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3.2.1.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第一课时《血液》。本课时是冀少版七年级下册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的开篇内容。它不仅是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生理过程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知识的重要铺垫,在构建人体生理健康知识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材涵盖血液的成分、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等重要知识点,为构建血液循环系统知识体系打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及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形成热爱科学、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成分及各成分主要功能,尤其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观察血涂片,区分不同血细胞;理解血红蛋白特性及在氧气运输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兴趣浓厚,具一定观察和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较弱。对血液有直观认知,如受伤流血,却缺乏系统深入了解,需教师引导从现象到本质探究学习。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阐述血液各成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构建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依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血细胞功能,发展逻辑思维,能批判性思考相关问题。 探究实践: 通过讨论和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态度责任: 通过学习血液的功能,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理解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血液的组成以及功能。
2 理解血细胞成分及其功能。
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血涂片和血液分层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认同无偿献血制度,养成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兴趣,借助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现象到本质理解血液知识,通过与生活链接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食品安全和合理饮食,那有哪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饮食呢?”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体检时一般都需要做血常规检验。医生通过分析血液中不同成分的含量与标准参考值的差别,初步判断被检查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可能患有的疾病。那么,血液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观察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 通过贴近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探究实践 【观察思考】示范显微镜正确操作及观察血涂片方法要点,强调安全事项。巡回指导,解答疑问,提醒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形态。【提出问题】各种血细胞在形态、数量上有什么不同 各种血细胞分别有什么功能 【创设情境】结合实验观察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点强调血红蛋白特性及与氧气运输关系。 【新知探究】通过血液分层图片,讲解血液分层现象,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介绍血浆成分与功能。 【新知链接】介绍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占其体重的7%-8%。由于创伤或手术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1200-1500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400毫升以下),血浆和血细胞的含量可以在短期内恢复正常。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对健康没有不良影响,而且还有利于提高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为了挽救他人生命,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新知探究】讲解因血液成分异常引发贫血,引导学生分析病因与症状关系,提问如何通过饮食或治疗改善相关疾病 【开眼界】简要介绍血型分类及输血原则,讲述无偿献血意义与常识。 【思考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给出的几张血常规化验单中标记的项目,判断每张化验单对应人的健康状况,并将判断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课堂练习】展示选择题、填空题,涵盖血液成分、血细胞功能等知识点,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分组进行规范操作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尝试区分不同血细胞,记录观察结果,小组内交流讨论。 对比实验观察与教师展示内容,理解记忆血细胞成分及各部分功能,提出疑问。 跟随教师的讲解,解记忆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 思考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 小组讨论分析,代表发言阐述观点,提出合理建议 倾听了解,拓宽知识面,形成正确价值观。 认真观察图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作答,巩固知识,发现不足。 培养观察及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直观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分析归纳能力,理解血液各成分功能。。 理论联系实际,体会知识价值,培养健康意识 小组讨论分析,代表发言阐述观点,提出合理建议 拓宽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 巩固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查缺补漏。
课堂小结 引导回顾血液成分、血细胞功能等重点内容,总结学习方法与收获。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血型分类及输血原则。 思考回顾,发言总结,完善知识体系。 记录作业,课后完成。 强化记忆,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血液知识理解,拓展思维。
作业设计 总结血型分类及输血原则。
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第一课时 血液 一、血液成分 1.血浆 2.血细胞 (1)红细胞 (2)白细胞 (3)血小板 二、血型和献血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兴趣与参与度,但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小组讨论深度不足。在抽象知识讲解上,仍有学生理解困难。后续教学应加强实验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