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前、课后练
一、课前预学
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政策。其内容包括: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 ;允许私人经营 ;实行 的工资制。
【答案】新经济;征收粮食税;自由贸易;中小企业;按劳取酬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故答案为:
新经济;征收粮食税;自由贸易;中小企业;按劳取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的掌握。
2.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 国变成了强大的 国。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 性计划下完成的。
【答案】农业;工业;指令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 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故答案为:
农业;工业;指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
3.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 。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 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 。苏联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 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答案】新宪法;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权力高度集中;反法西斯;经济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 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
基本不受群众监督,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故答案为:新宪法;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权力高度集中;反法西斯;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二、课中导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27年,在苏联五年计划正式施行前夕,斯大林说道:“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挠我国的建设,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上、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到1940年,苏联年产1 800万吨钢,1.6亿吨煤,3 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同时,工业每年给农村提供几万台拖拉机,使机耕地在全国耕地中的比例由1932年的20%增加到1940年的70%。事实证明,苏联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的侵犯。
材料三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0年俄国(苏俄)工业产值下降的原因及1920—1926年苏俄(联)工业产值上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的目的。
(3)综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下降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上升的原因: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政权的巩固。
(2)预防帝国主义的侵犯。
(3)积极影响: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苏联打败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战争、国家政策、人民积极性、科学技术、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得俄国的工业产值下降;1921年俄国实现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2)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二“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挠我国的建设,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上、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可知,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是为了预防帝国主义的侵犯。
(3)本题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根据材料二“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到1940年,苏联年产1 800万吨钢,1.6亿吨煤,3 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可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根据材料二“苏联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的侵犯。”可知,两个五年计划为苏联打败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可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本题考查归纳总结的能力。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战争、国家政策、人民积极性、科学技术、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等。
故答案为:
(1)下降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上升的原因: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政权的巩固。
(2)预防帝国主义的侵犯。
(3)积极影响: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苏联打败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战争、国家政策、人民积极性、科学技术、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等。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五年计划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三、课后助学
5.(2024九上·安新期末)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列宁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建立苏联
C.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D.颁布新宪法
【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从国情出发,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
建立苏联是在苏俄新经济政策之后,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实行两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实施的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措施,排除C项;
苏联新宪法是在斯大林时期颁布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6.(2023·秦都二模)列宁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 )
A.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 B.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可知,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B项正确;
“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对题干表述片面,排除A项;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7.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基本线索将下列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实施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模式的形成
③开始农业集体化
④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③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④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正确排序是①④③②,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
8.(2024九下·石峰模拟)如下图片深刻反映了俄国(前苏联)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解读正确的是( )
A.图1向西方学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图2废除农奴制,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C.图3亲自领导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D.图4促进苏联迅速发展,后来弊端日益暴露
【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D项正确;
图一为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向西方学习,增强了国家实力,但保留封建农奴制,走上扩张道路,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并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
图二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开启俄国近代化的是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排除B项;
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推翻沙皇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9.(2023·南谯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
——《大国崛起 俄罗斯》
材料二: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等。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即使有的农民家庭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也保留下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
——黄立佛等《新时期的苏联社会》
材料三: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农民对待生产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答案】(1)态度变化:由消极到积极。原因: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3)要重视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国情。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二,农民对待生产态度是变化是由消极到积极。原因是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废除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据材料三,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重视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国情。(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 / 1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前、课后练
一、课前预学
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政策。其内容包括: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 ;允许私人经营 ;实行 的工资制。
2.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 国变成了强大的 国。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 性计划下完成的。
3.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 。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 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 。苏联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 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二、课中导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27年,在苏联五年计划正式施行前夕,斯大林说道:“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挠我国的建设,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上、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到1940年,苏联年产1 800万吨钢,1.6亿吨煤,3 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同时,工业每年给农村提供几万台拖拉机,使机耕地在全国耕地中的比例由1932年的20%增加到1940年的70%。事实证明,苏联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的侵犯。
材料三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13—1920年俄国(苏俄)工业产值下降的原因及1920—1926年苏俄(联)工业产值上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的目的。
(3)综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苏联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三、课后助学
5.(2024九上·安新期末)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列宁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建立苏联
C.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D.颁布新宪法
6.(2023·秦都二模)列宁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 )
A.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 B.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7.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基本线索将下列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实施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模式的形成
③开始农业集体化
④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8.(2024九下·石峰模拟)如下图片深刻反映了俄国(前苏联)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解读正确的是( )
A.图1向西方学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图2废除农奴制,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C.图3亲自领导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D.图4促进苏联迅速发展,后来弊端日益暴露
9.(2023·南谯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
——《大国崛起 俄罗斯》
材料二: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等。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即使有的农民家庭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也保留下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
——黄立佛等《新时期的苏联社会》
材料三: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农民对待生产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新经济;征收粮食税;自由贸易;中小企业;按劳取酬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故答案为:
新经济;征收粮食税;自由贸易;中小企业;按劳取酬。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的掌握。
2.【答案】农业;工业;指令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 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故答案为:
农业;工业;指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
3.【答案】新宪法;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权力高度集中;反法西斯;经济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 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
基本不受群众监督,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故答案为:新宪法;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权力高度集中;反法西斯;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4.【答案】(1)下降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上升的原因: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政权的巩固。
(2)预防帝国主义的侵犯。
(3)积极影响: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苏联打败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战争、国家政策、人民积极性、科学技术、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使得俄国的工业产值下降;1921年俄国实现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2)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二“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挠我国的建设,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上、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可知,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是为了预防帝国主义的侵犯。
(3)本题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根据材料二“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到1940年,苏联年产1 800万吨钢,1.6亿吨煤,3 100万吨石油,483亿度电。”可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根据材料二“苏联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的侵犯。”可知,两个五年计划为苏联打败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可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本题考查归纳总结的能力。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战争、国家政策、人民积极性、科学技术、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等。
故答案为:
(1)下降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上升的原因: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政权的巩固。
(2)预防帝国主义的侵犯。
(3)积极影响: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苏联打败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战争、国家政策、人民积极性、科学技术、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等。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五年计划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面对严重的危机,苏俄政府从国情出发,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
建立苏联是在苏俄新经济政策之后,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实行两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实施的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措施,排除C项;
苏联新宪法是在斯大林时期颁布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点是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可知,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B项正确;
“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对题干表述片面,排除A项;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①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③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④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正确排序是①④③②,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D项正确;
图一为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向西方学习,增强了国家实力,但保留封建农奴制,走上扩张道路,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并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
图二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开启俄国近代化的是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排除B项;
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推翻沙皇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9.【答案】(1)态度变化:由消极到积极。原因: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3)要重视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国情。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二,农民对待生产态度是变化是由消极到积极。原因是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废除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据材料三,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要重视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国情。(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