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七年级下册 · 第23课
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出征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纪录片中国空间站中,呈现了这段珍贵的4K修复高清影像。
学习
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重点
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凡过程
难点
学习航天人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素养
作者简介
ZUO ZHE JIAN JIE
杨利伟 [ 1965年6月21日出生 ]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同年11月,他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获“航天功勋”奖章,成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继苏联和美国之后)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识字读音
SHI ZI DU YIN
轮廓 ( )
kuò
炽热( )
chì
遨游( )
áo
严谨( )
jǐn
稠密 ( )
chóu
无虞( )
yú
确凿( )
záo
赫兹( )
hè
烧灼( )
zhuó
舷窗( )
xián
屏息( )
bǐnɡ
俯瞰( )
kàn
弧 ( )
hú
模拟( )
mó
概率( )
lǜ
五脏六腑( )
zàng
耐人寻味( )
nài
千钧重负( )
jūn
惊心动魄( )
pò
词语解释
CI YU JIE SHI
释然
应付自如
本末倒置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遨 游
屏息凝神
无 虞
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形容处事从容不迫,毫不费力。
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漫游;游历。
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不用忧虑。
整体感知
ZHENG TI GAN ZHI
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标题的作用:
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整体感知
ZHENG TI GAN ZHI
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整体感知
ZHENG TI GAN ZHI
文章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
作者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时间顺序,多角度展现太空一日的所见所闻所感。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又连成一个整体。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既符合事情发展的脉络,又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色?
时间顺序
精读课文
JING DU KE WEN
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意外情况 心理活动 举动
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痛苦
谨慎操作,顽强顶住
失重状态下“本末倒置”的错觉
靠意志克服
眼睛闭着猛想
听到神秘敲击声
别害怕
趴 听 看 找
过载
没有紧张
舷窗玻璃出现裂缝
紧张惊慌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抛伞时飞船剧烈晃荡
不用紧张,很正常
拽 按下
精读课文
JING DU KE WEN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杨利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精读课文
JING DU KE WEN
科学、严谨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23
用各种方法模拟的神秘敲击声不像当时的声音,就不签字。
实事求是地说在太空没有看到长城或者其他单体建筑。
各种数据正常,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如“5时35分”“5时58分”“6时4分”一连串时间,精确到分,既交代了返航时间顺序,也说明操作的科学严谨。
精读课文
JING DU KE WEN
科学、严谨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当不能确定看到的是什么的时候连用三个表示推测的词语,体现了杨利伟表达时语言的严谨性。
精读课文
JING DU KE WEN
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作为航天人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载人飞船上看地球,杨利伟说“我没有看到长城”,似乎是对“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曾经流传甚广说法的完全否认。你是怎样看待杨利伟的“异类”说法的?
品味语言
PIN WEI YU YAN
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景物描写
表达了“我”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心理描写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品味语言
PIN WEI YU YAN
此外,文中还有许多其他细节描写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太空的神秘,激发读者对太空的向往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杨利伟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
合作探究
HE ZUO TAN JIU
这是一种科学求实精神的体现,也是作为一名航天员为国家科技进步负责任的态度的体现。他在航天过程中的每一个体验,每一份感受,每一份资料都是极为珍贵的,对航天事业的进步也是极为可贵的,可以让研究员和航天员少走许多弯路。
为什么杨利伟不但记录了航天过程,而且把不同阶段的感受告诉了研究员和航天员?
合作探究
HE ZUO TAN JIU
并非如此,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的荣誉。本课中诸多突发事件、危急情况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坦然面对这一切的。
是否只有为国捐躯才能称为英雄?
拓展延伸
TUO ZHAN YAN SHEN
采访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需要表达出对他的敬佩,同时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从飞行中的难忘经历、心理变化、对未来航天事业的期望等方面提问,如:
1. 杨利伟先生,在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哪一个瞬间让您觉得最不可思议、最难忘?
2. 面对太空飞行未知的风险,您在执行任务前是如何克服心理压力的?
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采访杨利伟时会说些什么?
拓展延伸
TUO ZHAN YAN SHEN
3. 您觉得太空一日的经历,对我国后续的航天事业发展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
4. 您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和我们平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当时心里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5. 对于未来更多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您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采访杨利伟时会说些什么?
归纳主题
TUO ZHAN YAN SHEN
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勇于牺牲的精神。
布置作业
TUO ZHAN YAN SHEN
观看我国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视频或有关通讯谈谈自己的感想。
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号”飞船载着宇航员
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7日
16时40分00秒
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
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和其他两名男航天员一起,搭载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在18日约11点左右,飞船转入自主控制飞行,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
在这之前,全世界已有56名女航天员到过太空,占航天员总数的约一成,其中美国46人,前苏联3人,加拿大2人,法国1人,英国1人,日本2人,韩国1人。而我国的首位女宇航员将成为世界第57名女宇航员
2013年6月20日上午
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
成功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2年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
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
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了新的里程碑。飞船成功发射并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舱门迎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在轨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包括出舱活动、太空授课等,为后续的空间站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空间站建设与应用方面的成果。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为空间站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12时51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第23课《太空一日》课时练习
一、 填空题
1.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舷窗( )拍摄( )轮廓( )俯瞰( )
棉絮( )稠密( )概率( )烧灼( )
2. 用横线画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弧线 模拟 严谨 慨率 烧灼
确凿 无虞 逃逸 竭色 瞬间
千均重负 耐人寻味 屏息凝神
3. 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①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________(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如同一次重生。
②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________(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③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________”(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的错觉。
④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________(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二、 现代文阅读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雕刻”火药30年 航天工匠“一把刀”(节选)
——记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几十斤重的密封堵盖一打开,刺鼻的气味立马涌出来,这是火炸药的味道。火炸药异常敏感,一丁点磕碰,甚至衣服擦出静电,都可能瞬间引爆,几千摄氏度高温中蘑菇云腾起,人就“灰飞烟灭”了。
30年来,在这个全世界都无法完全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的岗位上,徐立平忍耐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与寂寞,以精湛技艺和过人胆识“雕刻”火药,将一件件大国利器送入云霄,从航天“蓝领”一步步成长为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
秦岭深处“一把刀”
已是整形组一把好手的杜鹏还记得,17年前刚到秦岭深山厂房上班“学艺”,就听说整形组有个徐立平是“一把刀”。
徐立平的手艺也不是生来就有。他进厂的第一天,师傅就带他见识了点火试验。“巨大的轰鸣声,窜出的火苗,腾起的蘑菇云”成为他一生难忘的记忆,也使他下决心规避危险,胆大心细,勤学苦练。练秃了30多把刀,他的手越来越有感觉,一摸,就知道如何雕刻出符合要求的药面,特准。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2张A4纸的厚度,“一把刀”堪称完美。
徐立平带班很严。天平砝码摆放要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反了不行;没状态就不能上岗;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行;要是谁被发现作业时忘戴防静电手环,他给你一把揪出来:“你还要命不?!你还回家不?!你不要命大家还要命……”
没见过大风浪,不经历生死,很难理解徐立平的“根铁不成钢”。这工作,太危险!
那是1989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再次发现裂纹,为了找准故障原因,不影响后续研制进度,在当时没有先进“探伤”设备的情况下,专家组决定,就地挖药,查找“病根”。
徐立平那时工作不到3年,和师傅们一起加入挖药突击队。挖药,每次只能进一人。在狭窄的空间里,人如同“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堆里,每次只铲出四五克药。穿好防静电的纯棉秋衣、纯棉工服,徐立平小心翼翼地钻躺进去。他感到这个狭小而冰凉的世界,一下子安静了。
忍受着浓烈的气味,徐立平和突击队员10多分钟一换,打“车轮战”,如同蚂蚁搬家一样,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故障成功排除,为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争取了宝贵时间。但任务完成后,徐立平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行走。
“寂寞工匠”不寂寞
每当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成功、举国热烈欢庆时,有谁会想到,直上九天的大国重器,也曾在寂静郊外的厂房里,被一群手持刀具、样貌普通的师傅削削铲铲过。
位于西安市东郊的航天科技四院的发动机整形厂房四周空空荡荡。每天他们面对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固体发动机。偌大的厂房里,每次作业最多只有两个人在现场。一干就是一整天。
赶上重点型号投入批产时,任务重、周期紧,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仍满足不了进度要求,时不时还得钻进发动机“挖药”。这样的工作,不是谁都能忍受的。曾有半年,整形组招的3个年轻人,没干几天就怕了,全都走了。
赶进度时,从早晨8点进厂,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确保如期交工。走出厂房那一刻,徐立平“眼睛都花了”。精神紧绷睡不着觉的男人总爱围在一起喝酒,“大战”之后与诸君碰杯笑饮,杜鹏说,那大概是工作中徐立平最放松的时刻。
然而只要上班,危险就无时不在。一位工友在给一台直径仅碗口大小的发动机做药面整形时,因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这成为徐立平多年不愿提起的痛。
刀惹的祸还得从刀上想办法。徐立平和同事们琢磨着要改进出更好用、更安全的刀具。
他们一块去西安城隍庙,从木匠的刀具上寻找灵感;在厂房一遍遍试验,摸索设计参数;回到家像“着魔”一样,在纸上涂涂画画,不懂的就问厂里的老师傅。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用削皮机削苹果,他突然有了灵感。第二天一上班,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反复调整刀片角度。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切削,称量,废药处理一气呵成。
“过去4个人一天整6台,现在一天能整24台。”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就这样,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
那台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被命名为“立平刀”。
(1)文章为什么从对火炸药的描写开始?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作简析。
(3)这篇人物新闻报道中有很多数字,请你举一例说明运用数字的好处。
(4)文章运用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①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②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仅凭肉眼,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③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④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唯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⑤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⑥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
(1)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2)第②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中“据说”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下来的。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
飞船的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域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道,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1)画线的“一目了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2)画线句“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3)在太空中用肉眼能看到长城的谬传为什么流传甚广?
(4)“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中“大都”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一、 填空题
1.
xián,shè,kuò,kàn,xù,chóu,gài,zhuó
2.
慨—概 竭—褐 均—钧
3.
如释重负;耐人寻味;本末倒置;屏息凝神
二、 现代文阅读
4.
(1)交代下文要介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工作环境的危险,扣人心弦,激发人们对这位为国家航天事业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的敬仰之情。
(2)总结上文,点明徐立平严格要求的原因,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震撼性和感染力,突出徐立平的严谨和高尚。
(3)示例:“不超过0.2毫米,2张A4纸的厚度”,运用数字表现徐立平整形的精准,突出徐立平的严谨敬业。
(4)本文运用小标题有提示内容、点明主旨的作用。
5.
(1)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
(2)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3)“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4)C
6.
(1)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作用:说明飞船的预定飞行轨道,投影到地球上的位置的精准。
(2)期待中包含了浓浓的对祖国和亲人的爱。
(3)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却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4)“大都”表示绝大部分,但不是全部。用语非常准确。七下第23课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
2.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凡过程。
3.学习航天人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播放 视频 感动中国2003——杨利伟
介绍杨利伟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 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揭示课题 《太空一日》
检查预习
字词积累
感知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标题的作用:
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2.文章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
时间顺序
3.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色?
作者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时间顺序,多角度展现太空一日的所见所闻所感。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又连成一个整体。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既符合事情发展的脉络,又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精读课文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杨利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科学、严谨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各种方法模拟的神秘敲击声不像当时的声音,就不签字。
②实事求是地说在太空没有看到长城或者其他单体建筑。
③各种数据正常,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如“5时35分”“5时58分”“6时4分”一连串时间,精确到分,既交代了返航时间顺序,也说明操作的科学严谨。
④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当不能确定看到的是什么的时候连用三个表示推测的词语,体现了杨利伟表达时语言的严谨性。
4.在载人飞船上看地球,杨利伟说“我没有看到长城”,似乎是对“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曾经流传甚广说法的完全否认。你是怎样看待杨利伟的“异类”说法的?
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作为航天人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品味语言
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
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景物描写,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③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此外,文中还有许多细节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太空的神秘,激发读者对太空的向往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杨利伟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
合作探究
1.为什么杨利伟不但记录了航天过程,而且把不同阶段的感受告诉了研究员和航天员?
这是一种科学求实精神的体现,也是作为一名航天员为国家科技进步负责任的态度的体现。他在航天过程中的每一个体验,每一份感受,每一份资料都是极为珍贵的,对航天事业的进步也是极为可贵的,可以让研究员和航天员少走许多弯路。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才能称为英雄?
并非如此,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应该给予英雄的荣誉。本课中诸多突发事件、危急情况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坦然面对这一切的。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采访杨利伟时会说些什么?
采访杨利伟这样的航天英雄,需要表达出对他的敬佩,同时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可以从飞行中的难忘经历、心理变化、对未来航天事业的期望等方面提问,如:
1. 杨利伟先生,在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哪一个瞬间让您觉得最不可思议、最难忘?
2. 面对太空飞行未知的风险,您在执行任务前是如何克服心理压力的?
3. 您觉得太空一日的经历,对我国后续的航天事业发展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
4. 您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和我们平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当时心里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5. 对于未来更多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您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杨利伟叙述自己在太空一日所见所感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宇航员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勇于牺牲的精神。
十、布置作业
观看我国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视频或有关通讯谈谈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勇于牺牲
杨利伟 临危不惧
沉着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