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卷5282851—【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单元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平行卷5282851—【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单元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2 10:49:07

文档简介

平行卷5282851—【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单元复习
1.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看法(  )
A.是正确的,因为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是正确的,因为罗斯福新政发现新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
C.是错误的,因为罗斯福新政没有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
D.是错误的,因为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没有被其他国家学习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
A:看法正确,但是罗斯福新政只是缓和了经济危机,A项解读不准确,排除A项。
B:看法正确,因为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故选B项。
C:看法正确,罗斯福新政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C解读不准确,排除C项。
D:看法正确,罗斯福新政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解读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2.(2024九下·黔西南)“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33年罗斯福新政 有利于美国扭转经济形势
B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二战胜利结束
C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D 1993年欧盟成立 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结合所学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扭转了美国的经济形势,故选A项。
B: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明盟建立,二战胜利结束在1945年,排除B项。
C:纳米比亚是非洲国家,排除C项。
D:“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3.(2024·高要二模)有学者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的,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其中利用“计划经济”调整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在(  )
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可知,该材料说明计划经济的思想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采用。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即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利用“计划经济”调整资本主义,B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经济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的体现,排除A项;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利用计划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体现,排除C项;
第三次科技革命跟题干计划经济调整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4九下·耒阳模拟)下面图画的题目是《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制造这个历史事件的人物是(  )
A.希特勒 B.斯大林 C.罗斯福 D.丘吉尔
【答案】A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希特勒是二战时期法西斯的代表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于1939年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A项符合题意;
B:斯大林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领导者,B项不符合题意;
C:罗斯福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领导者,C项不符合题意;
D:丘吉尔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领导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九下·凉州模拟)1942年1月,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什么文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
A.《凡尔赛条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宪章》 D.《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D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中、美、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苏、英、美、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的基础,D项符合题意;
A:一战后德国战败,签订《凡尔赛条约》,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代管,划定“莱茵非设防区”,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德国的版图面积变小,国力被大大削弱,A项不符合题意;
B:1938年9月29日至30日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B项不符合题意;
C:《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九下·玉林模拟)下列是老师推送的一期历史学习资源包,最合适作为该期学习主题的是(  )
凡尔登战役 巴黎和会 偷袭珍珠港 杜鲁门总统国会演讲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B.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
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D.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巴黎和会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偷袭珍珠港是二战中的著名战役,杜鲁门总统国会演讲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由此可知,这一期的学习主题是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B正确;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内容不符,A错误;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与题干内容不符,C错误;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与题干内容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四幅图片信息找出共同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2024·广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D.《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A项《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不符合题意;
B项《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符合题意;
C项《波茨坦公告》发表主要是敦促日本投降,不符合题意;
D项《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8.(2024·绥化)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新政采用的手段是(  )
A.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 C.征收粮食税 D.国家干预
【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A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B项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推行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C项征收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国家干预是罗斯福新政采用的手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罗斯福新政。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应重点掌握罗斯福新政是特点。
9.(2023·怀化)时空坐标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下图是小明同学绘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坐标图,图中时间与事件对应有误的是(  )
A B C D
A.1939年9月 B.1942年1月
C.1942年7月-1943年2月 D.1945年9月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正确;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10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发生在1942年7月-1943年2月,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期间重大事件的时间,要熟记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审清题意。
10.(2023九上·沈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材料二 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争,参战人员1.1亿,双方死伤0.9亿,直接经济损失40000多亿美元。
材料三 马歇尔计划实施后,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基本恢复,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60年代末,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高科技产业创造的。1996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德国达58.6%,美国占55.39%,日本占53%。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世界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介绍的这次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为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此战争结束后,建立了什么国际组织?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德国经济恢复并迅速增长共同的外部原因是什么?材料反映20世纪9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博弈中,发展中的中国应对的根本之道是什么?
【答案】(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组织:联合国。
(3)外部原因:美国的援助。主要原因:高科技推动。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6月爆发,历时4年,到1918年11月结束。所以材料一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2)根据材料二“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争,参战人员!.1亿,双方死伤0.9亿,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亿美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1945年10月,成立了联合国。
(3)根据材料三“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德国经济恢复并迅速增长共同的外部原因是美国的援助。根据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高科技产业创造的……”,材料表明上世纪9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推动。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博弈中,发展中的中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故答案为:
(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组织:联合国。
(3)外部原因:美国的援助。主要原因:高科技推动。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
(3)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德日经济发展的原因。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的相关史实。
11.(2023·兴城二模)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信息一:
图一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 图二 18世纪美国市场拍卖黑人奴隶的广告
信息二: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这个整体便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以及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中求平衡、求发展……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西方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占有明显呈现出列强争雄的阶段性。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 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丁美洲为什么会在19世纪初出现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什么?
(2) 为图二中的黑人奴隶送去希望的美国总统是谁?他做了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根据信息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入20世纪以后,“列强争雄”,引发了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其根源是什么?
【答案】(1)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激起拉丁美洲人民的强烈不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南美的“解放者”。
(2)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1)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激起拉丁美洲人民的强烈不满。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带领下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开始,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从而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促使了北方的获胜,避免了美国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根据信息二中“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故答案为:(1)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激起拉丁美洲人民的强烈不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南美的“解放者”。(2)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要正确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1 / 1平行卷5282851—【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四单元单元复习
1.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看法(  )
A.是正确的,因为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
B.是正确的,因为罗斯福新政发现新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
C.是错误的,因为罗斯福新政没有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
D.是错误的,因为罗斯福新政的经验没有被其他国家学习
2.(2024九下·黔西南)“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33年罗斯福新政 有利于美国扭转经济形势
B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二战胜利结束
C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D 1993年欧盟成立 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A.A B.B C.C D.D
3.(2024·高要二模)有学者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的,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其中利用“计划经济”调整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在(  )
A.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第三次科技革命
4.(2024九下·耒阳模拟)下面图画的题目是《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制造这个历史事件的人物是(  )
A.希特勒 B.斯大林 C.罗斯福 D.丘吉尔
5.(2024九下·凉州模拟)1942年1月,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什么文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
A.《凡尔赛条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宪章》 D.《联合国家宣言》
6.(2024九下·玉林模拟)下列是老师推送的一期历史学习资源包,最合适作为该期学习主题的是(  )
凡尔登战役 巴黎和会 偷袭珍珠港 杜鲁门总统国会演讲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B.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
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D.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7.(2024·广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D.《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
8.(2024·绥化)1933年,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新政采用的手段是(  )
A.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 C.征收粮食税 D.国家干预
9.(2023·怀化)时空坐标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下图是小明同学绘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坐标图,图中时间与事件对应有误的是(  )
A B C D
A.1939年9月 B.1942年1月
C.1942年7月-1943年2月 D.1945年9月
10.(2023九上·沈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材料二 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争,参战人员1.1亿,双方死伤0.9亿,直接经济损失40000多亿美元。
材料三 马歇尔计划实施后,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基本恢复,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60年代末,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高科技产业创造的。1996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德国达58.6%,美国占55.39%,日本占53%。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世界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介绍的这次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为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此战争结束后,建立了什么国际组织?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德国经济恢复并迅速增长共同的外部原因是什么?材料反映20世纪9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博弈中,发展中的中国应对的根本之道是什么?
11.(2023·兴城二模)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信息一:
图一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 图二 18世纪美国市场拍卖黑人奴隶的广告
信息二: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这个整体便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以及对这些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中求平衡、求发展……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西方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占有明显呈现出列强争雄的阶段性。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 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丁美洲为什么会在19世纪初出现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什么?
(2) 为图二中的黑人奴隶送去希望的美国总统是谁?他做了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根据信息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入20世纪以后,“列强争雄”,引发了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其根源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
A:看法正确,但是罗斯福新政只是缓和了经济危机,A项解读不准确,排除A项。
B:看法正确,因为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故选B项。
C:看法正确,罗斯福新政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C解读不准确,排除C项。
D:看法正确,罗斯福新政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解读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结合所学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扭转了美国的经济形势,故选A项。
B: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明盟建立,二战胜利结束在1945年,排除B项。
C:纳米比亚是非洲国家,排除C项。
D:“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可知,该材料说明计划经济的思想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采用。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即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利用“计划经济”调整资本主义,B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经济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的体现,排除A项;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利用计划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体现,排除C项;
第三次科技革命跟题干计划经济调整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希特勒是二战时期法西斯的代表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于1939年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A项符合题意;
B:斯大林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领导者,B项不符合题意;
C:罗斯福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领导者,C项不符合题意;
D:丘吉尔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领导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中、美、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苏、英、美、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的基础,D项符合题意;
A:一战后德国战败,签订《凡尔赛条约》,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代管,划定“莱茵非设防区”,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德国的版图面积变小,国力被大大削弱,A项不符合题意;
B:1938年9月29日至30日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B项不符合题意;
C:《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家宣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巴黎和会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偷袭珍珠港是二战中的著名战役,杜鲁门总统国会演讲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由此可知,这一期的学习主题是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B正确;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内容不符,A错误;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与题干内容不符,C错误;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与题干内容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点是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演变。解题方法:结合所学分析四幅图片信息找出共同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A项《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不符合题意;
B项《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符合题意;
C项《波茨坦公告》发表主要是敦促日本投降,不符合题意;
D项《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8.【答案】D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A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B项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推行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C项征收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国家干预是罗斯福新政采用的手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罗斯福新政。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应重点掌握罗斯福新政是特点。
9.【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正确;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10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发生在1942年7月-1943年2月,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期间重大事件的时间,要熟记知识点同时要注意审清题意。
10.【答案】(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组织:联合国。
(3)外部原因:美国的援助。主要原因:高科技推动。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与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6月爆发,历时4年,到1918年11月结束。所以材料一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2)根据材料二“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争,参战人员!.1亿,双方死伤0.9亿,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亿美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1945年10月,成立了联合国。
(3)根据材料三“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德国经济恢复并迅速增长共同的外部原因是美国的援助。根据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高科技产业创造的……”,材料表明上世纪9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推动。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博弈中,发展中的中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故答案为:
(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组织:联合国。
(3)外部原因:美国的援助。主要原因:高科技推动。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史实。
(3)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德日经济发展的原因。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的相关史实。
11.【答案】(1)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激起拉丁美洲人民的强烈不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南美的“解放者”。
(2)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1)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激起拉丁美洲人民的强烈不满。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带领下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开始,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从而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促使了北方的获胜,避免了美国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根据信息二中“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故答案为:(1)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激起拉丁美洲人民的强烈不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南美的“解放者”。(2)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要正确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