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9 12:48:29

文档简介

201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卷首寄语:亲爱的同学,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它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请认真审题,看清要求,仔细答题,祝你成功。
一、卷面书写(要求:书写工整,不用胶带纸或涂改液等涂改。)(3分)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27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体验。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感受到在人迹hǎn(   )至的百草园里捕鸟的乐趣;读《黄河颂》让我们感受到力挽狂lán( )的黄河赋予我们的坚强;读《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广大的关东原野chì( )痛的热爱;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截然不同 锋芒必露
B.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死而后己 群蚁排衙
C.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荒草凄凄 浩浩荡荡
D.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钻之弥坚 一拍即合
3、古诗名句默写。(10分)
(1)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5)《山中杂诗》中最富有情趣的句子是: , 。
(6) 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
(7)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都是文人们赞颂的对象,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 。
4、解释下列文言字词。(4分)
(1)未尝识书具 ( ) (2)贤于材人远矣( )
(3)愿为市鞍马 ( )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或以钱币乞之
B、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C、并自为其名 其詩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得为众人而已耶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子
6、名著阅读。(3分)
他一直讲到晚上,临走的时候,他和蔼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和我告别,我才知道他并不凶恶,也不可怕。我一想起他曾这么无情地毒打我,就难过地流泪,并且总也忘不了这件事。
(1)这段文字出自《 》,纵观全书,文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他”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 。
(2)“我”这次被他无情毒打至昏死是因为 (事件)。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1)喜欢那丛蔷薇。
(2)与我的住处隔了约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3)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4)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一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5)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6)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7)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8)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9)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10)“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7.(2分)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l)(2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说说句中加点的“甜”字在表达上的妙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分)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阅读(21分)
(一)(5分)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2.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 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13.诗歌后两句写得很有情趣,请你写出赏析感受。(3分)

(二)(16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 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3)取而疾走 (   ) (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1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不 能 从 师 又 无 书 时 取 旁 舍 儿 书 屏 人 窃 诵。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7.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30分)
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看,需要眼睛;看,需要头脑和灵魂。正如鲁迅在只有野草的百草园中看见了昆虫的低唱长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看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丁立梅在人家的院墙上看见了蔷薇花的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青春年少的你会在生活中看见什么呢?
请以“看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写诗歌不少于16行);(3)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4)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答题卷
一、书写(3分)
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共27分)
1、(4分)
2、(   )(3分)
3、古诗名句默写(10分)
(1) (2)
(3)    (4)
(5)
(6)
(7)
4、解释下列文言字词。(4分)
(1) (2) (3) (4)
5、 ( ) (3分)
6、名著阅读。(3分)
(1) 《     》
(2)事件:
三、现代文阅读。(19分)
7、
(2分)
8、(1) (2分)
(2) (2分)
9、
(4分)
10、
(4分)
11、
(5分)
四、古诗文阅读(21分)
12、(1)_______________ (2分)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1) (2) (3) (4)
1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3分)
不 能 从 师 又 无 书 时 取 旁 舍 儿 书 屏 人 窃 诵。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7、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 “ ”;
乙文“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
3分)
五、作文(30分)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1.罕、澜、炽、锲(每字1分) 2.D(3分)
3. (1)独坐幽篁里 (2)影入平羌江水流 (3)春潮带雨晚来急 (4)凭君传语报平安
(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7)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与黄河有关的上下句即可。(每句1分)
4. (1)曾经 (2)胜过、超过 (3)买 (4)只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5.A(3分)
6. (1)《童年》,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写出其中两个词得1分)
(2)事件:“我”把白色桌布染上了色。
7. 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2分)
8.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2分)
(2) 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2分)
9.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2分)跟他聊天时“我”叫他“老头”,他不生气,呵呵笑。“我”给他拍照时,“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可见他的随性自然;“‘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可见他的随意、不奢望、不强求。(2分)
10.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答出一点得一分)
11. 学生所答可能有三种情况:①赞成第一种看法;②赞成第二种看法;③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①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给1分;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给3分;③表述准确,语言流畅,给1分。)示例:我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奋斗的人生充满活力,并能为以后随性随心的生活创造条件。努力拼搏追求的是人生的方向,而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是人生的态度。我欣赏这样的人生,动静相宜,完满充实。
12.高花满树 明(2分)
13.诗人将“云”拟人化(1分),以责备口吻抱怨云彩带来微雨、送走夕照(1分),含蓄表达了自己对乡村夕阳晚景的喜爱、留恋之情(1分)。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4.(1)通“攀”,牵,引(2)相当,相称(3)跑(4)闻名,出名(每小题1分,共4分)
15.不 能 从 师 /又 无 书/ 时 取 旁 舍 儿 书 /屏 人 窃 诵。
16.(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地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父亲)。(句中关键词“奇”“稍稍”“宾客”每个错解扣0.5分)
(2)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它《书经》的大意。
(句中关键词“以”“识别”“遂”每个错解扣0.5分) 评分:每小题2分。
17.(1)泯然众人矣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答:“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亦可)
(2)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可以看出后天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评分:第(1)题每空1分,共2分;第(2)题只写启示给1分,只写事例给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乱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维生气,督促他以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烃》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主,非常勃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微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