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识、组、计、算”等生字,掌握“减法、卡片”等词语。
初步感知拼音字母表顺序,能正确朗读字母。
朗读诗歌《祖国多么广大》,感受祖国地域辽阔。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20分钟)
情境导入(3分钟)
展示“数学书、卡片、合唱团”实物,提问:“这些物品在语文课中会用到哪些词语?”
引出词语:识字、计算、图形、组词、减法、卡片、列算式、合唱团。
生字闯关(10分钟)
字卡配对:学生分组将拼音卡(如“sh픓jiǎn”)与汉字卡(“识”“减”)配对。
组词游戏:用“卡、合、团”组词(如“卡片”“合唱团”),鼓励创编短语。
词语运用(7分钟)
完成句子填空:“我用(卡片)学习(组词),还会帮老师(列算式)。”
二、汉语拼音字母表(15分钟)
字母歌热身(3分钟)
播放《拼音字母歌》,学生跟唱,初步感知字母顺序。
字母表认读(7分钟)
多媒体展示字母表,教师领读,重点区分“b-d”“p-q”等易混淆字母。
手指书空:学生用手指在空中书写字母,边写边读。
字母接龙(5分钟)
分组比赛:每组依次说出字母(A→B→C…),接龙错误最少的小组获胜。
三、诗歌朗读《祖国多么广大》(10分钟)
情境渲染(3分钟)
播放祖国不同地区图片(雪景、绿柳、鲜花),提问:“这些景色出现在哪里?”
朗读指导(5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飞舞”“发芽”等词语的轻重音。
想象表达(2分钟)
学生用动作表现“雪花飞舞”“柳枝发芽”,感受诗歌画面美。
四、书写提示(课末5分钟)
观察“日积月累”板块的田字格范例,教师示范“春、晓”的笔顺,强调“横平竖直”。
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春”字,同桌互评书写工整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区分“an/ang”韵母,掌握相关汉字。
背诵古诗《春晓》,体会诗歌韵律。
学会用礼貌用语请求帮助,完成情景对话。
教学过程
一、字词句运用(15分钟)
韵母发现(5分钟)
出示汉字:“见、万、王、羊”(an韵)与“长、言、半、上”(ang韵)。
学生分组朗读,总结规律:“an”发音短促,“ang”发音绵长。
汉字归类(5分钟)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将字卡投入标有“an”“ang”的纸箱中。
书写练习(5分钟)
临摹“长”“半”,教师巡视指导“长”字的撇捺舒展。
二、日积月累《春晓》(15分钟)
古诗新唱(4分钟)
播放儿歌版《春晓》,学生跟唱,熟悉诗歌内容。
诗意理解(6分钟)
结合插图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春天的声音?”(鸟鸣、风雨声)
背诵擂台(5分钟)
分组背诵比赛,加入动作表演(如“闻啼鸟”做倾听状)。
三、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15分钟)
情境模拟(5分钟)
教师示范:“大姐姐,我的风筝挂在树上了,请您帮我拿一下好吗?”
角色扮演(7分钟)
学生两人一组,模拟借水彩笔、请求拿书等场景,必须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评价反馈(3分钟)
投票选出“最有礼貌小使者”,强调“您好”“不客气”的使用场景。
四、和大人一起读《姐姐赶牛》(10分钟)
情景导入(2分钟)
出示"牛吃草"动画,提问:"如果牛不听话该怎么办?"引出儿歌内容。
互动朗读(5分钟)
教师示范:用节奏拍手读儿歌,重点突出"牛、柳、走、头"等押韵字。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姐姐"和"牛",边读边做动作(如"拉牛走"做拉扯动作,"捡石头"做蹲下状)。
填空朗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例:教师:"姐姐赶牛——",学生:"河边走!")。
理解与表达(3分钟)
提问讨论:"为什么牛牛最后会扭头走?姐姐用了什么办法?"
联系生活:"如果你遇到困难,会像姐姐一样动脑筋吗?"
作业设计
基础题:抄写“识、减、卡”各3遍,并用“合唱团”造句。
实践题:向家人背诵《春晓》,并解释“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拓展题:观察家中物品,用“图形、卡片”等词语向父母介绍。
亲子任务:与家长共读《姐姐赶牛》,用废旧材料制作"牛"和"柳树"手偶,表演儿歌情节。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识字加油站:识 组 计算 减法 卡片
拼音字母表:A B C D E F G…
祖国广大:雪花 柳枝 鲜花
春晓:鸟鸣 + 风雨 → 花落
礼貌用语:请、谢谢、不客气
和大人一起读
《姐姐赶牛》
姐姐护柳 → 牛顶姐姐 → 巧用石头 → 牛儿走
(遇到困难 → 观察思考 →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是否通过游戏激发了一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
学生在区分“an/ang”时是否仍存在混淆?需增加对比练习。
口语交际环节是否覆盖了真实生活场景?可结合校园生活补充案例。
角色扮演是否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护柳""拗不过"等动作含义。
押韵朗读是否增强学生对汉语语音美的感知。
手偶制作作业能否促进家校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