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
︽十五夜望月︾
︽寒
食︾
三首诗
《寒食》
传统节日
《迢迢牵牛星》
民间传说
《十五夜望月》
传统节日
读诗题,想想这三首诗分别在写
什么内容。
总览古诗 明确主题
总览古诗 明确主题
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在这个有意义的节日里你会做什么?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 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寒 食
交流预学 知悉节日
注释
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曰,禁烟火,只吃冷食。民间传说中寒食节常与介子推有关,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 食
交流预学 知悉节日
注释
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寒食熄灭冬季旧火,清明重新取火,意在获得一年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在清明时节取柳树之火,皇帝会把最早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十五夜望月︾
交流预学 知悉节日
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其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
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十五夜望月︾
交流预学 知悉节日
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以“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今天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日,中秋节与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韩翊,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他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hóng
xiá
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斜”与末句“轻烟散人五侯家”的“家”押韵。
自由读诗,读准读通。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世称王司马。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自由读诗,读准读通。
qī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qī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hóng
xiá
自由读诗,读准读通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自由读诗,画出两首诗中写到节日风俗的诗句。
“传蜡烛”即传赐新火,把春季新火送到豪门权贵家中。
寒食节普天下禁火,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烛火。
唐代著作 《辇下岁时记》中记载皇帝“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本诗主题自古没有定论,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抓住诗中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多元解读。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是对盛世承平
的歌咏,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作者想要赞颂皇恩浩荡。
皇帝给亲信
传火,老百姓却被要求禁火,是对封建特权的讽刺,类似“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想象画面,齐读古诗,读出诗中蕴含的情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唐 ] 韩翃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多情的,中秋节人人争相望月,月亮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
请回顾带有“月亮”这一意象的诗句。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
︽前赤壁赋︾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江流有声,断崖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
︽后赤壁赋︾
蝴蝶不传千里梦,
子规叫断三更月,
辛弃疾
︽满江红 点火樱桃︾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聚焦“落”字,感受文字魅力。
诗人没有正面抒情,而是委婉地发出了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将自己望月怀远、思念友人之情表达得含蓄、深沉。一个“落” 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手法高妙,令人回味无穷。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落
《全唐诗》收录本诗时将“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你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像“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样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渭城曲》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想象画面,齐读古诗,读出诗中蕴含的情感。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聚焦美景 想象共情
细读两首诗的前两句
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前两句都是在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 抓住了“情”和“景”,就能对诗歌有更深的感悟。大多数的诗作都是前写景后抒情。
聚焦美景 想象共情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飞”“斜”有着强烈的动态感和画面感,表现了春天的勃然生机。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飞
斜
春城到处都飞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双重否定“无……不”表示肯定,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京城“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浪漫春景。
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妙?
风是无形无影的,借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圈出诗句中写到的景物。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地白
鸦
露
桂花
在其它古诗里,你一定遇到过这些意象,请回顾,并结合本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聚焦美景 想象共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地白
月光如水、澄澈透明、照在地上如同铺上一层白霜。
聚焦美景 想象共情
月皎惊乌栖不定。
——周邦彦
鸦
鸦、雀在古诗中常与萧瑟、颓败的景象一起出现,平添一份荒凉。
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聚焦美景 想象共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露
本诗中的“冷露”更具寒冷、孤寂之意。
聚焦美景 想象共情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
桂花
清冷的露珠沾湿了桂花树, 桂香迷人,意境悠远。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诗人王建连用四种意象,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王建把多种意象集于两句诗中,更能衬托他的孤独和对好友的思念。
地白
鸦
露
桂花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同样写中秋节,皮日休心境却大不相同。
对比两首古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地白
鸦
露
桂花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在其它古诗里,你一定遇到过这些意象,请回顾,并结合本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果真一切景语皆情语!
比较读诗 感受风俗
朗读古诗,感受心境。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地白
鸦
露
桂花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两首诗的前两句蕴含的情感不同,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就不一样——前者轻 快,后者沉静。
书写指导 作业布置
表示爵位,泛指达官贵人。
表示等待、问好。
书写指导 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描写传统节日风俗的古诗词,查找资料,了解相关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