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11: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邓稼先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邓稼先》一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半个世纪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B.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表现了邓稼先忠厚质朴的品质。
C.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完全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
D.文章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B.通过学习《邓稼先》一文,使我了解了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C.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D.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第一次参加短跑比赛就锋芒毕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戍边官兵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C.现在雷锋已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D.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4.下面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世博园里,众多国家的场馆宛如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色。
B.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开拓(tuò)  挚友(zhì) 日曛(xūn) 鲜为人知(xiān)
B.难堪(kān) 元勋(xūn) 选聘(pìn) 鞠躬尽瘁(cuì)
C.兽铤(tǐng) 殷红(yān) 罗布泊(pō) 热泪盈眶(kuàng)
D.彷徨(huáng) 无垠(yín) 大厦(shà) 妇孺皆知(rú)
6.下列关于《 邓稼先 》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
C.文章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
D.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十分整齐。
二、填空题
7.《邓稼先》作者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邓稼先,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8.根据拼音写汉字。
yuán xūn bèi sòng diàn jī yáo yán
               
kūn lún mǎ gé guǒ shī fù rú ji ē zhī jiā yù hù xiǎo
               
jū gōng jìn cuì
    dāng zhī wú kuì
       
   
三、语言表达
9.小语需要根据本次活动“弘扬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主题策划不同的活动形式,她已经想出了两个,请你再帮她补充两个活动形式。
形式一:讲述经典爱国故事
形式二:   
形式三:   
形式四:书写青春座右铭
10.“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华夏儿女。那个时代,在国家大爱和个人小爱之间,那一代科研工作者中的很多人毅然选择了前者。他们抛弃“小我”,不计荣辱,潜心钻研,从而书写出传奇。
“感动中国”栏目组决定入选邓稼先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仿照下面给郎平的颁奖词,代“感动中国”栏目给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④100字左右。
郎平,雄心志四海
颁奖词:临危不乱, 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 一回回倒地, 一次次跃起, 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 一把铁榔头, 一个大传奇!
【写法指导】
颁奖词的写作要点:①言简意赅,概括获奖对象最光辉的事迹及其体现的精神;②评价精准,要尽量运用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③饱含感情,要以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直抒胸臆的方式;④富有文采,要尽可能灵活使用修辞手法,变换长短句式。
四、综合性学习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班级开展以“弘扬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热身】本次活动的策划人小语拟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帮忙完善。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朴素情感。妇rú 皆知的物理学家邓稼先是杨振宁敬爱的 zhì友;他热血殷红,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是当之无 kuì的英雄,是____,是____,是____,也是____。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殷(   )红 鞠躬尽瘁(   ) 脊(   )梁
12.根据拼音写汉字。
妇rú   皆知 zhi   友 当之无 kuì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推动历史前进的功臣
②扭转乾坤的巨人
③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④比常人更有耐力战胜自己的勇士
A.④②①③ B.④①②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回顾“两弹”实验秘闻
罗 坪
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年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9岁。
张其彬到基地后,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很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据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后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用绳子拉。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移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包括张其彬在内的七个人。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的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
张其彬称,不像现在电视上演的要喊点火,是按按钮。当时他们就是按照程序,拧动钥匙。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
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瀚无垠的天幕。顾不上欢呼,也没有等到原子弹爆炸,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几分钟后,张其彬冲上来喊道:“爆炸了!”当时大家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4.本文按照    顺序,以    为线索行文。
15.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任选一处,谈谈其作用。
16.文中画线部分引用了张其彬日记中的话,有什么好处?
17.你认为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个人,能否被称为“勇士”?请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六、写作题
18.1986年的一个黄昏,受核辐射影响而身患癌症的邓稼先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来到天安门广场。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他轻声问道:十年二十年后,人们还会记得我们吗 这是一个科学泰斗、国家栋梁在生命极限时对社会和历史的感吟和叩问!这轻声的叩问是否敲击了你的心灵 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文章不完全是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来行文的。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2.【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可删去“原因”。
B.主语残缺,去掉“通过”或“使”。
C.正确。
D.语序不当,将“充分”移到“发挥”的前面。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3.【答案】A
【解析】A. “锋芒毕露” 意思是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在句子 “他第一次参加短跑比赛就锋芒毕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中,用 “锋芒毕露” 来形容他在短跑比赛中取得成绩不恰当,因为 “锋芒毕露” 侧重于展现锐气和才华的方式比较张扬,带有炫耀的意味,而参加比赛取得成绩用这个词不符合语境。
B.“可歌可泣” 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戍边官兵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这个句子中用 “可歌可泣” 来形容戍边官兵的英雄事迹是非常恰当的,体现了他们事迹的壮烈和值得赞美。
C.“妇孺皆知” 意思是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现在雷锋已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人物了”,雷锋作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榜样人物,在中国广为人知,用 “妇孺皆知” 来形容很合适。
D.“马革裹尸” 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这句话表达在国家危难关头,大丈夫应该为国献身的壮志豪情,“马革裹尸”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体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做好此题的关键要熟知成语的意义,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常用成语。
4.【答案】D
【解析】D:成分残缺。可以改为:在本届世乒赛上,运动健儿们经过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或者是: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奋力拼搏,运动健儿们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熟练掌握修改病句“增删调换”这四种方法。要尽量保持句子原意不变和尽量少改动。病句常见错误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分类不当、两面对一面。
5.【答案】A
【解析】A:鲜为人知(xiān) ——(xiǎn);BCD无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6.【答案】D
【解析】D:错误,《邓稼先》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非常整齐,有时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句式、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7.【答案】杨振宁
【解析】《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邓稼先被追为“两弹元勋”功勋奖章。
故答案为:杨振宁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8.【答案】元勋;背诵;奠基;谣言;昆仑;马革裹尸;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鞠躬尽瘁;当之无愧
【解析】元勋 yuán xūn 立过大功的人
背诵 bèi sòng 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或词句
奠基 diàn jī 打下建筑物的基础。比喻一种大事业的创始。
谣言 yáo yán 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
昆仑 kūn lún 山名,在新疆、西藏和青海。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指在战场上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战死疆场。
妇孺皆知 fù rú jiē zhī 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事情散播得非常广,大家都知道。
家喻户晓 jiā yù hù xiǎo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尽人皆知。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指不辞辛劳,尽力于国事,形容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 dāng zhī wú kuì 释义 完全当得起,没有惭愧和不足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故答案为:元勋、背诵、奠基、谣言、昆仑、马革裹尸、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鞠躬尽瘁、当之无愧
本题考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理解字词含义,不写错别字。
9.【答案】朗诵爱国诗词歌赋(或阅读爱国经典著作。);观看爱国纪录片(或绘制爱国情怀手抄报)
【解析】本题要求设计活动的形式,贴近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即可。例如读书笔记展览,班会、朗诵会、交流会等等。
故答案为:第1空、朗诵爱国诗词歌赋(或阅读爱国经典著作)
第2空、观看爱国纪录片(或绘制爱国情怀手抄报)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此类题目,首先提取题干关键词,如“家国情怀”,其次,围绕主题或者关键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阐述即可。
10.【答案】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股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解析】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研究了原子弹和氢弹。写颁奖词注意结合人物具体事件,如:他,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增强国防力量,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而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忘我奋斗数十年,无私地奉献了大半生的精力,他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故答案为: 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股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本题考查写颁奖词。注意结合主题“感动中国”,写出人物具体贡献及意义,语言合理生动,用上比喻或者排比,言之合理即可。
【答案】11.yān;cuì;jǐ
12.孺;挚;愧
1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字音识记,平时应注意反复记忆,针对习惯性读错的字词,应及时总结到错题集上,平时反复复习,从而准确掌握。
(2)本题考查字形,重点侧重于易错形近字。平时应理解记忆,可以通过字义记忆。
(3)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对此类题目,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审清楚题干,提取关键词,分析题目中隐藏的逻辑关系。 第二,分析选项,提取线索词语。
11. 殷是多音字,三个读音,yīn表示1.富裕;丰富。2.深厚。yān表示1.黑红色。yǐn表示1.形容雷声。
鞠躬尽瘁:指不辞辛劳,恭敬谨慎,竭尽心力于国事;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脊梁:指全身骨骼的主干,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故答案为:yān、cuì、jǐ
12. 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事情散播得非常广,大家都知道。
挚友:指的是交情深厚的朋友。
当之无愧:意思是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
故答案为:孺、挚、愧。
13.题目关键词是“ 勇士 ”、“功臣”、“ 巨人 ”、“平常人”。由此可以判断横线处的内容应该是承接上句的英雄阐述,所以第一空是勇士, 紧接着勇士阐述,就是巨人,再接着总结为功臣,最后转折说他也是平常人。
A、无误;
B、 ①② 次序颠倒;
C、 ④② 次序颠倒;
D、 ③① 次序颠倒。
故答案为: A
【答案】14.时间;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15.(示例)环境描写:“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
16.从侧面写出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不怕牺牲、忠于党的崇高精神。
17.能。理由:地下控制室距发射塔才大约100米,深4米,且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
【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4.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线索分析。根据第①段“1964年,张其彬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配到酒泉基地,作为技术员参与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那年他28岁”,第②段“两弹的发射日
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第⑤段“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第⑥段“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第⑧段“10月27日晨8时45分,距发
射仅剩下15分钟。在这最后15分钟里,张其彬跟操作员们一起进行最后的调试”,第⑨段“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可知,本文按照是照时间顺序来写的。通过时间顺序并以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回忆了两弹的发射经过,赞扬了张其彬等人不怕牺牲、忠于党和祖国的崇高精神。因此第①空应填“时间”;第②空应填“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故答案为:时间;张其彬的见闻和感受
15.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从文中找出一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环境描写:“在实验前一天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作用:描写了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说明了实验的难度之大,烘托了实验人员紧张、忐忑的心理。
16.侧面体现危险性:张其彬身处地下室,地下室距离发射塔仅约 100 米,深度 4 米,且面积狭小,一旦出现意外,生存几率渺茫。而他在日记中写下 “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从侧面反映出他所处环境的极度危险性,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留守地下室的生死考验。凸显重要意义与人物精神:将此次留守任务隐喻为 “战斗”,表明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此次任务对党的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张其彬不怕牺牲、一心为党的崇高精神品质,展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故答案为: 从侧面写出了留守地下室的危险性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张其彬不怕牺牲、忠于党的崇高精神。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⑦段“十几平方米的小控制室里,满满当当的设备仪器在工作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室外地面上零下十几摄氏度,地下室里却是零上40多摄氏度。紧张忙碌中,七勇士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可知,地下室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室内内温度过高,紧张忙碌中,大家汗流浃背,一个个热得头昏脑涨;结合第
⑧⑨段“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七人中的徐虹、颜振清、刘启泉三人冲出了控制室。按照规定的程序,这时他们必须开始工作,基地上还有许多发射后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可知,大家各有分工,按规定的程序完成各自的任务。由此可看出他们身上具有勇敢无畏、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高尚品质。因此,地下控制室留守的七人堪称“勇士”。
故答案为: 能。理由:地下控制室距发射塔才大约100米,深4米,且空间狭小,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活命。
18.【答案】示例:我们记住他们了吗 回答是令人惭愧的。多少青年人把影星歌星的生日、嗜好记得一清几楚,却不知“两弹一星”为何物,不知邓稼先这样一批为国家、民族做过巨大贡献和牺牲的科学家为何人;多少大学生满脑子都是“留学”“移民”,对邓稼先这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在祖国最艰难的岁月毅然放弃因外的优厚条件、不惜牺牲生命投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恍如隔世”“不叮理解”。我们该记住什么 什么东西应该让我们记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问自己。(提示:能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止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
【解析】依据上述材料不难理解,示例:我们记住他们了吗 回答是令人惭愧的。多少青年人把影星歌星的生日、嗜好记得一清几楚,却不知“两弹一星”为何物,不知邓稼先这样一批为国家、民族做过巨大贡献和牺牲的科学家为何人;多少大学生满脑子都是“留学”“移民”,对邓稼先这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在祖国最艰难的岁月毅然放弃因外的优厚条件、不惜牺牲生命投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恍如隔世”“不叮理解”。我们该记住什么 什么东西应该让我们记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问自己。
能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