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的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大
自
语
言
然
竺可桢
学习目标
1. 通过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4. 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3.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品味准确而又生动的说明语言。
2. 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说明顺序,体会严密的逻辑思维。
情境活动
人类有自己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数九歌》中唱道:“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河开”“雁来”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物语的背后有着许多科学奥秘,像极了一串串神奇的密码!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解密“自然物语”,制作一份“自然物语”密码卡。
默读课文,
介绍物候知识
1
预习检测
翩然
piān
风雪载途
zài
孕育
yùn
农谚
yàn
簌簌
sù
刺槐
huái
销声匿迹
nì
连翘
qiáo
衰草连天
shuāi
作者简介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物候学也是他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代表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竺可桢( 1890—1974 ),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初读课文明对象
阅读1-3段,思考: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大自然的语言=( )
=( )
能反映季节、气候的自然现象
物候
初读课文明对象
那什么是物候学呢?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初读课文明对象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解题
《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新颖有趣。既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又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vs
绘制思维导图,把握说明顺序
2
1.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层次,完成思维导图,看看作者是怎样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
1-3:物侯和物候学的概念
4-5:
8-9: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维度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1-3:物侯和物候学的概念
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8-9: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古今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2.请结合上面的思维导图,说说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
提出说明对象
从整体看
说明它的重要性
影响它的四个因素
研究的意义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2.请结合上面的思维导图,说说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顺序?
描述自然现象
从局部看
时间顺序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
按照影响
程度大小
次
不能调换逻辑顺序
主
经度
高下
古今
空间
因素
时间
因素
制作“自然
物语”密码卡
3
三、制作“自然物语”密码卡
请梳理出《大自然的语言》中的物候和物语,并查找资料,制作“自然物语”密码卡,解锁物语背后的奥秘。除了文中介绍的,你还对哪些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感兴趣呢?
“物语密码”密码卡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要求 分值 得分
自然之物 能准确选取文中涉及到的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3分
自然之语 能分析并概括出相对应的物候现象。 3分
物语密码 能准确提炼或指明物候现象背后的原因或科学原理。 4分
自然之物 自然之“语” 物语“密码”
草木
枯荣
因为植物都会新陈代谢。冬天到来草木放慢代谢速度而使叶面枯萎,但根没有死。春天重新发芽,长出新的叶子。
候鸟
迁徙
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和热带的旱季,经常会出现食物的短缺,迫使鸟类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迁徙到其他食物丰盛的地区。
杏花
开放
杏花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才能开花,一般在春季3~4月时开出花朵。
寒冷的地区花期会推迟
受纬度、经度和高下的差异影响。
“自然物语”密码卡
结合学过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试从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各找出 2 ~ 3 个例子,并批注其作用。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情境任务
玉兰和红杏(节选)
郭沫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好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
玉兰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开放,你能从文中找出其“物语密码”吗?如果在文中引用这首小诗,你认为应放在哪里,有何作用?
物语密码:物候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纬度越低物候现象来临得越早。
应放在第七段,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纬度越低物候现象来临得越早。
细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1
为了把物语知识介绍得明确而清晰,作者通过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请在组内交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在班内展示。
文中语句 说明方法 作用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具体准确突出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活的仪器”对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文中语句 说明方法 作用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下定义)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作诠释)。
科学明白地说明了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下定义
作诠释
到了秋天,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迹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摹状貌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跳读课文,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
在说明物候现象时,作者运用的语言生动而准确,你能从文中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吗?
语句 效果分析 语言特点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语言生动
此句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拟人的手法灵动地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语句 效果分析 语言特点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语言准确
此句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只有用数字表述,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感受到了科学家那种严谨的作风和写作态度。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将会是第一个感受到的人,这也算是《大自然的语言》送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课后作业
阅读丛书文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找出自然物语,试着破译物语“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