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查漏补缺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12《液体压强 大气压强 流体压强》
一、单选题
1.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甲、乙、丙内装满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将a、b、c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容器中,待小球静止后状态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小球的质量关系:
B.小球受到的浮力关系:
C.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关系:
D.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关系:
2.如图所示,在离桌边的地方放一枚铝质硬币,在硬币前左右放置一个高度约的木块,在硬币后放置一本与硬币厚度相当的笔记本。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能跳过木块。下列飞行器中,飞行时获得升力的原理与硬币跳过木块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飞艇 B.火箭 C.飞机 D.热气球
3.如图所示,在下列实例中,其工作原理与连通器无关的是( )
A.茶壶 B.人耳中的半规管
C.船闸 D.高压喷水枪
4.如图所示的“吸”现象,不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的是( )
A.图甲中向两张纸之间吹气,纸会“吸”在一起
B.图乙中当大风吹来时,伞被向上“吸”起
C.图丙中等候的乘客应站在安全线以外,否则可能会被“吸”向列车
D.图丁中将吸盘挂钩压在瓷砖表面,吸盘挂钩会被“吸”在瓷砖上
5.关于图中液体中a、b、c三点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盐水的密度为1.03×103kg/m3)
A.a点向下压强比向上压强大 B.a、b两点的压强相等
C.b点压强比c点压强小 D.b、c两点的压强相等
6.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菜刀的刀口做得很薄是为了增大压强
B.“蛟龙号”深潜器在海面下下潜的过程中,受到的海水压强增大
C.氢气球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D.排水管中的U形“反水弯”是利用了连通器原理防臭
7.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装有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液面高于乙液面。液体中的a、b两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a、b两点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8.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三种容器装入水且水面恰好相平,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
B.在三种容器装入水且水面恰好相平,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
C.在三种容器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
D.在三种容器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容器对桌面压力
9.如图所示为一杯封口的豆浆正放与倒置在水平桌面上的情况。已知:杯子的质量为20g。甲图中,杯子正放时,液面以下1cm的A点处的压强为105Pa,豆浆对杯底的压强为630Pa;乙图中,液面高度比正放时降低了1cm,B点距离杯子封口处1cm,杯子封口处的面积为60cm2。忽略杯子的厚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豆浆对杯底的压强等于杯子对桌面的压强
B.甲图中,豆浆对杯底的压力大于豆浆受到的重力
C.乙图中,豆浆对杯子封口处的压力为3.15N
D.乙图中,豆浆对B点处的压强为525Pa
10.如图所示,将盛有某种液体的杯子静止放在面积为S的水平桌面上,已知杯子的质量为,高度为,底面积为;杯内液体的密度为,质量为,液面高度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杯子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就是杯子受到的重力
B.杯子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大小为
C.液体对杯底的压力大小等于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D.液体对杯底的压强大小为
11.如图所示的实例中,主要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是( )
A. 茶壶
B.液压机
C. 车用吸盘支架
D. 车顶外掀式天窗
12.用图像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可使物理规律更直观、形象。如图所示,关于此图所表示的物理规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B.同种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D.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做的托里拆利实验,由图中信息可知,此时大气压等于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若将竖直玻璃管稍微倾斜,则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 ;若将玻璃管换成较粗的,则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 ;
14.如图甲所示,澡精灵是一种简易的热水器,图中混合器部分管径较细,水龙头流出的冷水流经此处时,流速大,压强 ,热水桶中的热水在 的作用下上升,与冷水混合得到温水。安装时需要在墙上打孔,将膨胀螺丝(如图乙所示)放入孔中,拧紧螺母,利用螺栓尾部的大头挤压膨胀管,膨胀管受力膨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膨胀管挤压孔内壁,通过增大 的方法增大摩擦力,达到固定效果。
15.一只普通的酒瓶,内装有大半瓶酒,正放时酒对瓶底的压强为p1,若倒置时酒对瓶盖的压强为p2,则p1 p2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6.如图是我国自行设计的“蛟龙号”深潜器。在下潜的过程中受到海水的压强将逐渐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它下潜到1000米深度处,此时潜水器上面积为0.1m2的舷窗受到的海水压力为 N(取ρ海水=1.0×103kg/m3)。当“蛟龙号”回归母舰“向阳红9号”时,母舰的船身将 (选填“上浮一些”、“下沉一些”或“不变”)。
17.如图为托里拆利实验,可知当地的大气压相当于 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将玻璃管稍倾斜一点,管口未离开水银面,管内水银柱长度将 (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标准大气压相当于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在当地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8.屋顶风帽是节能环保装置,利用自然风推动风帽旋转,从而实现室内外气体流动。当风帽转动时,其内部气体流速变大,压强变 ,室内污浊气体在 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被排出。为保证不被雨水侵入,风帽应设计成如图所示的 (选填“甲”或“乙”)的形状。
19.某同学做托里拆利实验,如图16所示,当时的大气压值等于 mm高水银所产生的压强。屋顶的面积是45m2,大气压对屋顶的压力是 N。(大气压强p0=1×105Pa)
20.如图,一个质量为0.5kg,底面积为40cm2的茶壶,其壶身和壶嘴构成了一个 ,当壶中装有0.6kg的水,水深12cm 时,水对壶底的压力是 N,茶壶对桌面的压强是 Pa;若壶中装满水,用手指将壶盖上的小孔堵住,则壶中的水 ( 选填“能”或“不能”)倒出来。(g= 10N/kg)
三、实验探究题
21.小婷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U形管接头处加装了一个“三通接头”,如图甲所示。
(1)U形管与探头连接时,阀门K应处于 (选填“打开”或“关闭”)状态,以确保U形管内的水面相平;组装完成后,轻压探头的橡皮膜到一定程度,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装置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2)重新安装后,比较图乙与 两图,可得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比较图丙与丁两图,还可初步得出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
(3)若需通过图丁和戊对比得出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将图戊中的探头向 移动适当的距离;移动探头后,观察到U形管水面高度差为Δh,此时探头受到盐水的压强为p2,小婷取出探头放回水中,当U形管水面高度差再次为Δh时,测出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为0.2m,则p盐= Pa(g=10N/kg);
(4)小婷发现探头所处深度较浅时,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不明显,可将U形管中的水换成密度更 的液体以方便读数。
22.请完成下列填空。
(1)如图-1所示,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指针总是摆来摆去, (选填“一定”或者“不一定”)要等指针停下来才能判断天平是否平衡;
(2)如图-2所示,当小卡片平衡时,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 (选填“释放瞬间”或“最终”)小卡片能否平衡,此实验步骤可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需要 ;
(3)如图-3所示,图中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 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
(4)如图-4所示,在测量大气压值的实验中,将活塞推到底端,然后封上橡皮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23.小聪利用U形管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把U形管压强计的探头放在液体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 来表示探头处液体压强的大小;
(2)实验前小聪发现:不论用手轻压还是重压探头上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均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该压强计的气密性 (选填“好”或“差”);调整好后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 ;
(3)通过图丙、图丁所示的两次实验得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通过图乙、图丙所示的两次实验得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拦河大坝要做成 (选填“上窄下宽”或“上宽下窄”)的形状;
(4)小聪同学在图丁所示的实验中保持探头位置不变,向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浓盐水,他发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了,于是得出“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的结论。他的结论是 的(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5)完成上述实验后,用一T形玻璃管对着U形管左边管口吹气,如图戊所示,可以看到 (填“左”或“右”)管中的液面较高,该实验说明了 。
24.在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中,为消除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将注射器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活塞通过水平细线与烧杯相连。向烧杯中缓慢加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左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880g;然后向外缓慢抽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右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460g。烧杯质量为100g,活塞面积为,g取10N/kg,轮轴间的摩擦和细线重不计。则所测大气压的值应为 Pa。
四、计算题
25.如图,置于水平桌面上的容器装有某种液体,液体的深度为0.5 m,若容器重为20 N、底面积为20 cm2,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为6.0×103 Pa。求:
(1)液体的密度。
(2)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3)距容器底高为0.2 m处A点的液体压强。
26. 如图所示.将底面积为100cm2,重为5N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重45N,深40cm的水。(g取10N/kg)求:
(1)距容器底10cm的A处水的压强;
(2)容器对水平桌面压强。
答案解析部分
1.D
2.C
3.D
ABC、连通器:上端开口相通,或底部相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如茶壶、半规管、船闸,ABC正确;
D、高压喷水枪是利用较大的压强将水喷出的,与连通器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连通器:上端开口相通,或底部相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在连通器的液体保持同一水平,压强相等,应用:茶壶;回水弯管;船闸。
4.D
A.图甲,向两张纸之间吹气,中间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两侧的气压将两张纸压向中间,是流体和流速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雨天打伞时,伞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慢,压强大,产生向上的压力差,伞向上升,故B不符合题意;
C.列车驶过时,列车周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乘客靠近时,可能会被外侧的空气推向列车,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丁中,吸盘挂钩压在瓷砖上,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吸盘挂钩会被“吸”在瓷砖上,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吸盘挂钩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
5.C
6.C
A.菜刀的刀刃要磨得很薄,是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蛟龙号”深潜器在海面下下潜的过程中,深度增大,根据p=ρgh可分析受到的压强增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氢气球升到高空后,海拔升高,大气压会减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排水管中的U形“反水弯”是利用了连通器原理防臭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连通器:上端开口相通,或底部相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在连通器的液体保持同一水平,压强相等,应用:茶壶;回水弯管;船闸;
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增加压强的方式有增加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式有减小压力,增加受力面积;
3、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ρgh,压强和液体的密度、浸没深度有关,且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同。
7.A
8.C
9.C
10.B
11.C
12.C
13.760;不变;不变
14.小;大气压;形状;压力
15.小于
正放时酒对瓶底的压强为倒置放时酒对瓶底的压强为,倒置时,高度变大,即,所以。
酒瓶上部较细,倒过来后因为下面体积小,液面高度会升高,压强会变大。
16.增大;1×106;下沉一些
潜器在下潜的过程中,深度变大,根据p=ρgh,受到海水的压强将逐渐增大;计算舷窗受到的海水压力为F=pS=ρ海水ghS=1.0×103kg/m3×10N/kg×1000m×0.1m2=1×106N;当“蛟龙号”回归母舰时,母舰的重力变大,由于漂浮时二力平衡,浮力等于物体自身重力,当重力变大时,浮力变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则母舰的船身将下沉一些。
液体密度一定时,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根据p=ρgh,F=pS可以计算压强和压力;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
17.755;变长;小于
18.小;大气压;乙
19.760;4.5×106
(1)根据图片可知,玻璃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为760mm,因此大气压值等于760mm汞柱产生的压强;
(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为:F=pS=105Pa×45m2=4.5×106Pa。
(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等于玻璃管内外水银柱的高度差产生的压强;
(2)根据F=pS计算大气对屋顶的压力。
20.连通器;4.8;2750;不能
21.打开;漏气;丙;相等;上;2000;小
22.不一定;释放瞬间;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高度差;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
23.(1)高度差
(2)差;相平
(3)相等;上窄下宽
(4)不可靠
(5)左;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4.
25.(1)解: 液体的密度ρ===1.2×103 kg/m3
(2)解: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pS=6.0×103 Pa×2×10-3 m2=12 N
(3)解: 点到液面的深度为hA=0.5 m-0.2 m=0.3 m,
所以A点的液体压强为pA=ρghA=1.2×103 kg/m3×10 N/kg×0.3 m=3 600 Pa。
(1)已知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和液体的深度,根据公式可求出液体的密度;
(2)知道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底面积,根据公式求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3)根据液体的深度0.5m和4点距容器底的高度0.2m求出A点到液面的深度,再根据可求出A点的液体压强。
26.(1)解:A点离液面的深度
距容器底部10cm处A点水的压强
(2)解: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根据公式计算液体压强,。根据公式计算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其中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