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 第4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中考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 第4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中考专题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09: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7张PPT)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课标解读
01
KE BIAO JIE DU
真题探究
02
ZHEN TI TAN JIU
答题技巧
03
DA TI JI QIAO
知识储备
04
ZHI SHI CHU BEI
课标解读
KE BIAO JIE DU
PART ONE
01
真题探究
答题技巧
2025
课标解读
知识储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
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一、备考要求
1.题量及分值: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广东省中考每年必考的阅读题,题量为4道题,2022年分值由以前的17分降至15分。
2.考查范围:从选文的特点来看,多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小说或叙事散文,或针砭时弊,或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或家国情怀,能给予我们正面的启发和引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考查内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感情的把握能力以及拓展想象能力。
二、命题规律
4.命题形式: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2022年考查:选择补充诗句;把握文本内容)
(2)结合作品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3)品味重点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2023年考查:句子的言外之意)
(4)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5)关键段落的作用;
(6)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2023年考查:伏笔)
(7)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
(8)延伸探究,体验感悟。
真题探究
ZHEN TI TAN JIU
PART TWO
02
2025
真题探究
答题技巧
课标解读
知识储备
(2024·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春到零丁洋
刘白羽
①迷蒙细雨,给珠江三角洲增添了朦胧的妩媚,甚是好看。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木棉花红得那样浓,像拼着一腔热血濡染了南天,我觉得她正象征着繁荣的今天。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
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近揖零丁,远眺虎门,这片海在中华民族艰苦跋涉的历程中,曾经怎样火光盈盈,血泪盈盈,而今又是怎样灯火盈盈,笑语盈盈。此时此刻,我的心灵深处如波涛起伏,一下涌起悲哀,一下涌起欢乐。这一晚久久不能入寐,待得辗转睡去,那海水、那月光,还在梦中萦回飘逸呢。
②清晨,海上遮着一层薄薄银雾,我们连人带车上了海船,横渡零丁洋。我坐在驾驶台上,柔软的春风吹拂着我,镜面般的海水上,白鸥在空中划个弧线,渔帆在海上摇着绿的倒影。零丁洋、零丁洋,你突然闯入我的胸怀,击痛我的胸膛。我从幼小就爱读文天祥咏零丁洋的诗,每次诵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辄击节称赏,为这种高风亮节所感染,从而对零丁洋也生发出多少神思妙想。
如今与零丁洋邂逅相晤,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想着想着,在波光雾影之中,我仿佛看到这个气重千秋的人,正在驾飞云、御长风,悠然飘荡,漫漫行吟……当船长指给我看内零丁岛时,我才意识到,我朦胧中看到的是这岛上的高山。是的,这巍巍然、峨峨然的高峰不就是文天祥的化身吗?!
③我从蛇口登陆,风掣电闪,疾奔深圳市区。深圳,不仅在全中国,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了。这儿一切都是速度、速度、速度,汽车在刷刷地奔驰,大厦在刷刷地矗立。当我驰入市中心,那密集的高楼群拔地摩天,已经像雄鹰展翅,初露神姿了。放眼一望,粉红的、绿的、雪白的,各种颜色的楼房,像春天原野上的百花争妍,像雪亮的眼睛在闪着眯眯笑容。市区里金碧辉煌,一片繁华,真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在这里领悟到了这两句诗所含的新意。
④透过碧绿丛丛的芭蕉林、棕榈林,一树树火热的木棉花,一树树红艳的三角梅,在绿荫深处,我看到一座小桥。这时,我的记忆之门一下张开。那是1950年出国访问,途经我国香港,不就是踏着这小桥去,踏着这小桥回的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深圳特区就是当年我走过的荒凉渡口。当然,深圳也不是凭空一跃而起的,我访问的渔村,那儿还保留着两座不蔽风雨的残屋,而旁边就是一片新式楼房,它们像是历史发展的明证。
⑤我看了白日的深圳,又看了夜间的深圳,杯中酒影照着一些游人的蒙眬醉眼,而居室的灯光却照着聚精会神的读书人。深圳的青年人,浸沉在一股学习热潮中。因为在这里谁不学得一技之长,谁就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我喜爱这种气氛,这气氛里透露出一种志气。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好?力争上游有什么不好?我认为竞争是永远值得称赞的。夜游回来,在记事本上写下一首诗:昔日过罗湖,荒沙点点愁。小桥恋归梦,平野跃新楼。万岭天摩峻,大潮风劲流。拓荒明远志,擂鼓战春牛。这“春牛”说的是我最喜爱的一座青铜雕塑,一头抵首挺角、奋着全身强劲、将铁硬的树根从荒土中拔出的“开荒牛”。
⑥柔软得像丝绸一样的春风,吹绿零丁洋,吹绿深圳,吹绿珠海。如果说渔女明珠的雕塑象征着珠海的清雅秀丽之美,那么这垦荒春牛的雕塑则象征着深圳的粗犷豪壮之美,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创造新时代的美。这不正寄托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吗?
(选自《刘白羽散文》,有删改)
1.选文以     为线索,叙写了作者游览珠海、横渡     、到访深圳的经历。(2分)
春游(作者的行踪) 
零丁洋
2.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把粼粼波光比作金蛇飞舞,将海水赋予人的特征,海水涨潮之声化为絮语(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珠海的海景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珠海的赞美之情(2分)。
3.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深圳的青年人?(4分)
【参考答案】①青年人是深圳的开拓者,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力量,寄托着城市的希望与未来,体现着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2分)。 ②充满志气、力争上游的深圳青年人体现了对前文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的传承,对灿烂未来的美好追求(2分)。
4.为什么说零丁洋“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不同凡响:①零丁洋经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周边有深圳市、珠海等经济发达地区。②零丁洋拥有美丽的自然之景和文化景观,象征着曾经奋斗的历史,繁荣的今日与未来。(2分)
浩然正气:①零丁洋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拥有像文天祥这样的爱国志士留下的千古正气诗篇,凝聚着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②零丁洋见证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③零丁洋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敢为人先力争上游勇敢拓荒的时代精神。(3分)
【探究分析】
1.文学类文本阅读是每年必考的阅读题,题量为 4 小题,2022-2024 年调整分值为 15 分,题型亦时有所变化,2022 年出现了一道选择题。
2.从选文的特点看,选文多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小说或散文,能给考生正面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命题新动向:(1)2020 年广东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出现“情境创设”新题型。将语言表达、文学作品理解和对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与素养的考查置于交际状态中,利用鲜活的情境设计,将考查引向学科实践,引领意味明显。
(2)2021 年广东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了新考点:主人公
探究。
(3)2022 年广东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了“跨学科阅读”,并考查了一道诗词鉴赏选择题。
从这几年的变化可以看出,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越来越灵活,选文及题目形式更多样化,考点增多且不固定。
答题技巧
DA TI JI QIAO
PART THREE
03
2025
真题探究
答题技巧
课标解读
知识储备
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信息的筛选和确认一般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题干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筛选,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另外,要研究题干给出的信息,模仿其格式来表述。
第一部分 整体感知
考点1 把握内容,筛选重要信息,补充情节
【概括方法】
结构连贯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
线索连贯法:文章中会有串联全文的人、事、物、感情、时间、地点等线索,可以根据这些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层次划分法:对于限定角度的题目,可以先将答题范围内的段落按照事件、情感或地点的变化划分成若干层次,从中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并分点归纳。
2.典型试题
【例】(2022·广东省)《在地图上旅行》:下列诗句填入第⑧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诗句的能力。结合文段中“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的内容分析,所补的诗句一定与“沙漠”有关。此外,还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内容的把握程度。A项写的是黄鹤楼周围景色,B项写的是长江之景,C项中的“瀚海”指的是“沙漠”,D项写的是泰山之景。
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1)复述故事,首先要通读全文,确定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接着按要求分点回答,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时可以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暗示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题模式】因为……谁(做了)……结果……
考点2 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浏览段落,明确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段首提示性的句子,或段末总结性的句子,或段中过渡性的句子,或该段落外的抒情性(综合性)的句子。
②提取信息,重新整合。有些段落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标题扩展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章标题,能够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段意连接法。通过连接每段的段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重点归纳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在“重点”两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其中会有一两个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这些段落之中。我们要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哪些段落是重要的段落?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典型试题
【例】(2021·广东省)《望北哨所》: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她”对望北已经很熟悉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①他们通信频繁,“他”在信中多次描述望北哨所。
②“她”牵挂着“他”,常常想象着望北。
【解析】此题初看是寻找“她”对望北哨所熟悉的原因,与内容概述并无关系。实际上此题需要用到“重点归纳法”来提取信息,才能做出回答。另外,与从前文归纳概述不同的是,此题需要从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更考查学生对有用的重要信息的把握能力。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文学类作品构思的线索,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等。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寻找文章的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文章的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中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考点3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行文线索
【教材链接】
(教材九上第六单元《智取生辰纲》)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这篇小说存在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熟记一些常见的形容人物性格品质、技能等词语。比如:宽容、善良、真诚、无私、粗心、贪婪、疾恶如仇、一丝不苟、拾金不昧、和蔼可亲、刚愎自用、技艺高超等。
第二部分 人物分析
考点4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2)通过细致品析作品中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分析人物形象时根据不同的问法,答题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可以根据以下三个要点来回答:
①说清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有好有坏)、品质(好的方面);
②概括一两件事以说明人物的性格、品质;
③作者或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组织答案时可按照先总述再分析,或者先分析再总述的思路。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典型试题
【例】(2021·广东省)《望北哨所》: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他”是主人公。选文以“她”的视角,讲述以“他”为代表的边关战士的戍边生活和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示例二:“她”是主人公。作者用大量笔墨来塑造以“她”为代表的军人家属的形象,赞颂了军人家属为支持边关战士保家卫国而在背后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三:他们都是主人公。“他”戍守边关,为保家卫国而殉职;“她”理解、支持“他”,坚守他们的爱情。作者通过塑造他们的形象,赞颂了军人及其家属为了国家安宁、万家团圆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
【解析】惯性思维是以文章着墨的多少(描写的多少)来确定文章主人公的,但是这个做法并不完全准确。更恰当的是看人物在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或者是能否通过刻画他(她)的人物形象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把本题归入人物形象的理解范畴,并无不妥。在解题的时候,既可以从着墨多少来分析,也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确定文章的主人公,更要从体现人物对表现主题的意义去分析。
  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考点5 分析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或心理)变化
(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读文章时,要学会找到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
(3)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文章的景物描写,有时也能帮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析其深情;观其外表,探其内涵。
(4)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
文中人物的语言,看似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无关,其实往往是作者情感态度的寄托或流露。所以,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品味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捕捉到融入其中的情感态度。
【教材链接】
(八上《背影》思考探究)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参考答案】 ①父亲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后又“终于不放心”“自己送我去”,这些言行展现父亲的细致,及对“我”的爱护。②其他具体描写,如“再三嘱咐”“踌躇”“终于决定”,体现了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活动。
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一般来说,加点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语境义。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要注意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明确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考点6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第三部分 语言品鉴
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组织答案时,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2.典型试题
【例1】(2023·广东省)《桂圆》 :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1)桂圆甜吧?
【参考答案】安叔所说“桂圆甜吧”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结合第⑤段“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分析,安叔所说“桂圆甜吧”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表现出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心之情。
(2)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参考答案】“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更是暗示等国家独立自主了,老百姓的生活会好起来,故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胜利后的日子也是甜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结合第 段“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分析,安叔回乡前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是暗示等国家独立自主了,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好吃的越来越多。“桂圆的甜”暗示抗战胜利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甜、越来越幸福。
【例2】(2018·广东省)《笔下犹能有花开》: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参考答案】 ①老太太画的花;②老太太的心未与年龄俱老,而是像花一样年轻;③深化主题, “我”的愿望是希望像老太太一样,永葆身心年轻,八十八岁笔下犹有花开。
【解析】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作用,首先结合上下文推断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意分析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答题模式为“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若运用了修辞手法,还要回答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词语本身的含义;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词语的感彩;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根据词语的属性和文体特点,首先确定分析的角度,然后再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
考点7 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典型试题
【例】(2020·广东省)《与母亲相守50天》: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参考答案】揪扯是指内心受到触动、震动。(运用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突出了莉君因过去从未考虑母亲难处(只考虑自己)而产生的自责、自省。
【解析】释义(手法)和解析人物内心各1分。揪扯突出“我”以前只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现在突然想到母亲因为疫情,需要照顾一大家人的忙碌,心里涌上来的愧疚、后悔等情绪。
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理解句子的含义,需要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方面,二是内容表达方面。结构方面,要明确句子在不同文体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其作用往往也不相同。
考点8 理解句子的内涵及作用或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关键语句处在文章的开头,常常具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有的是文章的伏笔,有的是为下文作铺垫,有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有的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2)处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则是或强调突出,或呼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处在文章的结尾,往往有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内容表达方面,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文体特征来理解。
呈现的格式可以为:人+事+情感;人+事+中心;人+事+观点;人+事+人物形象等。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选取品析语言的角度。答案常指向人物心理、人物形象、感情或中心思想。主要包括:从分析修辞作用入手;从品味动词、形容词入手;从描写方法入手。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典型试题
【例】(2024·广东省)《看到零丁洋》: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大海正在涨潮,海水发出絮语,不太远的水面上,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光下的水波比作金蛇飞舞,海水絮语,将海水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大海浮光跃金的美景,体现出作者对珠海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赏析。句子中“海水发出絮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用“絮语”二字赋予海水以人的情态,将海水拟人化。“粼粼波光像无数金蛇在飞舞”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光下的水波比作金蛇飞舞。这两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照在大海上,随着波浪浮动跳跃的美丽景象,结合第①段“珠海可真是一个漂亮所在”“珠海之美,在晚间以惊人姿态出现。
伫立海边,一轮圆月清凉透彻,把无边的碧海照得浩浩荡荡、迷迷茫茫”“朋友透过虚无缥缈的月光,指给我看海湾中一座渔女明珠的雕塑,它的雪白、圣洁,正像这美丽的城市,永远带着海的清澄、海的温馨”,可知:在作者眼里珠海的白天和黑夜都很美丽,海水让人感觉到很清澄、温馨,表现了作者对珠海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关键段落一般包括开头段、过渡段和结尾段。段落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具体作用如下。
  开头段:内容上——点明题旨、表达与题旨相关的某种感情等。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等。
考点9 句段/情节作用
第四部分 谋篇布局
中间段:内容上——具体展示某内容、深化主题、丰富内涵等。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后文等。
  结尾段: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等。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标题等。
典型试题
【例】(2019·广东省)《灯如红豆》: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后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第②段中“看城市迷人的灯光”,第③段中写“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可见第②段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城市迷人的灯光”和给“我”启迪的一盏盏小油灯自然形成对比,表达了“我”给小油灯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小油灯也带给“我”深刻的感悟;“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为后文写对小油灯的回忆奠定了感情基调。
写作顺序分为顺叙、插叙和倒叙。通常考查插叙和倒叙段的作用。
插叙,段落位置通常在文章的中间。作用分析:(1)情节内容。交代背景;丰富故事内容,使情节更完整;丰富人物形象。(2)主题情感。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3)文章结构。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4)叙事效果。补充、衬托主要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考点10 写作顺序
倒叙,段落位置通常在文章开头。作用分析:(1)情节内容。叙述了……情节/内容。(2)主题情感。表达了……情感;开篇点题,突出了……主旨。(3)文章结构。引出下文;设置悬念。(4)叙事效果。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增强可读性。
典型试题
【例】(2020·广东省)《与母亲相守50天》: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一:“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 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示例二:往年春节回家因被母亲如孩童般严格管理,待5天便要离开。这段插叙写出了过去“我”和母亲相处不太融洽的场景,交代了两人都具有较为倔强的性格,和下文50天的相守形成对比(为下文50天的相守作铺垫),突出了亲人之间会因爱而改变,因爱而温暖。
示例三:往年春节返程时母亲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这段插叙写出了过去母亲用着自己的方式爱“我”,“我”却不能理会的尴尬与惭愧,交代了母亲一直都很爱“我”,表明“我”现在内心已经在慢慢变软,开始理解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为下文描写如今“我”与母亲温馨相处作铺垫。
示例四:母亲精心侍弄菜园,给子女送菜,子女却不理解。这段插叙写出了过去母亲用着自己的方式爱“我”,“我”却不能理会的尴尬与惭愧,交代了母亲一直都很爱“我”(能干、乐观、热爱生活),表明“我”现在内心已经在慢慢变软,开始理解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为下文描写如今“我”与母亲温馨相处作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插叙的内容及作用。插叙是作者在顺叙过程中,进行时空转换,回忆过往生活的内容。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插叙。
第二问插叙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方面需要先答出这段内容描写的侧重点,然后从人物心理或者性格角度分析。结构方面,三处插叙的作用都是使上下文情节严谨,合乎情理,为下文“我”的心理转变作铺垫。
常考的写作手法有: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考点11 写作手法
第五部分 写作技巧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常考的表现手法有:伏笔、铺垫、衬托、对比、象征、反语、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理)、 欲扬先抑、夸张讽刺、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见“知识储备”部分。像《白杨礼赞》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见“知识储备”部分。
典型试题
【例】(2023·广东省)《桂圆》: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咱要用之于民  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解析】本题考查前后照应的手法。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作“照应”。注意在文中找出相关联的句子。
第③段爷爷站在山顶,说“这里中药材有1 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用之于民”照应的是第⑨段“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标题的含义一般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表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指题目字面的意思,或者是题目在本文的表面意思。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标题的表层意思是“父亲指引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深层含义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回答,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标题的深层含义是“把大困难分解成若干个小困难,逐个解决,进而达到解决大困难的目的”,这个既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考点12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第六部分 深层解读,延伸探究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概括文章的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典型试题
【例】(2019·广东省)《灯如红豆》: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 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
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题目“灯如红豆”由诗句“灯如红豆最相思”转化而来,该诗句在开头和结尾都有提到;且从全文来看,作者也是围绕“灯”来组织材料,分别赋予几盏小油灯不同的内涵,因此标题“灯如红豆”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叙事更加集中。极具诗意的题目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灯如红豆最相思”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表达“我”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解题思路及方法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文章线索,理清写作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立意;
(2)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领会作者写作的目的;
(3)探究文章内容的深层含义;
(4)紧扣题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自身的角度和文章主题的角度去分析对人物、事件等的看法,做到有理有据。
考点13 延伸拓展,在生活情境下谈理解;结合
自身经历,谈感受、感悟、理解和启示
典型试题
【例】(2023·广东省)《桂圆》: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参考答案】“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护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 ,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及时的帮助。“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答案不唯一,抓住“中医”“红色精神”两个关键词,结合文本展开)
知识储备
ZHI SHI CHU BEI
PART FOUR
04
2025
真题探究
答题技巧
课标解读
知识储备
1.文学作品的体裁
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是文学作品的四种体裁。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小说从篇幅角度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广东省中考一般考查散文和小小说。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3.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表达方式
  指写作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在考查的表达方式中,常考的有记叙的顺序(如插叙)的作用和描写(如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的作用。
5.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
作用:叙事由头到尾,井然有序,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中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者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同时起到衬托人物、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中心。
6.重要句段的作用(常以其出现在文中的位置为作答依据)
(1)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中间: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渲染气氛,衬托心情;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3)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中心;戛然而止(结尾留白),意味绵长,引人深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7.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 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夸张 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修辞手法 作用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强烈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强感染力、说服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8.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描写方法 类型(概念) 作用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描写方法 类型(概念) 作用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或感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 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生存环境;②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深化主题思想。
描写方法 类型(概念) 作用
细节描写 抓住人、事、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刻画与描绘。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绘事件具体经过,用特写镜头把事情放大,达到微处见精神的效果;选择景物的观察角度、特征、顺序,扩充细节,使之形象具体。
9.语言特色
常见的语言特色一般可用这些词语概括: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等。作答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0.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概念 分析
对比 把对立的意思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如在鲁迅的《故乡》中,作者就特意把故乡的过去和现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表现手法 概念 分析
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做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杰利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就为下文写杰利带着父亲来解救“我”埋下了伏笔。
表现手法 概念 分析
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渲染气氛,增强作品吸引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如在鲁迅的《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通过写秋风渐凉,“我”需靠火、穿棉袄说明天气已经很冷,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铺垫。
表现手法 概念 分析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突出主要事物。
如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作者就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从而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表现手法 概念 分析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有暗示作用,能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感情和哲理的理解。
如“莲”象征高洁,“蜡烛”象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等。
表现手法 概念 分析
设置悬念 为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和期待,运用倒叙、设问、误会、巧合、省略等手法,在文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 吸引、集中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开始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内却没有灯,也没有人。“我们”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样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表现手法 概念 分析
抑扬(欲扬先 抑 / 欲抑先扬) 在褒扬(或贬抑)前,先进行贬抑(或褒扬),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 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给人更强烈深刻的印象;形成情节的曲折,增加情趣。
如李商隐的《贾生》,开始极言“宣室求贤”和贾生才调之高,后写汉文帝“夜半虚前
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扬后抑,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问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