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4 科学探究 课件(共8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4 科学探究 课件(共8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2-14 10:0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第二部分 题型训练
第二部分
专题四
专题四 科学探究
CONTENTS
目录
真题解读
02
KAO DIAN DUI BIAO
03
ZHEN TI JIE DU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04
ZHI SHI GOU JIAN
题型解读
01
KAO DIAN DUI BIAO
SU YANG TI SHENG
PART ONE
01
2025
题型解读
真题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类题目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依据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①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②科学探究类题目侧重考察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的过程,注意实验操作(加入某种试剂、对试剂进行加热等)、实验现象(有无沉淀、气体、溶液颜色变化等)、实验结论(有无某种物质、猜想是否正确等)之间的对应关系
ZHEN TI JIE DU
PART TWO
02
2025
真题解读
真题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例题】(2024·广东)盐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兴趣小组围绕盐湖展开相关的探究活动。
(1)探源盐文化
①《说文解字》云:“盐,卤也”。甲骨文中的“卤”(如图1)蕴含的获取盐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
②夏天晒“盐”得到的NaCl的用途有  作调味品、腌制食物、医疗配制生理盐水、农业选种 (写一种),冬天捞“碱”得到的Na2CO3的俗称是  纯碱、苏打 。
蒸发结晶 
作调味品、腌制食物、医疗
配制生理盐水、农业选种 
纯碱、苏打 
【详解】由图1可知,甲骨文中的“卤”蕴含的获取盐的方法是蒸发结晶;夏天晒“盐”得到的NaCl的用途有作调味品、腌制食物、医疗配制生理盐水、农业选种等;冬天捞“碱”得到的Na2CO3的俗称是纯碱、苏打。
(2)探秘冬天捞“碱”
据图2分析,冬天适合捞“碱”的原因是  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而析出晶体 。将含Na2CO3和NaCl的模拟盐湖水降温结晶,检验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
度减小而析出晶体 
【详解】由图2可知,冬天适合捞“碱”的原因是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而析出晶体。
【查阅资料】AgCl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和稀硝酸;Ag2SO4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3)【方案研讨】
方案 方案设计 评价交流
1 取样,溶解,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教师指出该方案不严谨,原因是Ag2CO3也为白色沉淀
(续表)
方案 方案设计 评价交流
2 取样,溶解,先滴加过量稀盐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滴加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有同学提出该方案也不严谨,原因是  加入过量稀盐酸,引入氯离子,无法验证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Na2CO3+2HCl=2NaCl+H2O+
CO2↑ 
加入过量稀盐酸,引入
氯离子,无法验证得到的晶体中是否
含有NaCl 
【详解】取样溶解,先滴加过量稀盐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滴加稀盐酸是为了除去碳酸钠,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有同学提出该方案也不严谨,原因是加入过量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无法验证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方案优化】
(4)将方案2中的稀盐酸换成  b (填字母)。
a.CaCl2溶液  b.稀硝酸  c.稀硫酸
【详解】(a、CaCl2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会影响氯化钠的验证,不符合题意;b、稀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能除去碳酸钠且不会引入氯离子,不会影响氯化钠的验证,符合题意;c、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钙、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钙微溶于水,硫酸根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硫酸银,会影响氯化钠的验证,不符合题意。故选b。
b 
【实验及结果】实施优化后的方案,结果表明含有NaCl。
【废液处理】
(5)提出合理处理实验废液的措施: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废液中的硝酸,再将处理后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中 (写一条)。
【详解】实验废液中含有过量的稀硝酸,则处理实验废液的措施可以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废液中的硝酸,再将处理后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中。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
和废液中的硝酸,再将处理后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中 
【点拨】本题涉及物质的制备、用途、性质;溶解度曲线及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成分等知识,综合性强。
JI CHU LIAN XI
PART THREE
03
2025
基础练习
真题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1. (2023·广东)耕地盐碱化影响粮食安全,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兴趣小组开展了与土壤盐碱化相关的探究活动。
(1)成因:由农业灌溉或化肥施用引起的土壤盐碱化如图所示,当进入土壤中盐的量超出植物的吸收能力时,随水分蒸发,  剩余的盐 导致土壤盐碱化。
剩余的盐
(2)检测:配制土壤样品浸出液、用  pH试纸 测定、若pH>7、则浸出液显  碱 性。
(3)探究:某地土壤碱化可能由 Na2CO3、Na2SO4中的一种两种引起。教师提供模拟盐碱化壤样品浸出液。
pH试纸 
碱 
【查阅资料】BaCl2易溶于水; BaCO3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BaSO4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盐酸。
【提出问题】样品中的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 1:Na2CO3;猜想2:  硫酸钠(或Na2SO4) ;
猜想3:Na2CO3和Na2SO4
硫酸钠(或Na2SO4) 
【实验探究】
(4)取少量出分别加管A、B中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向A中滴加少量 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含Na2SO4
2 向B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含Na2CO3
产生气泡
【分析评】
(5)有同学认为实验1不够严谨,理由是   BaCl2+Na2CO3  BaCO3↓+2NaCl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BaCl2+ Na2CO3
BaCO3↓+2NaCl 
【补充实验】
(6)
实验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3 向实验2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少量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3成立
产生白色沉淀
(7)交流:应对土壤盐碱化的合理措施有  ad (多选,填字母)
a.合理施肥 b.引海水灌溉
c.用熟石灰改良 d.种植耐盐碱作物
ad 
2. (2022·广东)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为纯碱和氮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工业纯碱中可能混有少量NaCl,同学们对工业纯碱样品展开探究。
探究一:确定纯碱样品中是否含有NaCl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样品加水溶解,加入 过量稀盐酸至反应完全 有  有气泡 产生 样品中有NaCl
向上述溶液中继续滴 加适量AgNO3溶液 有  白色沉淀 产生 有气泡 
白色沉淀 
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有错误,正确方案应选用  b (填字母)代替稀盐酸。
a.CaCl2溶液    b.稀硝酸    c.BaCl2溶液
b 
探究二:测定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1】将样品溶解,加入过量CaCl2溶液,搅拌至反应完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l2+Na2CO3=CaCO3↓+2NaCl 。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2】如图1所示,取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反应结束后,根据干燥管增重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若结果大于100%,可能的原因是  强氧化钠固体吸收水蒸气或氯化钠气体 。
CaCl2+Na2CO3=CaCO3↓+2NaCl 
强氧化钠固体吸收水蒸气或氯化钠气体 
【讨论】上述两个方案中,你认为方案  一 更优。
一 
【拓展】图2为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为提纯含少量NaCl的纯碱样品,将其浓溶液从t1℃冷却至t2℃,t1~t2的最优范围是  a (填字母)。
a.40~10     
b.60~30     
c.70~40
a 
3. (2021·广东)某兴趣小组探究镁与稀盐酸的反应。
(1)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HCl  MgCl2+ 。
(2)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  去除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
(3)将打磨后的镁条放入稀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灰白色沉淀”产生的异常现象。
Mg+2HCl  MgCl2+H2↑ 
去除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Mg(OH)2受热分解生成MgO和H2O;变色硅胶遇水由蓝色变为粉红色;
碱式氯化镁【 Mg(OH)Cl】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生成MgO和HCl气体。
【提出假设】甲同学认为灰白色沉淀中不含MgCl2,你认为原因是  氯化镁可溶 。
乙同学认为灰白色沉淀中可能含有:
猜想Ⅰ:Mg  猜想Ⅱ:Mg(OH)Cl  猜想Ⅲ:Mg(OH)2
氯化镁可溶 
【实验探究】乙同学将灰白色沉淀洗涤、干燥后,分别置于编号为①②③的试管中。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向试管①中加入适量  稀盐酸 (填物质名称) 沉淀消失 无气泡产生 猜想Ⅰ不成立
稀盐酸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2 加热试管②,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置于试管口 滤纸条变红 猜想Ⅱ  成立 
实验3 加热试管③,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变色硅胶 变色硅胶  由蓝色变成粉红 猜想Ⅲ成立
成立 
由蓝
色变成粉红色
【讨论分析】实验2中滤纸条变红是由于HCl气体溶于水使溶液呈  酸 性,生成HCl气体的原因是   Mg(OH)Cl  Mg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酸 
Mg(OH)Cl  MgO+ HCl↑
SU YANG TI SHENG
PART FOUR
04
2025
备考演练
真题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4. (2024·四川南充)目前,“污渍爆炸盐”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洗涤助剂之一。其主要成分是Na2CO3·nH2O2,俗称固体双氧水,溶于水生成Na2CO3和H2O2。探究小组制得“污渍爆炸盐”的饱和水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Ca(OH)2;猜想三:NaOH、Na2CO3;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1)以上猜想中,有一个猜想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Na2CO3+Ca(OH)2=CaCO3↓+2NaOH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2CO3+
Ca(OH)2=CaCO3↓+2NaOH 
【实验探究】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操作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Na2CO3(或NaHCO3等其他可溶性碳酸盐)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成立
操作二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或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不成立
Na2CO3(或
NaHCO3等其他可溶性
碳酸盐) 
无气泡产生(或
无明显现象)
【拓展应用】
(3)“污渍爆炸盐”除用作洗涤助剂之外,还可用作  供氧剂(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
【反思交流】“污渍爆炸盐”应密封保存。
供氧剂(其他答
案合理即可) 
5. (2024·四川广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应弘扬水之德,善用水之益。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以“水的净化”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咨询水处理过程
【咨询专家】同学们通过数字化平台,向水处理专家进行咨询。专家介绍了两种水处理技术:
Ⅰ.常规处理技术:天然水→加絮凝剂反应沉淀→过滤后加活性炭→加消毒剂→自来水。
(1)其中活性炭起  吸附 作用。
吸附 
Ⅱ.高分子膜分离技术
任务二:探究水处理中的消毒剂
【查阅资料】①Cl2通入H2O中,形成氯水,Cl2与H2O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HCl;
②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消毒杀菌;
③次氯酸(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提出问题】久置的氯水是否可以用于消毒杀菌?
【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左下图装置探究新制氯水在光照下溶液的pH、氯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实验,最终获得如下图1和图2所示数据。
【数据处理】
(2)通过图1和图2数据分析,氯水在光照下pH变小的原因是HClO见光分解生成了  盐酸(或HCl或氯化氢) ,使溶液酸性增强。
【得出结论】
(3)通过讨论,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  久置的 氯水不可以用于消 。
盐酸(或HCl或氯化氢) 
久置的氯水不可以用于消毒杀菌
【分享交流】
(4)若将Cl2通入水中,再加入NaOH溶液,可制得一种新的消毒剂。其中次氯酸(HClO)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lO+NaOH=NaClO+H2O 。
HClO+NaOH=
NaClO+H2O 
任务三:自制纯净水
【设计制作】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对自来水再次净化获得纯净水。
(5)当自来水通过图中所示阳、阴离子交换柱后,与通入前相比,水分子数目将增多,简述其理由:  自来水中的OH-和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
自来水中的OH-和H+结合生成了
水分子 
6. (2024·黑龙江)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探究1】
(1)实验A中酚酞的作用是  作指示剂,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
作指示剂,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2)实验B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变大 ,理由是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用文字表述)。
(3)实验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 a2CO3+Ca(OH)2  CaCO3↓+2NaOH 。
变大 
二氧化碳和氢氧
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装置内气体减少,压
强减小 
Na2CO3+ Ca(OH)2
CaCO3↓+2NaOH 
【实验探究2】
(4)实验结束后,将A、B、C三个实验的滤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D中,发现烧杯底部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清液呈红色。
提出问题:烧杯上层清液中含有哪些溶质(指示剂除外)?
猜想与假设:小芳:NaCl、NaOH;小莉:NaCl、NaOH、Ca(OH)2;
小明:  NaCl、NaOH、Na2CO3 。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小明的猜想,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过程。
NaCl、NaOH、Na2CO3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Ca(OH)2溶液 产生白色 沉淀 小明的猜想成立
乙同学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小明的猜想不成立
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与交流:你认为乙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  否 (填“是”或“否”),理由是  量的稀盐酸可能被氢氧化钠完全消耗,未与碳酸钠反应 。
否 
量的稀盐酸可能被氢氧化钠完全消耗,未与碳酸
钠反应 
7. (2024·青海)某校兴趣小组从化学视角对我国造纸工艺开展了系列研学活动。
(1)活动一: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技术
【查阅资料】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以麻、木材、竹等为原料,经过如下图多道工序而制成。
【分析交流】古代造纸过程中步骤1加的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该反应属于  A (填字母)。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置换反应
同学们对黑液成分产生兴趣,将少量黑液带回实验室进行探究。
CaO+H2O=Ca(OH)2 
A 
(2)活动二:探究黑液成分
【提出问题】黑液中除了有机物还有哪些成分呢?
【查阅资料】①黑液呈碱性;②氢氧化钙与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
【提出猜想】猜想一:KOH;猜想二:KOH和K2CO3;猜想三:KOH和Ca(OH)2。
【实验方案】该兴趣小组分别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现象。 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猜想  二 
成立
二 
二 
实验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另取适量黑液于容器中,将二氧化碳传感器置于其中,然后逐滴加入H2SO4溶液至过量,得到CO2的浓度变化图像。 向黑液中加入H2SO4溶液过程中CO2浓度变化情况 猜想  二 
成立
二 
实验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二 取适量黑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氯化钙(合理即可) 溶液,观察现象。 试管中有  白色沉淀 生成 与方案一
的结论一致
【废液处理】造纸会产生碱性废水,加酸调节至接近中性方可排放,生成的盐可用来制备  钾 肥,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
氯化钙(合理即可) 
白色
沉淀 
钾 
(3)活动三:展望造纸发展前景
现代壁纸、包装纸要求纸张具有阻燃性,氢氧化铝是常见的阻燃剂,其受热至22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氧化铝覆盖在纸张表面,起到  隔绝氧气(或阻燃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作用。
【成果分享】通过研学实践,同学们认识到造纸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并且在不断创新中传承。
隔绝氧气(或阻燃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8. (2024·宁夏)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进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物质 白磷 木材 煤
着火点/℃ (通常状况下) 40 250~330 700~750
【设计与实验】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小木块燃烧,小石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步骤2: 烧杯外的蜡烛正常燃烧,烧杯 内的蜡烛逐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空气
烧杯外的蜡烛正常燃烧,
烧杯内的蜡烛逐渐熄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3: 小木块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需要达到可
燃物的着火点 
【问题与交流】
(2)甲同学对步骤2的实验结论提出疑问:空气中的哪种成分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课堂上老师演示的实验(如图1、图2所示),观察到  图1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图2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的现象,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图1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图2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3)实验室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选择合适的试剂为热水中的白磷提供氧气,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该装置还能用于制取  氢气(或二氧化碳) 气体。
2H2O2  2H2O+O2↑ 
氢气(或二氧化碳) 
【拓展与延伸】
(4)同学们通过实验步骤2还获得了一种灭火的方法。你还能用  水浇灭(或吹灭或剪掉烛芯) 方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其原理是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 。
水浇
灭(或吹灭或剪掉烛芯) 
使温度
降到着火点以下(或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 
9. (2024·黑龙江绥化)实验室有一瓶开封且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某化学小组设计如下方案对其变质情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1)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三:碳酸钠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设计实验】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充分反应 有  白色沉淀 产生 猜想二成立
步骤二:取步骤一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向滤液中加入CuCl2溶液 有  蓝色沉淀 产生 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白色沉淀 
蓝色沉淀 
【反思拓展】
(3)某同学提出可用Ca(OH)2溶液代替步骤一中加入的试剂进行实验,大家一致认为此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Ca(OH)2溶液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
(4)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2NaOH+CO2=Na2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氢氧化钠应  密封 保存。
Ca(OH)2溶液和碳酸钠
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2NaOH+CO2=Na2CO3+H2O 
密封 
(5)分别取两份完全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一份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另一份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得到澄清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  氯化钠和氯化钡 。
氯化钠和氯化钡 
10. (2024·山东青岛)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起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可燃物 。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可燃物 
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 ℃。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②小红根据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  环保 。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
环保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 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 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
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  ②③ ;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  催化剂的种类 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②③ 
相同条件
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的种类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  调大 (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  用锅盖盖灭 (写一条即可)。
调大 
用锅盖盖灭 
11. (2024·河北)小明观察到敞口水草缸(水草和鱼共存)中不断有气体通入,如图所示,他对此很感兴趣,于是跟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向水草缸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可能是空气或O2。
【实验1】将气体细化器从水中取出,收集一瓶通入的气体,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发现木条立即熄灭,说明猜想不成立。
【提出新猜想】可能是CO2或N2。
【实验2】
(1)将该气体通入  澄清石灰水 中,根据现象确定通入的气体是CO2。
澄清石灰水 
【交流讨论】
(2)通入CO2有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为  氧气(或O2) 。
探究Ⅱ:利用生活中的物质自制简易CO2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缸中。

气(或O2) 
【回忆旧知】
(3)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为  CaCO3+2HCl=CaCl2+CO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选择试剂】小组讨论后选择了鸡蛋壳、小苏打和白醋等。
【设计装置】利用塑料瓶、输液管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套发生装置(乙中的夹持装置已省略)。
CaCO3+2HCl=CaCl2+CO2↑+
H2O 
【分析讨论】
(4)装置甲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向装有白醋的瓶中加入鸡蛋壳,拧紧瓶塞,使反应发生的具体操作为  挤压塑料瓶下端,使白醋与鸡蛋壳接触 。
挤压塑料瓶下端,使
白醋与鸡蛋壳接触 
(5)与甲相比,装置乙既可控制反应的速率,又可得到持续稳定的气流,故选择乙与图所示装置(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组装成CO2发生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C (选填字母)。
A. 乙中的b口应与图中的c口相连接
B. 为除去CO2中混有的醋酸,X可以是NaOH溶液
C. 可根据X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乙中的流速调节器
AC 
【实践应用】
(6)小组同学用自制的CO2发生器连接气体细化器向水草缸中通入气体,实践效果很好。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  细化气泡,提高气体的溶解效率 。
细化气泡,提高气
体的溶解效率 
【反思拓展】
(7)CO2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请写出使用时的一条注意事项:  定期维护和检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避免与其他化学物质混合 。
定期维护和检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避免与其
他化学物质混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