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导学案+练习+答案)
课题 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学习目标: 探寻环境问题的产生 (重点) 2.掌握环境问题的危害
【导学流程】 环境问题的产生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_________。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_________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_________功能。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_________大量自然资源,_________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形成的的___________排入自然环境。工业革命后,资源的_________和废弃物的_________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_________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_________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_________状态,从而发生大气_________、水_________、生态_________、全球_________等环境问题。 人类系统靠从自然大量获取_________和_________(自然资源)及向自然排放_________维持,物质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物质无法实现_________。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中,只有一部分物质能够能够通过自然循环过程的到_________,未被消纳的部分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造成环境_________,甚至导致全球环境_________。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_________数量、人均资源_________和_________水平密切相关。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_________。人均资源消费量越_______,对环境的影响越______。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有两面性。技术越_________,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______;人类通过研发环境_________技术,能够_________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_________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大气、_________、固体废弃物和_________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_________。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_________,也对自然环境的_________功能造成损害,进而_________社会经济发展。 例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发展低碳经济最主要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A. 臭氧层变薄 B. 全球气候变暖 C. 酸雨扩散 D. 地震频发 2. 上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类大规模开采、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 ②氟氯烃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③大规模的砍伐、破坏森林植被 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①② ②③ ①③ D. ②④
二、合作探究 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董事会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近年来,电动汽车以“零排放”、“噪音小”、“能源广”等优势深受追捧。但也有人对电动汽车的环保优势提出了异议,出现了如“是环保还是污染转移”、“几年后电池污染是恶魔”的论调。 说明电动汽车在环保方面的劣势,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三、自我挑战 下图为局域性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类索取自然资源过度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太低 ③自然环境本身演变太快 ④人类排放废弃物过多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图中a、b、c分别代表() A. 环境污染、清洁生产、文明消费 B. 文明消费、环境污染、清洁生产
C. 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环境污染 D. 环境污染、文明消费、清洁生产
总结反思: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配套练习 四、拔高练习 一、选择题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1. 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与该句话相匹配的叙述是( ) A. 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B. 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C. 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D. 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 2. 下列选项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类对环境友好、恰当的态度和做法的是( ) A. 超过、分解 B. 合理、适度 C. 容纳、恢复 D. 排放、枯竭 3. 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恢复能力”的正确理解是( ) ①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②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数量是无穷无尽的 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再生性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循环性 ①② ③④ ①③ D. ②④ 4. 下列叙述,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①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导致资源枯竭 ②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导致生态破坏 ③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④人类向环境过度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①②③ ①③④ ①②④ D. ②③④ 下列图片为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表现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四题。 5. 图中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 甲—大气污染 乙—海洋污染 丙—固体废弃物污染 丁—光污染
B. 甲—大气污染 乙—水体污染 丙—土壤污染 丁—放射性污染
C. 甲—噪声污染 乙—海洋污染 丙—固体废弃物污染 丁—光污染
D. 甲—大气污染 乙—水体污染 丙—土地荒漠化 丁—森林减少 6. 乙图所示环境问题的污染源是( ) A. 工业生产活动 B. 农业生产活动 C. 人类生产生活 D. 城市消费活动 7. 丙图所示环境问题,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最可能是( ) A. 过度开垦 B. 过度放牧 C. 过度樵采 D. 降水减少 8. 图示环境问题中,在城市表现最明显的有( ) A. 甲、乙 B. 丙、丁 C. 甲、丙 D. 乙、丁 阅读右图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9. 漫画说明了( ) A. 人类活动破坏了对流层 B. 人类活动破坏了高层大气 C. 人类活动破坏了平流层 D. 人类活动破坏了臭氧层 10. 该漫画反映的问题,其人为原因是( )。 A. 太阳能的利用 B. 制冷工业的发展 C. 电力工业的发展 D. 煤炭的使用 阅读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11. 漫画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 环境污染问题 B. 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C. 土地荒漠化问题 D.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12. 该行为不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 全球变暖 B. 臭氧空洞 C. 土地沙化 D. 水土流失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宫城以东太平洋海底发生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2020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上百万吨核废水排放入海。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3. 此次核泄漏事件( ) A. 属于突发性环境事件 B. 具有发生的可控性 C. 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小 D. 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14. 核废水排放入海会( )
①污染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渔业 ②加快水循环速度,污染陆地河流
③消除核废水对本国环境安全的影响 ④威胁周边国家安全造成外交争端 ①② ①④ ②③ D. ③④ 15. 为降低核废水可能造成的环境安全风险,邻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①加强沿海海水和大气等环境监测与预警 ②禁止任何出海行为,避免在高危区活动
③外交抗议并阻止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水 ④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商谈判,合作应对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D. ②③④ 综合题 近年来,随着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订餐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但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个订单至少包括2个餐盒,1个塑料袋,接照每个餐盒平均6米高计算,根据公开据保留估算,每天所用餐盒,加起来足以从地球到国际空间站转3个半来回;按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一天消耗的塑料袋,可铺满168个足球场。
说出外卖行业迅速发展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配套答案 例1 BC 合作探究: ①因我国现阶段电能中火电占比高,使用电能并不能真正做到“零排放”,可能会导致污染转移;②充电过程电能损耗大,造成能源浪费;③电池使用寿命短,拆解回收成本高,易导致重金属污染;④电动汽车质量良芳不齐,部分电动汽车能源利用效率低;⑤行业无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等。 自我挑战:DA 拔高练习 1-5 ABBCD 6-10 CBBDB 11-15 BBABC 综合题 16.【答案】主要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应对措施:使用可快速降解的包装材料;外卖商家提供可循环使用的竹筷、纸袋等材料;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民众合理消费;研发餐具新材料,以便回收时迅速将餐盒与油污等分离;建立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等。 解析: 读懂设问中“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的含义: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故选 A 。
2. 合理、适度能够体现人类对环境友好、恰当的态度和做法,故选 B ;在其他的关键词中,超过属于不友好、不恰当的态度和做法;枯竭属于不友好、不恰当的态度和做法所产生的不良结果;分解、容纳、恢复属于自然环境的作用;排放属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行为。
3.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即“恢复能力”是在人类友好的态度、恰当的做法条件下,是对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特征的一种概括(动态性)。根据四个选项的叙述,逻辑关系正确的为 B (再生性、循环性与恢复能力具有正确的逻辑关系)。
4. 根据题意,回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根据四个选项的叙述,关注文字叙述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 。
5. 结合所学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图中信息,逐一判断其表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根据选项内容,选出正确答案 D 。
6. 由上题可知,乙图所示环境问题属于水体污染,选项中的工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城市消费活动都属于人类生产生活,故选 C 。
7. 根据图上信息,丙图所示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其形成的最可能的人为原因为过度放牧,正确答案为 B ;降水减少为自然原因。
8. 抓住设问中“在城市表现最明显”展开思考: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污染问题,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的污染问题即可,正确答案为 A 。
9. 读图可知,图 1 示意地球外围有“保护层”,图 2 示意该“保护层”出现了“空洞”现象,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减少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10. 臭氧层的破坏是由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所致,故人为原因是制冷工业的发展。
11. 漫画表面反映的内容是由卖野菜到菜墩、木材到根雕,实质是说明出现了草场、森林资源枯竭的环境问题, B 项正确。
12. 漫画反映的是森林破坏,由于森林面积减小,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全球变暖,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 A 、 C 、 D 三项都与森林破坏有关;臭氧空洞是氟氯烃等制冷剂的使用导致的,与森林破坏无关。
13. 材料“北京时间 2011 年 3 月 11 日 13 时 46 分,日本宫城以东太平洋海底发生 9.0 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说明次核泄漏事件是由地震引发的,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是自然因素导致,故 A 正确, BD 错误;
核泄漏通过海水运动可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大, C 错误。 故选 A 。 14. 核废水排放入海,会污染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渔业,①正确;
②水循环的过程是陆地河流入海,不会污染陆地河流,②错误;
核废水具有放射性,放射性污染具有长期性,故不会消除核废水对本国环境安全的影响,③错误;
通过海水运动威胁周边国家安全,造成外交争端,④正确。 故选 B 。 15. 为降低核废水可能造成的环境安全风险,邻国应该加强沿海海水和大气等环境监测与预警,①正确;
应减少出海行为,避兔在高危区活动,②错误; 通过外交抗议并阻止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水,③正确;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商谈判,合作应对风险,④正确。 故选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