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卷5282788—【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复习
1.下列历史事件可以用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1882年 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1892年 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
1904年 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1907年 英俄签订《英俄协约》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2.(2024九下·秦安模拟)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它是( )
A.二月革命 B.莫斯科保卫战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3.1916年11月,罗曼 ·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 毁灭。两年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点燃“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导火索是……………………………………………( )
A.三国同盟形成 B.三国协约形成
C.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D.萨拉热窝事件
4. 制作学习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制作了下面的学习卡片,请你帮他选出最合适的主题( )
主题: ▲
政治上 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
军事上 组建了红军
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外交上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俄国二月革命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彼得格勒起义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2023九上·安次期末)下列各项中,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无关的是( )
A.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全国食品极度短缺 D.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
6.(2024九下·碧江模拟)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对如图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是对前人思想彻底否定的结果
B.社会主义运动已成为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C.巴黎公社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局面
D.社会主义运动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中前行的
7.(2024·富顺模拟)下表体现的主题是( )
1917年 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49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A.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B.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C.资本主义制度没落 D.共产主义运动完成
8.(2023·秦都二模)列宁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 )
A.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 B.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9.(2024·六盘水二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在高涨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甘地领导的是(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0.(2024·河池模拟)“非暴力”是不断挖掘、倡导、吸收本土文化,以及西方思想资源后“再造”与“发现”的,已成为印度 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与“再造”与“发现”“非暴力”思想相关的是( )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尔 C.甘地 D.曼德拉
11.(2023·秦都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 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 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于战争,列强 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 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材料一中图A“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由此形成了哪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根据材料一文字,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历史影响。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材料二:
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①根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危机”造成的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
——摘编自王亚娟《第二次海湾战争是为了石油吗?》等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冷战后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频发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全球治理的认识。
12.(2023九上·浏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强国之鉴》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家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据题干表格信息“《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英法签订《英法协约》”“英俄签订《英俄协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所以可以用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故选A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是指战争爆发、重大战役进程等,与材料信不符合,排除B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协约国胜利,同盟国战败,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都是一战前的历史事件,不属于一战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此这一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C项正确;故选C项。
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A项;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于1941年,苏军的胜利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
凡尔登战役发生于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D正确;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形成确实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但它本身并不是直接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排除A;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的形成同样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但也不是直接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排除B;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一个重要事件,但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组建了红军”“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人民政权机关,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故选B项。
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起义即十月革命发生,而材料体现的是革命后的政权建设,排除C项。
十月革命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无关,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俄国参加一战,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导致全国食品极度短缺,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二月革命后,工农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在列宁的领导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十月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革命理论,指导着不类不断改造世界的活动,D正确;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A错误;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但更多的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B错误;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以失败而告终,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解题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爆发”“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材料体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故选B项。
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制度没落,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并没有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可知,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B项正确;
“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对题干表述片面,排除A项;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甘地领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进程,C符合题意;
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不符,排除A;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是由扎格鲁尔领导的,不是甘地领导的,排除B;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甘地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运动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非暴力”,结合所学可知:
A:章西女王是印度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的领导者,排除A项。
B:玻利瓦尔领导了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排除B项。
C:印度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争取民族独立,故选C项。
D:曼德拉领导南非人开展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1.【答案】(1)军事政治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历史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改变了国际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影响: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特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②特点:美国单方面发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多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大量运用新式武器,科技含量高;战争军费花费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原因: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宗教纠纷;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兴起。(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认识: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图A“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由此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根据材料一文字“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历史影响是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改变了国际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2)①根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危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根据材料二文字“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可知,美苏冷战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
②根据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2001年‘9 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可知,冷战后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特点是美国单方面发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多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大量运用新式武器,科技含量高;战争军费花费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频发的原因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宗教纠纷;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兴起。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对当今全球治理的认识是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故答案为:
(1)军事政治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历史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改变了国际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2)①影响: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特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
②特点:美国单方面发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多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大量运用新式武器,科技含量高;战争军费花费大。原因: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宗教纠纷;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兴起。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认识: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柏林危机、冷战政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相关史实。
12.【答案】(1)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工业生产值下降。
(2)重大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的国家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
(1)背景:据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俄政府没有及时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国内矛盾,经济生产陷入停滞;据材料一“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据材料一“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可知,苏俄的工农生产价值不断下降,人民生活艰难。
(2)措施:据材料二“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得出苏联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据材料二“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可知,苏联政府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影响: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的国家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
(1)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工业生产值下降。
(2)重大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的国家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历史知识。
1 / 1平行卷5282788—【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复习
1.下列历史事件可以用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1882年 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1892年 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
1904年 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1907年 英俄签订《英俄协约》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答案】A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据题干表格信息“《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英法签订《英法协约》”“英俄签订《英俄协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所以可以用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故选A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是指战争爆发、重大战役进程等,与材料信不符合,排除B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协约国胜利,同盟国战败,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都是一战前的历史事件,不属于一战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2.(2024九下·秦安模拟)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它是( )
A.二月革命 B.莫斯科保卫战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此这一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C项正确;故选C项。
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A项;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于1941年,苏军的胜利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
凡尔登战役发生于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3.1916年11月,罗曼 ·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 毁灭。两年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点燃“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导火索是……………………………………………( )
A.三国同盟形成 B.三国协约形成
C.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D.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D正确;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形成确实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但它本身并不是直接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排除A;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的形成同样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但也不是直接导致战争爆发的事件,排除B;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一个重要事件,但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制作学习卡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制作了下面的学习卡片,请你帮他选出最合适的主题( )
主题: ▲
政治上 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
军事上 组建了红军
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外交上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俄国二月革命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彼得格勒起义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组建了红军”“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人民政权机关,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故选B项。
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起义即十月革命发生,而材料体现的是革命后的政权建设,排除C项。
十月革命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5.(2023九上·安次期末)下列各项中,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无关的是( )
A.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全国食品极度短缺 D.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
【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无关,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俄国参加一战,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导致全国食品极度短缺,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二月革命后,工农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在列宁的领导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十月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6.(2024九下·碧江模拟)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对如图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是对前人思想彻底否定的结果
B.社会主义运动已成为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C.巴黎公社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局面
D.社会主义运动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中前行的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革命理论,指导着不类不断改造世界的活动,D正确;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A错误;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但更多的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B错误;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以失败而告终,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解题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7.(2024·富顺模拟)下表体现的主题是( )
1917年 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49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A.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B.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C.资本主义制度没落 D.共产主义运动完成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爆发”“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材料体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故选B项。
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制度没落,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并没有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
8.(2023·秦都二模)列宁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 )
A.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 B.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可知,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B项正确;
“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对题干表述片面,排除A项;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9.(2024·六盘水二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在高涨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甘地领导的是( )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甘地领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进程,C符合题意;
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不符,排除A;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是由扎格鲁尔领导的,不是甘地领导的,排除B;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甘地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运动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10.(2024·河池模拟)“非暴力”是不断挖掘、倡导、吸收本土文化,以及西方思想资源后“再造”与“发现”的,已成为印度 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与“再造”与“发现”“非暴力”思想相关的是( )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尔 C.甘地 D.曼德拉
【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非暴力”,结合所学可知:
A:章西女王是印度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的领导者,排除A项。
B:玻利瓦尔领导了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排除B项。
C:印度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争取民族独立,故选C项。
D:曼德拉领导南非人开展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1.(2023·秦都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 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 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于战争,列强 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 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材料一中图A“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由此形成了哪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根据材料一文字,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历史影响。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材料二:
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①根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危机”造成的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美苏冷战的特点。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
——摘编自王亚娟《第二次海湾战争是为了石油吗?》等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冷战后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频发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全球治理的认识。
【答案】(1)军事政治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历史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改变了国际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影响: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特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②特点:美国单方面发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多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大量运用新式武器,科技含量高;战争军费花费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原因: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宗教纠纷;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兴起。(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认识: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观点正确,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图A“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由此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根据材料一文字“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历史影响是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改变了国际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2)①根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危机”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根据材料二文字“美苏冷战对抗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立的意识形态是美苏各自在竞争中运用的旗号。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构成了冷战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自我控制机制,它们使得美苏无论怎样对抗和争斗,都不至于使地区冲突升级,不至于在彼此间爆发热战”可知,美苏冷战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
②根据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2001年‘9 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可知,冷战后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特点是美国单方面发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多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大量运用新式武器,科技含量高;战争军费花费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频发的原因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宗教纠纷;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兴起。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对当今全球治理的认识是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故答案为:
(1)军事政治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历史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改变了国际格局;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2)①影响: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特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军备竞赛贯穿始终;具有自我控制机制。
②特点:美国单方面发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多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大量运用新式武器,科技含量高;战争军费花费大。原因: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宗教纠纷;领土纠纷;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的兴起。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认识:面对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精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柏林危机、冷战政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相关史实。
12.(2023九上·浏阳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强国之鉴》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家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答案】(1)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工业生产值下降。
(2)重大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的国家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
(1)背景:据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年内战结束后,苏俄政府没有及时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国内矛盾,经济生产陷入停滞;据材料一“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据材料一“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可知,苏俄的工农生产价值不断下降,人民生活艰难。
(2)措施:据材料二“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得出苏联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据材料二“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可知,苏联政府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影响: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比如: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的国家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
(1)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工业生产值下降。
(2)重大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集体化。
(3)符合国情和经济规律的国家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历史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