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竹里馆
一、导入新课
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中意境。(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识作者。
2.知背景。
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
三、感知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四、揣摩情志
1.读出意境画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
预设 (1)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人在这独特的美景下独坐,弹琴,长啸。作者所写的景物虽平淡无奇,但它的妙处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幽静的月夜竹林的意境。以人在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诗歌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2)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又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小结:这首诗意境的形成,在于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的一致。
2.读出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诗人的性情,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志趣。
(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
预设 此诗写隐居者的闲适生活与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诗歌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优美高雅的境界。
小结:全诗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山林幽居的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述。
春夜洛城闻笛
一、导入新课
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一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感惜别的《折杨柳》曲调,勾起了李白无尽的乡思。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一下诗中的浓浓乡思。(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
三、揣摩情志
1.读出意境画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
(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
预设 (1)诗人因闻笛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2)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是诗人极度夸张的主观感受。说“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
2.读出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诗歌背景,说说诗人听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
预设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时也折柳。因“柳”和“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的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小结: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显现出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本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第2课时
逢入京使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歌繁盛,边塞诗以其雄浑壮丽自成一派,代表诗人有岑参和高适等。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逢入京使》,看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板书课题)
二、写作背景
在读诗时,诗人的生平对揭开我们心头的疑问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他的经历,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岑参写作这首诗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岑参的家族显贵,出过三位宰相。但岑参出生前,家族惨遭巨变,地位一落千丈。他自幼丧父,依靠兄长教导,二十岁入长安、洛阳拜谒高官望族,献诗权贵,以求闻达。三十岁,终于进士及第,却仅被授以九品的小官,职责是看管兵器。
三、感知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
1.读出意境画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
预设 (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不矛盾。“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读出情感主旨。
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岑参的从军思想有两根精神支柱。一根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根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每一个战士踏上征途后,他都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有如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材料,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
预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复杂情感。
师小结:岑参的边塞诗数量很多,写得很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余味深长,感情真挚。
晚春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春”的魅力在哪里?我们马上一起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晚春》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作者韩愈的基本资料。
三、感知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竞相争芳斗艳,尽情展现生命的本色。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
1.读出意境画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诗歌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
预设 (1)诗人用了草树、杨花、榆荚等意象表现晚春景色。一个“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花草树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有了个性,成了精灵,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情趣。
(2)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天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2.读出情感主旨。
师:人们历来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同学们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和相关资料,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
预设 示例一:“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
示例二:“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示例三:春、夏、秋三季里争芳斗艳的花卉是相似的,而“杨花榆荚漫天飞”却是晚春特有的景色。诗人赞美它们专情,只有它们表达了与春缠绵难分、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
师小结: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诗人选择了“百般红紫”和“杨花榆荚”两个群体意象,前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后者朴实无华、随风飞舞,它们在矛盾中得到统一,共同表现出“晚春”之美,并营造出广阔的审美空间,给人以启示。
五、总结
这四首诗分别让我们领略了“诗佛”王维的空灵;“听”到了触发李白思乡之情的《折杨柳》曲;感受了岑参对京都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也见识了韩愈《晚春》诗之见仁见智的领悟。希望同学们能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浸润我们的心田。(共46张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介绍
王维[ 约701-761 ]
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曾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著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
长啸
xiào
幽篁
huáng
朗读诗歌
独坐/幽
篁/里,
弹琴/复/
长啸。
深林/人/
不知,
明月/来/
相照。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朗读诗歌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重点赏析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此两句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
【炼字】“独”字写出了诗人独自隐居在竹林深处的状况,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悠闲自由。
【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动态的琴声、吟唱声来反衬竹林的幽静,烘托出一种更幽静的意境,巧妙地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幽静的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重点赏析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修辞】拟人。
诗人把高洁的明月当成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独到的想象。虽人不知,但明月相伴,并不孤独,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的惬意中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诗歌小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隐居时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诗人高雅绝俗的境界。
概括主题
课堂随练
1. 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幽深的竹林;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口哨声。
2.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通过描写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现他超然物外、闲适、淡泊、宁静的情怀。
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
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
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
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时,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朗读诗歌
谁家/玉笛
/暗飞声,
散入/春风
/满洛城。
此夜/曲中
/闻折柳,
何人/不起
/故园情。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朗读诗歌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子的美称
【大意】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幽怨的玉笛声,乐曲伴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朗读诗歌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大意】
这样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深情!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重点赏析
(1)题解:《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点明写作的季节和具体时间。
【洛城】表明诗人是客居异乡。
本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表明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重点赏析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的笛声,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愁;
【满】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宁静的夜晚,悠扬的笛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心情。
重点赏析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小结
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客居洛阳之夜,听到《折杨柳》的幽怨笛声,抒发了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
概括主题
课堂随练
1. 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家乡
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堂随练
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作者介绍
岑参 [ 约715-770年 ]
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
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此诗创作于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朗读诗歌
故园/东望
/路漫漫,
双袖/龙钟
/泪不干。
马上/相逢
/无纸笔,
凭君/传语
/报平安。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朗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路途遥远的样子
【大意】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泪流纵横的样子
朗读诗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请求,烦劳
【大意】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捎口信
重点赏析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泪如雨下、湿袖难干,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重点赏析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炼字】“逢”字照应标题,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作为人京使者的故人在马背上相逢又交臂而过的情景。
【情感】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帝京、故园思念眷恋的柔情,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诗歌小结
这首诗是记述了诗人远赴边塞,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概括主题
双重性:思乡柔情、报国豪情
课堂随练
1.“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请你赏析一下这句“双袖龙钟泪不干”
泪流满面或者泪流纵横;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之深,仿佛要把袖子哭湿,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2. 结合诗句分析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用夸张手法表现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但是诗人怀有一番雄心壮志,只是“报平安”,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
课堂随练
3.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作者介绍
韩愈 [ 768年-824年 ]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写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朗读诗歌
草树/知春
/不久归,
百般/红紫
/斗芳菲。
杨花/榆荚
/无才思,
惟解/漫天
/作雪飞。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朗读诗歌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大意】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朗读诗歌
【大意】
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意思是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的“无才思”,没有才华
懂得,知道
重点赏析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修辞】拟人。
“知”“斗”二字赋予草木和百花以人的特征,形象地描绘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惜春争艳的场景。
【情感】表面写草木和百花知春、惜春,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重点赏析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修辞】比喻、拟人。
借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随风飘舞,加入留春的行列这一描写,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诗歌小结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无论出身如何,都应抓住时机,坚持努力,为时代展示自己的才华,奉献自己的能力。
概括主题
课堂随练
1. 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写出花草树木在暮春时节竞相开放,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2.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以争芳斗艳的形式表达对春的珍惜和留恋。七下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
(一)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曾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著有《王右丞集》。
(二)写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三)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四)重点赏析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炼字:“独”字写出了诗人独自隐居在竹林深处的状况,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悠闲自由。
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动态的琴声、吟唱声来反衬竹林的幽静,烘托出一种更幽静的意境,巧妙地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幽静的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此两句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修辞:拟人。诗人把高洁的明月当成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独到的想象。虽人不知,但明月相伴,并不孤独,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的惬意中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五)诗歌小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隐居时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诗人高雅绝俗的境界。
二、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时,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三)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幽怨的玉笛声,乐曲伴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
这样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深情!
(四)重点赏析
(1)题解:《春夜洛城闻笛》
本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表明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春夜”点明写作的季节和具体时间。
“洛城”表明诗人是客居异乡。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的笛声,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愁;
“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宁静的夜晚,悠扬的笛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心情。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诗歌小结
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客居洛阳之夜,听到《折杨柳》的幽怨笛声,抒发了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
三、学习《逢入京使》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此诗创作于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四)重点赏析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泪如雨下、湿袖难干,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炼字:“逢”字照应标题,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作为人京使者的故人在马背上相逢又交臂而过的情景。
情感: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帝京、故园思念眷恋的柔情,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五)诗歌小结
这首诗是记述了诗人远赴边塞,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双重性:思乡柔情、报国豪情
四、学习《晚春》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二)写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三)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四)重点赏析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修辞:拟人。“知”“斗”二字赋予草木和百花以人的特征,形象地描绘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惜春争艳的场景。
情感:表面写草木和百花知春、惜春,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修辞:比喻、拟人。借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随风飘舞,加入留春的行列这一描写,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五)诗歌小结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对春天的留恋,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无论出身如何,都应抓住时机,坚持努力,为时代展示自己的才华,奉献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