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七年级下册 · 第9课
“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女子未必就比男子差,或是不比男子差。
巾帼一般是指妇女
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
须眉指壮年的男子
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
部编版 七年级 下册 第九课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了解互文和复沓手法
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理清结构脉络,品味人物个性
学习木兰精神
花木兰是北朝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旋而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辞官回乡。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
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选自
《乐府诗集》
又名
《木兰辞》
编者
郭茂倩
南北朝时
北朝民歌
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乐府
汉朝的音乐机关
制定乐谱
任务
采集歌词
训练乐工
读准下列字音
唧唧( )
jī
机杼( )
zhù
军帖( )
tiě
可汗( )
kè hán
鞍鞯( )
ān jiān
辔头( )
pèi
鸣溅溅( )
jiān
燕山( )
yān
鸣啾啾( )
jiū
戎机( )
jī
朔气( )
shuò
金柝( )
tuò
扶将( )
jiāng
红妆( )
zhuāng
著( )
zhuó
帖花黄( )
tiē
火伴( )
hu
读准节奏
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
【例如】
唧唧 / 复 / 唧唧,木兰 / 当户 / 织, 不闻 / 机杼 / 声,唯闻 / 女 / 叹息。
看课文注释
借助自己手头上的工具书理解课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爹征。
对着门织布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只
想
思念
也
征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父亲
为此
买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册,每一册(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译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早晨
辞别
住宿过夜
到
胡人的战马
只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嘶鸣声。
【译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想要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战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死了 ,有的胜利归来。
木兰十多年之后幸运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
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译文】
奔赴
像
过
北方
拜见
记功
有余
骑上
做
爹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对着,朝着
行军打仗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和在脸上贴花黄。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常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又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
哪个是雌兔呢?
【译文】
外城
扶持
穿
动弹
眯着眼
贴着靠
跑
怎么,哪里
试用简洁的短句概括诗歌情节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比喻作结,讴歌赞美
合作探究:赏析诗歌的详略安排及用意
彩虹
—— 详 写
彩虹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彩虹
—— 略 写
彩虹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彩虹
—— 详 写
彩虹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详写
女儿情态
略写
英雄气慨
因为
突出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
略写战争残酷、详写回乡团聚,隐含着作者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人物形象赏析:花木兰是个怎么样的人?
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
机敏活泼
勇敢
娇美
孝顺
爱国
不慕名利
是平民少女,更是巾帼英雄!
思考:千百年来,花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木兰上马有男儿的勇武,下马有女儿的娇柔,一反既往阳刚阴柔的刻板审美印象,具有巨大的持久的魅力。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忠孝的美德,木兰代父从军,既是对父亲的孝,也是对国家的忠,因此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中华民族历来崇敬不恋功名、洁身自好的节操,木兰英勇善战,不恋高官厚禄,功成身退,归隐故乡,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是人民心中美好品德的化身。
通假字
“帖”通“贴”
粘贴。
古今异义
古义:
只
今义:
表转折
古义:
不愿做
今义:
不必
古义:
父亲
今义:
爷爷
但
不用
爷
古今异义
古义:
门
今义:
一户人家
户
古义:
表多数
今义:
数词
十二
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走
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名词,集市。
市
愿为市鞍马
动词,买。
昨夜见军帖
文书。
帖
对镜帖花黄
通“贴”,贴上。
写法探究
互文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翻译时,要合句翻译。
写法探究
互文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说的是十年的征战,经历了数百次战斗,有的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有的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下面的译文对吗?
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对着窗户,照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木兰)到各处集市买了骏马,买了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买了嚼子和缰绳,还买了长鞭。
译:木兰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坐各个房间的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美丽的秀发,贴花黄。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正确的翻译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第一句末的词与第二个句子的第一个词相同,意思相连。
下列句子也是顶真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复沓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复沓。作用:朗朗上口,铺陈排比,有种回环往复之美。
还有: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渲染家中的欢乐气氛
排比表达效果:
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渲染紧张而周密地
准备戎装的气氛
描写了战地生活的艰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
对偶/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烘托了木兰英勇善战,生还的不易。
对偶/夸张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间接表现了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1.文章以比喻结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以双兔为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一事进行巧妙地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机警,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2.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A
理解性默写
1.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成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木兰诗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机杼(zhù) 军帖(tiē) 可汗(kè hán) 鞍鞯(jiān)
B.辔头(pèi) 胡骑(qí) 啾啾(jiū) 霍霍(huò)
C.阿姊(zǐ) 红妆(zhuāng) 溅溅(jiān) 戎机(róng)
D.金柝(tuò) 云鬓(bìn) 铠甲(kǎi) 燕山(y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3.选出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1)双兔傍地走( )
A.走马观花 B.茶走味了 C.车刚走 D.走亲戚
(2)安能辨我是雄雌( )
A.坐立不安 B.安敢如此 C.安的什么心 D.安个头衔
(3)木兰当户织( )
A.罚不当罪 B.当着大家谈一谈 C.当之无愧 D.当干部
4.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对偶,突出了木兰的忧虑)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设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写出了操办的急切,渲染了气氛的紧张,同时又显得井然有序)
D.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对偶,突出战事紧急)
6.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很多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7.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夸张地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明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要践行这种传统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午12点多,趁着午间休息,某中学17岁的叶富源,背起爸爸叶春柏在学校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阳光透过枝丫,照在两人的笑脸上,仿佛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四年前,一场事故之后,叶春柏高位截瘫。两年后,无法忍受生活压力的妻子离家出走,只剩下一对儿女。姐姐叶东梅在外上大学,为了方便照顾爸爸,弟弟叶富源到学校上高中后,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民房,背着爸爸去上学。尽管每天安顿好爸爸,深夜11点过后才能坐在床上靠着墙壁复习功课,但叶富源的成绩却很优秀,经常考到年级第一名。父子俩对未来充满希望:“熬过这几年,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1)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叶富源的事迹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下面是三位网友发帖的内容,请你以“热爱生活”的网友身份跟帖,写几句赞美、鼓励的话。要求不少于3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书虫:养育恩,不能忘。亲情浓于水,孝心感天地!相比那些忘恩负义的人,你是巨人!相信困难是暂时的,祝愿你们一家幸福!
读来读去:感念爱,懂得爱。好娃娃,想捐钱给你!
观天下:不懈的努力,点燃亲情的颂歌,一路的跋涉不仅担起了一个家庭,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而且树立了品学兼优、自强自立、坚强乐观的典范。叶富源,你的奋斗感人至深!
热爱生活: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当户理红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我旧时裳(______)
(3)朔气传金柝(_________)
(4)雌兔眼迷离(_________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1. 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12.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表现了木兰___________的性格。
13. 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14.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三、拓展阅读
【湖北省咸宁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 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 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 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16.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 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 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 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17.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 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 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 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18.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2020年襄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芼迹,恩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③:“此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澣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幼嗜学 嗜: (2)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于:
20.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 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22. 文中柳公杈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_______________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_____的写作手法。
23.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2.C
3.【答案】(1)A(2)B(3)B 4.A 5.B 6.A
7. 【答案】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答案】(1)17岁孝子背着父亲上学。
(2)示例:为了父亲的生活,你背负压力;为了家庭的未来,你勤奋读书;为了人生的梦想,你自强不息。你的行动温暖了亲人,感动了世人!——叶富源,没有困难能难倒你!
二、课内精读
9. (1) 女子的艳丽装束 。(2) 穿 。(3) 北方。 (4) 眯着眼。
10. (1) 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 (2) 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分辨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1. 表达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12. 对偶;当机立断。
13. 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14. 拟声词“霍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三、拓展阅读
15. D 16. D 17. B
18. (1)于是回家,跟从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归家”译为“回到家乡”,“从”译为“跟着”也对;“益力”译为“更加卖力”或“更加出力”,也算对;把“讲学益力”译为“讲学更加努力/卖力/出力”,都算对。)
(2)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把“是家”译为“这家”亦可;“命中”译为“射中”也对;“多命中”译为“命中率(很)高”,也算对;把“无”译为“别”亦可;把“无自取死”译为“不要自己去找死”或“不要自寻死路”,都对。)
19. (1)爱好(喜好、喜欢等);(2)在
20. A
21. 学士们都称赞咏颂皇帝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没有说话。
22. 穿洗过的衣服;衬托。
23. 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七下第9课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积累文言实词,了解互文和复沓手法。
2. 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结构脉络,品味人物个性。
3. 把握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其优秀品质,弘扬传统美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人们常说“巾帼不让须眉”,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巾帼原是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现在一般指妇女。须眉是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常用来指壮年的男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女子未必就比男子差,或是不比男子差。
花木兰,就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背景介绍
花木兰是北朝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旋而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辞官回乡。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3.读准节奏
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
【例如】
唧唧 / 复 / 唧唧,木兰 / 当户 / 织,不闻 / 机杼 / 声,唯闻 / 女 / 叹息。
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1.看课文注释,借助自己手头上的工具书理解课文。
2.试用简洁的短句概括诗歌情节。
第一部分(1一3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比喻作结,讴歌赞美
明确:
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合作探究:赏析诗歌的详略安排及用意
明确: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因为①突出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②略写战争残酷、详写回乡团聚,隐含着作者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赏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花木兰是个怎么样的人?
示例:
勤劳善良 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 机敏活泼 勇敢 娇美 孝顺
爱国 不慕名利 是平民少女,更是巾帼英雄!
2.思考:千百年来,花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忠孝的美德,木兰代父从军,既是对父亲的孝,也是对国家的忠,因此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中华民族历来崇敬不恋功名、洁身自好的节操,木兰英勇善战,不恋高官厚禄,功成身退,归隐故乡,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是人民心中美好品德的化身。
木兰上马有男儿的勇武,下马有女儿的娇柔,一反既往阳刚阴柔的刻板审美印象,具有巨大的持久的魅力。
析读课文,探究写法
1.互文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说的是十年的征战,经历了数百次战斗,有的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有的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木兰)到各处集市买了骏马,买了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买了嚼子和缰绳,还买了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木兰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坐各个房间的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美丽的秀发,贴花黄。
2.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第一句末的词与第二个句子的第一个词相同,意思相连。
下列句子也是顶真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复沓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复沓。作用:朗朗上口,铺陈排比,有种回环往复之美。
4.排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渲染家中的欢乐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渲染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
排比表达效果: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5.对偶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
描写了战地生活的艰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对偶/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烘托了木兰英勇善战,生还的不易。
对偶/夸张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间接表现了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 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 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 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 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