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 第4章 词语理解与运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 第4章 词语理解与运用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09:1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
第四章 词语理解与运用
课标解读
01
KE BIAO JIE DU
答题技巧
02
DA TI JI QIAO
课标解读
KE BIAO JIE DU
PART ONE
01
答题技巧
2025
课标解读
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关联词、谦敬辞)。(能力层级:理解和运用)
一、备考要求
1.题量及分值:广东省中考词语运用题量为1小题,分值为2分。
2.命题形式:词语运用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①判断词语运用是否恰当;②正确辨析、选用词语。
  注意:近五年广东省中考词语运用四次考查“判断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这种题型,2024、2023年考查“选用词语”题型,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对这两种题型都应重视。
二、命题规律
3.考查内容:考查涉及的词语多为常用词语,包括二字词语、成语、俗语、关联词、谦敬辞等。试题设置的语言情境,或是课本中的原句,或涉及当下的社会热点,或与地方文化相联系,或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等等。
答题技巧
DA TI JI QIAO
PART TWO
02
2025
答题技巧
课标解读
要想顺利解答词语运用这道题,我们应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中考试题要求我们辨别的词语都是课本中学过的或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这些词语。词义的把握是词语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丰富词汇量,能增强我们的语言感受力,也能较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词义或辨析词语间的细微差别。在中考备考时,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常用词语答题技巧
(一)正确辨别课文原句中的词语
从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词语运用题来看,四个选项的语料虽然不全是课文原句,但考查的词语绝大部分来自课内。
(2024·广东省)试题的B项“大相径庭”出自于七上。
(2023·广东省)试题的B项“汲取”出自九上《论教养》,C项“与日俱增”出自九上《我的叔叔于勒》。
(2022·广东省)试题的A项“镌刻”和C项“殚精竭虑”出自八上《一着惊海天》,B项“谨慎”出自九下《出师表》,D项“栩栩如生”出自九下《无言之美》。
(2021·广东省)试题的B项“彰显”出自八上《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C项“入木三分”出自八上《列夫·托尔斯泰》,D项“信手拈来”出自九下《无言之美》,A项“厚重”来自课外。
因此,要重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这个词语所在的课文原句。可以通过熟读及品读原句,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二)正确辨别近义词
1.看词义的适用范围
  在词语的辨析中,要注意词语的适用范围。有些词语看似相同或相近,但因词义的偏差,在使用范围上有细微的差别,应该认真辨析。
【例】(2023·天津)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    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着丰厚的中华美学精神。无论是修长匀称的篆书、蚕头燕尾的隶书,还是狂放洒脱的草书、方正规矩的楷书,都    了中华文化之美,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作用。因此,经典书法作品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
A.记录 包含 显露       B.收录 蕴含 显露
C.记录 蕴含 体现       D.收录 包含 体现
C
【解析】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收录:编辑采用。根据后面的“发展进程”可知,应填“记录”。包含:包蕴;含有。蕴含:包含;内含。根据后面的“精神”可知,应填“蕴含”。显露:明显地现出。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根据后面的语境“中华文化之美”可知,应填“体现”。
2.看词义的轻重差别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在表示程度深浅、性质轻重上可能有不同之处,要注意区分。如:“严寒”指气候极冷,词义重;“寒冷”指冷,词义较轻。
【例】(2022·湖北武汉)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强国兴邦、建功立业的    ,要有生龙活虎、昂扬向上的    ,要有攻坚克难、敢闯敢拼的    ,要有不卑不亢、自立自强的    。
A. 志气 锐气 朝气 骨气 B. 志气 朝气 锐气 骨气
C. 骨气 朝气 锐气 志气 D. 骨气 锐气 朝气 志气
B
【解析】志气: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朝气:精神振作,力求进取的气概。锐气:勇往直前的气势。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
3.看词语的搭配习惯
如“敏锐”与“敏感”在搭配上存在着区别,“敏锐”一般和“观察力”“目光”等词语搭配,而“敏感”一般和“神经”等词语搭配。
【例】(2023·广东省)我们从古诗中    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    出蓬勃生机。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获取 与时俱进 迸发 B.汲取 与时俱进 焕发
C.获取 与日俱增 焕发 D.汲取 与日俱增 迸发
B
【解析】第一空:“获取”的意思是获得、取得;“汲取”是吸取、吸收,一般用于精神、智慧等方面收获。故用“汲取”。第二空:“与时俱进”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与日俱增”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前面“守正创新”应该指有新的变化,所以选择“与时俱进”。第三空:“焕发”与“生机”搭配。
4.看词语的词性功能
如“爱好”(名词、动词)与“兴趣”(名词),“必须”(副词)与“必需”(动词),等等。
【例】(2021·四川宜宾)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100周年    (诞辰 出生),古老中国历经沧桑巨变,开启民族复兴新征程。
【解析】这道题考查“诞辰”与“出生”的辨析。“诞辰”是指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是名词;“出生”是指胎儿生下来,是动词。这里应选“诞辰”。
诞辰
5.从感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是贬义词。这种类型的还有“爱护、保护、庇护”“号令、指使、唆使”“牺牲、死亡、丧命”等。
【例】(2022·湖北黄冈)判断以下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是否恰当。
  我们中学生应该多读一些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要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解析】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含贬义。建议中学生“断章取义”是不妥当的,使用有误。
(三)正确辨别成语
  辨别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辨别方法 例句 解析
1.看成语的意思是否与句意相符 游客正乘车观看一路风景,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游客十分遗憾,个个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误用为因为不能继续观看风景而叹息。
辨别方法 例句 解析
2.看成语与其他词语搭配是否得当 这人迹罕至的崖壁上,爬满了绿茸茸的青苔。 人迹罕至:指很少有人去的地方。而“爬满青苔”的崖壁是没有人去的,所以不能用“人迹罕至”来修饰。
3.看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是否恰当 刘大妈满心欢喜,又让座又倒水,她多么希望这对反目成仇的兄弟早日破镜重圆啊。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用于兄弟之间不恰当。
辨别方法 例句 解析
4.看成语的感彩是否与语境相符 某电视剧播出后,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报刊好评如潮。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而往,形容很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用在此句中,感彩不合语境。
一般来说,像“黔驴技穷”“狼奔豕突”“狗急跳墙”“鼠目寸光”“乌合之众”这类成语,把人比喻成“驴”“狼”“猪”“狗”
“鼠”“乌鸦”等动物,都是含贬义的。
辨别方法 例句 解析
5.看是否敬谦错位 小张站起来说:“张老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是狗尾续貂了。”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常用作谦辞。
6.看是否自相矛盾、重复累赘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后面再接“谈论”,为语意重复。可将“津津乐道”改为“兴致勃勃”。
(四)易混词辨析
1.意义相近,使用时发生混淆。(这种情况的辨析方法在上面已经分析过,在此不再赘述)
2.外形相似,使用时发生混淆。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从词义上加以区分。
【例】“沉淀、沉积”
①“沉淀”指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或指沉淀到溶液底层的固体物质。比喻凝聚、积累。比如: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来。
②“沉积”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后积累起来。比如:文化沉积、历史沉积。
两词从本义角度更易理解区分。
3.同音词的混淆。有些词语读音相同,如果平时复习的时候不够用心,在运用的时候就会模棱两可,拿不准答案。这要求我们除了平时用心学习之外,还要学会联系句子理解词义,从意义上加以区分。
【例】(1)“暴发、爆发”
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暴发户”“山洪暴发”不能用后者,“火山爆发”“爆发革命”以及“爆发力”等不能用前者。
(2)“扶养、抚养”
两词都有供养的意思。但晚辈对长辈,或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只能用“扶养”。“抚养”除“养活”的意思外还含有“教养、爱护”的意思。
1.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一定要先明确交际或阅读的对象,即充分考虑对方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文化、气质、性格、爱好甚至禁忌等。
二、用语得体答题技巧
【例】一位老年妇女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 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 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 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①挽伯母 ②挽岳母 ③挽母 B.①挽岳母 ②挽母 ③挽伯母
C.①挽母  ②挽伯母 ③挽岳母 D.①挽伯母 ②挽母 ③挽岳母
D
【解析】从①中的“情怜犹子”推知不是挽母;②中的“北堂”古时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指代母亲;③中的“乘龙、东床”指女婿。
2.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场合不同,表达用语也必须随之变化,因地而异,讲究分寸,巧妙用语,以求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例】下列标语,用语最得体的是(  )
①公路旁:出车在外,亲人盼归!
②学校: 请讲普通话!
③医院: 欢迎再次光临!      
④楼梯口:不准停车,违者放气!
⑤殡仪馆:人口降下来,经济搞上去!
⑥某考场:失败是成功之母。
【解析】应选①②,其他选项的用语均与地点场合不符。
3.注意遣词,谦敬得当
  很多汉语词语都具有态度、色彩的倾向性,如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敬辞只能用于对方,而谦辞只能用于己方。
【例】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赞人见解说“高见”,称己见解说“拙见”;称人之家说“贵府”,称己之家说“
寒舍”。
4.把握语体,准确得当
  口语指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通俗易懂。书面语包括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治语体和文艺语体,庄重典雅。
【例】下列句子中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
B.我做毕作业,马上和小张到图书馆去看书。
C.为营造睦邻友好的社区氛围,避免出现谈不到一块就吵架甚至动手打人的现象,特设立社区综合协调室,促进沟通和理解,携手共建友好邻里关系。
D.你既然身体欠佳,那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A
【解析】B.“做毕”是文言词汇,属于书面语,语体不对;C.应用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D.根据内容,应是家长和孩子对话,应使用口语语体,而“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