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江雪
柳宗元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1.了解柳宗元的相关文学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掌握本文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学习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感悟能力,体会作者在石潭的环境中寄托的情感。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柳宗元文学上的成就比较突出,是杰出的散文家,对当时古文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与韩愈并称“韩柳”。
代表作品:
寓言小品:《三戒》《黔之驴》
传记散文:《捕蛇者说》
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等执政。柳宗元成为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王叔文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取缔“宫市”(宦官以给皇家买东西为名,到市场变相掠夺财物),禁止“五坊小儿”(专门替皇帝饲养鹰犬等动物的人)依仗宦官权势欺压人民,罢免贪赃枉法的京兆尹李实,取消一些苛捐杂税等来着手进行改革,同时还准备剥夺宦官所掌握的军权。这些行动猛烈地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宦官的利益,他们相互勾结起来,逼迫身患重病的顺宗传位给太子。这年八月,宪法宗即位,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柳宗元也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加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边远地区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等七人,历史上称他们为“八司马”。永贞革新就此失败。
柳宗元与“永贞革新”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一家老小来到位于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处的荒凉偏僻的永州。贬谪生活使柳宗元有更多机会接触下层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因此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抨击腐败政治的散文、游记、寓言等。然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山水游记。永州虽地瘠民贫,但风景秀丽,为了排遣胸中的抑郁、愤懑,柳宗元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元和四年,九月,柳宗元来到永州法华寺浏览,无意中发现了西山胜景,饱览了这里的山川秀色,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四篇游记。三年后,柳宗元又写下了《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四篇游记,以上八篇游记就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写作背景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初读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篁竹( ) 清冽( )
卷石底( ) 坻( ) 屿( )
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读准字音
huáng
liè
quán
chí
yǔ
kān
yǐ
chù
xī
cī
liáo
qiǎo chuàng
suì
划分节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工作书翻译文章大意,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见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情为之高兴。(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劈出一条道路来,往下走就出现了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把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潭底周围向上弯曲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水中的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高耸的大石。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以.....为乐
整块石头
格外
向西
竹林
听见
开辟
发出的声音
砍伐
名作状,向下
弯曲
露出水面
成为
把...当作
遮盖缠络
摇曳牵连
连词,相当于“而”,不翻译
疏通文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
表示约数
在空中游动
穿透
向下
散布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好像
相互取乐
向西南
地势
译文: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太阳光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和游人相互取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溪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疏通文意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 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清,不能够长久停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环绕合抱
静悄悄的
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凄凉
深
因为
过分
停留
记述
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年轻人
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人,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疏通文意
闻水声
乃记之而去
潭中鱼可百许头
崔氏二小生
全石以为底
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允许,许可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字词积累
可
从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久居(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能够
介词,自,由
动词,跟随
为
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 )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字词积累
清
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环
如鸣珮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以
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介词,因为
字词积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日光下澈(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斗折蛇行( )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字词积累
其岸势犬牙差互( )
凄神寒骨( )
心乐之( )
下见小潭( )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字词积累
近岸( )
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 )
形容词作动词,接近、靠近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字词积累
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如鸣珮环(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如珮环鸣”)
字词积累
省略句: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溪水”,可补充为“(溪水)斗折蛇行”)
坐潭上(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可补充为“(我)坐(于)潭上”)
字词积累
精读细研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字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在这个过程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动词?
闻
隔
伐
取
见
移步换景
知识链接
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
精读细研
如何评价作者“伐竹取道”的行为?
“伐”是“用力地砍”
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游览兴趣
“取道”指专门开辟
出一条道路
从侧面表现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环境幽僻
精读细研
本文是一篇游记,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看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填写表格。
游踪 景物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石、树
潭中 鱼
潭西南而望 溪、岸
坐潭上 竹树环合
游览的空间顺序
精读细研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请同学们尝试用一个字来分别概括一下小石潭各种景物的特点。并看看作者是采用什么写法来突出这个特点的。
精读细研
景物 特点 写作手法
水 清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
石 奇 正面描写
树 美 正面描写、动态描写
鱼 乐 动静结合
溪 曲 比喻
岸 参差 比喻
环境 凄 正面描写
精读细研
欣赏美景时,作者的心情有变化吗?从文中划出直接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心情变化:先乐后悲
精读细研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你能找出引发作者悲情的景物描写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种空旷、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的“迁谪意”;“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句,强化了环境空旷、凄清的特点,进而凸显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悲凉心情,所以作者说“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
精读细研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水源。那条溪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岸“犬牙差互”,处处显示着,也强调着溪流“曲折”的特点,这使作者不由地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其曲折坎坷,与这条溪流何其相似乃尔!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你能找出引发作者悲情的景物描写吗?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全文写悲,而要先写乐?
(1)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2)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触景生情
一乐一忧,都体现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行的有五人,为什么作者还说“寂寥无人”呢?
1.与作者当时心境有关;
2.这里的无人强调的是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冷漠;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周围的树木等,着意渲染了小石潭清幽冷寂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被贬之后悲凉凄怆的心绪和失意之情。
主旨归纳
参与永贞革新,众人瞩目的那一年,他才三十二岁;革新失败,贬谪永州,同僚知己或杀或贬,那一年,他三十四岁;在永州日子里,他失去了居所,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妻女,失去了知己,失去了……召回京城以为可以再展抱负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四岁;刚踏上京城的脚步停滞了,又被驱逐到了更偏远的柳州,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五岁;生命终结于柳州,那一年,他,才四十七岁。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知识拓展
在永州,柳宗元被贬10年,由在京城时直接从事革新活动,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这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在柳州,是柳宗元人生最后一站,仍然放不下他的政治抱负。他的所作所为,余秋雨先生在《柳侯祠》中这样写道的:“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竞劳累,在四十七岁死去。”
资料拓展
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
拓展阅读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拓展阅读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