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1.(2024八上·宝安期中)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写道:“I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材料中的"远征”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随后又占领了厦门、舟山岛等。所以材料中的“远征”是鸦片战争,A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1894年,排除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024八上·宝安期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消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与此相当。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 )
A.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 B.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帮助清廷镇压农民反抗 D.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看出新增的通商口岸一部分分布在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选项D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A排除;
《马关条约》开始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B排除;
帮助清廷镇压农民反抗,是表现,不是目的,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3.(2024八上·宝安期中) 太平天国颁布的《太平礼制》规定天王洪秀全“得称为万岁”,凡“上言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其属上言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 B.已经推翻了清朝统治
C.上层领导人争权夺利 D.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得称为万岁”“上言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称幼主,……亦称万岁,但不三呼”“称九千岁,其属上言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可知,太平天国等级制度森严,传统的封建男女等级观念仍旧充斥其中,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A项正确;
太平天国只是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并未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
材料只涉及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等级森严,不涉及其争权夺利,排除C项;
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材料中的等级观念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4.(2024八上·宝安期中) 洋务运动期间,轮船招商局发展迅速,1873年至1893年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囊中。福州船政局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占了全部经费的80%。据此可知( )
A.洋务派办企业是为中饱私囊 B.民用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C.洋务企业经营模式存在弊端 D.民用企业资金严重匮乏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1873年至1893年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囊中”“‘薪水工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经营模式存在弊端,官僚贪污严重,不利于企业的继续发展,C项正确;
洋务派办企业是为了实现“自强”“求富”,并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企业的效率问题,且福州船政局是军事企业,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经营模式不善,并不是其缺乏资金,且材料中只有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5.(2024八上·宝安期中) 某同学制作了思维导图帮助梳理学习线索,其主题应该是( )
A.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B.中国边疆危机严重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日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台湾、新疆、西南地区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说明主题应该是中国边疆危机严重,B项正确;
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指的是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排除A项;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主要是通过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形式,排除C项;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边疆危机,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6.(2024八上·宝安期中) 中国学者编写出版的“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系列丛书,描绘了中国近代的变迁与转折。该系列第3本描写了1895年的相关历史,这本书的书名最可能是( )
A.《1895:天朝的崩溃》 B.《1895:天国之秋》
C.《1895:巨痛与自强》 D.《1895:大梦初醒》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95年”和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进而促进各阶层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大梦初醒”符合甲午战争的影响,D项正确;
“天朝的崩溃”指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项;
“天国之秋”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
“巨痛与自强”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7.(2024八上·宝安期中)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C.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促使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题意可知《时务报》发行数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报刊,报刊发行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排除A项;
《时务报》传播变法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辛亥革命促使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8.(2024八上·宝安期中)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从歌谣可得知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反帝爱国的精神 B.比洋务派更加激进
C.无法超越阶级局限 D.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分析可知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精神,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两者没有直接的对比性,排除B项;
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体现义和团运动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
“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4八上·宝安期中)诗词可以折射历史,反映时代。下列诗句与不平等条约搭配准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诗词 条约
A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南京条约》
B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天津条约》
C 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 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马关条约》
D 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 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 《辛丑条约》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和结合所学知识,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D项正确;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反映甲午战争,相关条约是《马关条约》,排除A项;
“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排除B项;
“问君港岛可曾留”反映《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0.(2024八上·宝安期中)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了年代尺,对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革命历程艰难曲折 B.二次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C.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民主革命的进程艰难曲折,A项正确;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二次革命被镇压了,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阶级矛盾的问题,强调的是民主革命斗争的过程,排除C项;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与材料中一系列起义都与失败告终不相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1.(2024八上·宝安期中)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可知,“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评价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符合题意;
A项评论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项不能从评论中体现出来;D项不符合史实,新文化运动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 1912年、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12.(2024八上·宝安期中) 下图的漫画创作于1920年,图中人物为民众,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漫画旨在说明( )
A.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B.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C.人民渴望结束军阀混战 D.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中人物为民众,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和结合所学知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北洋军阀如树,树大根深,力量强大,深植于中国社会,要想将这棵大树连根拔起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所以漫画反映了人民渴望结束军阀混战,C项正确;
漫画表达一定思想,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不能说明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排除A项;
推翻军阀统治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排除B项;
推翻军阀统治不属于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八上·宝安期中)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做无病呻吟”。胡适此举旨在( )
A.提升国人素养 B.促进自然科学的传播
C.倡导文学革命 D.揭露封建礼教的本质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新文学的语言”和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提倡文学革命,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C项正确;
使用白话文属于文学革命,不会直接提升国人素养,排除A项;
使用白话文属于文学革命,利于思想传播,与促进自然科学的传播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揭露封建礼教的本质属于道德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4.(2024八上·宝安期中)1895年,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列强对华态度的变化
C.斗争主力发生变化 D.政府外交政策变化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95年,由1300名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和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的公车上书仅仅是几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影响有限,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工人、市民和知识分子的共同斗争,主导力量强大,影响巨大,C项正确;
1840年至1949年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
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都属于国内的事件,与列强态度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对外都推行妥协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5.(2024八上·宝安期中) 《吴玉章回忆录》中记载: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利,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这种转变是基于( )
A.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D.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分析可知五四运动相比之前的运动不是只局限在上层而言,五四运动广泛发动了人民群众,比如学生、商人、工人阶级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使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排除A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内革命的发展,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6.(2024八上·宝安期中)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一大到二大党的纲领不断完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自身的力量相对弱小 B.认清了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C.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武装头脑 D.从幼稚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可知,一大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据“中共二大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现实国情,明确了革命目标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认清了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故选B项。
共产党成立初期,认识到自身的力量相对弱小,但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中共认清了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排除C项。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成立,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7.(2024八上·宝安期中)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了以下结构图,对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不能拯救中国 B.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结构图信息分析可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发展后,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先后进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探索,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出不同阶级主张不同的思想,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项正确;
资产阶级不能拯救中国只能反映资产阶级的探索,没有体现材料全部信息,排除A项;
材料只有反映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没有体现具体的杰出人物,排除B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没有体现材料全部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民主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2024八上·宝安期中) 自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洞察时代内涵,把握时代脉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八年级同学以“民族复兴”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完成相关学习项目。
项目一 【观察历史地图——感受艰难岁月】
以下为八(1)班同学搜集的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历史地图
——《中国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项目二 【解读历史杂志——见证民族觉醒】
以下为八(2)班同学梳理的《新青年》重大事件表
时间 《新青年》重大事件
1915年9月 上海创刊,每期发行1000份;作者主要是陈独秀
1916年9月 《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出版
1917年初 编辑部迁往北京,北京大学教员和学生轮流主编
1918年 使用白话文和新标点,每期发行量达到15000多份;《庶民的胜利》发表
1919年 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作者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
1923年 成为中共中央纯理论机关季刊
1926年7月 终刊
项目三 【撰写人物介绍一一传承民族精神】
以下为八(3)班同学收集的人物图片
——《中国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1)根据项目一的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侵略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
(2)根据项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影响。
(3)请在项目三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作出了伟大贡献”为主题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答案】(1)变化:列强侵略势力范围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中国腹地。
(2)变化: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3)示例: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家,他为推翻清朝统治,革新中国,建设民主独立共和国奋斗了一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权、民权、民生,以解救中国贫困和弱小。他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1911年,孙中山先生组织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仍坚持推行他的“三民主义”,构建民主现代化国家。1925年,他在北京逝世。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独立付出了一生精力,他的理想和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被称为“中国民主独立运动的领袖”和“中华民族的先驱者”。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可知列强侵略范围在东南沿海,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可知列强侵略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分析可知列强侵略深入中国腹地,因此,列强侵略势力范围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中国腹地。
(2)变化:根据材料“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和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3)心得体会: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作出了伟大贡献”分析可知需要从历史人物的贡献进行撰写心得体会,以孙中山为例,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因此具体阐述如下:
示例: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家,他为推翻清朝统治,革新中国,建设民主独立共和国奋斗了一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权、民权、民生,以解救中国贫困和弱小。他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1911年,孙中山先生组织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仍坚持推行他的“三民主义”,构建民主现代化国家。1925年,他在北京逝世。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独立付出了一生精力,他的理想和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被称为“中国民主独立运动的领袖”和“中华民族的先驱者”。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两次鸦片战争、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2024八上·宝安期中) 小史同学在进行中国近代史学习时设计了以下年代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示例1:《北京条约》→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北京条约》,民族危机加深,洋务派开始向西方学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
(1)请为时间轴A和B分别别拟定一个主题,并任选一个主题说明理由。
(2)请仿照小史同学的示例,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到三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用箭头表示),并说明理由。
(3)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为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1)主题A: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主题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理由:主题A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42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和事件,这些条约和事件包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它们标志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而且这些条约和事件都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有关;主题B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61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人物和事件都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关,它们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2)历史事件:《马关条约》→戊戌变法;
理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变法,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3)开放型试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观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论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辛亥革命,试图挽救民族危亡,这一事件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结论:综上所述,孙中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1) 主题:依据材料的年代尺内容可知,主题A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42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和事件,这些条约和事件都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有关。因此,主题A可以命名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依据材料的年代尺内容可知,主题B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61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都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关,因此,主题B可以命名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理由:主题A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42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和事件,这些条约和事件包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它们标志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这些条约和事件都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有关,因此,主题A可以命名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主题B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61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人物和事件都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关;它们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因此,主题B可以命名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2)历史事件: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以从材料中任意选取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例如选择事件《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依据所学的《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以及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领导阶级、目的、影响等方面阐述理由,例如:《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理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变法,试图挽救民族危亡,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政治民主化。
(3)观点: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的年代尺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个阶级都纷纷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得出观点可围绕挽救民族危亡开展,学生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选一个事件描述观点,然后再从所选事件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例如:观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论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辛亥革命,试图挽救民族危亡,这一事件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结论:综上所述,孙中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 /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1.(2024八上·宝安期中)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写道:“I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年8月21日由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材料中的"远征”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024八上·宝安期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消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与此相当。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 )
A.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 B.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帮助清廷镇压农民反抗 D.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3.(2024八上·宝安期中) 太平天国颁布的《太平礼制》规定天王洪秀全“得称为万岁”,凡“上言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其属上言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 B.已经推翻了清朝统治
C.上层领导人争权夺利 D.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
4.(2024八上·宝安期中) 洋务运动期间,轮船招商局发展迅速,1873年至1893年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囊中。福州船政局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占了全部经费的80%。据此可知( )
A.洋务派办企业是为中饱私囊 B.民用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C.洋务企业经营模式存在弊端 D.民用企业资金严重匮乏
5.(2024八上·宝安期中) 某同学制作了思维导图帮助梳理学习线索,其主题应该是( )
A.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B.中国边疆危机严重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D.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6.(2024八上·宝安期中) 中国学者编写出版的“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系列丛书,描绘了中国近代的变迁与转折。该系列第3本描写了1895年的相关历史,这本书的书名最可能是( )
A.《1895:天朝的崩溃》 B.《1895:天国之秋》
C.《1895:巨痛与自强》 D.《1895:大梦初醒》
7.(2024八上·宝安期中)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C.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促使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8.(2024八上·宝安期中)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从歌谣可得知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反帝爱国的精神 B.比洋务派更加激进
C.无法超越阶级局限 D.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9.(2024八上·宝安期中)诗词可以折射历史,反映时代。下列诗句与不平等条约搭配准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诗词 条约
A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南京条约》
B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天津条约》
C 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 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马关条约》
D 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 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 《辛丑条约》
A.A B.B C.C D.D
10.(2024八上·宝安期中)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了年代尺,对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革命历程艰难曲折 B.二次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C.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2024八上·宝安期中)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D.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12.(2024八上·宝安期中) 下图的漫画创作于1920年,图中人物为民众,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漫画旨在说明( )
A.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B.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C.人民渴望结束军阀混战 D.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13.(2024八上·宝安期中)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做无病呻吟”。胡适此举旨在( )
A.提升国人素养 B.促进自然科学的传播
C.倡导文学革命 D.揭露封建礼教的本质
14.(2024八上·宝安期中)1895年,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列强对华态度的变化
C.斗争主力发生变化 D.政府外交政策变化
15.(2024八上·宝安期中) 《吴玉章回忆录》中记载: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利,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这种转变是基于( )
A.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D.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
16.(2024八上·宝安期中)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一大到二大党的纲领不断完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自身的力量相对弱小 B.认清了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C.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武装头脑 D.从幼稚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17.(2024八上·宝安期中)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设计了以下结构图,对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不能拯救中国 B.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8.(2024八上·宝安期中) 自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洞察时代内涵,把握时代脉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八年级同学以“民族复兴”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完成相关学习项目。
项目一 【观察历史地图——感受艰难岁月】
以下为八(1)班同学搜集的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历史地图
——《中国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项目二 【解读历史杂志——见证民族觉醒】
以下为八(2)班同学梳理的《新青年》重大事件表
时间 《新青年》重大事件
1915年9月 上海创刊,每期发行1000份;作者主要是陈独秀
1916年9月 《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出版
1917年初 编辑部迁往北京,北京大学教员和学生轮流主编
1918年 使用白话文和新标点,每期发行量达到15000多份;《庶民的胜利》发表
1919年 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作者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活跃的知识分子和青年
1923年 成为中共中央纯理论机关季刊
1926年7月 终刊
项目三 【撰写人物介绍一一传承民族精神】
以下为八(3)班同学收集的人物图片
——《中国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1)根据项目一的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侵略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
(2)根据项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影响。
(3)请在项目三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作出了伟大贡献”为主题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19.(2024八上·宝安期中) 小史同学在进行中国近代史学习时设计了以下年代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示例1:《北京条约》→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北京条约》,民族危机加深,洋务派开始向西方学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
(1)请为时间轴A和B分别别拟定一个主题,并任选一个主题说明理由。
(2)请仿照小史同学的示例,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到三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用箭头表示),并说明理由。
(3)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为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随后又占领了厦门、舟山岛等。所以材料中的“远征”是鸦片战争,A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1894年,排除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看出新增的通商口岸一部分分布在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选项D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A排除;
《马关条约》开始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B排除;
帮助清廷镇压农民反抗,是表现,不是目的,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得称为万岁”“上言皆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称幼主,……亦称万岁,但不三呼”“称九千岁,其属上言呼九千岁、千岁、千千岁”可知,太平天国等级制度森严,传统的封建男女等级观念仍旧充斥其中,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A项正确;
太平天国只是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并未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
材料只涉及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等级森严,不涉及其争权夺利,排除C项;
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材料中的等级观念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4.【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1873年至1893年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囊中”“‘薪水工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经营模式存在弊端,官僚贪污严重,不利于企业的继续发展,C项正确;
洋务派办企业是为了实现“自强”“求富”,并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企业的效率问题,且福州船政局是军事企业,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经营模式不善,并不是其缺乏资金,且材料中只有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日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台湾、新疆、西南地区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说明主题应该是中国边疆危机严重,B项正确;
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指的是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排除A项;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主要是通过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形式,排除C项;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边疆危机,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6.【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95年”和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进而促进各阶层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大梦初醒”符合甲午战争的影响,D项正确;
“天朝的崩溃”指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项;
“天国之秋”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
“巨痛与自强”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题意可知《时务报》发行数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报刊,报刊发行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排除A项;
《时务报》传播变法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辛亥革命促使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维新变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分析可知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精神,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两者没有直接的对比性,排除B项;
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体现义和团运动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
“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和结合所学知识,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D项正确;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反映甲午战争,相关条约是《马关条约》,排除A项;
“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排除B项;
“问君港岛可曾留”反映《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0.【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资产阶级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民主革命的进程艰难曲折,A项正确;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二次革命被镇压了,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阶级矛盾的问题,强调的是民主革命斗争的过程,排除C项;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与材料中一系列起义都与失败告终不相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可知,“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评价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符合题意;
A项评论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C项不能从评论中体现出来;D项不符合史实,新文化运动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 1912年、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内容,以此排除其它干扰项确定答案。
12.【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图中人物为民众,树上文字为‘军阀’二字,左侧文字为‘共去厌物,道路平坦’”和结合所学知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北洋军阀如树,树大根深,力量强大,深植于中国社会,要想将这棵大树连根拔起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所以漫画反映了人民渴望结束军阀混战,C项正确;
漫画表达一定思想,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不能说明军阀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排除A项;
推翻军阀统治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排除B项;
推翻军阀统治不属于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新文学的语言”和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提倡文学革命,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C项正确;
使用白话文属于文学革命,不会直接提升国人素养,排除A项;
使用白话文属于文学革命,利于思想传播,与促进自然科学的传播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揭露封建礼教的本质属于道德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95年,由1300名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和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的公车上书仅仅是几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影响有限,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工人、市民和知识分子的共同斗争,主导力量强大,影响巨大,C项正确;
1840年至1949年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
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都属于国内的事件,与列强态度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对外都推行妥协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5.【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分析可知五四运动相比之前的运动不是只局限在上层而言,五四运动广泛发动了人民群众,比如学生、商人、工人阶级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使进步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排除A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国内革命的发展,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可知,一大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据“中共二大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知,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现实国情,明确了革命目标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认清了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故选B项。
共产党成立初期,认识到自身的力量相对弱小,但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中共认清了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排除C项。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成立,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7.【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结构图信息分析可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发展后,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先后进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探索,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出不同阶级主张不同的思想,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项正确;
资产阶级不能拯救中国只能反映资产阶级的探索,没有体现材料全部信息,排除A项;
材料只有反映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没有体现具体的杰出人物,排除B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没有体现材料全部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民主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变化:列强侵略势力范围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中国腹地。
(2)变化: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3)示例: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家,他为推翻清朝统治,革新中国,建设民主独立共和国奋斗了一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权、民权、民生,以解救中国贫困和弱小。他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1911年,孙中山先生组织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仍坚持推行他的“三民主义”,构建民主现代化国家。1925年,他在北京逝世。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独立付出了一生精力,他的理想和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被称为“中国民主独立运动的领袖”和“中华民族的先驱者”。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可知列强侵略范围在东南沿海,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分析可知列强侵略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分析可知列强侵略深入中国腹地,因此,列强侵略势力范围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中国腹地。
(2)变化:根据材料“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和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民主科学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3)心得体会: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作出了伟大贡献”分析可知需要从历史人物的贡献进行撰写心得体会,以孙中山为例,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因此具体阐述如下:
示例: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家,他为推翻清朝统治,革新中国,建设民主独立共和国奋斗了一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权、民权、民生,以解救中国贫困和弱小。他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1911年,孙中山先生组织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仍坚持推行他的“三民主义”,构建民主现代化国家。1925年,他在北京逝世。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独立付出了一生精力,他的理想和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被称为“中国民主独立运动的领袖”和“中华民族的先驱者”。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两次鸦片战争、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主题A: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主题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理由:主题A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42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和事件,这些条约和事件包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它们标志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而且这些条约和事件都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有关;主题B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61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人物和事件都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关,它们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2)历史事件:《马关条约》→戊戌变法;
理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变法,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3)开放型试题,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观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论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辛亥革命,试图挽救民族危亡,这一事件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结论:综上所述,孙中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1) 主题:依据材料的年代尺内容可知,主题A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42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和事件,这些条约和事件都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有关。因此,主题A可以命名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依据材料的年代尺内容可知,主题B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61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都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关,因此,主题B可以命名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理由:主题A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42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和事件,这些条约和事件包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它们标志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这些条约和事件都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有关,因此,主题A可以命名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主题B的时间轴涵盖了从1861年到1921年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人物和事件都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关;它们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因此,主题B可以命名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2)历史事件: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以从材料中任意选取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例如选择事件《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依据所学的《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以及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领导阶级、目的、影响等方面阐述理由,例如:《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理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变法,试图挽救民族危亡,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政治民主化。
(3)观点: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的年代尺可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个阶级都纷纷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得出观点可围绕挽救民族危亡开展,学生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选一个事件描述观点,然后再从所选事件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例如:观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论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进行辛亥革命,试图挽救民族危亡,这一事件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结论:综上所述,孙中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