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1 化学与五育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1 化学与五育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2-14 10: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二部分 题型训练
第二部分
专题一
专题一 化学与五育
CONTENTS
目录
题型解读
01
KAO DIAN DUI BIAO
02
ZHEN TI JIE DU
真题解读
基础练习
03
ZHI SHI GOU JIAN
04
HANG SHI JI CHU
备考演练
SU YANG TI SHENG
PART ONE
01
2025
题型解读
真题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近四年,广东省中考第16题展现了一定特点,考察传统文化中涉及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物质组成、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与“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紧密相关。
ZHEN TI JIE DU
PART TWO
02
2025
真题解读
真题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例题】(2024·广东)《天工开物》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思想。书中记载了银朱的制备过程,如图所示。
(1)水银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单质。
【详解】水银是汞的俗称,是由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金属单质;
金属 
(2)“研磨”时,水银与石亭脂充分反应生成银朱,化学方程式为  Hg+S  HgS ,有剩余的反应物是  石亭脂(或硫或S) 。
【详解】“研磨”时,水银与石亭脂充分反应生成银朱,即汞和硫在研磨的作用下反应生成Hg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 HgS;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汞和硫的质量比为:201∶32,故一斤水银和二斤石亭脂反应,石亭脂过量;
Hg+S  HgS 
石亭脂(或硫或S) 
(3)“加热”时,银朱  升华 (填“升华”或“凝华”),再经“蘸水擦盏”形成粉末贴于泥罐内壁,达到银朱从混合物中  分离提纯 的目的。
【详解】“加热”时,银朱会由固态变为气态,会升华,再经“蘸水擦盏”形成粉末贴于泥罐内壁,达到银朱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的目的;
升华 
分离提纯
(4)为使燃烧更充分,可采取的措施是  鼓入充足的氧气(合理即 。
【详解】为使燃烧更充分,可采取的措施是:鼓入充足的氧气,促进燃烧。
鼓入充足的氧气(合理即可)
【点拨】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物质的类别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判断反应物的质量比);燃烧充分燃烧的重要方法及其重要性。
JI CHU LIAN XI
PART THREE
03
2025
基础练习
真题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1. (2023·广东)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铜铸之。”
(1)“铜铁”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  空气(或氧气) 。“烬”中含钾盐。农业上可用作  钾肥 。
金属 
空气(或氧气) 
钾肥 
(3)“火能熟水”说明燃烧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   过 。
(5)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
放出 
过滤
分子在不断运动 
2. (2022·广东)炉甘石始载于《外丹本草》,主要成分为碳酸锌(ZnCO3)和碱式碳酸锌,炮制后主要成分为氧化锌(ZnO)可作为外用药使用。
(1)锌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  微量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2)碳酸锌中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3 ,质量比为  65∶48 。
微量 
1∶3 
65∶48 
(3)氧化锌、碳酸锌、碱式碳酸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说明起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是  b (填字母)。
a.锌分子  b.锌元素  c.锌单质
(4)药效高低与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关。碳酸锌的抑菌活性低于相同质量的氧化锌,可能的原因是  等质量的碳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小于氧化锌中锌元素的质量 。
b 
等质量的碳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小于
氧化锌中锌元素的质量 
3. (2021·广东)2021年5月,“天问一号”搭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
(1)火星车使用的新型镁锂合金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复合”)材料,实现了探测器的轻量化。
(2)火星车热控材料——纳米气凝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化学式为  SiO2 ,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4 。
金属 
SiO2 
+4 
(3)火星车集热窗内装有正十一烷(C11H24),此物质属于   有机物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1∶2 。
(4)火星车的动力来源于太阳能,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还有  核能 (写一种)。
有机物
 
11∶2 
核能 
SU YANG TI SHENG
PART FOUR
04
2025
备考演练
真题解读
题型解读
基础练习
备考演练
4. (2024·四川眉山)2023年,我国实现了“固态氢能”发电并网,“绿电”与“绿氢”转化的示意图如图。
(1)“燃料电池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电 能。
电 
(2)“电解水制氢”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2H2O  2H2↑+O2↑ 
(3)固态合金储氢装置中释放出氢气,将氢气高压加注到新能源汽车中。高压加注压缩时氢分子间的间隔变  小 (填“大”或“小”)。
(4)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  燃烧放出的热 量高,产物是水,不 污染 。
小 
燃烧放出的热量高,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
5. (2024·吉林长春)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涵盖了茶树栽培、茶具使用、饮茶方法等内容,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茶学专著。
(1)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用  玻璃棒 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可测出土壤的酸碱度。
(2)《茶经》中记载的“漉(lù)水囊”可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该分离过程类似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过滤 。
(3)明代已存在用木炭除去泡茶用水中异味的方法,此法利用了木炭的  吸附 性。
玻璃棒 
过滤 
吸附 
(4)茶叶含氟,对预防龋齿有一定效果,这里的“氟”是指  C (填字母)。
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C 
6. (2024·四川泸州)材料科学在利用太阳能上大显身手。最近,一种利用石英热捕捉器,如图所示捕获太阳能的新方法,可使温度达到1000°C以上,从而有可能在玻璃、钢铁、水泥和陶瓷等工业生产中取代化石燃料。回答相关问题。
(1)玻璃、钢铁、水泥和陶瓷中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钢 ,这些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石英均含有的元素为氧和  硅 。
钢铁
硅 
(2)该捕获太阳能取代化石燃料的新方法,目前其主要的2点优势为  AC (填字母)。
A. 应用更环保
B. 技术更成熟
C. 资源更丰富
AC 
7. (2024·江西)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用火历史。
(1)火的利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下列有关火的利用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是  B 。
A. 驱赶野兽,开拓家园 B. 火攻水淹,夺城掠地
C. 取暖照明,改善生活 D. 冶炼金属,发展生产
(2)《庄子·杂篇·外物》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然(燃)”,从燃烧条件分析“木与木相摩”的取火原理是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
B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天工开物》记载有关炼铁过程:“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煤炭,或用木炭”。该过程中炭的作用是   作燃料(或提供热量、提供还原剂,炼出的铁可锻打成薄片是利用了铁的  延展 性。
(4)火的利用促进燃料的发展,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部分地区对家用燃料进行了“气代煤”改造,用天然气代替煤的意义是  更环保(或污染更小等) (任写一条)。
作燃料(或提供热量、
提供还原剂等)
延展
更环保(或
污染更小等) 
8. (2024·吉林长春)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汉字作为载体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火的认识。
(1)甲骨文“ ”(焚)的字形像是要燃火烧掉树林。上方的“林”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可燃物 。
(2)小篆“ ”(灭)的字形左边像是一川流水,意思是水能灭火。用水灭火的主要原理是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和隔绝氧气。
可燃物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甲骨文“ ”(灾)的字形像是房屋着火,灾难降临。
①以下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 (填字母);
②发现或遭遇火灾,可采取的措施有  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答一条即可)。
A 
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9. (2023·江苏泰州)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前沿科技、生产生活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Ⅰ.中华传统文化
(1)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活字印刷胶泥含有CaO,加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黑火药爆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NO3+2C+S K2S+3CO2  N2 ↑。
CaO+H2O=Ca(OH)2 
N2 

(2)兵马俑彩绘中发现了绝美的“中国紫”,“中国紫”主要成分是硅酸铜钡(BaCuSi2O6),其中硅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12 。
7∶12 
Ⅱ.中国前沿科技
(3)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入驻“天宫”。宇航服内活性炭用于处理呼吸产生的废气,说明活性炭具有  吸附 性。
(4)2023年3月,8200立方米天然气加注船在江苏建造完工并顺利下水。从能源是否可循环再生的角度看,天然气属于  非再生 能源,天然气在液化过程中分子间隔  减小 。
吸附 
非再生 
减小 
Ⅲ.生产生活社会
(5)泰州“梅兰春”酒酿造过程如下图所示。
有机化学物质分类中,淀粉和葡萄糖都属于  糖类 ,葡萄糖转化为乙醇(C2H5OH)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  2C2H5OH+2CO2↑ 。
糖类 
C6H12O6 
2C2H5OH+2CO2↑ 
(6)泰州本地豆腐制作包含磨豆、滤渣、煮浆、点卤等工序,“点卤”是在豆浆中加入盐卤或石膏,利用了大豆中蛋白质的性质是  蛋白质变性 。
蛋白质变性 
10. (2019·山东东营)
化学与社会生活
(1)从铁、生石灰、烧碱、小苏打、硫酸铜中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常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盐是  CuSO4 ,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份是  NaHCO3 。 
(2)生活中常用二氧化碳灭火而不用氮气灭火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
化学与传统文化
CuSO4 
NaHCO3 
二氧化碳的
密度比空气的大 
(3)北宋《浸铜要略序》载“山麓有胆泉(硫酸铜溶液),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Fe+CuSO4  FeSO4+Cu 。
(4)《汉代古火井碑序》记载:“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气指天然气),引井火以煮盐”,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CH4+2O2  CO2+2H2O 。
Fe+CuSO4  FeSO4+Cu 
CH4+2O2  CO2+2H2O 
11. (2024·江苏常州)“一抹龙泉红,千秋国色浓”。常州龙泉印泥(如图)是中国印泥三大瑰宝之一、龙泉藕丝印泥主要原料有朱砂(HgS)、蓖麻油、藕丝等,具有“冬不凝固、水浸不烂”的特点。
(1)“一抹龙泉红”源于朱砂,“千秋国色浓”说明HgS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  稳定 (填“稳定”或“活泼”)。
稳定 
(2)“冬不凝固”源于使用了经六年晾晒而成的蓖麻油,它的凝固点  低 (填“高”或“低”)。天然蓖麻油作为植物性油脂,  不属 (填“属于”或“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低 
不属于
(3)“水浸不烂”源于加入八月荷梗的藕丝后能有效凝聚印泥。蚕丝纤维相对较粗不适合制作印泥,用化学的手段鉴别藕丝与蚕丝的方法是  采用烧灼法鉴别藕丝和蚕丝,有烧焦羽毛味的是蚕丝,无烧焦羽毛味的是藕丝 。
采用烧灼法鉴别藕丝和蚕丝,有烧焦羽毛味的是蚕丝,无烧
焦羽毛味的是藕丝 
(4)“丹泥玉浆盛之粉白瓷缸”指的是藕丝印泥宜存放于瓷缸。如放入锡(Sn)盒中会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nS而使印泥慢慢变黑,其反应方程式为  HgS+Sn  Hg+SnS 。
HgS+Sn  Hg+SnS 
12. (2024·青海)青海河湟谷地历史文化悠久,在互助县出土了魏晋时期的青铜艺术品玄武砚滴。
(1)青铜的硬度比纯铜  大(或高等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
(2)我国是最早采用湿法冶铜的国家,《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在CuSO4溶液中加入铁则可得到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  Cu+FeSO4 。
大(或高等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Fe+CuSO4  Cu+FeSO4 
13. (2024·山东菏泽)化学在生活、生产和推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你掌握的化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典籍中的化学
《齐民要术》记载“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该过程发生了   化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化学
(2)生活中的化学
①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 (或空 ;
②下列常见的食材中含维生素最多的是  D (填字母)。
A. 鱼 B. 牛肉 C. 大米 D. 西兰花
隔绝氧气(或空气)
D 
(3)科技中的化学
①中国科研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材料——“碳弹簧”,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材料的理想原料,有望用于外太空的探测。它由多孔碳材料制作而成,与金刚石、石墨等多种碳单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②“天宫”核心舱“天和”电推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氮化硼(BN)的反应如下:X+2NH3 2BN+3H2O,则X的化学式为  B2O3 。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2O3 
14. (2024·呼和浩特)“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青铜器出土后立刻震惊了全世界。近日部分青铜器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展出。
(1)青铜是由铜、锡熔合制成。相比于纯铜的质地柔软,青铜  硬度大 ,而应用于农具和兵器的生产中。
(2)《淮南万毕术》记载“曾青(硫酸铜溶液)得铁则化为铜”的湿法炼铜工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  Cu+FeSO4 。
硬度
大 
Fe+CuSO4  Cu+FeSO4 
(3)小琦同学查阅资料发现:SnCl2(氯化亚锡)溶于水可形成无色溶液。请你帮她设计实验方案证明锡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将打磨光亮的锡片插入氯化铜溶液中,锡片上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说明锡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写出操作和现象)。
将打磨光
亮的锡片插入氯化铜溶液中,锡片上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
变为无色,说明锡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4)出土的青铜器表面锈蚀物分为无害锈和有害锈。无害锈是一层致密薄膜,如铜绿;有害锈含氯,可加快青铜器锈蚀。锈层成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 (填字母)。
A. 图中的CuCl和粉状锈均是有害锈
B. 形成铜绿的过程中有CO2、H2O参与,
与O2无关
AD 
C. 青铜器锈蚀的过程中铜元素的化合价
未变化
D. 保护青铜器最重要的是防氯
15. (2024·四川成都)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2015年,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①“青蒿”中除含有青蒿素外,还富含  纤维素 
(填“纤维素”或“蛋白质”);
纤维素 
②青蒿素(C15H22O5)中质量分数最高的元素是  碳元素 。保持青蒿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青蒿素分子 ;
③以《中国药典》记载“青蒿”能“清热解暑,截疟…”。据此记载,可知“青蒿”主要治疗的病症是  疟疾、中暑(暑热)、虚热 。
碳元素 
青蒿素分子 
疟疾、中暑(暑热)、虚热等
(2)我国化学电池技术全球领先,磷酸铁锂是电池的重要原料。
①磷酸铁锂(LiFePO4)组成元素有  4 种。电池充电时,电能主要转化为  化学 能;
4 
化学 
②某种锂原子质量为1.165×10-26 kg,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1.165×10-27 kg,则该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7.0 (精确到0.1);
③目前,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相比,优点有  ab (填字母)。
a.节能环保  b.智能化程度高  c.废旧电池回收成本高
7.0 
ab 
16. (2024·四川宜宾)宜宾白酒享誉全球,白酒中的乙醇(俗称酒精)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酒厂常用富含淀粉的小麦、高粱等粮食酿酒。淀粉属于  B (填字母)。
A. 蛋白质 B. 糖类
C. 油脂 D. 维生素
(2)酒精可用于杀菌、消毒。将酒精喷洒在皮肤上,感觉到皮肤发凉,说明酒精挥发  吸收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B 
吸收 
(3)打开瓶盖能闻到酒香。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原因:  分子在 断。
(4)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5OH  2CO2+3H2O 。
(5)当燃着的酒精灯被打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灭火原理是  隔绝空气(或氧气) 。
分子在不断运动
C2H5OH  2CO2+3H2O 
隔绝空气(或氧气) 
17. (2024·四川达州)2023年8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四川成都闭幕,大运村现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主题公园。今年“五一”期间,小明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到大运村游玩。
(1)村内,小明闻到阵阵花香,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从微观角度解释)。
(2)路边,园丁正在给花草施肥。肥料包装袋上印有“磷酸二氢铵(NH4H2PO4)”字样。该肥料属于  D (填字母)。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复合肥
(3)湖畔,小明想到可用  肥皂水 检验湖水是软水还是硬水。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D 
肥皂水 
(4)午餐时,有下列食物:牛奶、面包、牛肉干、花生。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还需补充的食物最好是  B (填字母)。
A. 薯片 B. 橘子 C. 泡面 D. 皮蛋
B 
18. (2024·四川泸州)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咖啡因能提神。咖啡因加热至120℃显著升华,在不同温度下咖啡因的溶解度见下表1。
表1 咖啡因的溶解度(g100 g水)
温度/℃ 100 80 50 25
溶解度 66.6 18.2 8 2
表2 干茶叶中一些成分的酸碱性
干茶叶中的成分 茶多酚 咖啡因 单宁酸
酸碱性 酸性 碱性 酸性
回答相关问题。
(1)25 ℃时,250 mL水中最多能溶解咖啡因  5 g;泡茶常用开水,相对于冷水泡茶,开水泡茶的优点是既能加快有益成分的溶解,又能  溶解更多的咖啡因 。
5 
溶解更多的咖啡因 
(2)干茶叶中一些成分的酸碱性见表2。干茶叶粉碎加水,加CaO充分搅拌呈糊状,蒸干水分,干茶叶中参与反应的成分有  茶多酚、单宁酸 ;再加热至120℃以上,可分离出表2中的成分是  咖啡 。
茶多酚、单
宁酸 
咖啡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