参考译文】
远远地远远地离开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在白云深处被截断。今天我狂傲高歌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楚天中来。
7.【答案】唐代;陈子昂;诗骨
【解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陈子昂被称为“诗骨”,他属于唐代初期的诗人,是继“初唐四杰”之后的文坛改革先驱之一,他的诗歌被认为有“汉魏风骨”,再加上他为人刚正、直言敢谏,所以后人给他的称号是“诗骨”。
故答案为:唐代、陈子昂、诗骨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8.【答案】这首诗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虽然名为《登幽州台歌》,但没有对幽州台着一字,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解析】①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直接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②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③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④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 这首诗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传达出时空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虽然名为《登幽州台歌》,但没有对幽州台着一字,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9.【答案】同意。因为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的,所以使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解析】分析古诗风格即可。本诗写诗人登楼眺望,在苍茫广阔的图景之中,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他自己,苍茫宇宙间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渺小、孤单寂寞、悲哀苦闷,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语调苍凉悲壮。风格可以说是沉郁悲壮。
故答案为: 同意。因为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的,所以使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内容。抓住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情感词、评价句、意象等,理解诗人情感态度,理解古诗风格特点,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答案】10.C
11.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不见作者以后的贤明君主。由古及今,悲怆之情的递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 ABD.正确;
C.有误,“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故答案为:C
11.相同之处:孤独感:两个“不见”都强烈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无论是“前不见古人”,还是“后不见来者”,都意味着诗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感到自己是孤独的,无法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前辈或后继者。历史沧桑感:两个“不见”都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感慨。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使诗人感受到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进而产生对过往辉煌与未来未知的深深思索。差异之处:时间方向的侧重:“前不见古人”中的“不见”侧重于对过去的回顾与缅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那些杰出人物(如古代圣贤、英雄等)的敬仰与追思,同时也隐含了对自己无法企及他们高度的遗憾。“后不见来者”中的“不见”则更多地指向未来,透露出诗人对未来可能缺乏知音、继承者的忧虑与担忧。情感色彩的细微差别:“前不见古人”可能更多地带有一种敬仰与向往之情,尽管有无法超越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先贤的尊重与学习。“后不见来者”则可能更多地蕴含了一种悲壮与无奈之情,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思想与成就可能难以被后世所理解或继承,从而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悲凉感。
故答案为: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不见作者以后的贤明君主。由古及今,悲怆之情的递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