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综合实践—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课文自学笔记
课文回顾
本单元精选了四位历史人物。邓稼先是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闻一多是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文学家,孙权、吕蒙、鲁肃各有特点。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邓稼先》:本文通过记叙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歌颂了他忠厚、谦虚、真诚的品质,以及为了中华民族而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
《说和做》: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本文作者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托尔斯泰的一幅“肖像画”,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孙权劝学》:本文写的是昌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井与之“结交”的佳话,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课本试题
一.学校计划在教学楼设置一条杰出人物长廊,需要给每个人物准备一张图片和一段不超过百字的介绍。选定本单元的一位人物,以课文为基础,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然后为他配一段介绍文字。可以是总结概括式的介绍,也可以截取人物的一段有代表性的话或他人的一段评价。
解析:①明确自己最感兴趣或最熟悉的人物,结合课本内容,搜集相关材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
②撰写介绍文字。可以是总结概括式的介绍,也可以截取人物的一段有代表性的话或他人的一段评价。
③根据介绍文字,选择合适的图片,注意二者的色彩、字体、布局。
示例一(总结概括式的介绍)
①邓稼先:
隐姓埋名二十八年,只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从三十四岁到生命最后,只为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完美诠释,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示例二(人物自己的一段有代表性的话)
②列夫﹒托尔斯泰:
1.“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一列夫 托尔斯泰
2.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一列夫 托尔斯泰
示例三(他人的一段评价)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臧克家
二.本单元各篇课文在展现杰出人物的精神品格时,都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比如记述典型事件,运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点睛式概括,抓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展开描绘,等等。阅读几篇课文,运用简要的图示或者提纲,梳理各篇在写法上的特点,揣摩作者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方法。全班交流、讨论。
试题解析
《邓稼先》
对比手法: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如“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衬托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强大作用,并且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具体事例:选取具体事例,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揭示了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
①“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群众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
②1971年被批判围攻时,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③证实之后写信告诉杨振宁的问题。
④1982年,工作中遇到危险时,坚持不离开。
衬托手法
①《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②描写戈壁滩的风沙、气温和工作中的问题之多,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危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③“我”的感情震荡表现出自己为祖国和好友感到自豪,侧面衬托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
细节描写领会。课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如“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这些细节展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来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增强记叙文的感染力。
《说和做》
细节描写
第③段(节选);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因,是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晓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明。
分析: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决乱"“睡得很少"等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第④段: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奴朴街。几年辛苦,凝站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分析:“密密麻麻”“群蚁排衡”表现出闻-多门丝不苟的严道态度。
第15段和第18段(节选):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选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责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分析:通过“你们站出来”这一语言描写和闻一步“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①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②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③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④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对比手法:表现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与作为学者完全不同,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
欲扬先抑:课文极力写他外貌的粗鄙、丑陋反衬了他眼睛的犀利深邃,表现他天才灵魂的伟大。
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和精神的高贵,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抓住肖像细节展开描绘:1.正面特写,聚焦面部“多毛”的特征。2.细腻描写面部各个部位,用“镜头”放大。3.描写人物神态面容。4.写来访者的想象和心理落差,侧面烘托。多角度多层面逼真传神。
对比:第3段描绘的是托尔斯泰的神态,不仅与陀斯妥也夫斯基作对比,而且写了他的外貌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使人物的形象显得丰富、真实可信。
《孙权劝学》
语言描写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邪:反问语气,暗含责备。耳:限止语气,语重心长。乎:反问语气,得意自信。
侧面描写: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之大,极其郑重地“拜蒙母”“结友”,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钦佩,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习效果显著,学识长进惊人。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一个句子,可以写得长些,表达完备精细;也可以写得短些,表达简短有力。很多作品都是长短句错落使用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下面的提示进行长短句互换练习,也可自选例子,体会长句和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
提示:《邓稼先》第一部分多使用短句,甚至有些短句独立成段。试将一些短句改写为长句,把单句成段的合并为一段,读一读,看看表达效果是否发生变化。第二部分第2段是个长句,试着改写为短句,再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又有怎样的不同。
示例(1)短句变长句
原句: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制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改后: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赏析:将“时代”的定语“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这两个并列的短语拆分成单独的两个分句,读起来更加铿讲有力。将定语“一个世纪以后”单独提出放在中心语“今天”之后,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2)长句变短句
原句: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改后: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的第一线,站在中国原于武器研究的第一线,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氨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赏析:长句变成短句后,虽然可以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但表达上不如原先的长句严密。
表达效果;短句一般简洁、明快,显得活泼,能形成一种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句容量大,修饰限制的成分多,便于表达复杂严密的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