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 3.2.1.2 血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 3.2.1.2 血管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2 21:3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3.1.3.2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第二课时《血管》。是冀少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系统组成的第二课时内容。它上承血液成分与功能,下启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路径,是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关键纽带,为学生构建完整人体生理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教材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与功能,让学生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感受生命的奇妙与精巧。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种血管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 难点:依据结构特点理解血管功能;分析实验中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动情况。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实验兴趣浓厚,已具备一定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不足,理解血管微观结构与功能关系存在困难。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理解血管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分析三种血管特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提升实验探究与动手能力。 态度责任: 通过学习出血急救措施,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三种血管的结构与特点。
2 理解血液在不同血管流动情况。
探究能力 通过探究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提升实验探究与动手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动物,增强尊重生命的意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验探究与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观念。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血液,一起来回顾一下血液的成分与功能,引导学生回忆作答。 思考回答问题,回顾旧知。 思考回答问题,回顾旧知。
探究实践 【提出问题】体检时,护士常用止血带扎紧我们的前臂,在肘窝部位进行抽血,而糖尿病患者日常测血糖时只需在指尖采血。这两种方式采集到的血液分别来自不同的血管。血管分几种 各种血管有什么特点呢?” 【实验探究】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讲解实验目的、材料、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保护小鱼;巡视指导,解答疑问。 【提出问题】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血液流动各有什么特点 【新知探究】结合实验现象,展示三种血管图片,讲解小鱼尾鳍的动脉血管如树干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的另一端逐渐汇集形成静脉。以及血液在动脉中流速最快,在毛细血管中流速最慢,从毛细血管汇入静脉后,流速又变得稍快。毛细血管的管径极细,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 【新知探究】介绍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讲解三种血管的特点、分布及功能。即动脉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血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其功能是将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壁极薄,由一层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遍布全身的组织细胞之间,有利于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静脉与毛细血管细血管相连,分布较浅,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与动脉相比较慢,其功能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多数大、中型静脉内有半月形的静脉瓣,静脉瓣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总结血液通过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在人体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生活链接】日常生活中,会因为一些意外事故引起血管出血。掌握一些常用的止血方法,在特定情况下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创设情境】讲解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以及分别采取什么样的止血措施,并找一位同学上来进行演示。 即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从伤口渗出,一般会自行止血。静脉出血时,血液从伤口连续流出,颜色暗红。止血时,要在伤口的远心端将静脉压住,对伤口消毒后,再用药棉和纱布加压包扎止血。动脉出血时,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时间稍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止血时,应立即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找到动脉搏动的地方,用力将动脉压在骨面上。如果出血部位在 在伤口部位近心端垫好纱布或衣物,用止血带(或布条)缠绕打结绞紧。每隔1小时左右将止血带放松5分钟。放松时,可暂用手指压迫止血。静脉和动脉出血经初步处理后,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提出问题】“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鼻出血的情况,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新知探究】介绍青少年鼻出血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播放相关视频,科普鼻出血是正确处理方式。 【实践操作】模拟练习包扎止血, 【课堂练习】展示选择题、填空题、分析题等,巡视指导,公布答案,讲解点评。 思考讨论,发表见解。 阅读实验内容,领取材料,分组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 观看图片,认真听老师讲解。 观察思考,聆听讲解,对比分析,记录关键信息。 思考讨论,认真聆听老师讲解,两个同学一组进行实践。 联系生活实际,并踊跃发言。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观看视频,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独立思考作答,核对答案,纠正错误,反思总结。 从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与合作交流能力,亲身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直观呈现知识,降低理解难度,培养学生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知识实用性,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常见的止血方式。 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总结学习收获与体会,补充完善。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制作三种血管结构特点与功能对比手抄报,查阅资料了解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 思考回顾,发言总结,倾听补充。 记录作业,课后完成。 梳理知识体系,加深记忆理解,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巩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健康意识。
作业设计 制作三种血管结构特点与功能对比手抄报,查阅资料了解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
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第二课时 血管 一、血管 1、动脉 (1)结构特点 (2)分布 (3)功能 2、静脉 (1)结构特点 (2)分布 (3)功能 3、毛细血管 (1)结构特点 (2)分布 (3)功能 二、常见的止血方式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多数学生理解了胃肠内食物消化过程,但对小肠内复杂化学性消化仍存困惑。教学中小组讨论深度不足,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后续教学应优化实验指导,加强小组协作引导,采用更多直观手段突破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