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11:5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理解“自强不息”的意思。下面选项中的“息”字意思与“自强不息”中的“息”相同的一项是(  )
A.息息相关 B.偃旗息鼓 C.休养生息 D.屏息聆听
2.古诗词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启示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要不迷失人生方向,就必须(  )
A.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条件努力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完全统一。
C.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明辨现实生活中的是非曲直。
D.摆脱社会历史对我们的制约,永做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志青年。
4.对《登飞来峰》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向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C.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下列对诗歌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
B.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谏,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C.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
6.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B.《己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C.《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号务观,字放翁,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 。
D.《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填空题
7.《登飞来峰》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的寓意是    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三、语言表达
8.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体会诗中结尾两句的含义。
9.作者登临高险,目力长远,在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写作手法)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起句紧扣诗题,点明登临地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应天塔的高峻。
B.承句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C.转句使用典故来抒发情感,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以及不畏奸邪的勇气。
D.合句以理入诗,意蕴丰富,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1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息:气息、呼吸;B.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活动。息:停止;C.休养生息:意思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息:繁殖、滋生、生长;D.屏息聆听:暂时抑制呼吸,专心地听。息:气息、呼吸;故选B。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词义的理解方法有:查字典据词定义;分解词素;以旧带新法;词义引申法;想象描述法;看图(画图、实物))理解法;联系上下文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法;找反义词比较理解法;做动作理解法;换词(找近义词)解词法;运用解词法。
2.【答案】B
【解析】B:错误。闻说鸡鸣见日升,翻译为: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能说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理解。读懂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内容。选择题注意在古诗词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词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3.【答案】C
【解析】A.强调的是利用社会条件努力奋斗,这与诗句表达的主要思想并不完全吻合。诗句更多的是在谈如何不被迷惑,而不是如何利用条件。
B.提到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完全统一”,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个人和社会之间总会有差异和矛盾。而且,这也不是诗句要传达的主要意思。
C.则指出,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明辨是非曲直。这与诗句所表达的站在更高层次看清事物本质的思想是相符的。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可以帮助我们不被一些表面的、短期的现象所迷惑,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方向。
D.提出“摆脱社会历史对我们的制约”,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产物,总会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而且,这种思想也与诗句所要传达的积极意义不符。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4.【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 在《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的“浮云”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困难、挫折或阻碍前进的事物。诗人表示自己不害怕这些阻碍视线的浮云,这表现出他无畏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浮云在这里是负面的意向,而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5.【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没有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6.【答案】A
【解析】A.正确;
B.《己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而非“明代”;表述有误;
C.《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而非《剑南诗稿校注》;表述有误;
D.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而非“南宋”;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A
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7.【答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解析】在诗中,“浮云”不仅描绘了天空中飘动的云彩,还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这种比喻是非常贴切的,因为浮云常常象征着不稳定、易变和难以捉摸的特性,这与保守势力的特点相吻合。保守势力往往会阻碍社会进步和变革,就像浮云遮挡住阳光一样,使人们难以看清前进的方向。在字面上,它指的是诗人所攀登的飞来峰上的千寻塔的最高层。但在这里,“最高层”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实际上是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也就是那些能够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人或机构。通过攀登到最高层,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进入政治核心、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愿望。
故答案为: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8.【答案】这两句诗写诗人无畏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和信念,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政治前景和人生未来的乐观和坚定信念。同时,它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解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为: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含有深刻的理趣,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故答案为:这两句诗写诗人无畏困难和挑战的决心和信念,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豪情壮志,以及对政治前景和人生未来的乐观和坚定信念。同时,它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大意。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如动词、形容词、意象、颜色词等,理解景物特点,理解诗句暗含的哲理,以及作者情感,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9.【答案】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解析】首先,借景抒怀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登临高险的飞来峰,目力所及之处皆是壮阔景色,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勇往直前的情感。他站在山的最高层,俯瞰周围的一切,这种高远的视角和壮阔的景色为他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其次,寓理于景是这首诗的另一个重要手法。作者不仅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挑战所迷惑或吓倒。这种哲理的阐述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呈现的,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启示性。
故答案为: 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答案】10.B
11.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0.ACD.正确;
B.承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从传说入手,写“鸡鸣”就能“见日升”,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这是间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而不是直接点出;
故答案为: B
11.本题考查诗文中蕴含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为: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本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包含的哲理: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故答案为: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