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第四课孙权劝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学习,后其惊人的进步令吴国军师鲁肃叹服的故事。据传,本文是根据史书改写而成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119字,虽极简略但裁剪得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简练的文字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的意思吗 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告诉学生有两个成语出自课文,预习时要弄明白这两个成语在文中的意思,这既是预习任务的具体规定,又暗含了预习的效果;预习的方法一一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这句话紧扣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一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读完后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即可。提示了预习的重点一一要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句。这实际是扣住了单元导语中对精读的要求,怎样进行精读呢 就本文来说要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一一对话句,只要抓住这些对话句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赛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昌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オ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佩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浍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文体知识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写作背景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学法导读
首先,了解《资治通鉴〉、司马光等相关文学常识;其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大意;再次,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探究孙权劝学及吕蒙变化的原因,并将其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结合,领悟学无止境的道理。
字词归纳
(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自以为/大有所益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权谓吕蒙曰 (谓……曰: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当途: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但当涉猎
古:只,只是。 今:转折连词,但是。
见往事耳
古:历史。今:过去的事。
士别三日
古:几天,这里指“少”。今:确数。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5)一词多义。
当:当涂掌事(掌管,主持) 但当涉猎(应当)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结构图示
孙权劝学
(详 写)孙权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略 写)孙权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侧面描写)鲁肃叹学──结友(惊赞)非复吴下阿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 不学!”孙权对吕蒙说道:“你如今当权管事,不能不学习
●卿:古代君对臣当初,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军务政事。
【句解:“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见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蒙辞以军中多 务。
开篇点题,孙权对吕蒙提出劝诫。“当涂掌事”,说明吕蒙此时已身居要职,肩负重任。“不可不学”,语气坚定,体现了孙权对学习的重视,以及对吕蒙的期望。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辞。他或许认为自己已足够胜任当前的工作,无需额外学习
权曰:“孤岂欲 卿治 经为博士邪!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经典(去)当博士吗?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语气,后写作“耶”。
【句解:反问语气,让吕蒙明白自己的意图。】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博览全书,知道过去的历史罢了
但:副词,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
卿言多务,孰 若孤
你说事物繁多,哪比得上我呀
孰:疑问代词,这里可译为“哪里’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大:这里是程度副词,可译为“很”。
【句解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乃:于 是,就。
孙权进一步解释自己的意图,他并非要求吕蒙深入研究经典成为学者,而是希望他能广泛涉猎,了解历史。通过对比自己与吕蒙的忙碌程度,孙权以自身为例,说明即使身为君主,也常读书学习,并认为这对自身大有裨益。整个对话之中,孙权语气恳切,逻辑清晰,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此段对话,既表达了对吕蒙的期望,又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孙权的劝诫下,吕蒙终于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论议军务,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 阿蒙!”
(鲁肃)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原来吴县的阿蒙喽!”
及:到,等到。过:经过。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泛指吴地。阿:名词词头,有亲昵的意味。
【句解:用“及”字由孙权劝学过渡到鲁肃叹学。这句话描绘了鲁肃“与蒙论议”后惊奇的神态和语言,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很大长进。】
蒙曰:“士别三日,
士:土人,这里指读书人。即:就。更:另,另外。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知晓事情。之:助词,与疑问代词“何”构成“何……之…”结构,可译为“怎么…这么……”。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兄长怎么领悟事理这么晚呢!”
【句解:这句话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言语中体现出自得之态,态度坦然,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肃遂拜蒙母,结 友 而 别。
鲁肃于是拜见了蒙的母亲,结为好友,而后离去。
遂:于是。拜:拜见,拜望。结友:结为好友
时间流转,当鲁肃经过寻阳时,与吕蒙讨论时局,发现吕蒙的才略已今非昔比。鲁肃的“大惊”,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学习后的巨大进步。而“非复吴下阿蒙”,则是对吕蒙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成长的赞叹。吕蒙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回应鲁肃,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即使短时间内分别,人的变化也可能非常大,因此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对方。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带有几分幽默和自信,吕蒙以此调侃鲁肃,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和自信。最后,鲁肃被吕蒙的才略和成长所折服,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并与他结为朋友后告别。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鲁肃对吕蒙的尊重和认可,也预示着两人之间友谊的开始。
【句解: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最后一笔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
1.揣摩人物语言,读出人物的感情。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合作探究】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寻找借口不愿学习,为下文设伏。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合作探究】“邪”后的感叹号,语气强烈,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接着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他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可见一斑。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合作探究】仅仅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描写、神情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3.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合作探究】
.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是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鲁肃与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惊讶都略去不写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从劝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列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要求吕蒙;"卿今当涂举事,不可不学!”这既表现出对吕蒙的股切爱护。又带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是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执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吕蒙的素质谆谆教导。具有王者的风范。
2国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结尾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的,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
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用人手劝说,吕蒙借事务多推托。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做对比驳斥他的托词,说明没有理由不去学习。文章开篇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后来从鲁肃的话中可揩测吕蒙曾无“才略”,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转变。
记事简练而完整。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再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吕蒙进步之大。
1. 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
【答案】卿qīng 涉shè 邪yé 孰shú 遂suì 岂qǐ
【解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邪”的注音。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 当之无愧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答案】D
【解析】A项,应该/承当:承受。B项,益处/更加。C项,历史/过去的事情。D项,都指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3.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答案】C
【解析】这里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能力。学生了解常用的文言表人称的代词。这里A项,“卿”表人称;B项,“孤”表人称;D项,“自”表人称。所以选C。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D项有误,“大兄”的意思是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5.《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该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答案】《资治通鉴》 编年体 战国 五代 北宋 政治 史学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资治通鉴》的熟悉程度,这是中国史学名著,考生须熟记在心。
6.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文末的“________________”(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答案】惊讶、敬佩 学有所获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解析】结合相关文段可以看出鲁肃此时的感情是钦佩的,原文中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是名言警句,要牢记。
7.《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填原句)。
【答案】“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解析】以上题目从原文中都能找到答案,考生认真阅读课文即可。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见往事耳( )
【答案】(1)推托 (2)历史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解释。在积累文言词语时,注意利用好课下注释,尤其里面的一些重点词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钱覆其口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以吾酌油知之
C、结友而别 久而不去 D、蒙乃始就学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以”“而”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动词,认为/介词,用。B、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个道理。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副词,于是。用法和意义相同,故故选D。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1)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做博士吗?
(2)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句①中,“岂”“治”;句②中,“才略”“非复”。
4、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文中找出一个形容吕蒙变化的成语。
(2)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刮目相待。
(2)孙权语重心长地劝学,吕蒙勤奋刻苦地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考点1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请你阅读《孙权劝学》,补全下面的导图。
考点2劝学方式
(构建导图)劝说方式有很多种,本文的劝说方式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性和普适性,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将下面的导图补充完整。
【答案】
考点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示例:开卷有益,学必有得
考点2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4)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5)蒙乃始就学
习作引导
文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随课微写训练点: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品读感悟: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孙权善学善劝、鲁蒙勤学和所有所成,运用直接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让一篇小短文充满情趣,又不乏理性趣。
课文链接
及鲁肃 ( http: / / www. / s q=%E9%B2%81%E8%82%83&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过寻阳 ( http: / / www. / s q=%E5%AF%BB%E9%98%B3&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http: / / www. / s q=%E5%90%B4%E4%B8%8B%E9%98%BF%E8%92%99&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本句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了鲁肃的吃惊与赞叹,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这是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作者通过刻画次要人物(或环境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情境创设:
以《我的学霸同桌》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150字左右。
师长点睛
人物的侧面描写就是间接地反映所要描写的人物,就是通过与此人有联系的其它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间接烘托,从而达到以此显彼、表现突出这个人物的目的。主要形式有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不宜正面描写的,用侧面描写加以渲染。常见侧面描写方法:
以景(物)衬人:通过对环境的渲染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或通过事物、动物进行烘托。
以人衬人:这是对跟主要人物有联系的其他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心理等进行描写,以衬托主要人物。
我能创写
100
200
微写感悟
参考答案
一个阴冷的早上,狂风吹得教室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阴冷的风从门缝、窗户缝一股劲地往我们身上钻,教室里的同学们,有的浑身瑟缩着唏嘘不止;有的双脚不停地跺着地板;还有一些双手抱在胸前嘴里不停地说,冷死了,冷死了......只有一人,他,端坐如钟,旁若无人地大声背诵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点评:用天气的寒冷和同学们的行为侧面烘托同桌的勤奋。(以物衬人,以人衬人相结合。)
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关于吕蒙的变化给人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三、朗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2.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3.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提文
示线文题
习惠
预题文
在文
线线文题
慧惠
智题文
批文
注线文题
文惠
课题文
研读文
读线文题
题惠
问题文
探文
究线文题
难惠
疑题文
特文
色线文题
作惠
写题文
积文
累线文题
础惠
基题文
阅文
读线文题
内惠
课题文
考微文
点线文题
心惠
核题文
练文
习文
微微文
写线文题
新惠
创题文
作文
本微文
习线文题
课惠
附题文
题文
答文
案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