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 D2. B
3.A4.将不同滨水空间更新前后的变化予以对比,如从生态破坏到修复、从工业遗址到文化展示区、
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复合空间的转变等,有力论证了滨水空间更新设计成效显著的观点。
5. ①结合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内涵,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让滨水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
②结合滨水空间的生态优势,打造文化与生态结合的旅游景点,让人们既享受了自然美景,又能深入了解
城市文化底蕴。
③结合市民需求,让滨水空间能与时俱进地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场所,从而激发城市活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 C7. D
8. ①萨沙对“美”的理解:现实生活中国家的发展所体现出来的复杂而和谐、精确而平缓之美。
②拉夫罗夫对“美”的理解:现实生活中一些片段,具备审美价值、能够进入艺术(绘画)作品的艺术之
美。
9.不重复。
①三次作画对象均不一样:木筏上的姑娘、两岸的景致和船上的女人。
②三次作画中对美有不同层面的理解:一是劳动之美,二是国家发展之美,三是诗意之美。
③三次情节有内在的递进关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加剧了萨沙和拉夫罗夫之间的矛盾,从而在两人
的矛盾中揭示小说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答案】10. BEG
11.A12. C
13.(1)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
(2)从此,诸侯全部听命归服了,商汤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14. ①能够采纳善言;②仁爱万物,体恤百姓;③敬顺天命,讨伐无道。
参考译文:
从契到汤,(商族)迁徙了八次。汤开始定都于亳,这是依从先王帝喾曾居住过的地方。汤向诸侯们
举兵征伐。葛伯不举行祭祀,汤首先去讨伐他。汤说:“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照见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
貌,观察民众就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不好。”伊尹说:“说得真英明啊!能听从善言,道德才会进步。治理国
家,统治百姓,凡是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为朝廷官员。努力吧,努力吧!”汤对葛伯说:“你如果不遵从天
命,我就重重地惩罚你,绝不宽赦。”伊尹名叫阿衡。阿衡想求见汤却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
的奴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汤,用烹调滋味的道理来说服汤,让他推行王道。也有人说,伊尹本是个隐居
的贤士,汤派人去聘请迎接他,往返了五次,他才肯前往跟随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作所为。
汤于是举用他,让他处理国家政务。伊尹离开汤前往夏朝。到了夏朝,他看到夏桀的丑恶,又回到了亳。
一次,汤外出,看见郊野四面都张设着捕捉禽兽的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从天下四方来的禽兽,都进入
我的罗网。”汤说:“唉,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撤掉三面的网,祝祷说:“想往左走的就往左走,
想往右走的就往右走,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诸侯们听说后,都说:“汤的仁德到了极点,竟
然惠及禽兽。”就在这个时候,夏桀施行暴政,荒淫无度,而诸侯昆吾氏也起来作乱。汤于是发兵,率领诸
侯,伊尹跟随汤,汤亲自握着大斧去讨伐昆吾,接着又去讨伐夏桀。汤说:“来吧,你们众人,都来听我讲
话。不是我小子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许多罪行。我虽然听到你们大家说,夏桀有罪,但我敬
畏上帝,不敢不去征伐。现在夏桀犯下了众多罪行,这是上天命令要惩罚他的。现在你们众人会说:‘我们
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去征伐打仗。’你们或许会问:‘夏桀有罪,那又怎么样呢?’
夏桀耗尽了民力,掠尽了夏国的资财。民众都懈怠,不与他合作,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呢?我们宁
愿与你同归于尽!’夏桀的德行如此,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你们只要辅助我,奉行上天的惩罚,我就会
重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不会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我就会把你们降为奴隶,
或者杀掉你们,绝不宽赦。”汤把这些话告诉传令的长官,写下了《汤誓》。这时汤说:“我很勇武。”因此
号称武王。夏桀在有娀氏的旧地被打败,逃奔到鸣条,夏军彻底溃败。汤于是又去征伐三朡国,缴获了他
们的宝玉。这时,诸侯们全都归服了,汤便登上了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汤废除了夏朝的天命之后,回
到亳都,写下了《汤诰》:“在三月,王亲自来到东郊,向诸侯们宣告:‘不要不做对百姓有利的事,要努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C16. ①吴诗: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之悲,子规(杜鹃鸟)离开繁华的故地,年复一年地
四处孤身飘荡、哀告无门,在雨里、月夜凄然长鸣。
②王诗: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的乐观精神,“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表达了竭尽全力留住美好
时光的努力和自信的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答案】①.江天一色无纤尘②.皎皎空中孤月轮③.女娲炼石补天处④.石破天惊逗秋
雨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18.大气运动复杂多变,这可以用杜甫的诗句来形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19.甲.未卜先知
乙.明察秋毫20. ②气象卫星获取的叠加信号虽然通过人眼无法识别。
③但经过计算机的提取、判定和加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答案】21. ①并不是谣言(不仅是真的)
②果实不能成熟
③如果触摸植物22. ①原句“避而远之”“不再往前冲刺”等词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植物生
长遇到障碍物后自我保护的表现写得生动形象。
②改句没有使用任何修辞,表述显得很平淡,缺乏感染力。
四、写作(60分)
23.
【答案】略
1.困难面前做好选择。
2.知难而进和知难而退都是大智慧。
3.进退“两难”?关键在于正确抉择。
第 20页/共 20页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三单元及古诗词
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空间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城市风貌、
开展公共活动等一系列复合功能。伴随城市更新与转型发展,以及人民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
滨水空间焕发新光彩。如今,一批设计师以大胆多元的实践赋予滨水空间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城市中颇
具吸引力的“活力磁场”。
顺应自然法则,以设计彰显鸢飞鱼跃的生态之美。许多设计师着力发挥滨水空间在水源涵养、雨洪调
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在海南省三亚市,三
亚河、临春河贯城而过,设计团队仔细分析这两条潮汐河独有的水文生态特征与红树林特殊的生长环境,
模拟自然状态修复曾经遭到破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为鸟类、鱼类、哺乳类、两栖类等各类生物提供适宜
的栖息环境,让“白鹭成群、红树繁盛”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精心设计的木栈道与亲水平台被小心
翼翼地轻置于红树林间,使人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不同于椰风海浪的别样风情,体验到红树林的美丽与神
奇。绿色,是城市滨水空间的底色。对水的生态规律的研究,是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设计的基础。遵循生态
文明理念,有助于在城市中更好地挖掘、展现自然的生机与浪漫。
传承文化记忆,以设计展开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滨水空间见证了城市发展历程,也镌刻着深厚的
历史文化印记。挖掘提炼历史文化信息并使其与日常生活相融,是滨水空间更新的精神内核。在北京市永
定河畔,宏伟的首钢工业遗址与激情的冬奥会碰撞出绚烂火花。设计团队将以火车、站台、隧道等元素为
代表的工业文化与冬奥文化相融,强化了场所的记忆感、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古今时
空对话之感。借助设计的力量,滨水空间正在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品格的新载体,让人们在流淌
的江水中感悟古韵新风。
营造丰富场景,以设计传递空间流转的艺术魅力。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天际线、建筑风貌等集中
第 1页/共 10页
展示的区域,是呈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当下,不少设计师灵活运用艺术和设计手法巧妙化
解水岸高差,将原本单一的工程岸坡形式转变为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打造可全感官体验的交互场景,塑
造城市精致亮丽的景观风貌。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闻涛路,原本普通的水泥堤坝化身滨江休闲观光带。
五种深浅不一的蓝色混凝土交错铺地,营造出江潮奔涌之感。艺术与设计的介入,不仅让城市空间得到更
加充分地展示和利用,更让人们“心中的山水”与“自然的山水”相连相融。
激发城市活力,以设计营造共享、包容、关怀的美好生活。滨水空间是承载日常公共活动的活力带,
也是塑造城市文化“颜值”的保障线。随着时代发展,滨水空间不断适应人们的新生活方式,调整自身功
能与定位。以广东省深圳市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为例,园中不仅有湿地、喷泉、观演广场等,还有科技展
厅,人们可以在散步、嬉戏之余学习知识,了解科技。伴随城市滨水空间的更新,许多河流已不单纯是河
流,更是一个片区,代表着一种新的治理理念和模式。
期待更多设计师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贡献智慧,使之成为人文荟萃、生态友好、活力无限、开放共享
的高品质空间,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马浩然《让城市滨水空间成为“活力磁场”》)
材料二:
首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以生态优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桂林的环城水系项目中,设计者以生
态保护为基础,注重绿化和生态修复。通过在河岸种植植被,增加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净化空气、减缓
水流的作用,形成自然优美的滨水景观。
其次,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
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因地制宜制定设计方案。石家庄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河流、湖泊、
山丘等。在设计时可以借助这些自然条件,采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相互融合,形
成优美的滨水景观。体现地方文化,石家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如传统的古村落、古建筑、
古代文化等。在设计时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滨水景观中,建设文化广场、景观小品等,展现石家庄的
独特魅力和地方特色。
最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注重景观与文化的结合。突出时代特点,石家庄新区是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因此滨水景观设计应体现出现代化的特点,如简洁、明快、开放等。可以利用现代的景观元素和材料,打
造具有现代感的滨水景观。满足市民需求,滨水景观设计应满足市民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
交流等空间和活动场所,让市民能够感受到景观的舒适和宜人性。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原有的生态环
境和历史文化遗址,避免破坏和损失。
(摘编自张昊轩《城市新区滨水景观使用后评价与优化设计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2页/共 10页
A.承担着复合功能的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设计时会顺应自然规律,以期达
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B.城市滨水空间常常是呈现城市形象、风貌特色的重要窗口,是市民日常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需要随着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整定位。
C.桂林环城水系项目的设计者,本着生态优先原则,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采取在河岸种植植被、增加绿地
面积等措施,打造出优美的景观。
D.滨水景观设计都应该体现出简洁、明快、开放等现代化特点,石家庄新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滨水景观
设计利用了现代的景观元素和材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团队将永定河畔宏伟的首钢工业遗址代表的工业文化与冬奥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城市滨水
空间要传承文化记忆的设计理念。
B.要化解工程岸坡原本单会的形式,设计师就必须运用艺术和设计手法化解水岸高差的问题,从而将其转
变为层次丰富的立体空间。
C.城市滨水景观可将传统的古村落、古建筑、古代文化等文化元素在设计时巧妙融入,建设文化广场、景
观小品等,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D.衡量滨水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既要看其是否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还要看它有无兼顾原有生态环
境等的保护和利用,有无破坏或损失。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特点的一项是()
A.某地城市滨水景观通过智能化系统对公园内灯光、喷泉、厕所等设施进行控制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节省人力资源。
B.深圳半山公园将新建或改造69千米半山健步道,有机串联3处瀑布景观、4个水库景观节点等,整体建
设将打造成具有盐田特色的“生态翡翠项链”。
C.临港滴水湖环湖景观带强化功能辐射,结合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扩大公园绿地服务范围,重塑体系结
构,推进环滴水湖绿地和滨河绿地建设。
D.海淀北部滨水公园渠首段设计以“娱”为主,设计结合道路设置入口广场空间,沿河岸设置木平台及
栈道等滨水空间,满足居民亲水需求。
4.材料一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某地为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将利用滨水空间打造成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滨水空间设计方面可采纳
哪些具体的策略?请联系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第 3页/共 10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飞逝
[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轮船在靠近基涅什马的时候,超过了一排木筏。
轮船掀起的波浪溅到木筏上。在紧系着钢索的一根根厚厚的松木上,站着一群姑娘,她们手握长杆,
好像在呼喊,可是风把她们的喊声吹到了河对岸,根本听不清她们究竟在呼喊什么。唯一能看到的只是姑
娘们坚固的牙齿、她们那一张张挂满了笑容的黑黝黝的脸庞、鲜艳多彩的头巾,以及黝黑的腿上那随风扬
起的印花布裙摆。
萨莎站在驾驶舱里。她把铜制的扩音喇叭放到嘴边,开始喊话:“姑娘们,一切都还好吗?”“一切顺
利,萨莎!”姑娘们挥动着头巾,友好地回应道。“要漂到很远的地方去吗?”
“要去斯大林格勒呢!再会啦!”
望着这些姑娘们,画家拉夫罗夫突然明白了,在她们眼里,萨莎就是自己人,这位女舵手应该在伏尔
加河上很有名,很受人爱戴。
晚上,拉夫罗夫向萨莎抱怨说,在一个色彩变幻的有风的日子里,一群姑娘踩着木筏,这可是绝好的
绘画题材,可是他甚至连一个素描都没能画下来:一切消失得太快了。
“您应该让船哪怕是停上一分钟也好哇。”拉夫罗夫开玩笑似的对萨莎讲。“我明白,”萨莎回答道,
“可是,弗拉基米尔·彼得洛维奇,这可使不得。”
虽“哎,瞧瞧!”拉夫罗夫叹了一口气,“你们可真是木头疙瘩啊!看来你们是真不明白,我们生活里
的美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
“您说什么呀!”萨莎激烈地反驳道,“我们非常热爱美,也懂得美的价值。只是您得真正理解我们。”
“那我该怎样特别地理解你们呢?”
“您就想一想整个国家的发展吧,既复杂又和谐,”萨莎回答道,“想一想所有火车、轮船和飞机的行
驶吧,想一想它们航线的犹如网一样的交叉点,这些交叉点要求精确的时间表。这就要求生活平缓地前进,
没有不稳定的运行。难道这还不算美丽吗?”
“噢,”拉夫罗夫赞同地说,“我还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轮船在伏尔加河上航行。陡峭的右岸是
延绵不断的金色山冈。一片片秋林里矗立着高压电网的铁架。在那高挂着的紧绷的电线里的是源源不断的
电流。拉夫罗夫不知为什么,总感到这股电流闪耀着蔚蓝色的光。
左岸消失在茫茫雾霭里。这浓雾好像被染上了多种色彩。浓雾里宽大而模糊的斑点一会儿呈玫瑰色,
一会儿呈金黄色,一会儿呈蔚蓝色和淡紫色,一会儿又呈绛紫色和黄铜色。拉夫罗夫知道,这透过雾霭闪
闪发光的,要么是夕阳映照下的森林和云彩,要么是陡峭的河岸,也许,还有雾霭中看不见的城市里遥远
第 4页/共 10页
的白色建筑。
一天,拉夫罗夫坐在顶层甲板上一张靠近船长室的椅子上。他把画架支在自己面前的凳子上,迅速地
在画布上挥笔素描下眼前这个临近夜晚的静谧的世界:空气、雾霭、五色的河水、金色的远方的身影。
萨莎正站在船长室里的驾驶位置上。她疑惑地望了拉夫罗夫好几眼,接着又看了看天空。她很伤心,
因为夜晚降临得如此迅速,所有这些闪光的色彩都会马上消失,暮色会给一切涂抹上清一色灰暗的色调。
“他恐怕是来不及画完了!”萨莎思忖道,“该画得再快一点儿才对,没错!”
萨莎拽了拽绳索,汽笛响了一声,这长长的声音似乎是轮船发出的警告:原来,一只小船正迎面划来。
轮船迅速驶近小船,拉夫罗夫突然看到:小船上站着一位敞着外衣的年轻女人。她握着一把还残留几
片秋叶的树枝,注视着轮船。一位皮肤晒得黝黑的小伙子划着船桨。此刻,他停止摇橹,也注视着眼前的
轮船。带着几片秋叶的树枝的倒影在小船边的水中晃动。
整个夜晚,眼前这个女人,还有河面上宛如一串葡萄般闪烁的云彩倒影,在拉夫罗夫眼里简直就是这
个神奇故国一派祥和的鲜明体现,面对着即将迅速逝去的美景,他只能无奈地叹口气,生气地看了萨莎一
眼。
有一瞬间,他抬起手腕,满怀期望地等着萨莎稍稍停一下船,哪怕只是停一分钟,可是萨莎的脸上毫
无表情,像石头一样冷漠,甚至还有点儿凶。
载着女人的小船迅速离开,在暮色中摇晃。落日的最后一缕余晖洒落在那一把带着秋叶的树枝上。暮
色无论如何也无法扑灭树叶发出的金黄的色彩。
拉夫罗夫有些生气地合上
颜料箱,回到自己的舱室。路过船长室的时候,他斜眼看了萨莎一下,只见
她满脸通红,扭过脸去。
“好吧!”拉夫罗夫想道,“还是和她好好聊聊吧。”
在自己的舱室里,他思忖了很久,把想同萨莎讲的话通通想了一遍。这将是一番责备的话。可是,这
天晚上拉夫罗夫并没有遇见萨莎:她显然值过班后就去睡觉了。到了晚上,那番责备的话就渐渐褪了色,
他甚至觉得都是些蠢话了。
拉夫罗夫陷入沉思。他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呢?是为了让生活在他面前停留下来?可是生活任何时候
都不会停下来的,它将永远像一条宽广而多彩的河流,流向我们所称作的未来。你一旦落伍,生活的洪流
就会滚滚向前,将你甩在后面,就会从你的视线里淡出,你就永远也追赶不上了。
“应该说,小姑娘做的是对的,”拉夫罗夫最终承认道,“我真不该对她生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沙和木筏上那群姑娘们熟识,应该经常能够在伏尔加河上相遇,并相互致意。
B.拉夫罗夫因未能画下木筏上的姑娘而对萨沙抱怨,并与她发生了关于对美的理解的争执。
C.拉夫罗夫画得太慢,未能画下临近夜晚的伏尔加河上的美景,这让萨沙很伤心。
D.拉夫罗夫一开始要责备萨沙,后来认为不应该对她生气,表明他理解了萨沙的想法。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时间飞逝”也可译为“逝者如斯”,把生活比喻为流动不息的河水,小说结尾拉夫罗夫的思考点
出了主旨,也照应了标题。
B.木筏上的姑娘们、小船上的年轻女人,都是伏尔加河上的美丽风景,但是她们的美,一个是健康粗犷之
美,一个是柔和温馨之美。
C.小说描绘伏尔加河两岸的景色五光十色,虚实交错,充满了拉夫罗夫的想象,符合他画家的身份,也体
现了他对国家发展的讴歌。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同时淡化故事情
节,没有呈现任何矛盾冲突。
8.女舵手萨莎和画家拉夫罗夫对“美”理解有差异,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画家拉夫罗夫在船上三次想要作画而未成,情节上是否重复?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
人视水见形,
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
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①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
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
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毫。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
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
及禽兽。”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
遂伐桀。汤曰:“格②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③,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
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⑤
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
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⑥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
予则帑僇⑦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桀败于有娀之虚,桀
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叟,俘厥宝玉。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既绌夏命,还
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
怨。’”以令诸侯。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
(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
[注]①奸,同“干”。②格,来。③小子,汤自称。④正,同“征”。⑤啬,同“穑”;割,同“害”
。⑥理,同“赉”。⑦帑僇,同“奴戮”,刑戮连及子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汤使人 A 聘迎之 B 五反 C 然后肯 D 往从汤 E 言素王 F 及九主之事 G 汤举任 H 以国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指治理得太平、安定,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治”意思相同。
B.俎,指砧板,与“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中的“俎”意思相同。
C.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与“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中的“疏”用法不同。
D.朝会以昼,介宾短语后置,与“何以汝为见”(《苏武传》)句式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汤在迁都定居亳后,因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所以率兵征讨了他,并表示要严厉惩治不能敬顺天命的
诸侯。
B.成汤叫张网捕禽兽的人把罗
网撤去三面,只保留一面;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夸赞成汤仁德到极点,连禽
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C.成汤率军并亲自指挥作战,先后征讨了暴虐荒淫的夏桀和作乱的诸侯昆吾氏,而后还向百姓解释了发动
战争的原因。
D.成汤在登上天子之位后,就废除夏朝的政令,在回到国都亳后,又下令变更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
(2)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14.伊尹评价汤“明哉”,哪些事实能够印证这一评价?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规[注][唐]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第 7页/共 10页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送春[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
累罢官,流居荆南(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一定的范围),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15.下列对吴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旧时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国土的悲剧性的经历,为下面的抒
情做铺垫。
B.颔联借杜鹃泣血的传闻发挥想象,把红花说成是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的,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增强了艺
术感染力。
C.颔联“草似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来草木荣生、春景怡人的景象,烘托了子规回到“旧苑”时的欣喜
愉悦之情。
D.吴诗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写实写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
神”的效果。
16.这两首诗中借“子规”意象抒
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
中的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以借用欧阳修《五
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诗句“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形象地道出了大气运动的复杂多变。在历史上,人
们通过观云看日的方式来预测天气,而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人们对天气的变化可以(甲)。要想准确地预
第 8页/共 10页
测天气,需要先掌握大量的气象数据,而90%的相关数据是由气象卫星提供的。气象卫星之所以能“望得远”
,是因为它们“站得高”。它们的飞行高度从600千米到1500千米不等,可以俯视整个地球的表面,观测
到地球表面的任意一点。
如何让气象卫星在太空昼夜不停地“(乙)”呢?科研人员为卫星安装了“火眼金睛”——遥感系统。
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是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观测到的都是复杂的叠加信
号。①这些看似一团乱麻的叠加信号有什么作用呢?②气象卫星获取的叠加信号既然通过人眼无法识别,
③但经过计算机的加工、提取和判定,④就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数字化气象信息。⑤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
⑥通过特定的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⑦就可以预测是山雨欲来还是晴空将至。
18.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摸摸头,长不高”,是说如果小孩子的头被摸,以后就长不了大个子。这句俗语其实没有科学依据。
但是,在植物界,“摸摸头,长不高”①,而且十分灵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发现,触摸、弯折和摇晃植物,植物会长得不如之前。但那时候,人们不明白
究竟是意外还是植物真有特别的生长机制。植物生理学家马克·贾菲一次次给植物施展“摸摸头”魔法。
“摸摸”花苞,花苞不幸地萎蔫,没法开出美丽的花朵;“摸摸”刚长出来的果实,②;“摸摸”
挺直的茎秆,茎秆也弯了腰。虽然魔法不是百分百灵验,但大多数时候,植物都抵不过“摸摸”。马克确
认,被触碰过的植物更容易出现生长停滞、植株矮小的情况,并提出了“接触形态建成”的概念。
为什么摸几下,植物就长不好呢?生物化学家珍妮特·布拉姆找到了答案。植物生长离不开钙调蛋白,
③,就会影响钙调蛋白的合成。这就像是植物在生长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就会“避而远之”,不
再往前冲刺。这种被触碰就长不高的机制其实是植物的自我保护,如果明知道有危险,还要迎难而上,必
然会危及生命。有时候,“退缩”也是一种大智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
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就像是植物在生长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就不再往前长了”,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第 9页/共 10页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Ⅱ中说:“这种被触碰就长不高的机制其实是植物的自我保护,如果明知道有危险,还要
迎难而上,必然会危及生命。有时候,‘退缩’也是一种大智慧。”
《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总书记鲜明
提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
事业发展新天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