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八年级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地名往往蕴含历史信息。一天,小红和爷爷路过柳州一个叫“红卫仓”的地方,小红问爷爷这个地名的来历,爷爷说:“这个地名可能与红卫兵运动有关,当时学校停课闹革命,工厂停工闹革命,全国大串联,造反大军抢夺军用物资,武斗死了不少群众利学生。” 爷爷讲的这段历史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2.1959—1961年,我国面临着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造成此次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连续的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影响
C.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破坏
3.“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等口号应产生于( )
A.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6.某班开展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题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
A.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7.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
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 )
A.土地改革计划 B.三大改造计划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分三步走的战略计划
9.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实行赎买政策的行业是( )
A.农业 B.工业
C.手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订
1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义务教育法》
12.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论有误的是( )
A.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
B.是给国家、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C.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丰富文化生活
D.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3.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 )
A.“三大改造”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十年“文革”时期
16.“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A.老干部批评“文革”错误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B.1976年群众在天安门前悼念周恩来,却被“四人帮”强压下去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非法监禁,迫害而死
D.“四人帮”借批林彪,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 辈革命家
17.某班同学准备举行“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搜集到了以下资料,哪一项不适合采用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
C.武汉长江大桥 D.葛洲坝水利工程
18.《人民日报》在一篇社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热烈地向发射旱稻、花生高产量 ‘卫星’的同志们祝贺……去年,我国水稻亩产量的最高纪录,单季稻是2400多斤。建国一社所创造的纪录,比去年增长14倍以上。”这段报道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
A.1953年 B.1965年
C.1980年 D.1958年
第II卷(非选择题)
19.明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今年暑假,小明打算去看望爷爷、奶奶,并完成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资料。下面几个问题,是他资料中的一部分,你能回答吗?试试看。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对农村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改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作了哪些重大调整?
(4)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意义是什么?
(5)假如你是人大代表,请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20.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材料一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哪次重要会议?
(2)材料二“共产党一心救中国”的奋斗中,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在哪座城市爆发?1927年,谁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宥新中国”。请写出标志新中国成立的事件?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1.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 “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它将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孙宪中教授语
材料三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1)材料一出自1954年颁布的哪部文件?它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哪个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1986年以来,保障我们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受教育机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人才。
材料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材料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个时期的基本任务?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材料三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在中国出现了哪两大运动?
23.2004—2014年我国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说明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
(2)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其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什么形式?
(3)1958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出现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哪两场运动?
(4)出现下图所示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农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A
6.C
7.C
8.C
9.D
10.C
11.B
12.C
13.C
14.B
15.C
16.C
17.D
18.D
19.
(1)《土地改革法》
(2)农业生产合作社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言之有理即可
20.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2)南昌 、毛泽东
(3)开国大典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等。(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21.
(1)《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2)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的重要保证。
22.
(1)第一个五年计划。
(2)1956年.中共八大
(3)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3.
(1)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要切合农村实际;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