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了解“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4.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学习作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方法—批判性地继承与创新。
【教学重难点】
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明确实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材料一:这是备受争议的清华美院设计作品和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图的对比,同学们认为哪幅图中的人物更符合你们的审美呢?再看看毒教材插图和旧教材插图,哪个更符合我们的审美呢?
针对以上四幅图画,你有怎样的感想呢,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外来文化,我们如何“拿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如何传承的思考。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就已有了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拿来主义》,共同走入那个时代,走近鲁迅,一起挖掘其思想的内核,并学习运用鲁迅思辨性论文的特点,来看看我们的文化该如何选择。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介绍
拿来: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主义:对事物 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三、合作探究借助探究的问题,引领学生诵读文本,理解文本。
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观点在哪里出现?
明确: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主要观点在第7段提出,接着加以论证。
2.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
明确: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子孙们、残羹冷炙做奖赏 ——亡国灭种。 “听凭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毒害侵略。这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
3.如何实行“拿来”?
明确: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呢?运用“大宅子”的比喻。 “鱼翅”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外国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烟枪和烟灯”外国文化中没有使用价值但适当保存一点可以作反面教材的部分;“姨太太”比喻外国文化中反动腐朽应该完全摒弃的部分。
(2)在论证怎样“拿来”的时候,是不是直接就指出来该怎样做的呢?
明确:也不是。也是先否定几种做法: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3)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他占有,挑选。
4.“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阅读第九段,看看拿来主义是如何处理“大宅子”的?文中的鱼翅、鸦片、烟枪和姨太太分别代表了什么?这是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明确:先占有后挑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对 象 具体所指 做 法 论证方法
鱼 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吃掉——吸取精华 比喻论证
鸦 片 精华与糟粕并存部分 送药房——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驱散 摒弃
概念补充: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比喻论证的作用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四、重点句子欣赏,体会讽刺犀利的语言风格。
1.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送“古画”“新画”,“几位”“几张”“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讽刺少的可怜,还一路招摇卖好之丑态, “捧”“发扬国光”,“捧”指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嘴脸。“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2.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更顺道到欧洲传道。
【明确】送“梅兰芳博士”,“催进”“传道”“顺便”,讽刺讨好列强、媚外求荣之新伎俩;“算得”“一点”“进步”,“进步”,反语,实则是退步、堕落。“算得”“一点”指对这种行为的不屑不齿。
3.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反语,增强讽刺意味。
4.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明确】单词成句,短促有力,不满、愤恨以及对早日实现“拿来主义”的强烈渴望。
3. 辨析“抛来”和“抛给”。
【明确】“抛来”是漫无目的的,随便抛,你接着就是;“抛给”是带有目的性的,只是给你,往往不怀好意。
4.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运用反语,“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原是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是对民族利益的背叛和出卖。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强烈的嘲讽之情。
5.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明确】“国粹”是反语,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烟灯烟枪”比喻的是文化糟粕,是不可能在“国粹”之列的,作者这样写,批判、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五、再读文本,体会文本价值
(1)那么拿来主义者最终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呢?跟前面什么样的人形成一种对比呢?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不要胆小、畏首畏尾,分清糟粕与精华,不能仅仅为自己考虑)
(2)文中哪一句话能够体现出“勇猛”?--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面对外来的西方文化,我们要直面现实,不必畏惧,完全可以放开胆量,尽量地吸收。
(3)鲁迅写这篇文章,反复强调“我们要拿来”,至于如何辨别精华与糟粕,那是拿来之后的事。那么主动去拿的后果是如何的呢?--出新人,出新文艺。
出新人是鲁迅畅想拿来后的一个目标。鲁迅一以贯之的思想是立人。鲁迅认为, 救国救民之道“ 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只有养成无数“ 尊个性而张精神”、独立觉醒的新人, 才能让中国“ 屹然独立于天下”。
六、课堂总结
上世纪 30 年代,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复古主义’逆流和“盲目排外”的情绪,以及国民党政府奉行的“送去主义的媚外政策,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意在告诫国人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
今日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唯有采用“拿来主义”,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多彩的新文化,才能缔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
正如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中有言:“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是开拓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