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课PPT】【2024新版】七下第18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优课PPT】【2024新版】七下第18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09:19:15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说”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
学习目标
周敦颐 [ 1017-1073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文学家、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他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理学基本概念,对后世影响巨大。
写作背景
周敦颐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率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夏天的时候,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文体知识介绍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者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爱莲说
整体感知 翻译课文
爱莲说
周敦dūn颐yí
(一)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自由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fán


rǎn
zhuó
lián
màn
xiè
爱莲说
周敦dūn颐yí
(一)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自由读)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xiǎn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dūn颐yí
(一)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听范读)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
【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代
很,非常
(二)结合注释 翻译全文
我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译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表转折
沾染

水波
艳丽
生枝蔓
长枝节
远播
更加
耸立的样子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二)结合注释 翻译全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译文】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认为
品德高尚的人
(二)结合注释 翻译全文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译文】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叹词,哎
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
(二)结合注释 翻译全文
问题探究
1.“予”爱莲花什么? 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在写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气:“香远益清”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予独爱莲 莲的特点 君子的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净,
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
庄重
花柄通达笔直
不旁逸斜出
清香,
给周围以有益的影响
洁净且笔直挺立
凛然不可侵犯
洁身自爱,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
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正直不苟,胸怀坦荡
独立,正直
美德广布,有感召力
洁净挺拔,卓尔不群
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雅致端庄
2.文中写莲花的句子,分别体现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它们分别对应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哪些美好品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4.作者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作者写菊和牡丹:
一是对莲的衬托,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
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衬 托
“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有时可分出正衬和反衬。
反衬
牡丹

“菊之爱”有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洁身自好的人格。
从第一层看,作者主张入世,与之相反,可理解为反衬;从后一层看,“菊之爱”和“莲之爱”都是不同流合污、不攀权附贵,洁身自好,有相同之处,可理解为正衬。
据此,我们不妨理解为: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至于正衬还是反衬,可以不必深究。
写法知识
5.作者对这三种人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爱牡丹
爱莲
君子
身居浊世
洁身自好
隐逸者
离世隐居
爱菊


富贵者
追名逐利




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不同点
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相同点
都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课文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批判。
结构梳理
爱莲说
不慕名利
洁身自爱
菊(衬托)
牡丹(衬托)
——隐逸者:孤高避世——鲜有闻

生长环境:洁身自好
外形香气:正直高尚
风度气质:清高庄重
君子——同予者何人
——富贵者:追名逐利——宜乎众矣
拓展延伸
寻找同路人
可惜“青山石多玉石少,世间人多君子稀”。文末,周敦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为何发出一声叹息?叹真隐者少!叹追名逐利者多!叹自己志在君子,却无同路人!
——周敦颐孤独吗?上下五千年,给周敦颐找找同路人。
寻找同路人
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③ 战国时孟子高喊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④ 唐代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每到一处都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⑤ 北宋的范仲淹因岳阳楼重修而表达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思。
⑥ 北宋的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了解古诗文中的花语
花名 特点及象征意义 诗文名句

花朵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谦谦君子的象征。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薛纲《题徐明德墨兰》)

生于淤泥,却亭亭玉立,香气清芬,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清丽淡雅、傲霜斗寒,故常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题画菊》)

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高洁傲岸、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教材课后习题
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陋室铭》
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爱莲说》
教材课后习题
二、《爱莲说》中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的美好品质。
和同学们讨论,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他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扬,被人敬重。
教材课后习题
三、《爱莲说》中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的美好品质。
和同学们讨论,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己身。
教材课后习题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课堂检测
1、对文章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等,本文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B.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龄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C.写法上,《爱莲说》托物言志,以莲喻人;同时,还运用了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手法,突出“爱莲”的主题;而且,文章一“爱”字贯穿,文脉通畅,结构严谨。
D.《爱莲说)是中国古典散文的精品。周敦颐之前,有“岁寒四友”“花中四着子”之说;但《爱莲说》以莲花比喻君子,现已成定论,可谓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C
没有欲扬先抑
课堂检测
2、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傲的句子是:
表达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文章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课堂寄语
愿做那朵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做那朵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鲁迅写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布置作业
1. 模仿课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200—300字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志向。
2. 收集几篇托物言志的古诗文,了解古诗文中描写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并做积累。17 《短文两篇》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积累(33分)
1.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惟吾德馨(xīn) B.无案牍之劳形(dōu)
C.可爱者甚蕃 (fán)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7分)
(1)惟吾德馨(    ) (2)往来无白丁(    )
(3)无案牍之劳形(    ) (4)濯清涟而不妖(    )
(5)不可亵玩(    ) (6)宜乎众矣  (    )
(7)亭亭净植  (    )
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水陆草木之花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苔痕上阶绿 D.无丝竹之乱耳
6.下列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理解:作者以上两句类比起句,引发本句主旨,说明陋室也可以因高尚之士而声名远播。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理解:此处极言屋主从不与人交往,陋室没有人来,庭院台阶都长满了青草苔,这样的屋子主人一定是一个清高之士。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之劳形。
翻译: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理解:这两句与上文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屋主超尘脱俗的胸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做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D.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作者用诸葛亮、扬雄的屋舍与自己的陋室作比,借孔子之口说出“陋室不陋”的关键是因为有自己这样的君子居住,暗示自己与他们有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2分)
A.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庄重。)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相同的人还有谁呢?)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的爱好,应该有很多。)
8.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9.对《爱莲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陋室铭》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陋室铭》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1.默写。(6分)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陋室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3)《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27分)
(一)(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词。(4分)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2.翻译。(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3分)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4分)
(二)(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爱莲说》)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踩) D.父来室中,语之(告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4.【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4分)
【乙文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站起来绕着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坑洼,直径一尺,渐渐侵蚀扩展。每次踩到这里,(我)总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找我谈话,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坑洼填平。(父亲走后,)我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坑洼处,心里一惊,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坦坦的。我像这样走了许多天才又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答案
一、
1.B
2.A
3.(1)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2)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3)指官府文书
(4)过分艳丽 (5)靠近玩弄 (6)应当 (7)耸立的样子
4.C
5.D(解析:D中的“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是名词用作动词。)
6.B
7.B
8.B
9.C
10.C
11.(1)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3)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二、
(一)1.(1)出名、著名(2)使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
2.(1)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 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二)1.A 
2.(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父亲)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3.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七下第18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说”这一文体,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学习衬托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莲又称荷花、水芙蓉。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2、文学常识
(一)作者介绍
周敦颐 [ 1017-1073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文学家、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他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理学基本概念,对后世影响巨大。
(2)写作背景
周敦颐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率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夏天的时候,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三)文体知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者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整体感知 翻译课文
(1)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爱莲说
周敦dūn颐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rǎn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听音频朗读,齐读。
(二)结合注释 翻译全文(小组合作完成)
(重点字词解析见课件)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三)结合译文 再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4、问题探究
1、“予”爱莲花什么? 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在写莲花?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气:“香远益清”
(4)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2、文中写莲花的句子,分别体现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它们分别对应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哪些美好品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4、作者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预设: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
写法知识:“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有时可分出正衬和反衬。
(1)正衬:菊花秋天开放,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反衬:牡丹雍容华贵,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2)“菊之爱”有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洁身自好的人格。从第一层看,作者主张入世,与之相反,可理解为反衬;从后一层看,“菊之爱”和“莲之爱”都是不同流合污、不攀权附贵,洁身自好,有相同之处,可理解为正衬。
据此,我们不妨理解为: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至于正衬还是反衬,可以不必深究。
5、作者对这三种人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对离世隐居的隐逸者的惋惜,因为爱菊之人“陶后鲜有闻”;对追名逐利的富贵者的厌恶,因为爱牡丹之人“宜乎众矣”;对身居浊世、洁身自好的君子的赞美、欣赏,因为“予独爱莲”,愿如莲一般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高的操守,独守君子之志。
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预设:
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同——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5、课文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批判。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结构梳理
6、拓展延伸
(一)寻找同路人
可惜“青山石多玉石少,世间人多君子稀”。文末,周敦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为何发出一声叹息?叹真隐者少!叹追名逐利者多!叹自己志在君子,却无同路人!
——周敦颐孤独吗?上下五千年,给周敦颐找找同路人。
预设:
①唐代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每到一处都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战国时孟子高喊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③北宋的范仲淹因岳阳楼重修而表达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思。
④北宋的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兼济天下,是君子对生命的崇高追求。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2)了解古诗文中的花语
(教材课后习题见课件和教参)
7、课堂寄语:
愿做那朵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做那朵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鲁迅写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布置作业
1.模仿课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200—300字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志向。
2.收集几篇托物言志的古诗文,了解古诗文中描写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并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